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篇)在关于开展学习“新质生产力”的发言材料、党课讲稿.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335406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篇)在关于开展学习“新质生产力”的发言材料、党课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八篇)在关于开展学习“新质生产力”的发言材料、党课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八篇)在关于开展学习“新质生产力”的发言材料、党课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八篇)在关于开展学习“新质生产力”的发言材料、党课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八篇)在关于开展学习“新质生产力”的发言材料、党课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篇)在关于开展学习“新质生产力”的发言材料、党课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篇)在关于开展学习“新质生产力”的发言材料、党课讲稿.docx(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八篇)在关于开展学习“新质生产力”的发言材料、党课讲稿第1篇,共8篇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到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概念“新质生产力”。顾名思义,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新”的关键在于创新驱动,“质”的锚点在于高质量发展。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质生产力,核心在创新。新质生产力是充分发挥科技第一要素、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生产力。深圳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高水平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深度链接国际科技创新网络,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资源,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时不我待推进

2、科技自立自强。创新人才与创新成果的涌现,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与增量器。新质生产力,载体是产业。新质生产力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深圳市委七届七次全会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具有深圳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其实质,就是置科技创新于产业内核。今日在科学探索上的突破、在科技创新上的进展,就有可能是明天成果转化的重点、产业升级的基石。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带来的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科技创新是新引擎,改革则是点火系。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才能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深圳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自主创新和开放创

3、新相结合、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全力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备受关注的“科学探索奖”,就是探索社会资金长期稳定支持基础科研的创新模式,让更多科学家有底气、有定力潜心基础科研,激发更多“从。到1”的原始创新,成为撬动科技创新的一根有力杠杆。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深圳已然在路上,未来必将更精彩。第2篇在今年九月,国家主席总书记在黑龙江的考察过程中,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我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引。新质生产力所涉及领域新颖,技术含量高,它代表了生产力的一次重大跃迁。为了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我们需要从理论上深入认识其内涵、意义

4、以及发展路径,进而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科学内涵的深入探索中,我们长期将生产力视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其构成涵盖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及劳动对象这三个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相较于传统生产力,在性质和质量上均实现了显著的提升,展现出更高水平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它代表着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动生产力提升的关键。科技的进步深刻改变了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中蕴含了大量的前沿科技,这些科技具有颠覆性影响,对经济增

5、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新科技的创新和应用进一步提升了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数据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推动了经济增长从传统的资源、资本驱动向知识、技术、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驱动的集约高效型发展转变。技术创新不仅改变了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在内的各个方面,还对劳动对象提出了新的要求,催生了新的劳动对象或使既有的劳动对象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提高了金属锂的重要性,通过复杂的技术生产过程,将锂矿石转化为动力电池中重要的电极材料。同时,新科技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在创新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需要我们培养和

6、建设一支掌握新科学技术、工程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劳动力队伍。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在于产业。科技创新需经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转化,方可转化为改造自然的力量,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由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产业化所构成的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体现。相较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源自前沿技术的突破、成熟与产业化,这些技术与既有技术存在根本差异,具备颠覆性特征,创造出全新功能的产品或服务,或引发相同功能产品与服务技术路线的根本变革。新质生产力对应技术密集、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成熟并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后,新兴产业将展现出超越传统产业的研发强度、增加值率及企业投资回报率。总体上,新质生产力体现为颠覆

7、性创新的大量涌现与产业化所带来的强大增长动力,新型生产要素如知识、技术和数据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增长。在质量上,新质生产力不仅推动了技术水平更高、经济效益更好、环境更友好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还促进了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的成熟与扩散,实现了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质的飞跃。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调整生产力的必要选择。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目前,我国正致力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其中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以往,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

8、赖传统要素投入规模的扩大,但随着边际收益递减和劳动、土地等传统要素成本优势的减弱,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降碳对产业发展的制约加强,我们必须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同时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新的动力源,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新兴产业,不仅功能全新、价值创新,而且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有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升,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供坚实支撑。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形成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成熟、应用和扩散,催生出新产品(服务)、新模式

