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绿色转型创新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绿色转型创新发展规划.docx(6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新时代绿色转型创新发展规划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生态优势金不换”殷切嘱托,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1+1+4+3+N”的目标任务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强区,扎实推进绿色转型发展。本规划以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主体,落实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关于促进生态文明示范区绿色转型发展的通知精神,切实发挥示范区典型引领和示范作用,扎实推进绿色发展创新创优工作,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提升绿色发展创新和生态效益转化能力,切实发挥示范区典型引领和示范作用,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发展之路。一、工作基础与形势分析(一)区域概况1 .区位概况。
2、(1)行政区划。市,别名济州,属壮族自治区市下辖的县级市,市政府驻地西山镇。辖区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下辖西山镇,木圭镇,木乐镇,石咀镇,社坡镇,油麻镇,社步镇,下湾镇,麻洞镇,罗秀镇,中沙镇,木根镇,大洋镇,大湾镇,白沙镇,石龙镇,蒙珏镇,南木镇,江口镇,金田镇,紫荆镇,炯心乡,厚禄乡,罗播乡,马皮乡,寻旺乡等26个乡镇,其中建制镇21个,建制乡5个。乡(镇)下设411个行政村和33个社区(含4个易地移民搬迁安置区社区)。(2)地理位置。市位于壮族自治区东南部济郁平原的菁华地带,介于北纬22。52-23。48与东经109。41-110。22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市境中部。市地处桂东南与桂西北水
3、陆交通要冲,距南宁陆路255公里,水路438公里,距北部湾188公里,是连接华南经济区和西南经济区的西江航运大通道上的重要城市,区位优势明显,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承东启西,南北交流的重要作用。(3)地质地貌。土壤的成土母岩主要是砂岩、页岩,部分是花岗岩、石灰岩和硅质岩,土壤的垂直分布比较明显,海拔400米以下为赤红壤,400米-800米为红壤,800米以上为山地黄壤。按习惯分水田土壤、旱地土壤、山地土壤。境内地势西北、东南高,中间低,呈马鞍形向东北微微倾斜。境内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皆有。平原与盆地占土地总面积的41.55%,丘陵占52.29%,山地占6.16%,总的来说丘陵较多,平
4、地稍少。此外,白沙镇和西北部的大平山一带分别有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和丹霞地貌。(4)水文条件。市境内河流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过境河流干流有黔江、郁江、涪江,河流支流有45条,小溪流密布,集水面积4056平方公里(不包括黔江、郁江和涪江);主要河流境内长992.95公里,年平均径流量40.56亿立方米,最小流量为21.245立方米/秒,富航运、灌溉、发电之利。市大部分区域为覆盖型岩溶区,地下水较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境内出露的地下水流量约为2.32立方米/秒,主要分布在木乐、木圭、南木、西山等乡镇。2 .经济社会状况。(1)人口。市聚居着汉、壮、瑶等多个民族,2021年末户籍人口205.19万,是第
5、一、全国第三人口大县(市)。户籍城镇人口42.1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3.39%o(2)经济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三五”以来,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21年,市地区生产总值390.29亿元,增长3.6%。财政收入21.7亿元,增长7.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10.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11.3%o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4%o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5.3亿元,同比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2亿元,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21元,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29元,同比增长10.5%。经济结构调整实现新进展。市经济总量逐步扩大,发展基
6、础不断夯实,2021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390.29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15亿元,增长8.6%;第二产业增加值105.11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196.04亿元,增长7.9%o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连续4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连续9次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粮食、蔬菜、水果三大产业列为“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县(市)现代服务业水平稳步提升,文化旅游业、大众餐饮业、商贸物流业蓬勃发展,旅游景区、康体养生、市场交易等项目正在统筹推进。3 .生态环境资源状况。(1)生态环境质量状况。2021年,市主要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
7、0.PM25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9微克/立方米、17微克/立方米、44微克/立方米、24微克/立方米;臭氧日最大8小时均值第90百分位数浓度为121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日均值第95百分位数浓度为1.4毫克/立方米。所有污染物浓度值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GB3095-2012),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9.2%o2021年,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考核断面石嘴断面、白额断面和郁江口断面水质达到11类,水质达标率100%,完成上级考核目标。2020年,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已达90%以上。2021年,经排查无新增疑似污染地块,辖区内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为100%。2020
8、年,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和危险废物处置率均达到100%,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2021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0%以上;生活垃圾估算年产生量为23.35万吨,各乡镇(除麻洞镇、木根镇未建设外)各建设有一座日处理垃圾25吨的垃圾转运站及安装配套设施设备。(2)资源发展状况。市气候条件良好,丰富的光、热、水资源,矿产资源种类多,植被资源丰富多样,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市面积的27.03%,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市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资源基础。最大的冲积平原同郁平原的主体在市境内,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市是农业重镇,是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内河船舶生产基地、休闲服装生产基地、黄沙鲨养殖基地和
