当代生态环境问题.ppt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274373 上传时间:2024-05-10 格式:PPT 页数:167 大小:1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7页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7页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7页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7页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ppt(16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当代生态环境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一、21世纪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二、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努力和困境三、中国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四、中国应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方略,一、21世纪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2、人类面临的“十大”生态环境问题3、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特征,1、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何为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是什么?人类生态环境问题是如何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一系列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由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而引

2、发的、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何为生态环境问题?,人类要生存,就离不开一定的生态环境。因此,说到底,人类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史。人与自然的对立与统一生态约束生态支撑生态环境的三大特征稀缺性Scarcity、公共性Public、外部性Externality,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人类是依靠破坏其生存所必不可少的环境而生活的惟一有机体。寄生虫也有同一趋向,但是它们的破坏由于缺乏智力而受限制。人类用其智力来存在环境。从地理学或历史学来看,人类学会稳定或恢复环境的时候绝少,人类越进步,其对环境的破坏性可能越大。美福格特生存之路,地球可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是无法满足人类的贪婪。印度甘

3、地,生态环境问题的发展,采集狩猎是人类初期的生存方式以直接利用自然物为特征的采集和渔猎活动,是人们的主要物质生产方式主要靠自然的“恩赐”对自然的态度主要是敬畏人对自然依赖文明的产生人类对生态环境约束的突破农业文明时代的生态环境问题工业文明时代的生态环境问题,距今大约1万年前,人类跨入农业文明以利用和强化自然过程为特征的农耕与畜牧活动是农业文明主要物质生产方式人类文明的第一次大转折定居与人口增长是农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两个最重大的变化大面积的砍伐森林,减少了生物多样性,改变了许多物种在地球上的分布过度耕种和过度放牧,破坏了地表植被,改变了生物圈的面貌,导致草场和耕地退化,沙漠化和盐碱化接踵而至

4、黄色文明但人类的生存并没有受到全局性的影响,农业文明时代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使人类文明不能永恒发展,而是在孕育这些文明的故乡走向衰落和覆灭。其平均生存周期为1000-1500年(40-60代人),例如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玛雅文明等,工业文明时代的生态环境问题,大约在18世纪,人类文明首先在西欧步入了工业文明工业生产(包括工业化的农业生产)是工业文明的主要生产方式,其特征是通过科技技术来改造和驾驭自然过程制造出在自然状态下不可能出现的产品。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二次转折。征服和统治自然,是工业文明对待自然的态度。工业文明的特征:大城市的崛起、城市化浪潮、人口暴增、快捷的交通、消费社会

5、、依赖于以矿物燃料为主的能源体系等。黑色文明20世纪5、60年代,环境污染开始成为西方工业化国家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第一,5、60年代发生在西方工业化国家的污染故事,开始在发展中国家普遍上演,环境危机开始向全球蔓延。第二,全球性资源短缺(如水资源短缺、耕地短缺、能源短缺等)问题开始凸显。第三,人口暴增。1850年,全球人口只有10亿;1960年,30亿;1980年,40亿;1987年,50亿;1999年,60亿;2011年,70亿。第四,全球生态系统遭到全面破坏。全球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温室效应、臭氧空洞加剧,对作为人类文明生存的母体地球本身构成了威胁。第五,生态殖民

6、主义加剧。,美国著名专栏作家和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继世界是平的一书之后又一引起世界轰动效应的新著世界又热又平又挤。在新著中,弗里德曼提出当今世界发展的五大趋势:(1)能源与资源的供需失衡;(2)石油生产国的垄断性经营;(3)地球气候变暖;(4)能源日益匮乏;(5)生物多样性消失。,世界又热又平又挤,早期与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比较,2024/5/10,17,2、人类面临的十大生态环境问题,人口膨胀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世界:60亿(1999.10.12)90亿(2050);每年净增人口6000万。中国:12.95亿(2000.11.1);每年净增人口1000万。,2024/5/10,18,能源危机,