9、、新业态,形成一系列新兴的细分产业。在新兴产业领域,技术和产业都处于发展初期,各国站在相似的起跑线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会打破对技术和市场发展的路径依赖,降低原有技术优势和市场地位的重要性。因此,新兴产业成为后发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领域。形成新质生产力与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紧密相连,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关键所在。形成新质生产力也是应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有力支撑。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更加严峻,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美西方国家为维持科技和产业领先地位及全球价值链掌控权,采取多种手段打压遏

10、制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在传统产业领域,我国面临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和默会知识障碍,而在新兴产业领域,各国基础和起点相近Q若我们能前瞻布局、率先发力,实现产业化突破,并在产业化和市场需求的互动中加速技术迭代,持续优化产品性能、降低成本,便有可能在新兴产业的某些细分赛道中取得领先,有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要精准确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路径,明确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推动作用,并以此为引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孕育和发展。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和基石,需要关注具有巨大潜力的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创新。这些创新不仅能够开辟新的产业领域,还能够

11、推动现有产业领域的深度变革。对于前沿科技的发展,我们应积极调动各方创新力量,增加对基础科学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科学家自主选择研发方向,并允许科学研究的失败。同时,应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鼓励企业增加对前沿技术的探索投入,支持建立前沿技术开源平台,吸引国内外企业和科技人才共同参与,共同分享创新成果。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两大重要支柱。战略性新兴产业已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但仍处于快速发展期,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继续支持技术创新投入,同时加大对市场应用的支持,利用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培育掌握核心技术的行业龙头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未来产业则是明天的战略性新

12、兴产业,虽然目前尚未进入产业化阶段,但通过提前布局前沿技术研发和工程化转化,我们有望在未来产业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时掌握主动权和先机,率先实现产业做大并形成全球领先优势。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我们还需要在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市场环境等方面创造更好的条件。这包括提高劳动者素质,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劳动力队伍;完善新型基础设施,有力支撑科技创新、产业转化和商品流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经营主体创新、创业和投资于新兴产业的活力和动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先进技术、数据、高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夯实发展基础,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发展新优

13、势。第3篇通过学习,让我更加理解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更体现了未来我国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推进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在学习过程中,我清楚认识到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是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推动的自然的和历史的产物,新质生产力就是在当代科技进步条件下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所产生的具有新的性质、新的属性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它既有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长出的新枝,也有未来产业萌发的新芽,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与传统

14、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更加重视创新、技术进步和智力资源对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的全面提升,具有技术创新导向,是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的重要标志。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是数字化和绿色化,着力点在于科技创新,强化创新驱动,落脚点在于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目标是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总结起来就是发展“创新、质优”的生产力。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是朝气蓬勃的一代,是未来先进生产力的主要缔造者,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将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作为学生党员应刻苦学习,努力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要把专业学习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努力在专业学习中走在前

15、面,做出表率。只有不断学习当代最先进、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一直处于先进性的行列;本领越强,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就会越大,为人民服务的贡献就会越大。更为重要的是,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始终把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辩证水平结合起来。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创新的核心是思维的创新,培养创新能力必须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敢于做首当其冲的第一人。要勇于突破条条框框的限制,善于思考,大胆提出新思路、新举措,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进行科学实践。要提高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首先要努力掌握多种创新思维方式,要在学习与实践中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辩证思维过程对各种创新思

16、维方式加以综合运用,把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辩证水平结合起来,从而才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使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更好的增强。作为学生党员,应多到改革和建设的一线中去,到群众和事业最需要的地方去,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回报祖国,更好的服务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新活力。第4篇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生产力的跃迁发展,而新质生产力彻底摆脱了高能耗、低效能的发展模式,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以“新“和“质”实现了生产力的能级跃升。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应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扫除高质量发展障碍。要创

