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文旅融合发展圈规划(2023-2027年)》《淮河文化旅游发展带规划(2023-2027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皖北文旅融合发展圈规划(2023-2027年)》《淮河文化旅游发展带规划(2023-2027年)》.docx(13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附件2淮河文化旅游发展带规划(2023-2027年)前言1第一章规划背景2第一节现状特征2第二节发展机遇3第三节存在问题4第二章总体要求6第一节指导思想6第二节基本原则7第三节发展定位8第四节主要目标9第三章重点任务H第一节统筹打造风情淮河旅游廊道11第二节协作培育特色旅游集聚区13第三节创新开发融合型产品16第四节旅游品牌塑造与推广21第五节优化游览环境25第四章保障措施28第一节创新体制机制28第二节加大政策支持29第三节提升发展能力30附件32一、规划范围图32二、现状分析图33三、风情淮河廊道布局图34四、旅游集聚区分布图35为深入贯彻落实2023年7月召开的全省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和中
2、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旅融合彰显徽风皖韵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省的意见(皖发(2023)12号)精神,加快打造淮河文化旅游发展带,助力皖北地区和全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编制本规划。本规划的范围为淮河(安徽段)干流(436公里)流经的县级行政单元,涉及阜阳、六安、淮南、蚌埠和滁州5市,包括阜南县、颍上县、霍邱县、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潘集区、凤台县、寿县、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明光市、凤阳县19个县(市、区),国土面积2.28万平方公里,2022年末常住人口1077万,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5452亿元,分别占全省的16.3%x17.6
3、%x12.1%o规划期限为2023年至2027年。本规划是指导性规划,沿淮有关市、县(市、区)要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努力激发市场主体作用,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制定路线图、施工图并有序实施。第一章规划背景淮河是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和气候分界线,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南北文化转换、交流、融合的核心地带,历史风情、民俗风情、戏曲风情、小镇风情、美食风情丰富独特。系统分析梳理整合淮河两岸文旅资源,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对于构建皖北文旅融合发展圈,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省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节现状特征独特的区位条件。淮河流域贯通黄淮平原,连接中东部,通江达海,与长江经济带地域相连、水系相通。
4、安徽沿淮地区紧邻苏豫,是链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重要地带。京沪、京福、京九等骨干铁路和京台、济广等高速公路都与淮河带交汇。沿淮地区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蚌埠、阜阳正在推进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鲜明的地域文化。沿淮19个县(市、区)具有匕徽优势和开发潜力的有古城(寿县)、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寿县安丰塘)、文化(楚汉文化、大明文化)、遗址(明中都、寿春城、禹会、双墩)、名人(管子、刘安、朱元璋)。历史上发生过大禹治水、;肥水之战等传奇故事,极具深度挖掘潜力和综合开发价值。多样的生态本底。沿淮具备较高知名度的有八公山、荆涂山、韭山等山地,以及龙子湖、沱湖、焦岗湖、大通湿地、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
5、、女山湖等湖泊湿地。水利资源丰富,王家坝、蚌埠闸、新汴河、临淮岗及蒙洼蓄洪区等开发利用价值较高。广阔的客源市场。淮河在安徽省内全长436公里、流域面积6.69万平方公里,分别占淮河总长和总流域面积的43.6%,35.8%淮河(安徽段)流经地区以皖北为主,区域人口众多,内部客源市场充足。同时临近合肥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南京都市圈、中原城市群(圈)等,客源市场广阔。第二节发展机遇多重战略机遇叠加。2020年10月,我省出台了贯彻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确定了建设水清岸绿美丽淮河(安徽)路线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原城市群建设、皖北“四化”同步等战略扎实推
