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docx(2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之间的关系,揭示社会融资规模如何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货币政策如何通过不同的传导渠道对社会融资规模产生影响。文章首先对社会融资规模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衡量标准。分析货币政策传导的理论框架,包括利率传导、信贷传导、汇率传导等主要渠道。在此基础上,探讨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的相互作用机制,包括社会融资规模对货币政策制定者的决策影响,以及货币政策如何通过不同渠道对社会融资规模进行调整和引导。文章还将结合实证分析方法,对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以提供更为具体的政策建议。通过对这一领
2、域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优化货币政策操作,提高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二、文献综述在经济学领域,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社会融资规模,作为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核心指标,直接体现了金融市场的活跃度和经济的融资需求。而货币政策传导,则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工具,影响金融市场的利率、信贷等条件,进而实现对宏观经济调控的过程。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的基础理论方面。Keynes(1936)在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认为货币政策的调整会影响市场利率,进而影响投资
3、和消费,最终影响总需求。此后,Hicks(1937)和HanSen(1949)等人进一步发展了ISLM模型,将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相结合,分析了货币政策如何通过利率和收入两个渠道影响经济。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社会融资规模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Bernanke和BIinder(1988)提出了CCLM模型,将信贷市场引入货币政策传导分析框架,认为信贷市场的规模和结构会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随后,KaShyaP和Stein(1994)提出了金融加速器理论,强调金融中介机构在信息处理和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的
4、实证研究。他们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据,通过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的关系。这些研究不仅证实了社会融资规模对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影响,还揭示了不同经济环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是金融学和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于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研究方法和手段也越来越丰富。未来,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这一领域的研究将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三、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社会融资规模作为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反映了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情况。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
5、段,其传导机制是否畅通有效,直接关系到政策目标的实现。研究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货币供求理论的分析框架,探讨社会融资规模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在这个框架中,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通过影响市场利率、信贷规模等渠道,进而影响社会融资规模。而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化,又会反作用于货币政策,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和最终目标。假设一: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社会融资规模的扩大有助于货币政策的顺畅传导,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假设二: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化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具有时滞性。由于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金融
6、机构的风险偏好等因素,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化可能不会立即对货币政策传导产生影响,而是存在一定的时滞。假设三:不同类型的社会融资规模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存在差异。例如,企业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可能更为敏感,而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则可能受到更多监管和约束,对货币政策的反应相对较弱。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了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之间的关系。我们基于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等相关理论,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社会融资规模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在数据来源方面,我们主要利用了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中国银保监会等官方渠
7、道发布的数据。具体涵盖了社会融资规模、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宏观经济指标等多方面的数据。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对原始数据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清洗,并对缺失数据进行了合理的插补处理。在研究方法上,我们采用了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面板数据模型能够同时考虑时间和个体两个维度的信息,从而更全面地反映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之间的关系。在模型构建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了控制变量的选择,以确保模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我们还运用了定性分析方法,对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理论,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的核心问题和理论框架,为后续的实证分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
8、础。本研究在数据来源和方法选择上力求严谨和科学,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通过综合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我们期望能够为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有益的参考。五、实证分析为了深入理解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分析。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实证分析方法、数据来源、变量设定以及主要的研究结果。我们采用了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通过构建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社会融负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之间的动态关系。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以及中国银保监会等官方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在变量设定上,我们选择了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同
9、时引入了广义货币供应量(M2)、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贷款利率等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关键指标。为了控制其他潜在影响因素,我们还引入了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等控制变量。在实证分析过程中,我们首先对数据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接着,我们运用VAR模型对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估计。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影响关系。一方面,社会融资规模的扩张会促进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率另一方面,货币政策的调整也会对社会融资规模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我们还发现不同类型的融资方式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发挥着
