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信息技术教学路径分析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信息技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信息技术教学路径分析 论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信息技术教学路径分析摘要:文章首先简述了多元智能理论,其次对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在全面把握两者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路径,以期望将个体多元智能在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小学教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自人类进入到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与社会各行业的结合成为一大发展趋势,教学也是如此。长期以来的学校教育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听讲,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全程处于被动状态,难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有序进行,必须看清当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通过革新理念、采取全新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以让学生主动汲取知
2、识并提升自身的能力。基于此,文章立足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出发,对文章主题进行深入阐述。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至少存在9种不同的独立认知能力,并与人的智力相关联,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所以人的智力是多元化的。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多元学习环境,才能将学生的多元智能激发出来,才能实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元智能发展环境,让学生在处理信息、绘图以及编辑中开展交流与互动中展现自己的智能,同时教师还要尽量拓宽智能领域,让孩子们感受到“智能公平”。研究结果显示
3、: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撑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基于此,教师要深入解读新课改理念,积极研究书本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校本教材,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同样,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撑的信息技术教学,还要健全评价标准。二、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本学科课程的总目标。而且新课改做出了特别的强调: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从单纯的知识教学向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向发展,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结合起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包含“了解电脑基本操作”、“对电脑系统可以简单应用“、“会简
4、单的利用电脑处理文字、“会使用简单的办公软件等。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要契合现实生活,加强信息技术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评价上,将多元评价与发展评价结合起来,在丰富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路径分析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与发展,多元智能理论看到了学生间的差异与不同。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在开发学生智能的同时,推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基于此,文章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路径进行
5、了分析:1.采取多元教学方式与内容,激发学生的潜能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可以促进学生各个方面潜能的发挥。小学生处于身心、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未来的他们有着无限的可能。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条件,才能将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大量的教学研窕显示,多元智能教学环境的构建可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可以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坚持创新、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实际参与中灵活应用书本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开展中,必须明确计算机与网络的核心地位,通过为
6、学生提供数据分析、文字处理等具有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真切体会信息技术的魅力。在教学方式中,教师要改变以书本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将生活元素融入进来,以让枯燥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能够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当然教师也可以设置专项任务指导学生自主完成。比如:在学习用计算机绘图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以“劳动”为主题的板报设计任务,然后为学生提供绘画工具、绘画方法以及劳动主题图片等,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自主选择和设计,进而获得不同但具有劳动主题的图片,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在学生完成绘画之后,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自由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评价中,提升自身认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
7、在学生的不断反思中促进学生的进步。此外,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还要兼顾到学生间的智能差异,任务设计要涉及多项智能领域,以保证班级学生的特长都能发挥出来,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信心。现代化理念的发展衍生出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法便是其中之一。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内容明确好相应的任务,并将任务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并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的利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了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音乐等多样化形式开展教学,通过为学生提供“失误”,引导学生以比赛的方法,选用工具来快速的解决问题;为了激发学生
8、的学习活力,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播放欢快的音乐而后转为舒缓的音乐,以让学生的情绪慢慢的平复下来,将注意力转移到教学中。2 .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小组合作与交流是新课改倡导的一大教学方式,同样也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托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与空间,通过师生、生生交流,将学生的语言、人际关系智能挖掘出来,以提升学生的表达与交往能力。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侧重知识讲述、学生操作,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在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等能力。比如利用课前或课堂结束的几分钟开展交流,通过制定主
9、题“学生如何合理使用网络,让大家开展交流,在学生表达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另外,对于难度大的任务,教师要鼓励大家开展小组探究,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同时,根据学生智能优势科学分组,让学生在小组成员的互相帮助和影响下获得提升。比如,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有着促进作用,这样可以形成智能互补,进而提升同学们的信息技术学习效率。3 .坚持多元智能指导,保留学生的个性(1)开展分层教学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人都存在智能结构差异,小学生也是如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有的学生能力较强,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课堂知识,并且喜欢挑战难度大的知识点,而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和接受能
10、力相对较弱。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教学,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因材施教。在此之前,教师必须通过测验了解学生的智能,然后进行科学分层,对基础较弱的学生要设置基础任务,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要做好对学生的课下指导,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提升任务难度,以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开发学生智能5。比如在教学生活在信息时代这章节知识的时候,教师便可以开展个性化教学策略,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开展针对性讲解,随后教师设置任务。从小接触计算机较多的学生,则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设置难度大的任务;接触计
11、算机较少的学生,教师则要为他们设置基础操作任务,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的加大难度,保证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总之,教师只有秉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设置层次学习任务,才能让学生在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中,汲取知识。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实现了浅层认知到深层理解的发展,而且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2)开展专题学习在新课改不断落实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看到了素质教育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这一背景下,教师要深入研究和巧妙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多项智能的结合,包含学生的质疑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在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
12、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不能单靠教材开展教学,更要通过设置专题活动激发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社区活动要文明一图形的改变”、“群鸡觅食一绘图工具栏等专题,让学生在自己探索、思考中将自身的智能优势发挥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研究,然后通过自由选择、组合材料完成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在这样的教学中,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且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自由规划和整理,全程都是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让学生掌握了相应的方法,同时将学生的智能优势发挥了出来。在以多元智能
13、理论为指导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需要,设置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充分开发学生智能,为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张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19(32):24-25.苏军.李小敏.李萍.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015):79-80.牛婉春.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J.文渊(小学版),2019(7):666.张玉荣.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几课外阅读:中下,2012(022):P.15-16.吴善海.浅谈跨学科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005):20.牛小康.多元智能理论下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分析J.教育观察,2020(003):P.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