6、进,为沿淮各地发展增添了红利和势能。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经过多年的建设积累,沿淮各市、县(市、区)经济增速基本跟上了全省步伐,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城市更新行动、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区域发展活力加速释放,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难得机遇。旅游消费加速释放。2022年,沿淮地区人均GDP超过6万元,旅游需求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需求更趋多元化、个性化。从旅游市场看,沿淮地区及临近省市构成了超过1亿人口的消费大市场,只要把握客群消费偏好,就能形成供给引领需求、需求创造供给的良性循环。从显在和潜在出游趋势看,沿淮地区游客偏好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生
7、态康养、研学旅行等业态,有利于沿淮地区发挥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等优势,创新产品业态。第三节存在问题游览环境总体不优。生态环境相对一般,森林覆盖率与皖南相比差距较大。各市、县(市、区)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旅游通道、旅游饭店、旅游餐饮、旅游公厕等服务场所卫生条件不佳,外地游客难以适应。适销产品供给不足。沿淮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和展示水平较低,可触摸、可感知、可参与性差,人均逗留时间短、旅游消费低。自然生态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多数处于自然半自然状态,或近距离雷同,产业链不长,消费场景不足。联动机制有待完善。经营机制上,相当一部分景区景点按事业单位管理,自身缺乏经营旅游实
8、力和能力,社会资本和智力难以进入。工作机制上,部门整合资源、推动“文旅+、+文旅”多业态融合不够,项目工作、产品建设、营销工作、考核机制等基础工作普遍薄弱。区域合作上,由于缺乏制度约束力和行政执行力,还没有真正进入实质性运行操作阶段,跨区域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利用受限。行业内生能力不够强。旅游行政管理人员面向市场抓旅游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足,旅游策划、营销等专业人才普遍缺乏。旅游企业普遍小散弱,还没有形成衔接有效的旅游产业链条。从宣传营销的角度看,区域联合、政企联动不够,系统性、持续性、创意性宣传营销不足,部分县(市、区)文旅部门很少或甚至从不自主组织旅游宣传推广活动。第二章总体要求坚持需求导向、问
9、题导向、效果导向相结合,立足当前可能可行,着眼未来3-5年乃至更长时期,统筹谋划文化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主题定位、主要目标,推动淮河文化旅游IW)质量发展。第一节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风情淮河为总体形象,以淮河文依口沿淮大湿地为特色,以落细落实高品质旅游强省建设“六大工程”为抓手,联动建设风情淮河旅游廊道,协作培育特色旅游集聚区,差异开发融合型产品,整体打造旅游品牌,加快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努力将淮河文化旅游发展带打造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示
10、范带、农文旅一体融合示范带、皖北文旅融合发展支撑带,为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各市、县(市、区)政府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为企为民为游客服务质效;着力在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中,优化文旅产业布局和公共服务供给;着力优化“人地钱”等要素保障和政策供给,统筹解决发展中难点堵点,更加有效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平台的思维驱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规划引领,项目带动。做好各类规划的有效衔接,增强执行和落实规划的自觉性,分年度分解重点任务并有序落实。立足未
11、来3-5年乃至更长时间,深入实施重大文旅项目带动战略,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全要素谋划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每个市县确定1-2个标志性项目、1-2个体验性、互动性强的新业态项目,拿出超常规举措抓落地建设运营,以一批具体实在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用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把更多文化内容、文化符号纳入旅游线路、融入景区景点。坚持以旅彰文,用旅游带动文化传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传下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开。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大力实施“文旅+”“+文旅”,推动旅游与科技、康养、工业、农业、教育、体育等多