7、世界:三大化石能源目前占全球使用能源总量的90%;发达国家消耗量每5-10年翻一翻,2050年基本耗竭。中国:总储量在世界距第三位;人均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煤炭只能开采80年,石油只能开采20年,天然气只能开采30年。,2024/5/10,19,森林面积锐减,世界:1950年以来全世界的森林已损失过半;每年的造林面积仅为砍伐面积的1/10左右。中国:“九五”期末森林覆盖率16.55%,世界平均水平为25%;人均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危害:水土流失,旱涝灾害增加,气候异常,物种消失,温室效应加剧。,2024/5/10,20,土地严重荒漠化,世界:荒漠化面积达3500万km2;现在

8、每分钟就有1公顷土地荒漠化。中国:目前荒漠化面积达26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3;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危害:破坏土地资源,气候异常(沙尘暴),物种消失,使人类、动植物失去生存的家园。,2024/5/10,21,自然灾害频发,类型:旱涝、海啸、台风、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下沉等。危害:1995年全世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800亿美元,导致50多万人死亡。地面沉降情况:上海目前的地面沉降速度是1cm/a;西安20年来地面沉降了1-2m;,2024/5/10,22,淡水资源日益枯竭,世界:淡水量占2.5%,人类能够利用的淡水约占其11%;20亿人

9、口淡水资源不足,10亿人饮用水不合卫生要求,每年有1200多万人因水污染致病而死亡。(水20亿生命之所系)中国:全国668个城市(1998年底)中缺水城市达400多个;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量1/4的。,2024/5/10,23,温室效应加剧,温室效应的概念:温室气体产生的保温作用。现状及趋势:温室效应逐渐加剧,地球温度不断升高;20世纪气温上升了0.3-0.6;30年后还要上升1.5-4.5。原因:CO2浓度平衡失调。主要危害:气候异常、物种灭绝(200种天)、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情况:在未来的1000-2000年内,海平面将升高7-8米。,2024/5/10,24,臭氧层破坏,臭氧(O

10、3)层概念:地球的保护层。破坏原因:人类广泛使用和释放氟氯烃CFCs类物质。现状及趋势:1985年,人类在南极上空首次观察到“臭氧空洞”(2400万平方公里),随后在北极上空也观察到“臭氧空洞”。主要危害: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会损害人和动物的免疫系统,诱发皮肤癌和白内障,破坏地球生态系统。控制情况:国际,中国。,2024/5/10,25,酸雨出现频繁,概念及形成原因:pH5.6,SO2和NOx排放引起。现状及趋势:北欧、北美、我国西南地区;贵阳降雨pH值曾低到3.1。主要危害:水体和土壤酸化,动植物死亡,腐蚀建筑物、铁路和桥梁等设施;,2024/5/10,26,污染物排放量剧增,工业生产:排放各

11、种化学废物,包括有毒、有害和危险废物。农业生产:化肥,农药。生活污染:生活废水、生活垃圾、白色污染。直接经济损失:我国的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8%。,空前的生态灾难和生态危机使人类自身的生存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如果任由危机蔓延和加剧,那么在不远的将来,人类也有可能从地球上消失,成为地球上灭绝物种中的一员。当今世界,保护环境和生态安全,争取可持续发展,是最具全球性的问题。,3、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特征,3.1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表现第一类是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资源过度开发,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能源紧张、淡水短缺、野生动植物灭绝等等现象;第二类

12、是由于人类活动将污染物向环境过度排放,造成了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还有化学污染、物理污染,乃至气候变化等等;第三类是技术失控或滥用引起的负效应,典型的如核技术污染,包括现在尚未获得准确评估的转基因技术、电子技术、空间技术都可能带来始料未及的环境后果。,3.2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新特点一是从局部性、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扩展到包括气候异常变化、水资源匮乏和水体污染、能源紧缺、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大气污染、有毒废物越境转移等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二是从“第一代环境问题”,即明显的表观环境破坏发展到“第二代环境问题”,它们是长期积累的生化污染,如生物多样性丧失、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等,

13、危及全人类的生存状况;三是越来越快地向发展中国家蔓延,这里既有发达国家转移污染产业的因素,还有发展中国家开发过度与环境退化的双重困境,中国等规模较大速度较快的国家,集聚了前工业时代、工业化时代,甚至后工业时代各种环境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叠加效应。,世界自然基金会地球生命力报告2008,我们消费资源(地球自然系统所提供服务的基础)的速度太快,以至于超出了资源更新的速度。仅在过去的35 年里,人类就丧失了近1/3 的地球生态资源。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和个人消费的不断增加,我们的需求持续扩大。我们的全球生态足迹已经超出地球承载力的30%。如果我们的需求以同样的速度增加,那么到21 世纪30 年代中期,我