17、建公平、高效、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采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优化行政审批流程、鼓励民间创业和投资等措施,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推动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提高科研经费监管成效,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推广普及共性技术,凝聚创新动能。物联网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无锡聚焦智能传感器、车联网、工业互联网“一感两网”重点领域,加快科技攻关及科研成果转化,物联网蓬勃发展,产业实力突出、链条结构完备、创新活力充沛、品牌效应凸显。目前,物联网技术应用已覆盖市交通、环保、医疗、安全等300余个细分行业。传统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新质生产

18、力的“新”在于创新。不少传统产业经过技术改造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不仅如此,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密不可分、互为促进。一方面,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所需的新技术、软硬件等,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和动能;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发展也依赖传统产业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支撑。转型升级是传统产业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生产力。必须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推进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发展,把生产力增长模式与战斗力生成方式、

19、工业信息化与军队信息化、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科教兴国与科技强军结合起来,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融入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大体系中,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实现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第5篇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曾多次提及“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界定了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指明了下一阶段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什么是新质生产力?该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包括各级党政领导

20、干部、广大科研工作者等在内的社会各界迫切需要回答的一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显著,但同时中国在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力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尽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尤为重要,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只有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才能抢占发展先机,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更加重视创新、技术进步和智力资源对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的全面提升,具有技术创新导向,是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的重

21、要标志。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是数字化和绿色化,着力点在于科技创新,强化创新驱动,落脚点在于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目标是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总结起来就是发展“创新、质优”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是指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知识和信息为要素,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所进行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特别是要高度关注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新质生产力的“质优”是指高质量的生产力。这种高质量表现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生产过程绿色低碳、安全高效、产品和服务质量高

22、、性能优、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要做到形成绿色生产力。当前,中国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6G、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处于世界前列,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和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可以说,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如火如荼。在科技创新方面,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断强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2023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预计达3.05万亿元,比2022年增长9.3%,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预计将达到2.55%,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在产业发展方面,中国不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

23、力的产业集群。2023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预计达16.5万亿元,占GDP比重预计达14.5%。特别是在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方面,涌现出很多引领创新发展的企业。中国各地区也为促进未来产业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培育壮大新增长引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上海市设立1亿元未来产业发展基金,北京市设立500亿元未来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广东省提出到2025年,培育100万名未来产业人才。在制度环境方面,通过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创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活力。浙江省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

24、际化的营商环境;北京市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高地,将重点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广东省出台广东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将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以上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将有力推动中国未来产业发展壮大,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中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一是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创新体

25、系还不完善。二是要素配置效率还不高,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要素价格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三是产业链供应链不够安全,由于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隐患一直存在且较为突出。四是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短缺,人才引育留用机制不完善。五是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影响创新活力和效率。未来,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是需要在发展中逐步解决。要锚定战略定力,久久为功,以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为导向,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培育新动能,勇闯新赛道。以改革为动力,以人才为支撑,以安全为保障,着力解决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

26、碍,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具体来说,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支持力度,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应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强人才引育和培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创新活力。第6篇我认为新质生产力大致有三个“新”构成:第一个新是新制造。我个人理解“新制造”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新的医药、新的制造装备和新的信息技术五个领域,但要称得上是“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不是那些普通的科技进步、不是边际上的改进,而是要有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所谓颠覆性科技创新,我认为以下五个新的标准至少要满足一个:一

27、是新的科学发现。这是“0到1”、从无到有的,对我们这个世界有新理解的重大发现。比如量子科学、脑科学的研究,可能会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对自身的认知往前推进一大步。二是新的制造技术。也就是在原理、路径等方面完全不同于现有的技术路线,却能够对原有的工艺、技术方案进行替代的制造技术,比如未来的生物制造,通过生物反应器的方式制造人类需要的各种蛋白、食品、材料、能源等等。三是新的生产工具。工具变革在人类发展史上始终处于重要地位,因为工具的革新带来了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EUV光刻机的出现让7纳米、5纳米芯片制造成为可能,新能源汽车制造中的一体化压铸成型技术,让新车的制造成本大幅下降等等