12、业态融合发展,打造新业态新赛道。坚持品质发展,服务民生。主动适应消费升级和大众旅游时代新要求,挖掘资源特色,培育系列品质化、差异化、个性化旅游产品,拓展“宜游”的休闲度假空间,构建快捷、高效、精细的旅游服务体系,营造安心、放心、暖心、舒心的市场环境,更好发挥文旅产业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带动就业创业、提升生活品质的独特作用,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促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W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工第三节发展定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带。深入挖掘淮河(安徽段)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规划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统筹推进淮河文化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
13、字再现等工程,扎实推进系统性保护、场景化展示、可视化呈现,推动淮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若干贯通古今、借古道今、古风今韵的标志性项目和业态,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带。农文旅一体融合示范带。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实施一批农业观光、农耕体验、农事节庆、田园艺术、乡村研学等创新项目,开发一批特色乡村文创产品,培育一批“后备箱”基地统筹建设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享受得到现代化服务的精品民宿,做强一批乡村旅游精品村和“康养村”“非遗村”“美食村”等特色主题村,培育城郊乡村旅游集聚区,努力将乡村旅游打造成为促进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美丽产业。皖北文旅融合发展支撑带。统筹推
14、进和落细落实推进旅游新高地建设、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示范、旅游能级提升、旅游消费促进、旅游品牌传播、旅游服务升级等旅游强省“六大工程”,持续增强产品竞争力、产业融合力、项目带动力、服务支撑力、品牌传播力,示范带动皖北文旅融合发展圈高质量发展,融入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循环。第四节主要目标到2027年,淮河文化旅游发展带提质增效成果明显,对皖北文旅融合发展圈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在全省旅游大盘子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产业质量明显提高。旅游发展主要指标持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旅游风景道、旅游休闲街区、乡村旅游精品建设等取得新突破,高等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创建取得新进展。产品体系相对完善。重点工程和项目顺利
15、推进,建成一批类型完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市场欢迎的“文旅+”“+文旅”融合新产品,淮河文化“场景化”打造成效显著,文旅融合新业态新质生产力效果不断呈现。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以“风情淮河”为统领,特色风情产品品牌和市县品牌为支撑的淮河文化旅游带文化旅游品牌体系基本形成,以“走近淮河,体验风情”为主要特色的产品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旅游设施与环境显著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等不断优化,重点旅游场所和旅游通道沿线环境卫生水平显著改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旅游服务品质明显提升。表1淮河文化旅游发展带旅游发展主要指标指标2023年2027年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2125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02
16、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7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04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01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01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02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区02省级旅游风景道12备注:1.2027年指标均为预期性指标2淮河(安徽段)流经19县(市、区),鉴于目前国内旅游统计抽样调查暂测算至市级,为保证数据科学性,未提出旅游人次、旅游收入指标。第三章重点任务依托淮河沿线代表性文化旅游资源和产业发展基础,综合考虑地形条件、城镇布局、交通格局、发展潜力等要素,推动各地扬己所长,提升“特色点”、培育“集聚区”,打造特色廊道”,协同构建依点成区、连区成线、依线成廊的空间布局。努力打造新业态、开拓新领域
