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312777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2《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2《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2《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2《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2《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2《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2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反复朗读,借助注释理解大意;读准字音,正确断句。2 .归纳、整理重点字词;理解文意,准确翻译;争取当堂背诵。3 .对比桃花源记,联系当今社会生活,理解“天下为公”和“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文意,归纳、积累文言重点字词;背诵课文。2 .难点:抓住“天下为公”,领会、理解“大同社会”的丰富内涵。教学方法:1.朗读与背诵。联系现实生活,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解;文章简短,力争当堂背诵。3 .合作探究。把课堂学习任务分层次梳理,学生合作探究,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恰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 .先学后教。课堂学习以生生互动为主,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解决学习问题,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集中归纳,点拨指导。5 .课堂训练。以适量、有效为原则,进行当堂训练,通过训练,查缺补漏,反馈教学效果。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根据课下注释,熟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标出自己有疑难的地方。6 .依据预习情况,提出自己的问题,包括字词理解,文意理解;完成背诵。7 .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I【辅助环节】(5分钟)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2分钟)同学们,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有一个著名的“天下为公”的题词,这一社会理念是从哪儿来的呢?我们刚

3、刚学过桃花源记,桃花源里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富足、文明的美好社会中,人们安居乐业,和睦相处,诚信相待。那只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其实早在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给出了答案,他称之为“大同”社会。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怎样一种社会呢?今天,我们就走进大道之行也,共同找一找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吧。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二、出示教学目标(1分钟)同“教学目标。三、自学指导(2分钟)1 .朗读课文,同桌相互听读,指正读音。检测措施:指名朗读;齐读;教师做朗读指导。2 .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整理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大意;完成背诵

4、。检测措施:指名学生按照字词类型做归纳、梳理;翻译课文。其他同学指正或补充,教师做总结。翻译课文;根据提示背诵课文3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就课文所描述的“大同社会”,结合桃花源记所学,联系当今的生活现实,谈谈自己的理解。检测措施:分组或自由提出自己关于“大同社会的理解或问题,其他同学解答,教师引导梳理问题,适度深化引导。II【核心环节:先学后教,合作学习】(30分钟)四、完成学习目标1:读一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正确断句(用时8分钟)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相互听读,注意断句和节拍;指正错误读音(各1遍)。课文有一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选贤与(ju)能(通“举”,选拔)讲信和睦(mi)(和睦)幼

5、有所长(Zhang)(成长)矜(guGn)、寡、孤、独、废弃者(通“鳏”,老而丧妻的人)男有分(fen)货恶(wi)其弃于地也2 .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教师做朗读指导(用时3分钟)“故人不独亲其亲”中,“故”,它是表示提顿的,“所以”的意思,这里有一个小的停顿。“人”是使动者,统领以下两句,也有一个小的停顿。所以这一句应这样读:“故/人/不独亲其亲”“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个“者”也是表示提顿,也要停顿一下。读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3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货”和力”也是应该强调的,所以“货”和“力”后面要有小的停顿。“是故”

6、表示承上总结的,也要停顿,“是故/谋/闭而不兴”;下一行的“故”也是一样,“故/外户而不闭3 .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指正(2-3人)4 .齐读课文一遍,教师再指导是否存在问题五、完成学习目标2:译一一梳理重点字词,准确理解文意(用时10分钟)(一)借助课下注释,按照类型梳理、归纳本课的重点字、词;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实词。同时把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标示下来。1 .先由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其他同学帮助解答,教师点拨。2.师生共同按类型梳理出重点字词,由学生完成解释,教师补充明确。通假字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

7、无妻的人)古今异义大道之行也。大道:古,政治上的最高境界;今,宽阔的路。男有分,女有归。归:古,女子出嫁;今,返回,回来。盗窃乱贼而不作。乱:古,造反;今,杂乱,捣乱等。贼:古,害人;今,小偷,窃贼。一词多义不独亲其亲。前一个“亲”用作动词(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亲,引申为“奉养”;后一个“亲”是名词,“父母”。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是用作动词(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子,引申为“抚育”,后一个子是“子女”的意思。闭:谋闭而不兴;闭,杜绝。外户而不闭;闭,用门闩插门。词类活用选贤与能。贤、能: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亲、子:名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亲,引申

8、为奉养;以为子,引申为抚养。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老、壮、幼: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老年人,壮年人,幼童。(5)重点实、虚词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道,理想,王道;之,主谓问,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行,施行,推行;为,是。男有分,女有归。分,职分,指职业、职守;归,女子出嫁。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兴,发生;作,兴起。是谓大同。谓。动词,叫做。(二)尝试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遵守“信、达、雅”的要求,灵活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1.先由1-2名同学完成翻译,其他同学指正,最后教师补充明确。(注意一些采用意译方式的语句,教师要给学生解释清楚o)2.多媒体给出参考译文,学生再次通译

9、课文(三)在掌握字词,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争取当堂背诵学生根据多媒体提示,试背课文(四)全文结构全文可分三层:第一层(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二层(第二至三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1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第三层(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五)内容分析1、治理“大同”社会的三个准则是什么?2、用自己的话概括礼记中“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相对应的原文是什么?3、作者认为治理“大同”社会的最高准则是什么?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1)治理“大同

10、”社会的三个准则是:(1)天下为公;(2)选贤与能;(3)讲信修睦(2)用自己的话概括礼记中“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所长,矜、寡、独、废疾者皆有所养。);(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注:括号里的为与此意思一致的原文语句。)3)作者认为治理大同社会的最高准则是:行大道4)礼记中拿现实社会与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以鼓舞人心(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语句是: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

11、六、完成学习目标3:悟一一结合所学桃花源记,联系当今社会生活,理解“大同社会”的丰富内涵(用时10分钟)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1)学生首先找出对应描写的语句“老有所终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对应桃花源记中的“(学生背诵对应语句)(2)然后根据对应描写,谈谈自己的认识。点拨:基本一致,都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安居乐业,淳朴善良,平等相待的社会生活。可以说,桃花源就是陶渊明按照孔子“大同”社会的模式,勾画的一幅鲜活的理想社会的生活画卷。2、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1、在当时看来:不满现实向往美好2、在现在来说:激励人们仍有意义3、能否实现?世外桃源美好空想七、拓展延伸,课堂小结(2分钟)同学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基本内涵的表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可以说这和大道之行也的社会蓝图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致的。同学们,我们是新时代的接班人,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就让我们齐心协力,发奋图强,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加倍努力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