28、。四是新的生产要素。过去的制造靠劳动力、资本、能源等要素,未来的制造中除了这些传统要素外,还会有数据这一新的要素。新的要素介入让生产函数发生了新的变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效应会产生新的交叉组合和融合裂变。五是新的产品和用途。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进入千家万户的“四大件”“五大件”,近几十年是家电、手机、汽车等等,未来可能是家用机器人、头戴式VR/AR设备、柔性显示、3党打印设备和智能汽车等等。回到当下,我们发展新制造需要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为重点,“十四五”规划提出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

29、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如今,我们看到全世界在这些领域的进展很快,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推进科技进步,一批颠覆性的产品和科技将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生产可能性曲线实现新的拓展和跃迁。这是我讲的第一点,就是“新制造”。第二个新是新服务。服务成为生产力的重要构成是社会分工深化的结果。新生产力需要有新服务,这个服务的重点在于镶嵌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当中,对全球产业链具有重大控制性影响的生产性服务

30、业。关于服务业,世界经济版图里现在有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在各种高端装备里面,服务业的价值往往占这个装备或者是这个终端的50%60%的附加值。比如,一部手机有一千多个零部件,这些硬件形成的附加值占产品价值比例约45%,其余55%是操作系统、各种应用软件、各种芯片的设计专利等等,就是各种服务。这些服务看不见摸不着,但代表这个手机55%的价值所在。其他如核磁共振,或者是各种各样的高端装备、终端都差不多有这样的特征。第二个特征,整个世界的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比重越来越大。三十年以前,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量的5%左右,现在已经达到了30队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比,货物贸易比重在收缩,服务贸易在扩张。第三个

31、特征,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他们GDP的总量中,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越来越大。我们经常说美国的服务业占美国GDP的80%,似乎有些“脱实就虚”,是不是有泡沫?需要注意的是美国80%的服务业里面有70%是生产性服务业,这70%X80%就是56队也就是美国25万亿美元的GDP里面差不多有13万亿美元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和制造业强相关的高科技服务业。欧盟27个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78%,这78%里面有50%是生产性服务业,也就是欧盟GDP的39%是生产性服务业。美国生产性服务占GDP的50%以上,欧盟占40%左右,其他发达国家、G20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大体在40%50%

32、之间。对比之下,这三个服务的指标恰恰是我们国家现在生产力的短板,我们2022年GDP当中制造业增加值占27%,服务业增加值是52.8%,但这52.8%里面有2/3是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不到1/3,也就是说我们的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约为17%18%,跟欧洲(40%)、美国(50%)相比差距是比较大的。换言之,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实现高质量的中国制造,必须把跟制造业强相关的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搞上去。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为生产活动提供的研发设计和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通用航空生产,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

33、务,金融服务,节能和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教育培训服务,批发与贸易经济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共十大类。这十个板块和制造业是强相关的,制造业的各种附加值,服务性的附加值都是由它来代表,如果不到位则制造产品就不会高端化。目前我国虽然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但与制造业强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却相对滞后,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位置不高的根源就在于这个方面。此外,中国的服务贸易也存在结构比例与世界不同步的问题,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2019年全球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大体上在30%左右,中国的服务贸易占贸易总额比重去年仅仅是12%o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去年

34、是2.85万亿元人民币,一半以上是生活性服务业的出口。我们有3万多亿元人民币的服务贸易进口,进口的基本上都是生产性服务业,可惜进口的生产性服务业大部分不是中国贸易公司做的生产性服务业进口,而是外国服务贸易公司做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中国的输出。在这个意义上讲,培育新质生产力实际上就是要使中国服务业的50%是生产性服务业,整个GDP板块中生产性服务业要力争达到30虬如果我们的服务业占GDP的60%,60%里面有50%是生产性服务业,整个GDP板块当中生产性服务业就能够占到GDP的30%。尽管还达不到欧洲(4096)、美国(50%)的比例,但是由现在的不到20%增加到30%,这增加的10个百分点,对现在