17、,创新开发融合型产品。注重旅游品牌塑造及推广,阐释和宣传“风情淮河”总体形象。持续优化旅游环境,推动淮河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一节统筹打造风情淮河旅游廊道围绕“水利丰碑楚汉风云古韵文明恬静水乡四大主题,精心打造景观多元、风貌各异、韵味浓厚、环境宜人的风情淮河旅游廊道。淮河阜六段:水利风情丰碑淮河。淮河阜(阳)六(安)段始于王家坝,流经阜阳市阜南县、颍上县、六安市霍邱县,全长约219公里。以王家坝水利风景区为核心以淮河文化、王家坝精神为主题,依托王家坝湿地公园,丰富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展陈形式,着力展示淮河湿地景观和水利科技,高标准推进淮河文化研学旅行基地项目建设。加大霍邱东西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保
18、护力度,强化滨湖空间和沿线建筑风貌引导,突出湿地景观风貌,完善休闲游憩功能,打造湿地和城镇有机交融的绿色空间。依托曹台孜闸枢纽、城西湖闸枢纽、城东湖闸枢纽,协调两岸建筑高度和色彩形态,融入声光电等夜景设计,充分展现工程魅力,打造视觉震撼、魅力凸显的“水利丰碑”主题廊道。淮河淮南段:楚汉风情风云淮河。淮河淮南段贯穿淮南市全境,流经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潘集区、凤台县、寿县,全长87公里。以寿县为核心,大力推动寿县古城和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建设,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注重楚文化代表景观和形象标识打造,活化“观水之战”场景,植入“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历史故事元素,塑造风
19、云淮河主题景观。强化淮河淮南段沿线风貌引导,建设环瓦埠湖旅游大道、生态廊道和江淮运河沿岸风景廊道,积极推进环湖绿道、风景廊道和滨水景观区建设,打造沿淮秀美景观带。依托安丰塘、孙叔敖纪念馆等,融合滨水和文化空间,打造楚风巍峨、汉韵浓厚的“楚汉风云”主题廊道。淮河蚌凤段:历史风情古韵淮河。淮河蚌(埠)凤(阳)段始于怀远县,流经蚌埠市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怀远县、滁州市凤阳县,全长约201公里。依托双墩遗址、禹会村遗址、明中都遗址、临北淮河古渡口遗址、古民居博览园等资源,强化古韵深厚的主题景观体系,打造集城市形象展示、文化体验、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综合性历史文化旅游区,依托津浦铁路、渡江战役
20、总前委旧址、小岗村乡村旅游区等资源,塑造历史文化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的淮河文化景观体系,积极推进“靓淮河”旅游风景道建设,打造底蕴深厚、风貌雅致的“古韵文明”主题廊道。淮河五明段:水乡风情恬静淮河。淮河五(河)明(光)段始于五河县,流经蚌埠市五河县和滁州市明光市,全长约97.5公里。依托怀洪新河、坨湖湿地、大巩山森林公园,着力建设层次分明、空间有序、功能完备的绿色游憩空间,依托滨水生态空间,发展亲水运动休闲、滨水生态康养度假项目。加大女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整合串联周边水系、湿地、山体等绿色空间,构建以区域绿道、城市绿地为主体的绿道体系,集中展示生态淮河品牌形象。依托明光市丘陵、平原、水域
21、交融的多样地貌,利用特色农业资源,形成代表性大地景观,重点发展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业休闲、田园度假等项目,利用水域、湿地资源,营造雅致的水乡意境,打造水岸交融、绿意盎然的“恬静水乡”主题廊道。第二节协作培育特色旅游集聚区突出重点旅游景区和旅游城镇,坚定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丰富新兴业态,优化消费场景,完善配套服务,着力打造九个特色鲜明、联动发展的旅游集聚区。“王家坝一蒙洼”旅游集聚区。以王家坝湿地公园为中点,沿淮蒙洼行蓄洪区为纵深,提升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展陈形式,实施庄台综合整治提升,发展庄台特色民宿,植入民俗展示、研学体验、休闲观光等业态,统筹实施沿线道路风貌改造、分路段主题化打造,展现“百里
22、蒙洼风情二临淮岗旅游集聚区。整合临淮岗大坝、临淮湿地景观、文化博物馆、治淮展览馆、代表性庄台等资源,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发展集生态观光、科普研学、民俗体验、生态休闲、乡村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区。高品质推进水门塘景区建设,打造集时尚购物、电子商务、演艺、娱乐、美食、住宿、文创于一体的“梦回古塘文化旅游新城二“八里河一管仲园”旅游集聚区。充分发挥颍上县城旅游集散功能,以八里河景区为核心,联动周边资源,主打水上特色体验,升级旅游产品,丰富休闲度假业态,点亮夜间经济,将八里河旅游区打造为集休闲度假、水上娱乐、特色体验等于一体的知名水上生态旅游区。加强管子文化研究、阐释和场景打造,实施管仲老街提升、管