9、腐竹出口基地。根据市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有耕地面积975.1平方公里,其中水田面积644.0平方公里、旱地面积331.I平方公里。市矿种齐全、品位高、储量丰富,已探明的主要矿产种类有30多种,为形成具有特色的工业提供发展条件,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金属矿产资源主要有镒、锡、铅、铜等17种,非金属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灰石、花岗岩、大理石、重晶石等21种。市重点加快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在蒙好镇建成玉柴农光互补光伏发电一、二期项目,总装机容量为100兆瓦,三期项目总装机容量为80兆瓦,已建成并网发电。黔、有八涪三江蜿蜒流过全市14个乡镇,市内河流纵横交错,水库分布密度大,河流年径流量大
10、,可利用水资源丰富,水资源的灌溉、发电潜力巨大。2021年,市总用水量为7.68亿立方米。城区附近的红水河最末梯级电站一一大藤峡水利枢纽,总装机容量为1600兆瓦,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70亿千瓦时。2021年,市森林面积2135.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8.84%。市植被资源丰富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境内植物种类共计166科,533属,1039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11级保护有杪襟(树蕨)、华南五针松(广东松)、厚朴、任豆、樟木、格木、紫荆木等。原生天然植被多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深谷的局部地方,如龙冲深冲,还具有一定的热带沟谷雨林特色的林分。市辖区范围内自然保护区包括西山风景名胜区、
11、大平山自然保护区和龙潭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为1105.0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27.30%。市是中国首批AAAA级旅游城市之一,华南地区首个以“佛教文化”为主导的旅游城市,荣获首个县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地质公园”称号,以及“特色旅游名县”称号。西山泉旅游度假区被评为“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西山镇前进村被评为“特色旅游名村”,西山镇白兰村获得“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南木镇莲沁农园被评为自治区四星级农家乐。(二)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成效1 .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市连续4年被评为中国西部百强县,连续3年被评为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先后荣获“中国旅游百强县”、中国气候宜居城市、
12、全国“政府采购百强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首批“民营经济示范县”、特色旅游名县、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县、食品安全示范县、商标品牌战略实施示范县等殊荣。2020年因为工作突出,累计获得财政资金奖励1.8亿元、获得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300亩,获奖奖项在市五个县市区排名第一、位于全区前列。市经济总量逐步扩大,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地区生产总值成功跨越30。亿元大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7%,财政收入年均增速6.63%o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3:48.7:31.0调整为21.7:29.1:49.2,经济
13、结构由“二三一”调整为“三二一”,旅游经济效益提高,产旅融合成效凸显,旅游业发展呈持续、健康、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综合经济实力增强为全市经济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2 .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市扎实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十三五”期间,加强扬尘综合治理,强化乡村秸秆焚烧管控,主城区全面禁放烟花爆竹,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9.7%。认真落实河长制,开展江河湖库“清四乱”专项行动,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稳步实施木圭矿区生态修复工作,完成提质改造及开垦土地整治项目2553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12240亩。完成人工造林2.17万
14、亩,森林抚育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8.8%,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森林县城”称号。3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督促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同时印发实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工作的通知并全力组织实施,开展创建工作,完善污染防治设施,完成资料收集和申报工作。2019年11月,市申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已通过国家
15、评审,正式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4 .推进EOD项目试点和推广工作。2022年,市委、市人民政府根据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的生态环境导向(EoD)开发模式试点和推广的要求,按照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工作总体部署,成立了EOD模式项目申报工作专班,由市领导担任组长,多次组织职能部门进行专题研究,积极谋划市EOD项目,并委托第三方编写方案。市EOD项目申报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新材料产业园全产业链绿色发展EoD项目、市空港经济区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EoD项目、市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与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EOD项目等3个申报EOD项目均入选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项目库。(三)存
16、在问题与机遇挑战1 .存在问题。(1)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市正处于产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污染防治任务日益加重。在产业布局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资源依赖型产业比重大等短期内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各种污染物随时间累积,在局部空间集聚,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污染源多样化、污染范围扩大化、污染影响持久化特征,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另外,作为特色旅游名县,过度开发和缺乏有效保护导致核心旅游资源受损,不仅削弱旅游品牌的影响力,而且可能危及当地生态环境。(2)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有待提升。市4个集中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规模5.2万吨,但污水收集管网还未完善,城区仍有部分区域的生