14、们将需要两个地球来维持现有的生活方式。生态信贷短缺是全球性的挑战。全球3/4 的人生活在生态负债国(国家的消费超出了本国的生物承载力)。因此,大多数人都是在通过利用或者日益透支异地的生态资本,来维持现有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增长。,图1:生命地球指数。全球生命地球指数表明,从1970 年到2005 年,脊椎动物物种种群下降了近30%。图2:人类的生态足迹。1961 年到2005 年,人类对地球生物圈的需求翻了一番还多。,二、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努力和困境,1、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2、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努力3、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障碍与困境,1、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环境保护

15、意识,经历了由蒙昧到觉醒、由忽视到重视、由单纯注重环境问题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艰难转变。1.1 现代环境意识的觉醒1.2 悲观论与乐观论的争论1.3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1.1 现代环境意识的觉醒,“过去,人类由于无法抗拒的自然力量,曾几次濒临灭绝的威胁,但是人类还是第一次知道,自己的行为或错误将会直接决定自己未来的命运。”英汤因比1962-1972年,10年之内,两位女性写的两本书使人类在沉睡中惊醒。,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一部科普图书,名叫寂静的春天。她以生动而严肃的笔触,描写因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和肥料而导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最终给人类带来不堪重负的灾难。蕾切尔卡逊被称

16、为“现代环境保护运动之母”。美国著名刊物时代在2000年12期,即20世纪最后一期上将蕾切尔卡逊评选为本世纪最有影响的100个人物之一。,十年后的1972年,另一位女科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的D.梅多斯(Dennis.L.Meadows)受罗马俱乐部的委托,带领一个研究小组,针对长期流行于西方的高增长理论进行了深刻反思,提交了俱乐部成立后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文化的反思生态文明,1967年,美国历史学家林恩怀特(Lynn White)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很有影响的论文我们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林恩怀特认为,我们的生态危机,根源于西方人犹太教基督教的观念,即认为人类应该“统治”自然。由于我们把自然

17、视为异己,仅把它看作是供人类开发的资源,我们已经使地球遭受了大浩劫,并正在带来严重的恶果。他指出,“我们对生态环境的所作取决于我们对人-自然关系的认识。更多的科学和更多的技术将无法使我们摆脱现在所面临的环境危机,除非我们能找到一种新的信仰。”,在当代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以“生态”(eco-,ecological)冠名的学科、学说或主义数不胜数,如生态哲学(ecophilosophy)、生态神学(eco-theology)、生态政治学(ecological politics)、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生态文学(Ecological Literature)生态人

18、文主义(ecological humanism)、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等等。,生态学时代,一个关于环境的国际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于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来自世界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汇聚一堂,共同讨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这次会议是人类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的事务议程。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宣布了3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尽管大会对整个环境问题的认识比较粗浅,对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尚未确定,尤其是未能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责任,但是它正式吹响了人类共同向环境问题挑战的进军号。,人类环境宣言各国政府的共同责任,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

19、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在不危害后代人的需要的前提之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最广为接受的定义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予以界定,经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一系列对话和辩论,于1989年联合国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这一定义表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满足需要”,同时又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留下了阐

20、释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原则(Fairness):国家范围内同代人的公平(满足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其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代际公平、国际间公平利用有限资源。人均石油消费中国2桶,美国25桶,占全球人口26%的发达国家耗用了占全球80%的能源、钢铁和纸张等。可持续原则(Sustainability):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人类需要根据持续性原则调整自己生活方式、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而不是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发展一旦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发展本身也就衰退了。共同性原则(Common):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公平和

21、可持续原则是共同的,并且,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二十一世纪议程关于21世纪环境与发展的行动指南,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经过共同努力,大会通过了新的行动计划二十一世纪议程。这是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旨在建立21世纪世界各国在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的行动规则,为保障人类共同的未来提供一个全球性措施的战略框架。,“里约+20”峰会:我们期望的未来,2012年6月20日至22日,来自约100个国家的政府首脑以及至少5万名各领域代表参与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里约+20峰会。此次会议与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