23、子文化广场、管子纪念馆、管子文化园等项目。“寿县古城一武王墩一八公山”旅游集聚区。实施寿县古城保护提升、中国二十四节气主题展示馆等项目,植入文化休闲、精品研学、文创市集、休闲咖啡等业态。高标准建设武王墩考古遗址公园,构建多元文化展示体系。做强“豆腐发源地”品牌,打造美食地标,激发“烟火寿州”文旅活力。启动八公山引擎景观提升、八公山康养文旅小镇、淮南子主题沉浸式展示馆、豆腐文化博览园、卧龙湖文旅综合体、大丁山露营地等项目建设。焦岗湖旅游集聚区。以焦岗湖湿地、影视城、温泉度假村为重点,积极推进焦岗湖康养基地、中沛御泉湾温泉度假村、中沛焦岗湖生态养老文化旅游综合体、焦岗湖冰雪运动体验基地、焦岗湖荷香
24、小镇、滨湖风情小镇等项目建设,打造以休闲度假、生态康养、美食体验为特色的旅游度假区。龙子湖旅游集聚区。充分发挥蚌埠市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功能,以龙子湖景区为核心,突出湿地生态景观特色,引入多元生态休闲体验活动,推进龙子湖景区南岸整治和景观提升,丰富消费场景建设,打造国家级城市湖泊型湿地景区。推进古民居博览园、嘉年华升级改造等项目建设,谋划打造代表性旅游演艺,丰富美食、非遗、夜游、文创等业态,将古民居博览园打造成安徽文化的集中展示区、高品质民宿的集聚区。荆涂山旅游集聚区。深入挖掘淮河流域文明、大禹治水精神和多彩民间文化艺术等,打造集历史考古研学、大禹文化体验、都市休闲游憩为一体的特色旅游集聚区。实
25、施考古遗址展示提升工程,创建一流的遗址博物馆,举办专题化、特色化、精品化文旅活动,实施考古遗址研学精品工程,高质量建设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面提升禾泉小镇、涂山一黑虎山公园、荆山、白乳泉等项目开发建设水平,提升环天河以及淮河、涡河、沱河等沿河湖景观,配套完善亲水休闲产品。凤阳大明文化旅游集聚区。充分挖掘、整合利用明文化资源,传承活化明文化,开发明文化旅游产品,形成以凤阳县城为核心的明文化体验核。加大对明中都城遗址、洪武门、大明门、云霁街、明中都鼓楼、钟楼等历史遗存的保护和开发,探索“考古遗址+专题博物馆+主题公园/景区”三合一发展模式,扎实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构建多元立体展示体系,打
26、造考古旅游安徽样板。“女山湖-八岭湖”旅游集聚区。利用江淮分水岭的区位优势,依托风景道串联周边文旅资源及项目,完善特色支道、驿站、营地等设施,积极发展沿线乡村旅游精品村、精品民宿。推进环女山湖旅游风景廊道、女山湖文旅小镇、抹山康养度假小镇、八岭湖生态旅游区等项目建设,打造点线面结合的山水田园度假区。表2特色旅游集聚区重点项目蚌埠市: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靓淮河”文旅提升项目,古民居博览园盘活项目、大明文化产业园盘活项目阜阳市:王家坝湿地公园提升项目、蒙洼庄台民宿项目、百里淮河风情画廊、颍上全域旅游提升项目淮南市:八公山文旅综合体卧龙湖项目、寿县古城保护提升项目、九龙岗
27、历史街区项目、淮南老街记忆项目、徽秀演艺城项目、焦岗湖冰雪综合体、中沛御泉湾(二期)明光市:女山地质公园、抹山康养度假小镇、八岭湖生态旅游区凤阳县:明文化旅游区提升项目、小岗乡村旅游区提升项目霍邱县:水门塘风景区项目第三节创新开发融合型产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九大旅游集聚区为主阵地,纵深推进“文旅+”“+文旅”,努力打造新业态、开拓新领域。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利用淮河沿线特色小镇、和美乡村和多彩田园,打造一批特色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田园变游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依托芍陂(安丰塘)及灌区这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蚌埠怀远榴园、龙亢农场等,打造代表性农业大地景观和乡村旅游节点。推进
28、凤阳县小岗村、明光市柴郢村、怀远县龙亢村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每年遴选3-5个示范村,重点支持其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项目建设,发挥示范作用,打造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推动“民宿+”非遗、美食、文创、研学,有序建设田园民宿、庄台民宿、淮上民宿、滨水民宿,打造一批乡村精品民宿。借鉴喜羊羊农场发展经验,支持有条件的种养殖基地,配套建设亲子研学项目、休闲度假项目、沉浸式体验项目,打造一批主题乡村农场和庄园。表3特色乡村主题村落建设名单蚌埠市:淮上区梅桥镇观北村,蚌山区孙家坪子村、燕山乡王巷村,怀远县常坟镇徐梅村、徐好乡梨园村、榴城镇榴城社区、龙亢镇龙亢村,五河县小溪镇赵庄村,
29、固镇县濠城镇垓下居委会阜阳市:颍上县淮罗村,阜南县王家坝村、蒲庄村淮南市:八公山镇妙山村、山王镇闪冲村、毕家岗街道黄山社区,大通区孔店乡河沿村,寿县堰口镇魏岗村、安丰塘镇安丰村,凤台县李冲回族乡民族村明光市:柴郢村、三界梅郢村、石坝东贾村凤阳县:小岗村、卸店村、大王府村霍邱县:马店镇李西好村、城西湖乡望淮村、临淮岗镇双砖井村表4精品民宿重点项目蚌埠市:环涂山精品民宿群阜阳市:阜南县邵刘民宿,颍上县草榻别院、慎邑客栈淮南市:大通区高塘人家、王捌院子,八公山妙山民宿、闪蔓民宿,寿县八公居、小兰草民宿、宝根园农庄,凤台县淮上明珠民宿明光市:东贾民宿聚落、尹集知青小镇窑洞民宿、女山湖民宿凤阳县:卸店小
