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宣讲稿.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319030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宣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宣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宣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宣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宣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宣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宣讲稿.docx(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本质要求(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鹫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

2、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途径与推进方式必然有自己的特点,其关键是把人口众多的优势,转化成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规模经济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创新驱动优势、产业配套优势等,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自立自强、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现代化道路。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我们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全局与局部、先富与共富、效率与公平、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辩证

3、关系,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循序渐进、稳中求进。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与西方现代化不同,我们并未因追求物质文明和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坚决不能偏废任何一方。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

4、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我们要坚定站在历史正确

5、的一边,坚持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本质要求符合人类现代化的一般规律,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定性,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发展道路和根本方向、总体布局和战略要求,以及对人类文明和世界发展的重大意义,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遵循。这里特别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定

6、性。第一,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张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第二,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党坚持把远大理想和阶段性目标统一起来,保证奋斗目标一以贯之,一代一代地接力推进,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第三,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第四,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党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

7、人类走向现代化并不是只有一条路,西方的现代化暴露出许多问题,并不能奉为圭臬。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二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图景。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基础上的,无法克服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尽管资本主义制度和西方现代化模式也在不断演变,但始终无法改变资本至上、弱肉强食、两极分化、霸道强权的本性,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深重苦难。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坚持社会主义目标和方向,摒弃了以资本为中心的、两极分化的、物质主义膨胀的、对外扩张掠夺的西方现代化老路,打破了只有

8、走资本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有效避免了西方现代化的矛盾弊端。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其次,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目标,但许多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的道路充满艰辛,有的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却由于不顾国情和历史条件,全盘照搬西方模式,结果水土不服,陷入经济长期停滞、社会政治动荡的困境。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制定实现现代化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坚持依靠本国力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来实现现代化,同时积极学习借

9、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尽可能利用一切外部有利条件,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初步成功和取得的显著成就,新时代以来“东升西降”“中治西乱”更加鲜明的对比,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提供了全新选择。二、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可靠的物质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将高质量发展确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既要满足现代化的普遍性要求,也要满足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要求。就普遍性而言,我国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应满足人类

10、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即经济技术发展硬指标要与世界现代化国家水平相匹配,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特殊性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应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个自然史的过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和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因此,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可靠保证的高质量发展首先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习近平总书记

11、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创新概念既涉及以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为主要形式的技术创新,又涉及发现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理

12、论创新,也涉及生产组织变革引发的制度创新。其中,科技创新主要是指以自然科学进步为基础的新技术发明及其应用,是包含基础理论研究、基础应用研究、产业化在内的全周期创新过程。所谓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是指摆脱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形成物质生产力,其体现着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反映着人和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邓小平同志进一步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实体性要素,而科学技术渗透在各个实体性要素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

13、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自近代以来,数次科技革命塑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当前,有人认为正迎来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它在信息爆炸背景下孕育而生,进一步催生新兴产业与新模式,赋予社会生产力全新的增长动力。因此,在科技进步与新生产力发展的新时期,若能紧跟步伐,把握机遇,我们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即所谓的“弯道超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

14、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

15、,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绿色发展,实际上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所说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发展的进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守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因此,在产业发展中,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积极倡导绿色生活。同时,为了推动绿色发展,还需采取有力的措施,如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政策,以确保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16、,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当然我们理解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只涉及新质生产力方面,还需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其内涵。第一,从性质方向看,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新时代的伟大成就,雄辩地证明了我们这条道路不仅

17、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实现高质量发展,也要坚定不移地走这条道路,这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道路,要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第二,从目标原则看,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标志和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是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坚持人民至上,致力于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

18、发展问题的发展;是在更高水平上更好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全体人民生活质量的持续稳步提升,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发展;是坚决防止资本野蛮生长、无序扩张,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第三,从本质特征看,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是全面的、系统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物质需求,更多地表现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也都要求全面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既要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的发展,也要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

19、多个体系协同配合,其中,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政治保证,教育科技人才是基础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法治轨道,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安全网,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重要基础。三、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从供给看,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和服务质量高。从需求看

20、,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的变化,不断催生新的需求。从投入产出看,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分配看,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并且充分反映各自按市场评价的贡献。从宏观经济循环看,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循环通畅,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经济发展比较平稳,不出现大的起落。更明确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二高质量发展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具有重大战略

21、意义。第一,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在经济总量规模继续扩大的同时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我国的社会事业发展、文化事业繁荣、生态环境美好、国际地位提升、国防和安全能力增强等提供强大的物质和技术保障。第二,高质量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证。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更好地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扎实的进展。第三,高质量发展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确保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为维护

22、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提供重要支撑。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要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稳定性,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一)加快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保障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23、筑的矛盾运动,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要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生产关系在制度上的体现,在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它规定了我国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明确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动高质量发展,对社

24、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新概括,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共同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括,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这一新概括,包括所有制、分配制度、资源配置体制机制等方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主要方面、主要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内在统一整体。所有制结构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决定分配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合理有效的分配方式和资源配置

25、方式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所有制结构。这三个方面是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部分,起着规范方向的作用,对经济制度属性和经济发展方式有决定性影响,是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支撑。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是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需要作出的概括,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广泛的实践基础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系统性影响。(三)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改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

26、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大循环,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对我们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我国发展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分水岭。面对严重的外部危机冲击,我国把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措施,推动经济发展向内需主导转变。近几年,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和超大市场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

27、,必然要承受其他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一步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我们党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我国客观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自觉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从国际比较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客观上早有调整的要求。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有利于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也有利于在极端情况下保证我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

28、局总体稳定。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同全球很多国家的产业关联和相互依赖程度都比较高,内外需市场本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市场潜力将充分激发,中国开放的大门将进一步敞开,同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要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针对全国而言的,不能各自为政、画地为牢。各地区要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

29、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等有机衔接起来,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要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聚焦目标、抓住重点、全面推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总之,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主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必须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