10、不同的作用。例如,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较大,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也更为显著而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等市场化融资方式则更多地受到市场利率和投资者预期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为了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应关注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化趋势,并根据不同融资方式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同时,还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六、结论与建议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应充分考虑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化,以实现货币政策的精准调控。应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确保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还应加强金融
11、监管,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应加强与实体经济的沟通,了解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紧密的,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八、附录本文所使用的社会融资规模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官方机构发布的统计报告和公告。在数据处理方面,我们采用了时间序列分析和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季节性调整、趋势分解和单位根检验等处理,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我们构建了一个包含金融机构、企业和消费者等微观主
12、体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基于一般均衡理论,将货币政策工具、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分析了货币政策如何通过利率、信贷、汇率等渠道影响实体经济。模型的推导过程详见附录c。在本部分,我们将详细展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模型的推导过程。我们设定了金融机构、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方程,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函数、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等。通过求解这些方程,我们得到了各微观主体在货币政策调整下的反应函数。我们将这些反应函数整合到一般均衡框架中,得到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整模型。详细的推导过程见附录Do为了验证理论模型的适用性,我们采用了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和检验。具体来说,我们利用历史数据对模型
13、中的参数进行了校准,并通过回归分析、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检验了模型的稳健性和预测能力。结果表明,我们的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际运行情况。虽然本文已经对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仍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例如,我们可以考虑将更多微观主体和传导渠道纳入模型中,以更全面地反映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我们还可以利用更高级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模型进行动态优化和扩展,以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和政策指导价值。未来研究还可以关注金融科技创新、金融监管改革等因素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本文所构建的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框架为深入研究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供
14、了有益的工具和参考。未来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为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支持。参考资料: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中介目标的选择成为了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议题。特别是在信用渠道下,社会融资规模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越来越受到。本文将探讨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的关系,并基于信用渠道分析中介目标的选择。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关键的环节。中介目标是连接货币政策工具和最终目标之间的桥梁,可以通过对中介目标的调控来实现对最终目标的控制。社会
15、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这个指标可以反映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程度,也可以反映货币政策的效果。在信用渠道下,中央银行通过调控社会融资规模,可以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具体来说,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货币供应量等货币政策工具,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和信贷条件,从而影响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和融资规模。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控社会融资规模来调控经济运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在信用渠道下,中介目标的选择对货币政策的传导至关重要。根据信用渠道的特点,中介目标应该具备以下特点:可控性:中介目标应该能够被中央银行有效控制,以便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可观测性:中介目标应该能够被准确观
16、测,以便中央银行及时掌握经济运行情况。相关性:中介目标应该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高度相关,以便实现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指标作为信用渠道下的中介目标,例如:广义货币供应量(M2),银行信贷规模、利率水平等。这些指标的可控性较强,可以被准确观测,并且与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高度相关。社会融资规模对货币政策传导具有重要影响,可以反映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程度。在信用渠道下,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控社会融资规模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基于信用渠道的特点,可以选择广义货币供应量、银行信贷规模、利率水平等指标作为中介目标。未来研究方向: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
17、程的加快,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中介目标的选择将面临更多挑战。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中介目标的可控性和可观测性,以及研究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和策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融资成本、房地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传导之间的日益密切。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三个关键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为读者揭示出这一复杂经济现象的内在逻辑。融资成本是指企业或个人在筹集资金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主要包括银行借贷利率、债券发行利率等。在过去的几年中,全球融资成本普遍上升。以美国为例,美联储已多次加息,导致美元贷款利率攀升,使得全球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这种趋势对于房地产市场产生
18、了一定的影响。在资金成本上升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成本增加,进而可能导致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对于购房者来说,贷款利率的上升也增加了他们的购房压力,从而对房地产需求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房地产价格波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政策调控、地缘风险等。政策调控是影响房地产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中国为例,政府在近年来多次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限制房地产市场过热,从而对房地产价格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地缘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如贸易摩擦、地区冲突等都可能对全球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长期趋势而言,普遍认为房地产价格将保持稳步增长。这是因为随着全球经济的恢复和增长,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将继续增加,而供