17、活污水还未能接入城市污水管网,且雨污分流不彻底;另建设了20个镇级污水处理厂,但农村区域污水管网覆盖率不高,许多污水处理厂进水量普遍偏低,仍未能满足现状需求。各乡镇(除麻堀、木根镇未建设外)建设有一座日处理垃圾25吨的垃圾转运站及安装配套设施设备,但是由于部分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部分村民卫生习惯较差,随意乱扔垃圾,乱倒污水、乱堆杂物等现象依然存在。(3)产业绿色发展仍有短板。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产业项目支撑,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市整体产业发展缓慢,工业经济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木材加工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木材加工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同质化严重资源消耗较高,挥发性有机物污染较突出,
18、治污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面广、量大、反弹快,有效管理难度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附加值较低,农产品加工小作坊较多且欠缺布局规划,企业绿色生产成本较高;虽然市旅游资源丰富,但市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效应整体偏弱,交通和服务等配套基础设施有待加强建设,旅游资源之间的整合提升方面工作还是有所欠缺,旅游发展核心和旅游集聚核心还未形成。2 .机遇与挑战。(1)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带动绿色转型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统筹山水林田湖
19、草沙系统治理,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化,人民群众对“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生态、生活和生产环境需求更高,全社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自治区提出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区绿色转型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市乘借国家、自治区和市绿色转型发展战略契机,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力争实现绿色产业发展、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清洁能源发展方面走在全区前列。(2)多重发展战略交汇指引绿色转型发展。“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城市加快绿色转型,完善绿色治理体系提出了新挑战,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
20、新阶段。“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珠江一西江经济带加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辐射,有利于加快市对内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打造“亿吨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枢纽城市、桂东南重要的商品贸易中心和集散地,市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通过绿色转型发展把握机遇,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加快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3)绿色科技进步催动绿色转型发展。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动力。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渗透绿色发展各领域,
21、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绿色技术创新正成为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新兴领域。抢抓数字经济和能源科技发展契机,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有效串联起生产、服务、物流、支付各个环节,不断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水平,有效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促进标准化生产方式向个性化、差异化、绿色化生产方式转变。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有效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为市绿色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二、规划总则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结合碳达峰碳中和、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战略要求,从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特征和资源环境禀赋等实际出发,明确
22、生态文明提升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范围期限、总体思路和目标指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在参加党的二十大代表团讨论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着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探索建立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绿色发展新模式,加快形成促进绿色发展体制机
23、制,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提高绿色发展水平。以建设美丽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以促进传统经济与社会的生态转型为导向,以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生态环境安全体系为重点,将建设成为绿色发展引领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二)基本原则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以创新驱动、绿色引领为动力,增强以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为内涵的绿色竞争力。紧紧围绕党中央、自治区、市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充分考虑区域社会、经济与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资源保护、利用和发展的关系,实现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落实保护,推动绿色
24、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坚定不移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贯穿并深度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集约发展。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持续降低单位产出的能耗、水耗、物耗以及土地、人力资源投入,不断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加快形成集约高效、生态友好的生产方式,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推进市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改革先行、示范引领、突破攻坚,以标准约束、市场机制等多种制度途径,破解绿色