22、展大会”正好时隔20年,为纪念1992年通过的21世纪议程这一历史性事件。本次峰会的主要议题为减少贫困、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问题。,1.2 悲观派与乐观派的争论,悲观派的观点:增长的极限 乐观派的观点:西蒙:没有极限的增长,关于增长的极限,增长的极限是以都斯为首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个研究小组为罗马俱乐部“人类困境”研究提交的第一个报告。报告认为,对人类命运有决定意义的五个参数都按一定指数增长。这五个参数是:世界人口、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粮食)、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报告深刻阐明了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基本联系。,增长的极限主要观点,阐述了人类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产业革命以来,经济

23、增长模式给地球和人类自身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各种数据证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使人类与自然处于尖锐的矛盾中,并将会继续不断受到自然的报复。“世界模型”:提出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生产和环境污染因素组成的“世界模型”,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认为现在的世界体系在2100年以前必然崩溃。要避免崩溃,应实现人口和经济的零增长。,增长的极限主要影响,尽管增长的极限遭到了大量的批评,但是它首次提出了关于外在极限的概念,即发展受地球资源有限性制约的思想,并阐述了“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观点。它一经发表,即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旷日持久的学术之争。然而,报告所表现出的对人类前途的深刻忧虑以及对唤起人类自身的觉

24、醒,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成为当时环境运动的理论基础,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环境运动的开展。,乐观派的主要观点,西蒙:没有极限的增长,朱利安西蒙(JULIANLSIMON)美国遗产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并在马里兰大学任教。近著有最终的资源及人口增长经济学,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西蒙的主要结论,自然资源的供应在任何一种经济意义上说都是无限的。虽然每个时代都曾担心能源会枯竭;但能源却一直在逐步增长而不是短缺。人口的增长代表了经济的成功和人类的成就,而不是社会的失败。无论人口增长对能源局势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是需求增加带来消极影响,还是促进新发现带来积极影响,人口对能源成本和

25、由此涉及生活水平的长期影响都是无关重要的。”实际上,技术不断地创造新资源。人类将以适当的价格享受无限的矿产。关于环境;公众的印象是它们在不断恶化,而事实是环境质量在改善。他说:“解决污染不存在着不可克服的技术问题。因而在经济学家看来,实质上是把一些价值用于消费,还是用于清除污染的选择问题,或者说是选择了可容忍的适度污染问题。,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库兹涅茨曲线是上世纪5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用来分析人均收入水平与分配公平程度之间关系的一种学说。研究表明,收入不均现象随着经济增长先升后降,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等人,通过对42个国家横截面数据的分析

26、,发现部分环境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也呈现倒U形曲线,就像反映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库兹涅茨曲线那样。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说,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这种现象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于环境问题两种观点的分析,世界未来学会主席Edward Collins则认为:“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都以不同形式暗示我们放弃努力

27、,我们不能上当。世界的好坏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由于增长的极限一书用词激烈,过分夸大了人口爆炸、粮食和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严重性,它提出的解决问题的“零增长”方案在现实世界中也难以推行,所以反对和批评的意见很多。但是该报告指出的地球潜伏着危机和发展面临着困境的警告,无疑给人类开出了一副清醒剂。,1.3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中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经典马克思主义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及论述,阐明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及实现形式和途径,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对当代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及实践显示了普遍

28、和深远的意义。,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观,(一)马克思从本体论的高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确立“现代的人类中心观”,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是人的有机体。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如果没有人,没有人类,自然界也会按照自己的因果必然性向前发展;而人的出现,则把目的性因素把人的要求注入到了自然界的因果链条之中,使自然界朝着有利于人类利益的方向演进。,发展与环境的协调,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人类不能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二)马克思的生态理论揭示了人与自然统一的实

29、现形式。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人并不是以自己为中心来使对象无条件地服从,而是根据人和自然都必须遵循的规律来“中介、调整和控制”这个物质变换过程。,“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马克思资本论这样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才能遏制资本主义追求超额利润所必然导致的“过渡生产”和“过渡消费”,从而展示了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的前景。,(三)马克思揭示了人与自然统一的社会历史形式,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高度,揭示了人与自然内在

30、统一、和解的内在途径。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的逻辑”是造成人、自然与社会相互关系对立的制度原因。只有改变人和人之间的不合理的关系,才能使人和自然的关系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为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态问题,指明了方向。,基本认识,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生态观点,不难发现,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生