30、院民宿、小岗村宿、大王府民宿霍邱县:宽舍民宿客栈、荷乡小筑民宿表5特色主题农场(庄园)名单功能提升类:蚌埠市蓝莓庄园、怀远县龙亢农场、绿田农庄、五河县青莲农庄;阜阳市颍上县双梓家庭农场;淮南市淮南农场;凤阳县大王府生态农博园、九天生态园。加快建设类:淮南市宝根园农庄、武庙生态园、东风生态园、小兰草生态园、东辰生态园、后湖生态园,明光市女山湖花海、三界蓝莓园、泊岗银杏岛,霍邱县皖湖家庭农场、三流乡卧牛山庄、城西湖万亩荷花基地。促进商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建设一批兼顾游客和本地居民需求的商文旅项目。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街区,重点提升阜阳管仲老街、蚌埠蔑匠街-国货步行街、淮南1952文化街区等
31、旅游休闲街区品质,加强综合环境整治,优化产品供给,引进博物馆、文旅体验、文化创意等业态,增强街区旅游休闲功能。大力培育夜经济,发展多样化的夜购、夜宴、夜展、夜游、夜市项目,培育一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依托各市县产业基础及资源禀赋,打造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特色文旅名镇。表6商文旅融合发展项目旅游街区类:蚌埠市麓匠街文化街区、银泰映巷街区、万达金街、华夏第一街、禹荟里,五河顺河老街,淮南1952城市记忆文化街区、春申里文旅休闲街区、寿县三步两桥街区、吾悦淮南印巷街区,明光市剋街,凤阳县洪武老街、大明不夜城。文旅名镇类:蚌埠市禾泉小镇、天兆石榴小镇、梅香欢乐小镇;阜
32、阳市阜南县黄岗柳艺小镇、颍上县八里河风情小镇,淮南市八公山豆腐小镇(提升)、九龙岗民国小镇、焦岗湖荷花小镇、梦溪栖小镇,明光市三界军旅小镇,凤阳县小岗农创小镇,霍邱县临淮岗水利文化小镇。促进工文旅融合发展。支持工业遗产、老旧厂房等发展工业旅游,开展科普教育、研学实践、劳动教育等,更好地传承工业历史、塑造城市品格。支持淮南、蚌埠等地,将废弃的电厂、煤矿等老旧厂房和废弃铁路,转型改造为工业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研学基地等,开展特色工业旅游。鼓励探索沉浸式体验工业旅游“前店后厂”模式,以独特的“工业语言”展示“工业美”,形成怀旧意味浓郁的工业旅游体验区,打造工业旅游休闲空间,开发工业旅游消费品、纪
33、念品、衍生品等,延伸工业旅游产业链。促进康文旅融合发展。依托淮河沿线滨水湿地、湖泊水库、幽静农庄以及温泉、中医药等资源,策划一批滨水养生、康体运动等系列产品。挖掘淮南子道家养生文化,建设淮南子中医药文化馆,支持淮南焦岗湖中沛温泉度假村、八公山妙山村等建设康养综合体。推进蚌埠大洪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建设,促进淮南八公山等地登山健身步道建设,打造全民健身新空间。依托焦岗湖冰雪世界、蚌埠市涂山、荆山等地谋划建设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做热“蚌马”等马拉松赛,打造蚌埠龙子湖特色龙舟赛,形成一批品牌体育赛事。促进教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梳理沿淮地区研学旅游资源和产品,积极推动研学旅游基地建设,依托王家坝闸、临淮岗、
34、蚌埠闸等重要水利工程,开发治淮主题研学产品。深入挖掘淮河文化、楚汉文化、成语文化、明文化内涵,开发相关主题研学课程。高标准打造研学导师队伍,推动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交文旅融合发展。在蚌埠港、淮南港等沿淮已有港口以及道路、大桥等交通基础设施基础上,通过存量基础实施改造,增加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促进交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水一岸一景”融合,提升沿淮主要道路通行条件,完善驿站、购物、停车、摄影、露营等功能,提升颖上县百里水乡旅游风景道、江淮运河百里画廊(寿县)、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明光段等旅游风景道。参照沪宁高速江苏段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经验,推动八公山等高速公路服务区拓展旅游休闲服务功能,打造交文旅
35、融合型服务区。培育特色旅游线路。围绕文化淮河、生态淮河、生活淮河,串联重点城镇、重点旅游景区和旅游集聚区,培育古韵淮河之旅、水韵淮河之旅、多彩淮河之旅等旅游线路产品,凸显历史风情、民俗风情、戏曲风情、小镇风情、美食风情,形成淮河生态文化旅游的重要支撑。古韵淮河之旅。主要景区景点:管仲文化园、管仲老街、寿县古城、寿春城遗址、八公山旅游景区、武王墩遗址、禹会村遗址、双墩遗址、垓下遗址、荆涂山风景区、明中都皇故城、明皇陵风景区。节点城镇:颍上县、寿县、八公山区、禹会区、淮上区、固镇县、凤阳县、明光市。水韵淮河之旅。主要景区景点:王家坝抗洪纪念馆、蒙洼行蓄洪区、八里河、临淮岗、城东湖、城西湖、水门塘、
36、安丰塘、焦岗湖、大通湿地、龙子湖、天河、蚌埠闸、沱湖、花园湖、女山湖。节点城镇:阜南县、颍上县、霍邱县、毛集实验区、寿县、大通区、龙子湖区、禹会区、五河县、凤阳县、明光市。多彩淮河之旅。主要景区景点:蒙洼庄台民宿、阜南港河风情百里画廊、八里河旅游区、明清苑景区、管仲老街、九龙岗历史文化街区、淮南记忆街区、徽秀演艺城、焦岗湖冰雪综合体、中沛御泉湾温泉、蔑匠街一国货步行街、古民居博览园、“靓淮河”文化旅游区、小岗村乡村旅游区、女山湖康养度假区、八岭湖生态旅游区。节点城镇:阜南县、颍上县、大通区、田家庵区、毛集试验区、蚌山区、龙子湖区、禹会区、淮上区、凤阳县、明光市。第四节旅游品牌塑造与推广以“走近