25、转型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突破环境约束,抢占新技术、新经济、新基建赛道,以更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统筹协同,共建共享。胸怀“两个大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统筹城市发展和安全,积极稳妥、韧性持久地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三)规划范围和期限1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空间范围为市行政区域,包含辖区内21个镇和5个乡,分别为西山镇、木圭镇、木乐镇、石咀镇、社坡镇、油麻镇、社
26、步镇、下湾镇、麻炯镇、罗秀镇、中沙镇、木根镇、大洋镇、大湾镇、白沙镇、石龙镇、蒙坪镇、南木镇、江口镇、金田镇、紫荆镇、炯心乡、厚禄乡、罗播乡、马皮乡、寻旺乡,面积4071平方公里。2 .规划期限。本规划基准年是2021年,规划期限为2022-2025年,展望2030年和2035年远期目标。(四)规划目标和指标1 .总体目标。到2025年,立足产业发展基础和生态资源优势,锚定2030年碳达峰目标,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在建设现代化特色产业基地和建设滨江山水文化旅游名城上取得新突破,绿色产业发展、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清洁能源发展方面走在全区前列,产业格局、生产方式
27、、生活方式、治理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立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奋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城市。展望2030年,生态经济体系逐步健全,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取得明显进展,市基本实现碳达峰目标,推动高碳经济转向低碳经济,绿色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展望2035年,推动经济社会向高质量、低污染、生态化、绿色化、低碳化方向发展,碳排放大幅度下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保护、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等走在全国前
28、列,进一步完善绿色发展的制度,全面构建覆盖范围广泛、公民参与度高的绿色消费体系,将市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的现代化生态城市。2 .规划指标。根据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绿色发展创新创优指标体系(试行),本次规划结合市绿色发展特色,建立了覆盖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和生态文化等6大方面,共计35项指标内容的规划指标体系。表1市绿色转型创新经济发展规划规划指标领域任务序号指标2021年现状值2025年目标值指标属性生态制度改革创新1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经验予以推广参考性生态安全生态环境质量2环境空气质量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99.2
29、99.8约束性领域任务序号指标2021年现状值2025年目标值指标属性3地表水环境质量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国家和自治区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率(%)100100100100约束性生态系统保护4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l76.777约束性5森林覆盖率()48.8449约束性6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健全野生动植物多样性保护机制参考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7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100100约束性8突发生态环境事件0未发生约束性9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100%严格准入管理参考性生态空间空间格局优化10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主导生态功能不降低约束性11
30、自然保护地监管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保护性质不改变,保护强度不降低约束性生态经济生态经济发展12地区生产总值(亿元)390.29540参考性13地区生产总值近两年年均增速4.28参考性领域任务序号指标2021年现状值2025年目标值指标属性(%)1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91.3130参考性15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近两年年均增速()6.98参考性16服务业增加值(亿元)196.04275参考性17服务业增加值近两年年均增速(%)7.68参考性1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643736000参考性1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两年年均增速()7.78参考性20绿色有机和地
31、理标志农产品指标/全区排名第1-40名参考性21旅游总人数(万人)1079.28完成上级下达的接待人数目标参考性22旅游总收入(亿元)141.35完成上级下达的旅游总收入目标参考性资源节约与利用2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38.844.5参考性24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0.88约束性2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195.37完成上级考核目标任务约束性领域任务序号指标2021年现状值2025年目标值指标属性2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待统计完成上级考核目标任务参考性生态生活人居环境改善27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8.2498.5约束性28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32、率(%)63.170参考性29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综合达标率(%)100100约束性3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100约束性31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9798参考性生活方式绿色化32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10050参考性生态文化观念意识普及33宣传及普及力度媒体报道次数23参考性34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95.3896参考性争先创优35示范区荣誉0获得省部级及以上荣誉称号参考性注:指标体系根据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绿色发展创新创优指标体系(试行)正式发布文件最新指标进行相应调整。三、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从厚植绿色发展、丰富生态产品供给的角度出发,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生态环境质量