31、态思想、生态观点超越时代局限,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对于当代人类解决生态问题、生态危机有重要指导意义。无论现在的生态环境与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情况多么不同,马克思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他的方法、他的解决社会和自然相互作用问题的观点,在今天仍然是非常现实而有效的。弗罗洛夫,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生态危机、探讨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并用生态学观点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补充、重建、超越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当代生态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詹姆斯奥康纳,美国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学和经济学教授。代表作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约翰贝拉米

32、福斯特,美国著名的左翼学者,俄勒冈大学社会学教授,当代最杰出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代表作:马克思的生态学、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生态革命。,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资本主义的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这两大问题,不仅加剧了人的异化,而且造成了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延缓并取代经济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危机。异化消费推动了异化生产,不消灭异化消费就不能消灭异化生产和异化劳动,也就不能消灭生态危机必须用“小规模技术”取代高度集中的大规模的技术,使生产过程分散化、民主化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模式。,“生态学社会主义是一种生态合理而敏感的社会,这种社会以对生产手段和对象、信息等的民主控制为基础,并以高度的社会经济平

33、等、和睦以及社会公正为特征,在这个社会中,土地和劳动力被非商品化了,而且交换价值是从属于使用价值的。”奥康纳总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企图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寻找一条既能消灭生态危机又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生态马克思主义主要特征,注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质的揭示和批判,是把生态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其他绿色思潮区分开来的根本标志。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非正义,以及由此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非理性运用和消费主义价值观与生存方式是当代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在于通过激进的生态政治变革,实现向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中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科学发展观

34、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2.1 政府干预2.2非政府组织的努力2.3国际环境公约,2、人类社会应对生态危机的努力,2.1 政府干预,环境管制*“看得见的手”市场经济手段*“看不见的手”,什么是环境管制,政府通过设立环境质量指标、

35、立法执法等非市场途径对环境资源利用的直接干预形式多种多样:如对数量的规定(猎杀量、捕捞量、砍伐量、排放量等)、制定环境污染的标准、对生产过程进行环境监管(如安装废气、废水的处理设备)等,优点和缺点,优点:简单易行、成效迅速缺点:第一,由政府确定的环境水平往往不是经济最优的环境水平。环保措施的收益是自然资本的增加,成本是由此导致的个人收益的减少。第二,政府制定的环境标准往往是“一刀切”。不同技术水平的企业排放量可以变化,环保标准的缺陷,市场经济手段,从影响成本收益入手,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选择,把外部效应内部化,促使市场机制在环保领域发挥作用,以达到最终有利于环境的结果科斯定律:交易成本、产权、产

36、权交易包括:界定自然资源的产权*征收环境税*发放可交易的许可证*经济手段的优化组合*,界定自然资源的产权,产权界定清楚,外部成本就可以通过谈判和协商“内部化”而达成均衡私有化可交易的自然资源(森林、牧场、渔场和矿藏)以界定产权对于水、空气等无法确定产权的,政府可以通过授权、配额、利用许可、开业许可等建立对公共资源的有限私人使用权对产权必须立法加以长期保护(关心长期利益),并允许转让(实现经济价值)难度在于界定难、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等等,征收环境税,污染厂商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因此在市场自发状态下,环境污染肯定会超过社会最优污染程度。征收环境税可以提高私人成本,使其与社会成本相吻合,即外

37、部成本内部化对负外部性征税,提高污染的私人成本,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对正外部性(如植树造林)进行补贴,以激励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缺点:政府难以设定适当的税率,发放可交易的许可证,从理论到运用*主要步骤*优点*,从理论到运用,1960s,戴尔斯(J.H.Dales)首先提出了可以设定排污许可量,并准许排污者之间就排污许可证进行交易*1986年,美国环境保护署颁布了排污许可贸易制度,随后在有些地区,污水和废气的排放也实施了许可贸易中国环境保护局1988年制定了排污许可登记制度,但尚未涉及许可贸易问题,主要步骤,政府设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政府制定排放许可份额,制定许可证,并向排污企业分配这些份额政府允