37、淮河体验风情”为卖点,阐释和宣传“风情淮河”总体形象。打造“风情淮河”名片。深化淮河文化研究,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淮河文化标识。统筹规划沿淮地区旅游服务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精巧设置打卡点、摄影点、休憩区、停车场,丰富历史、文化、艺术、旅游等元素,通过旅游促进文化传播,增强吸引力,激发参与度。建立宣传矩阵,策划制作一批分量足、流量大、质量高的图文、短视频,打造破壁出圈的,网红,长红,风情淮河文化标识,持续增强其传播力影响力。讲好“走近淮河”故事。用文旅融合的视角,讲好“走干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故事促进更多游客认识淮河、走近淮河。以管子、淮南子等名人、禹会、双墩等遗址和系列成语典故为特色,讲好“淮河
38、文化”故事;以龙子湖、大通湿地、八里河湿地等湿地湖泊,以及沿淮风景麦田、油菜花海等大地景观为特色,讲好“生态淮河”故事;以花鼓灯、肘阁抬阁等民俗文化、王家坝、安丰塘、蒙洼蓄洪区及沿淮庄台等为特色,讲好“生活淮河”故事。整合“体验风情”产品。突出可视化、可体验、可感知,当前阶段着力打好五张“风情牌二围绕楚汉文化、大明文化及寿春城、明中都等遗址,打好“历史风情”牌;围绕赶大集、花鼓灯、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及农耕文化等,打好“民俗风情”牌;围绕泗州戏、淮北梆子戏、嗨子戏、颍上推剧、五河民歌等,打好“戏曲风情”牌;围绕九龙岗民国小镇、八公山豆腐小镇、小岗农创小镇等,打好“小镇风情”牌;围绕河蚌烧粉丝、老蚌
39、埠烧蚂虾、蚌埠烧饼夹里脊、八里河生态鱼头汤、方集微子、格拉条、枕头馍、淮南牛肉汤、刘安点丹等美食,打好美食风情”牌。举办一批节庆活动。将举办重点节庆活动作为引客的重要手段,统筹推进线上引流、线下消费。推动沿淮市县联动、丰富内容,健全文化节庆与旅游融合机制,办好现有节庆活动,提升传播力影响力。面向Z世代和新消费群体,策划举办音乐节、电竞节、国风潮玩等节事活动,形成四季不断、近悦远来的活动体系。区域联动,参与“皖北旅游嘉年华”并常态化举办。鼓励各地以市场化理念举办特色节庆活动,繁荣发展节庆经济,努力办成市场运作、彰显特色、精彩纷呈的旅游盛会。表7重点打造的文旅节庆项目蚌埠市:蚌埠市文化旅游美食季、
40、花鼓灯艺术交流展演周;怀远县石榴文化节,五河螃蟹节,固镇金菊文化节、伏羊节。阜阳市:阜阳淮河文化艺术节、颍上管子文化旅游节。淮南市:淮南豆腐文化旅游节、淮南少儿艺术节、淮南牛肉汤文化节;焦岗湖音乐美食嘉年华、八公山区文化旅游节。明光市:明光农货节,明光捕捞节、静港营地乡村音乐节。凤阳县:小岗村中国农民丰收节、大明文化旅游节、小岗村葡萄文化旅游节、花鼓文化旅游节。霍邱县:荷花文化旅游节。有序推进市场开发。“邻友圈”周边型发展,以本地市场为主要突破口,推进沿淮阜阳、六安、淮南、蚌埠和滁州开展游客互游,形成百万级旅游市场。“亲友圈”吸聚型发展,明确以内生市场为基础的皖北旅游市场定位推进“皖北人游淮河
41、”,形成皖北区域大市场,打造千万级旅游市场。“朋友圈”出圈型发展,延伸周边市场,主攻合肥经济圈,重点开发长三角地区以及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徐州都市圈、中原城市群(圈)、武汉都市圈等五大都市圈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结合一系列国际化品牌开展推广行动。大力实施新媒体营销。将新媒体作为营销的主阵地,创设一批易于传播的话题,策划一批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利用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哗哩哗哩、小红书、快手、美团、大众点评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聘请国内知名大咖、博主、网红助力,加强与重点网站和平台合作,策划推出“网红景点”“网红美食”“网红打卡快闪”等系列活动,打造一批现象级文旅营销“热
42、点”“爆点”,带动淮河文旅“出圈二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深化主流媒体合作,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建立文旅宣传矩阵。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客源监测和消费行为分析,引导文旅企业科学调整经营策略,加快线上线下融合,提高服务的个性化、精细化水平。创新提升传统营销。重点在沿淮各地市及周边城市尤其是合肥市的民众活动区、生活区等人群聚集区域,通过发放文旅宣传单、优惠券、个人推广奖励及社区上门接送等方式,开展“地毯式”推广宣传,实施“地推”营销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模式。持续推动联合营销。借助皖北旅游营销联盟、长三角旅游推广联盟等区域平台,推动跨区域产品共推,游客互送。加强政企联动营销,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多元主体联合营
43、销机制。加强与皖北其他地市和省内外有关机构合作联动,通过大型文化庆典、文化大讲堂等多种形式宣传淮河文化旅游。积极与国内头部旅行商、批发商、自驾游自由行俱乐部、研学和职工疗休养机构等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分类拓展中医药康养、体育运动、职工疗休养等专项市场。第五节优化游览环境提升大堤绿化水平。加强淮河大堤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依托各段不同的水文环境和堤岸条件,因地制宜开展绿堤行动,综合运用退耕还湖、滩涂利用、微地形改造、植被恢复等有效措施,提高沿岸植被覆盖率和郁闭度,打造水清岸绿的生态空间。强化淮河边界管控,形成淮河空间管控“一张图”,分类分时推进淮河沿岸集镇腾退,整治清理河堤阻水建筑物、构筑物。重点