19、应则相对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价格有望稳步攀升。货币政策传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工具,影响经济运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央银行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利率等手段来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这个传导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和变量。在当前的全球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传导的机制和效果变得更加复杂。由于各国经济状况和政策环境的差异,货币政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效果会有所不同。由于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也难以预测。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于维持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当中央银行
20、降低利率时,贷款利率随之下降,购房者的购房压力增加,从而促进房地产需求的增加,最终影响到房地产价格。融资成本、房地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传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融资成本的上升会导致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难度增加,从而可能推高房地产价格。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则会对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实现房地产市场的稳健发展和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货币政策制定者和学者们都在致力于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融资规模和信用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本文将探讨社会融资规模如何作为货币
21、政策传导的信用渠道,以及这个过程中的中介目标选择。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反映了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这个指标通常被视为经济运行的重要风向标,因为它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信用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利率和货币价值,进而影响投资和消费支出。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信贷、企业债券、股票、房地产等金融市场是重要的信用渠道,通过它们,货币政策得以从政策制定者传导到实体经济。社会融资规模作为信用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起着关键作用。社会融资规模可以反映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和金融体系的支持力度,从而为货币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社会融资规模
22、的变化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和消费支出,从而影响总产出和物价水平。社会融资规模还通过影响金融市场的运作和资产价格,对货币政策产生间接影响。在货币政策制定中,中介目标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根据社会融资规模的特征和信用渠道的作用,可以将其视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要选择。通过调控社会融资规模,政策制定者可以有效地调节实体经济的运行,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等政策目标。具体而言,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节货币政策的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影响银行信贷、企业债券、股票、房地产等金融市场,从而调控社会融资规模。在这个过程中,中央银行需要密切实体经济的运行情况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化,及时调整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力度。社会融资规模作为
23、货币政策传导的信用渠道,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调控社会融资规模,中央银行可以有效地调节实体经济的运行,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等政策目标。将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中介目标的选取也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和调整。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社会融资规模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货币政策传导的规律,为政策制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货币政策传导机制(COndUCtiOnmechanismofmonetarypolicy)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
24、径与作用机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货币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及提高,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对经济的贡献。货币政策从政策手段到操作目标,再到效果目标,最后到最终目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传导过程的机能。货币政策分为制定和执行两个过程,制定过程从确定最终目标开始,依次确定效果目标、操作目标、政策手段。执行过程则正好相反,首先从操作政策手段开始,通过政策手段直接作用于操作目标,进而影响效果目标,从而达到最后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目的。在西方经济学中,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大致可分为四种途径,即:利率传导机制、信贷传导机制、资产价格传导机制和汇率传导机制。我国货币政策的
25、传导机制,经历了从直接传导向直接传导、间接传导的双重传导转变,并逐渐过渡到以间接传导为主的阶段。如图2所示:这种机制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国家在确定宏观经济目标时,如经济增长速度、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已经通过国民经济综合计划将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规模乃至该项指标的产业分布和地区分布包括在内。中央银行的综合信贷计划只是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惟有信贷计划以及派生的现金收支计划,在执行计划时直接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服务,这种机制完全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通过指令性指标运作。其特点是:第一,方式简单,时滞短,作用效应快;第二,信贷、现金计划从属于实物分配计划,中央银行
26、无法主动对经济进行调控;第三,由于缺乏中间变量,政策缺乏灵活性,政策变动往往会给经济带来较大的波动;第四,企业对银行依赖性强,实际上是资金供应的大锅饭。我国改革以来至1997年,货币政策直接传导机制逐步削弱,间接传导机制逐步加强,但仍带有双重传导特点,即兼有直接传导和问接传导两套机制的政策工具和调控目标。如图3所示:(1)第一个环节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操作目标一一同业拆借利率、备付金率和基础货币。信贷计划、贷款限额是直接型的货币政策工具,其影响直达中介目标贷款总规模和现金发行量。直接传导过程中没有操作目标,或许可以称季度、月度的贷款、现金指标是其操作目标。这个环节是调控各金融机构的贷款能力和
27、金融市场的资金融通成本。(2)操作目标的变动影响到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市场利率。信用总量的可测性不强,还不太实用;我国实行管制利率,不存在市场利率,只有中央银行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来调整利率。这个环节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企业和居民在变化了的金融条件下,做出反应,改变自己的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行为,从而影响到货币供应量的变动。(3)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影响到最终目标的变动。改革之初,货币转化为存款和现金比较透明,贷款总量基本反映了货币供应量,只要守住了贷款就几乎守住了货币供给。但两者的相关性减弱,只控制贷款并不能完全调控住货币供应量,直接控制的效果减弱。在货币政策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机制不完善的
28、条件下,只能两者并用。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严重时,直接控制比间接调控的效果更好,所以并没有马上放弃它,形成了双重调控的特点。我国经济经历了高通胀后“软着陆”成功,商业银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各级政府防范金融风险意识大大加强,取消贷款限额的条件基本成熟。1998年我国不失时机地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标志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从双重传导过渡到以间接传导为主。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在建立之中,商业银行和企业的运行经营机制还不健全,所以货币政策传导效应也有待提高。只有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商业银行和企业的改革步伐,使其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反应灵敏,才能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从中