33、持续改善为重点,围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生态系统安全、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规划主要任务和重点措施。(一)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持续推进污染防治,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环境质量监管,不断改善环境质量。统筹推进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水环境综合整治、土壤和固废污染防治、农村生态环境提升,重点抓好大气污染防治春季、秋冬季攻坚战,深入落实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秸秆垃圾禁烧管控、烟花爆竹禁燃限放等有效治标措施。1 .持续推进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加强城市扬尘综合治理管控,综合防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烟粉尘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排放,大气污染指标达到国家标准。深入开展工业烟
34、气污染治理。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推进燃煤锅炉和燃煤工业窑炉节能环保改造,加快淘汰落后燃煤锅炉。加强主要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治理,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监测和排污收费,完善有机废气收集系统,控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强度。实施城市公交优先战略,鼓励选择绿色出行方式。推广使用新能源、小排量等环保型汽车,优先采用新能源汽车用于公共客货运输。2 .持续深化水环境综合整治。强化西江流域环境保护整治,优先保护饮用水安全。科学调整畜禽禁养区域,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水源林保护,加强流域上下游联动监管和治污,深化重点流域污染防治,提高污染事件应对能力。全面落实河长制,继续开展江
35、河湖泊“清四乱”行动,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加强城镇、园区和港口码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城镇、乡村污水管网全覆盖,完善城镇生活污水截污管网建设、提高生活污水收集率,推进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实施水资源涵养、水生态修复。3 .持续落实土壤和固废污染防治。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完善固体废物管理机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严控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开展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建立污染地块环境风险等级和开发利用项目负面清单,实施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强化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开展社会源废矿物油、铅酸蓄电池调查,
36、全力推进固体废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项目建设,补足处置能力缺口。抓好木圭矿区生态修复工程。加强自然生态建设,实施林业增绿增效工程。打好垃圾分类战,加快市垃圾填埋场扩容,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4 .持续加强城乡面源污染管控。围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一控两减三基本”的总体目标,积极发展节水农业,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畜禽粪便、农膜、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回收利用。建设完善的农业水利设施,推广农业生态用水模式。推广各类生物、物理病虫害防治技术;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微生物肥料;严禁使用高残高毒农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加强废弃农用地膜、农药包装物的回收和处理,加强
37、秸秆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畜禽排泄物等资源化利用,推行农业规范标准化生产。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标准规范,明确环保要求。(二)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1 .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空间体系。推动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的区域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坚持底线思维,生态优先,统筹市域国土空间分布;整体上形成以生态结构为骨架,以多片的农业集中区和城镇集聚区分布为基底,以市域产业体系为动力,以市域交通系统为脉络,共同构建开放式、网络化、集约型、生态化的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总体格局。构建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打造空间开发保护样板区。健全生态环
38、境分区管控体系。推动市“三线一单”成果应用,科学引导市区域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开发、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等经济活动,规范区域开发建设活动,为绿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凡依法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流域、区域开发和行业发展规划及建设项目,要严格履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生态空间分区管控动态监测、信息共享和监管机制。市作为自治区层面农产品主产区,按照保护和恢复地力的要求设置产业准入环境标准;严格限制农业开发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外的生态空间,防止过度垦殖、放牧、采伐、取水、渔猎、旅游等对生态功能造成损害,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2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健全完善
39、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推动产业、能源、交通结构调整优化,同向发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要求,推进“两高”行业减污降碳协调控制。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严格控制高耗能、高碳行业过快增长,严控高碳项目准入,推行产业发展低碳化。大力推进技改,促进能效提升,鼓励高碳行业原料清洁化替代,推动资源型产业低碳化转型升级。开展资源型企业能源利用清洁化替代。3 .强化环境质量监管。全面加强环境质量监测和环境监管执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完善涵盖大气、地表水(含水功能区和农田灌溉水)、地下水、土壤、温室
40、气体、噪声、辐射等环境要素以及城市和乡村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围绕重点领域谋划一批重点工程,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能力。完善测管协同工作机制,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生态环境执法监测,实现污染源日常监管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强化污染源现场监督检查和建设项目环境监察。加快推进环境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工作,健全市环境监察结构,加大基层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能力。推动重点乡镇监察机构设置,强化乡镇环保工作。(三)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1 .建设绿色生态城市。实施城市亮丽工程、绿色工程、洁净工程和休闲工程,加快景观大道、旅游风景道、绿道建设,努力将中心城区建设成为山水相依、人文相伴、生态相融、美丽
