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的读书心得.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345424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苦旅的读书心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化苦旅的读书心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化苦旅的读书心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化苦旅的读书心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化苦旅的读书心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苦旅的读书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苦旅的读书心得.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文化苦旅的读书心得今天无意中看到了王叶炜借给我的文化苦旅,心想既然无聊就去看看吧。没想到一看就被深深吸引了。我只读了其中一篇名为沙原隐泉的小说,原以为会和其他写景小说一样,但当我读完后,我的想法完全改变了。我最喜欢文中的这句话:“不为那山顶,只为这已经划下的曲线,爬。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无论怎么说,我始终站在已走过路程的顶端。永久的顶端,不断浮动的顶端,自我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沙丘的顶端是次要的。爬,只管爬。”这句话与我现在的学习状态非常相似,无论前方有多高,我都要继续向上攀登,永不退缩。另一段我喜欢的是:“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是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

2、,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会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技巧,让人神醉情驰。”这段话总结了前面的事物,并将其贯穿起来。读完余秋雨的这篇小说,我明白了原来写景也可以如此生动动人。余秋雨在中华大地上行走,用独特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深入探索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化,用细腻的笔触为这趟“苦旅”写下了这本书。它不甜美,因为其中包含了太多不忍和亲身体验的辛酸。这种苦涩的味道,为这部记录中国千年文化的著作增添了一种特殊的滋味。在读这本“文化苦旅”之前,我们很难想象那些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古迹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内涵。而作者用干净优美的散文,将这些内涵组织成一篇篇让我们醒悟的文章。走进书中的情境和思考,我们不禁

3、严肃起来。就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被迫来到一个陌生的土地,历史和文化的推动让我们不得不前进。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它依旧壮观,壁画依然沉默,我们静静地观察光影在石壁上的变化,就像它们静静地见证了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的钥匙把守了千年,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中,中华子孙也将之抛弃。如今,这个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不是因为它外表华丽,而是它代表了一种仪式,一种人性,以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里看到,美不仅有外表,也有宗教的天地,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即使曾经残缺,也依然美丽动人。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

4、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们不曾到过此处,但书中的江南小镇却给予我们一种,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难怪历年来,许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时,便会到此隐居起来,但在荒山结庐有着生活上的麻烦,大隐隐于市便成了文人来江南隐居的最好推力。其实我们对隐有着正反两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当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与官场浮沉是文人们的失意时刻,做什么事都不顺心,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身心获得纾解,找个地方隐居

5、,等休息够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坏处是有人会把隐居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假隐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举动让中国特有的隐的文化开始产生变质,隐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声全然黯暗。尽管如此,我们对隐还是保有着正面看法,因为古代中国给文人发展的空间实在大狭隘了,逼得他们除了隐或许只有一死,与其这样让自己的雄心壮志殒落,我们会选择沉潜,待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余秋雨曾说他常伫立前人伫立过之处,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从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贬,既遭贬谪,而永柳二州又是荒远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泽之间,将其困厄感伤的心境,完全寄托在游赏山水之间与文章创作之中,

6、使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了永州八记这样出色的山水文学,这样的一代士人的气节与傲气让后世学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和疑问来瞻仰这位大文豪。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我从没有去过阳关,对此也了解甚少。读罢阳关雪后,便找来几组图浏览一番,不禁生出几分感伤。“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

7、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面对如此的景致,谁都要感叹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西汉时,阳关曾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镇,严加把守。可阳关如今早已不如往日,仅仅是在一座红色的堆满沙石的山峰上,残留有被称为“阳关耳目”的烽墩。遗址周围竟也看不到断垣残壁,只有在沙丘之间暴露出的地面,到处可见碎瓦残片,让人回忆起盛事时亘古遥远的驼铃。“渭城朝雨徘奇,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在友人临别时所作的这首渭城曲,用余秋雨的话说,是“

8、缠绵淡雅”的。丝毫感觉不到阳关如今的凄冷之景,只是离别时应有的微微的忧伤。因而王维是懂得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的,阳关亦是如此,再坚固的过去也终有随着时光消逝的一天。比起渭城曲依此而来的阳关三叠,那较清冷的调子,或许更适合阳关如今的景象。诚然,阳关的确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阳关不复了它过去的金色的绚烂,只剩下凄凄的一片荒原,它给伫立在它面前的人们带来深深的感慨和轻轻的遗憾。想起楼兰古城的悲哀,曾经繁华的美在不经意间却毁于一旦,也许正应了一位蒙古作家的那句话:繁华不过是一掬细沙。昔日的景象已不能再见,只由人们去想象,勾勒心中的图画。历史是深邃而苍凉的,面对窗外阳光映照的花园中嬉笑的人们,我想,现在珍贵的事物,千百年后,也会随岁月的轮回而被渐渐淡忘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