29、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融资成本、信用能力和行为,以及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可以溯源到18世纪早期的货币数量论,但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提出的货币政策利率途径传导机制理论问世之前,这一理论在
30、长达200年的时间内无人问津,未能引起经济学家们的关注。早期的货币数量论者大多未能摆脱“货币中性论”的传统,总体理论框架仍然局限于货币与物价的变动关系之中。货币数量论的鼻祖,英国经济学家休谟就认为由于货币数量的变动虽然率先受到冲击的是利率水平,但利率水平随着货币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利率的降低刺激企业投资由此引起产出增加,产出的增加又会引致利率水平的上升直至利率回复到原来的水平甚至更高。因此货币数量的增加最终只能影响物价水平,而不影响利率和产出。虽然在货币数量论者的理论中的涉及面不广,但利率传导机制理论可以说是最古老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也被不少西方经济学者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
31、。凯恩斯、托宾、弗里德曼、莫迪利安尼等西方经济学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主要是分析货币政策传导中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和财富变动效应。“资产结构调整效应是指,中央银行改变货币供应量,促使各经济主体调整自己的资产结构,影响金融资产的价格,从而影响投资和消费需求,进而导致实际经济活动出现变化。财富变动效应是指,由通货和存款组成的货币供应量是实际财富的组成部分之一,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化,会改变实际财富的数量,从而使各经济主体改变自己的投资和消费支出意愿,从而影响实际经济运行。”这两种效应是在金融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货币与非货币金融资产、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具有高度替代性与相关性;信息是完全而且对称的,
32、且各种金融资产的供给与需求都是随着市场利率信号的变化而灵敏地变化,具有充分的利率弹性这样严密设定的条件下展开的。随着经济和金融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这样的理论抽象和假设前提显然是不能够成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朝着以不完全竞争、不完善市场、不对称信息为假设前提来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发展。当前主要有两大任务需要完成,一是要对现有的信贷担保机构进行适当的改革与调整,二是要加快独立信用评估体系的建设。运用税收杠杆调节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为货币政策通畅传导提供宏观支持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多存少贷、只存不贷,甚至损害地方经济的行为,应该受到政策层面的约束。可以考虑运用税收减免杠杆对大银行分支机构片面
33、的信贷行为进行调节,为货币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条件。为逐步实现利率与资产价格为主要传导渠道创造条件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长远目标看,中国未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制约渠道应该以利率和资产价格渠道为主。当前,应积极为实现这一目标创造条件。继续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增加货币市场主体,鼓励货币市场创新,建立货币市场做市商制度。大力发展票据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国债市场。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形成完善的货币市场体系。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发挥货币巾场利率的引导作用,逐步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体系,完善利率调节机制。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
34、改革,调整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个人的资产结构,培育真正的市场活动主体,提高经济活动中的利率弹性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货币政策要根据资本市场的发展变化继续进行适当的适用性调整,以充分发挥资产价格的传导作用。(1)随着西方国家以利率取代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利率传导作用越来越明显,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2)金融市场的日益健全、间接融资比重的不断下降和直接融资成本的不断降低,使得银行信贷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反映状况越来越不全面,银行信贷传导作用越来越小。(3)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资产价格、财富效应的传导作用越来越重要,资产价格开始纳入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监控指标之中。(5)新经济
35、和股市财富效应的增强,使利率与股市的关系复杂化,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2 .关注总行和省级分行对大型企业信贷投放集中化以及加入WT0、外资银行进入等可能引发的新问题。如国有商业银行省分行和总行集中资金,向重点城市、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倾斜,必须注意防止不良资产发源地从基层分支机构向省分行和总行的转移,造成新的金融风险。3 .下力气调整与优化人员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建立适应市场性信贷投放的员工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贷款业务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新的中小金融机构,为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传导建立更多的“毛细血管”建立新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原则上应该以股份制方式设立,尽量使
36、股权分散化,以企业和个人股份为主,建立真正规范的产权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其顺序是: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金融市场在整个货币
37、的传导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市场实施货币政策工具,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市场了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意向;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接受金融机构对资金供应的调节进而影响投资与消费行为;社会各经济变量的变化也通过市场反馈信息,影响中央银行、各金融机构的行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率不仅取决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市场化取向,而且取决于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行为的市场化程度,即它们必须对市场信号做出理性的反应。如果它们不能完全按照市场准则运行,即不能对市场信号,包括中央银行的间接调控信号做出理性反应,那么货币政策工具就不可能通过对货币信贷条件的调节来实现
38、其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就会受到梗阻,货币政策效果就会被减弱。(1)随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由货币渠道向利率渠道的变化,各国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也逐渐由货币供应量调整为利率,提醒中国注意客观认识并恰当把握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货币政策不宜简单地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是否适度来衡量。应该更多地关注最终目标,即物价上涨水平变化而非中间目标即货币供应量变化。(2)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资产价格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且比较复杂,资产价格本身日益引起各国货币政策当局的关注,并将其作为主要的监控目标,中国必须高度关注资本市场发展和资产价格变化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中国来
39、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一方面,资本市场投资与银行储蓄存款的替代关系越来越明显,客户保证金对货币层次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大,致使M2指标的全面性受到挑战,需要建立包括保证金等在内的货币供应量新指标。但另一方面,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不显著,资产价格变化对实体经济尤其是投资与消费的影响并不大。货币政策需要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但不能以资本市场变化为目标。在具体操作中应该主要以实体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为目标,适当兼顾资本市场的需要。(3)生产者一消费者信心使预期因素的传导作用趋于增强,对于货币政策效果造成了比较复杂的影响,已经引起各国货币政策当局的关注,需要在中国货币政策实践中加以考虑。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应当适当地考虑预期因素的作用,在货币政策决策之前,对预期因素的作用有一个“预期”,以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行论文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央行官方的态度。相信未来通过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例如弱化对贷款的数量限制,继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加大降息的力度,或将成为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