41、宜人的现代化滨江城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以生态文明引领生态城市发展。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倡导绿色消费。全面提高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绿色出行分担率和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等,争当全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2 .推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进污水管网与处理设施建设,完善雨污分流和截污纳管改造,加快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储转运体系,加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污水、生活垃圾收集率和处理率。
42、基本完成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城市污水管网错接漏接改造、老旧管网更新、破损修复、清淤疏浚,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新建城区的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要与城市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做到雨污分流。大力推进镇级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切实提高污水收集率,并确保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运营。加快推进市龙门工业园区污水管网支管网建设,以及各工业园区老旧管网的维护工作,不定期清理疏通,有效提升工业园区的污水收集率以及进水浓度,确保入园企业正常运营。3 .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村容村貌、加强村庄
43、规划、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加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实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提升饮用水供水条件。完善农村生活垃圾转运体系,继续抓好垃圾运输设施的更新改造,市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要覆盖90%以上的村庄。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普及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加快农村污水治理进程,在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污水处理厂,在乡村建设人工湿地、氧化塘、稳定塘等污水处理设施,对村镇居民集中区域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和集中处理,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效率。专栏1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工程一、污染防治工程1 .水污染防治。推进市城南污水处理厂、市河南污水处理厂建设,实施市江北污水处理工程及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
44、市旧城区劣质管网改造工程、市旧城区污水管网混错接改造工程、市旧城区排水沟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2 .固体废物处置能力提升。推进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3 .土壤污染防治。搭建污染场地环境监管平台,完善污染场地环境风险防范管理。实施市木圭矿区生态环境修复项目。二、城乡生态环境改善工程推进市三江六岸生态环境改造项目、黔江西岸进坝大道滨江绿地工程、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四、积极推进产业生态化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优化空间布局、淘汰落后产能、严格环境准入、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为路径,推进传统行业绿色化改造,积极培育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一)
45、优化调整空间布局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实施城镇、农业和生态空间分类管控,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构建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打造空间开发保护样板区。1 .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强化国土空间土地用途统筹协调管控,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壮族自治区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并结合市其它相关规划,全面摸清每一寸国土空间的本底条件和适宜用途,科学划定空间格局和功能分区,整合制定综合空间管控措施。推进“多规合一”,严守“三线一单”,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有机融合。实行规
46、划全周期管理,建立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全程留痕制度。按照统一规划底图、统一数据标准、统一工作进度、统一平台管理的要求。编制市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实施空间分区管控。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满足生态环境安全底线要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按禁止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的保护,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切实维护生态安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实施永久保护,对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实行总量控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确保耕地数量不下降
47、、质量不降低,切实保护农业空间。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合理确定城镇开发强度,有效管控城镇空间。2 .打造山清水秀生态空间。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绿化行动,全面塑造市“山青水秀生态美”品牌。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强龙潭国家森林公园、西山风景名胜区、大平山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建设和管理,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占滥垦林地等行为。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珠江-西江防护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与改造工程。实行最严格的公益林管护制度,确保管护面积不减少。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废弃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治理项目。加大河堤、河滩整治力度,打造沿岸绿化景观带,有效保护河流生态系统。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科学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完善保护区标识和警告设施,确保水源地水质达到In类水质标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