44、摸排、稳妥推进河道内耕地问题整治。靓化淮河沿岸景观。以“河水清、河堤绿、河岸美”为基本目标,坚持“微改造、精提升”的基本思路,靓化提升沿淮景观。与村镇风貌建设结合,采用借景、造景等优化手段,美化淮河沿岸道路和村镇景观,提升整体视觉景观效果。提升沿淮城镇堤岸夜间景观,结合夜间照明需求,在淮河堤岸增设“淮河风情”为主题的艺术景观灯箱,设置历史文化灯光小品、激光灯等特色照明手法,在淮南市、蚌埠市等城市堤岸设置艺术化、场景化氛围灯光,打造淮河夜游新亮点。推动景区景观提升。遴选重点景区实施“一景一案”改造提升,对景区、景点解说词进行标准化、规范化提升,创建最干净景区景点。推动荆涂山景区、寿县古城、八公山
45、景区、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提升核心景观价值,推动蚌埠禾泉农庄、淮南焦岗湖、阜阳八里河等景区完善休闲度假设施。推动科技融合,做火“八里河奇幻夜”等一批演艺和微演艺产品,推动演艺在重点旅游景区常态化演出。大力培育“Z世代”潮玩等场景化体验产品,打造一批体验式、互动式“网红打卡地二改善乡村游览环境。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巩固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果。深化农村改厕、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三大革命”和村庄规划建设提升、村庄清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三大行动”,因地制宜发展“五小园”,做好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的文章,常态化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推进农户“五净
46、一规范”文明庭院建设,为乡村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提升旅游交通便捷度。完善“快进慢游”交通网络,突出解决好乡村旅游“最后一公里”问题,构建主线联通、支线成环、末端通达的交通网络。提升交通接驳服务,引导客运企业与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加强合作,逐步形成连通码头、车站、集散中心等与景区的无缝接驳服务。借鉴寿县开通往返合肥公交旅游专线做法,有序开通旅游专线、旅游直通车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完善集散服务体系,积极构建蚌埠、淮南一级集散服务中心,颖上县、寿县、凤阳县、霍邱县二级集散服务中心体系。统筹配套设施建设,推动景区内外服务设施升级。完善标识服务系统,在交通主干道、高速公路出入口、主要景区、风景道
47、沿线、人流集中地等区域,规范设置标准化道路旅游标识牌。优化旅游景区、度假区、乡村旅游点、休闲街区等区域旅游停车场布局,有序增加停车位。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完善旅游镇村、景区景点周边、游客集散点的旅游厕所布局,着力解决城乡之间、景区内外旅游厕所数量不足、档次不高、卫生不佳等问题。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开展旅游服务质量监测,适时通报旅游服务质量负面典型案例。发挥文旅行业协会作用,健全行业自律和动态管理机制,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完善文旅市场综合监管和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欺客宰客、,不合理低价游,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加强旅游从业者服务意识培育和教育,积极引导形成居民好客、社会友善的风气
48、。整合政府和市场资源,采取财政直补消费者、商家优惠折扣和金融机构支持等方式,积极开展文旅惠民消费活动。第四章保障措施沿淮各市、县(市、区)加强协作联动和改革创新,加大资源整合和品牌共塑力度;坚持谋实事、做实功、求实效,盯着问题抓落实,聚焦项目求突破,力争每年都能解决一批问题短板,每年都能推出一批新业态新产品新场景。第一节创新体制机制健全高位推进机制。沿淮各市、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牵头,成立高规格的文化旅游发展协调议事机构,建立“双组长”制度,形成上下联动、高效落实、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协调议事机构办公室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推动旅游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等落地见效。将文化旅游发展纳入领导班子综合考核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结合发展实际提高分值,将文化旅游发展责任压实到基层,传导到一线。各市、县(市、区)定期召开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或推进会(现场会),采取申办制,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健全规划落实机制。在皖北文化旅游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框架下,统筹协调淮河沿线旅游资源整合、规划对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