38、许排污企业进行许可证的贸易,优点,避免了统一的环境标准造成的效率损失,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实现污染控制的最优水平(MCMR)政府可以根据需要发放或购回排污许可证,节约了管理成本,经济手段的优化组合,实际上,市场经济手段单独运用的例子很少,在多数情况下,具体的市场经济手段总是与其他手段组合使用的,见下表,2.2 非政府组织的努力,什么是NGO: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是指以某种社会福利目标为宗旨,从事非赢利性活动的社会团体特征*优点*关于环保非政府组织*,特征,有组织性民间性非利润分配性:可以赢利,但必须用于组织的使命自治性:能控制自己的活动,不受外部控制

39、志愿性,优点,工作人员通常是志愿者,团结,成员具有奉献精神,官僚习气较少收放自如:采用非等级的网络式组织体制,有利于交流信息、收集、加工和分配资料,有利于自主地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工作,并在必要时候汇合起整个组织网络的力量有外在的压力,透明有效(资金来源)跨国界优势(许多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关于环保非政府组织,实施机制:在发达国家,环保行动是自上而下开展的,出现问题 NGO向法院起诉,向议会呼吁、游说立法实现对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理、补偿、监督和控制。如世界自然基金会,有会员约500万人,覆盖100多个国家,每年约完成700个国际环保项目和数千个地方性环保项目发展中国家的NGO1980年以来增长很

40、快,经费大部分来自于国际机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出现了“自然之友”“地球村”等民间环保组织,但总体处于起步阶段,2.3 国际环境公约,目前缔约国在3个或以上的多边国际环境公约有200多个国际公约的运作框架*主要的多边国际环境公约*,国际公约的运作框架,运作框架由缔约国大会、秘书处和科研机构构成缔约国大会的功能是讨论、修改条约,促进条约的执行和根据各国政府提交的报告审议执行情况秘书处用以协助缔约国大会科研机构独立于各国政府,向缔约国大会提案、建议和提供咨询,主要的多边国际环境公约(1),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73年签署,75年生效。控制濒危物种及其制品的贸易,方式包括完全禁止和许可证制度关于消

41、耗臭氧层物质的维也纳公约及蒙特利尔议定书:前者85年签署,88年生效,后者87年签署。旨在建立一个控制排放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的机制,禁止生产和使用某几种化学物质,并对其它种类作出限制关于有害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92年生效。目的是控制并把废弃物越境减少到最小程度,把产生有害废弃物减少到最低程度生物多样性公约:92年生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组成成分的可持续利用;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共享遗传资源的商业利益和其他形式的利用,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京都议定书:前者94年生效。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便应对全球变暖对人类带来的不利影响。后者97年签署,要求发达国家在2010年前后的第

42、一承诺期内,将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比90年减少5%,同时强调了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的问题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约:98年签署,03年生效。目的是为了确保全世界监测和控制极其危险物质的贸易。包括一个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事先知情同意的程序,主要的多边国际环境公约(2),京都议定书,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等种温室气体的数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对各发达国家说来,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日本削减、加拿大削减、东欧各国削减。新西兰、俄罗

43、斯和乌克兰则不必削减,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分别比1990年增加10、。京都议定书需要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的国家批准之后才具有国际法效力。美国曾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2001年3月,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90年,占36.1%。04年11月,俄罗斯批准,其实际的排放量大大低于1990年,广袤的森林的二氧化碳吸收量主张为一般估算数值的两倍,即3300万碳素吨,可通过排放贸易大赚外汇。,3、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障碍与困境,

44、观念障碍 制度障碍技术障碍合作障碍,1观念障碍解决环境问题,政府和公众都必须确立这样的观念,即环境权益既是个体权益,又是集体权益;既是代内权益,又是代际权益。公众要求政府提供的,不是良好的环境本身,而是维护环境权益的措施、政策和制度,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环境秩序。但是,政府往往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遏制不住粗放式的投资冲动,更倾向于靠较低的环境门槛来吸引资本,而这些行为通常又是以“效率优先”或“先发展、后治理”名义进行的,这就出现了边治理边破坏,治理速度跟不上破坏速度的怪现象。,2制度障碍人们对环境的所作所为,如果没有经过交易方式反映出来,就会表现为外在于市场的“外部效应”。许多环境