35、120多万亿的GDP来说就是12万亿。如果服务贸易也增加,从现在12%的比重增加到全部贸易总量的30%,使我们的高端制造中服务价值能达到终端制造产品总体附加值的50%左右,这是新质生产力制造业的方向。生产性服务业上去了,新质生产力的制造也上去To这是我要讲的第二个“新”。第三个新是新业态。培育新业态的核心是推动产业变革,是产业组织的深刻调整。我认为有两个关键推力:第一个关键推力是全球化,新业态的形成要与全球潮流连在一起,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制度型开放,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这就是一个新的业态,是世界潮流,我们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需要内外贸一体化,换言之我们的市

36、场体制必须从规则、规制、标准、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形成内外循环一体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为此,去年12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调整完善国内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促进内外贸标准衔接、检验认证衔接、监管衔接,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则,国务院的这些措施正是这个改革的内在目标所在。第二个关键推力是数字化,形成产业互联网,现在我们消费互联网做的风生水起,而产业互联网基本上刚刚开始。产业互联网不仅是国内产业的互联网,还包括国际国内的产业互联网,这种产业互联网有两种,一种是一个企业集团、一个大型制造企业从设计

37、、市场、信息、销售信息到开发、制造、物流的一体化的数字系统,这是在讲一个个企业的产业互联网,就跟我们90年代讲的日aa日.2年以后讲的ERP一样,是一个企业制造业的工业自动化,从市场到销售、设计整个的自动化的产业互联网系统。但是市场正在发展的是另一种产业互联网,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和各种终端,将触角伸到全世界的消费者,根据消费者的偏好实现小批量定制、大规模生产、全产业链贯通、全球化配送,在这样的平台上集聚了几百家提供生产性服务业的研发设计、金融保险、物流运输等企业,几千家的制造业企业,以及上万家各种原材料供应商,这些企业之间用数字系统进行了全面贯通,依托这样一个产业互联网平台,这些企业形成了以客户

38、为中心的全产业链紧密协作的产业集群,真正实现了以销定产、以新打旧、以快打慢。现在这样的产业互联网,中国有那么一批,这样的平台放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城市就因此带来几千亿、上万亿的销售值,同时带来几千亿、上万亿的金融结算,还会带来物流和其他各种服务,就变成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服务中心。所以掌控未来产业互联网全球的平台,谁就是“三中心”莫属。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以及以全球化和数字化为代表的新业态,形成的聚合体就是新质生产力,我们国家在制造业板块、服务业板块、新业态板块都有巨大的潜力,现在的短板就是未来巨大的增长极,我们希望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

39、推动中国制造业克服短板,成为未来发展的新的增长极。第7篇高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激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生动力,深化内涵、特色、融合发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高水平、有组织的学科布局、科研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人才培育为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是高校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关键路径。坚持内涵发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原动力。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创新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体力量。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以内涵发展为牵引,全面统筹优势资源,持续强化对基础研究和人才引培的支持力度,从创新基础建设和创新主体建设两

40、个维度持续赋能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注入原动力。其一,强化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建设,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焦科学前沿,着力构建综合性大装置集群,布局与培育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研究平台,推进重大基础研究设施建设与重大科学发现紧密结合,促进要素融合,提升创新效率。其二,强化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增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针对国家急需和国家重大战略,前瞻布局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领域,集聚科研资源推进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提升高校在基础研究领域原始创新水平,解决关键核心科学问题和“卡脖子”问题,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其三,强化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流拔尖创新人

41、才。面向教书育人、基础科学研究、科研成果转化,完善人才引育机制,充分发挥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人才集聚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形成人才集群合力的科教平台与生态。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开展本硕博贯通培养,强化人才培养的家国情怀和创新能力,强化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育人,打造政产学研用贯通的育人高地。坚持特色发展,明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靶向性。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改造,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高校应积极响应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依据自身办学

42、定位,坚持特色发展,面向产业发展对于新质生产力的集中迫切需求,下好学科体系布局“先手棋”,着力提升学科发展与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之间的匹配度,进而以学科为引领,增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靶向性。其一,强化前瞻性学科发展,布局新赛道、新领域。针对“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部署,着力打造一流学科引领、高峰学科林立、基础与特色学科交叉支撑的特色学科雁阵,整合发挥一流学科及相关学科群特色优势,