45、问题,或因产权无法界定,或因价格不合理造成“市场失灵”,必须由政府行为进行干预,主要是提供激励性的制度安排,通过明晰产权以及价格、税收等手段使外部效应内部化,使环境成本比较准确地反映在产品价格中。但是,政府也会出现“失灵”情况,政府干预扭曲了正常的市场机制,或者某些方面的正向措施导致了另一些方面出现负面效果;政府还可能谋求“寻租”,制造新的环境障碍。,3技术障碍技术研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社会的需求,却没有考虑对环境的可能破坏,而且大多数技术不是为了满足处于发展低端的群体需要的,结果研发就很容易忽视他们的技术机会。穷人(国)买不起合适的技术,他们在摆脱贫困的同时保护环境的能力就必然受到限制。

46、结果是,一方面是某些技术的过度开发,引发了一些未可预料的、可能对环境不友好的后果;另一方面,对环境友好的技术往往因为眼下无利可图,而得不到开发应用。,4合作障碍环境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分散的,但造成的危害却是广泛、积累和持久的,因此必须通过合作来解决。但是由于相关各方的立场、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特别是缺乏共同解决问题的诚意,往往难以达成协议,或者即使有协议也在执行中走样,出现“搭便车”问题。这种情况实际上反映了环境公共品的无奈,因此必须设计一个能够预防“搭便车”行为产生的机制,促使各方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美国著名社会生态学家、社会生态学研究所创始人默里布克钦指出:“社会生态

47、学之所以被称之为社会的,是它因为认识到一个经常被忽视的事实,即目前几乎我们所有的生态问题都是由于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而产生的。事实上,如果不彻底地处理社会内部的问题,我们就不可能清楚地理解目前的生态问题,更不可能解决生态问题”。,人类的困境,贫困与环境退化*外部性与环境*公共财产与环境*国际市场一体化与环境*工业化与环境*制度安排不足与环境*“囚徒困境”与国际合作,贫困与环境退化,环境退化(Degeneration of Environment),是对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所引起的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风沙、及干旱加重、生态环境结构损坏、各种生物物种迁移、消失、生态平衡难以维持、生态环境功能下降

48、等环境问题的总的称呼。,巴德汉的观点(1),巴德汉认为,贫困与环境退化之间存在双向联系,二者之间呈现恶性循环非洲和南亚的穷人尤其是生活在农村地区的穷人日常生活依赖于本地的环境资源,包括森林、渔业、牧场和灌溉水域等。随着当地公共环境财产的退化,穷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贫困。贫困又驱使人们更大量使用环境资源,进一步恶化了环境。尽管收入与环境质量的“倒U”关系展示了一些打破贫困环境退化恶性循环的成功案例,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减轻人们对贫困国家环境问题的担忧。首先,这种“倒U”关系仅仅表明的是一些气体排放和水污染(并不包括长期的污染如二氧化硫)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一般并不包括资源存量,也不包括垃圾存量,巴德

49、汉的观点(2),其次,从跨国家数据中观察到的一种关系并不意味着某一个国家随着收入的提高,环境将自动得到改善第三,有些环境退化是不可逆转的;如果中国或印度以与美国早期工业化阶段的相同的速度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地球资源基础将有可能无法恢复积极的方面:已经出现了降低污染的技术,贫困国家在国际社会帮助下获得这些技术是可能的,可以缩短一个贫困国家到达“倒U”关系转折点的时间,中国西北地区的环境恶化与贫困(1),中国西北的广大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已陷入环境恶化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西北地区贫困人口90%以上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的高原、山区、沙漠等地带,贫困程度很深。森林覆盖率持续下降,青海和新疆的

50、森林覆盖率下降到仅剩2.59和1.68。草原退化速度加快,草原退化面积占草场总面积的比重,青海为20,新疆为44,宁夏高达97。水土流失加重,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青海为46,宁夏为71,陕北地区为75,陕北地区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占黄河三门峡以上河段泥沙总量的50。,中国西北地区的环境恶化与贫困(2),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沙漠由西向东扩延,青海省沙化面积从建国初期的5.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4.47万平方公里,新疆沙漠面积平均每年增加84.2平方公里,建国以来沙漠面积扩大了3789平方公里,原先只发生在西北腹地的沙尘暴漫卷到东部地区。江河源头冰川后退,水量减少,近二十年来,流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