43、引导传统学科向“双碳”领域、智能领域转型升级,通过加强前沿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建设,挖掘学科增长点,提升学科、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适切性。其二,强化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需求。以特色学科为先导开展有组织科研和有组织成果转化。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围绕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培育重大科研项目,强化项目、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建立“前沿探索一基础研究一集中攻关”的多层次科研体系,形成“科技一工程一产业”的全链条、系统化的科研发展格局,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提供可持续、成系统的保障。坚持融合发展,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

44、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高校在创新全链条中有着独特优势,应在加速知识、技术、资金、人才、政策等创新要素集聚,推动多体系多主体的互通互融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需求对接,深化校地企协同融合发展,优化政产学研用贯通机制,推动“0-1”的原始创新、“1-10”的应用研究以及“10100”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不断拓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其一,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打造驻区、驻企、驻园创新平台。构建协同攻关、深度融合的运行管理模式,推动高校优秀学科、团队和实验室下沉产业一线,加强与企业的

45、沟通交流、紧密合作。依托高校大学科技园、产业园区为创新人才营造交流空间,为初创企业打造孵化平台。其二,强化创新生态涵育,构建多元融合协同育人体系和创新研究高地。构建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技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相互作用的创新生态系统,激发和释放人才活力,辐射带动区域创新发展。找准教育切入点,以点带面,牵引一批课题、师生、平台和成果,围绕高校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高地和新质生产力的发源高地。其三,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高校应主动建立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技术清单制度,完善企业与高校之间“悬榜一揭榜”合作模式,加强科技企业家和技术经理人培养,构建“先赋权

46、后转化”的新型科研成果转化路径,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研、研发、量产和市场之间的堵点,推动科技创新顺利跨越产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三个台阶,有效推动技术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四链协同O近日,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指引我们要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关键,以人才资源为根本,在求“新”求“质”中抓住新机遇、开创新局面,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与不竭动力。以新为指引,保持逢山开路的干劲,锚定产业升

47、级不动摇,为高质量发展添动力”。近年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多重挑战交织叠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深度调整。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赢得大国竞争主动的迫切需要。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必须立足现有产业优势,面向前沿领域及早布局,围绕未来产业开辟新赛道、下好先手棋。要做优“存量”,强化政策引领,出台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细分领域专项规划,充分激发产业发展潜能,让相关从业者“心中有数”,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提供科学指导。要催生“变量”,依托产业集群与产业示范区,大力推进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领域

48、产业孵化,广泛搭建技术交流平台,让科研主体“充满信心”,共同打造新兴产业高地。以质为关键,保持遇水架桥的闯劲,推动科技创新不松劲,为高质量发展提效力。从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来看,经济增长、生产力跃升的背后,都是因为实现了蒸汽机、电力使用等颠覆性技术创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牵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要营造科技创新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在权益保护、收益分配、创新投入等方面持续发力,把政策改革的“含金量”转化为科研人员的“获得感”。要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汇聚创新资源,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创

49、基地,推进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完善,释放科技创新的集聚效应和裂变效应。要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拓宽科技创新与市场资源、社会需求的对接渠道,发挥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快速通向“生产线”。以人为根本,保持不拘一格的韧劲,厚植人才沃土不懈怠,为高质量发展聚合力。科技创新,人才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基础性支撑。必须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置顶”,栽好靶向育才的“有心花”,遍插招揽人才的“无心柳”,育稳尊重人才的“真心苗”在发挥人才作用上做足文章。要精心育才,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精准滴灌”“靶向施策”,紧盯战略科技人才,细培产业领军人才,厚植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大批“一招鲜”专家与“全能通”高手。要诚心引才,坚持五湖四海、求贤若渴,摒弃“大山思维”与“峡谷意识”,围绕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加快紧缺型专业人才引进,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