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9600字(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9600字(论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目录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Pij1(一)研究背景1(二)研究意义1.、实践能力的述.2(一)实践能力的含义2(二)学生实践能力的结构2(三)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性3三、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以及问题3(一)具备较明确的培养目标,但缺乏系统与延续性3(二)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传统学科教学的影响4(三)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及学科课程4(四)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资源开发力度不够5四、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策略7(一)制订完整、具体的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目标7(二)创设合理的实践环境,开发各类实践课程资源8(三)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2、重视程度9参考文献10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实践能力对于人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学生的成长教育不是框苗助长,而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发展成独立的生命个体。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是那些只能够吸收知识,而不知道如何加以运用的高分人才。现在大部分家庭是“4十1”的人员构成模式,父母、祖辈对于孩子的教育过于宠爱,以至于入校后学生的日常思维偏激或动手操作能力偏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古人云“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为了掌握学习知识的技能,而不仅仅是学习表面的知识,如果一味地学习知识而缺乏实践能力的训练,很容易让学生发展成
3、“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初中甚至大学知识学习的基础,知识的增长过程呈螺旋式的上升,由此看来,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对学生小学阶段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是为以后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一)研究意义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应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遵循“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采用生活化的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提升。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广泛推行,我国小学正面临着巨大的变化与发展。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它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育界开始将更多的目光投注于中小学生创新和实践能
4、力的培养。然而,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重知识,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思想依旧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因此,对当前我国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实践能力的概述(一)实践能力的含义国内外学者对于学生实践能力有着不同的定义。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方面。心理学界从心理学科的角度出发,将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特征定义为“实践性智力”。但是,实践智力并不等同于实践能力,因为实践是心理要素与生理要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国内学者刘磊以及傅维利把实践定位于在认识指导卜的问题解决过程,将实践能力定义为保证个体顺利运
5、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事实上,实践能力不仅仅包括实践性智力,同时也包括了许多外在生理条件。当然,实践能力同样也是不能同认知能力、创新能力等割裂开的。认知能力对于实践行为有着指导作用,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实践的目的之一。同时,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能脱离学校、家庭、社会而存在,因此,实践能力也受到外界各类因素的影响。(二)学生实践能力的结构有学者将实践能力分为认知性实践能力、技术性实践能力以及社会性实践能力。国内学者刘磊和傅维利将实践能力分为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以及情景实践能力。综合不同学者对实践能力的分类,笔者认为,学生实践能力可以分为学科实
6、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两种。学科实践能力是学生实践能力的主体,它是指学生运用各类学科所传授的间接知识与技能解决各类学科问题甚至生活问题的能力。英语教材最能体现如今对学生英语能力培养的走向,传统的英语教材一般都以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为主要目的,课堂教学中也更重视词汇以及语法教学。现在的英语教材选择的话题则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并且注重学生的文化体验,同时还设置了很多情景对话,不仅仅注重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还加强了学生交流和做的能力,最终能够促进英语学科能力的提升。当然,其他学科也都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的写作课时常设置在室外,有些学校还会尝试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将中小学生学科实
7、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社会实践能力是指学生解决社会生活中各类复杂问题和新问题的能力。它不仅包括生活能力、交往能力,也包括了发现问题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则有利于在学校内培养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少。学科实践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联系也相互影响。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培养学科实践能力是当前实践能力培养的重点,同时也是为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性学生实践能力是中小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小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提出,实践是学习的基本途径。实践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8、寻找方法解决问题,获取更多直接经验并转化为内部知识。我国学者也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近代教育学家陶行知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主张,认为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当然,培养中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和综合国力的发展。三、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以及问题(一)具备较明确的培养目标,但缺乏系统与延续性新课程标准中虽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但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还很不系统,缺乏可操作的目标指标,不能反映对不同阶段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9、、价值观是新课改中提出的新的三大目标,在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中,知识目标比较系统、具体和严密的逻辑层次,但是能力培养目标却显得过于抽象和非连续性、不完整性,很难对实践能力培养产生实际的指导作用。目标决定方法。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具体、非连续使得许多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针对性不强,无章遵循,随意松散,活动中呈现出无“章”、无“法”的态势,实践活动开展的依据是什么、所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都不清楚,做到哪就算哪。比如,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在很多学校把学农、学工等作为实践活动课的一部分,但学农到底要“学”什么,怎样“学”,针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龄段的学生有何不同的要求,又有何联系等这些问题都不是很清
10、楚,所开展的活动不能形成具体、完整、连续性的体系。以至于很多学生在学习回来以后,很多学生在活动结束后还不能正确的辨别各种农作物,更不谈耕作和具体的农活操作,根本没有真正达到学习的目标。如果学校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对学农这一活动制定出较明确的培养目标,并开展一系列的具体而连续性的培养活动,让目标得到细化与落实。那么,才能最终达到活动的真正目的,从而让学生的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种能力的发展都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征,制定合乎其发展要求的具体培养目标,如要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就必须让学生保持深厚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为学生
11、创造良好的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的机会,与些同时,教会他们一些观察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会在观察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而要让学生掌握这些能力,就必须为其制定一系列具体的,合理的,延续性的培养目标,让学生在一步步的活动过程中,逐渐发展某种能力。学校不能只是设计出凡节课程,就试图让学生的能力在几次活动中完全的发展起来,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过程,为其制定一整套合理而完整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二)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传统学科教学的影响目前,学校主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这种课程与其它学
12、科课程不同,它需要摆脱课本、教室和教师的局限,将活动延伸到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空间和总体社会环境中去,让学生能够真正同自然、生活、社会形成紧密的联系。但在课程的实际实施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很大程度上还受着学科课程的影响,采取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仍然是站在讲台上,利用“资源包”对着学生讲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少教师已经习惯于利用预设性的教材,对学生进行讲授式的教学,在对活动内容进行开发的时候,很难将自然、生活、社会这些平衡的维度进行平衡的对待与重视,而是一味的将课程的内容教条化。更有甚者,直接以学科教学的形式开展实践活动课程,使得活动课程从主题选择、活动前准备到活动实施的策
13、略及实施过程以至活动的总结这一整体形式形成模式化的线形操作。教师期望活动能够在自己预设好的结构中加以开展,能够按照学科教学的基本过程进行设计,不希望在活动的过程中出现任何不必要的混乱以及其它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墨守常规的教学模式,严格遵守行为主义心理学所强调的“刺激”一“反应”这一法则,试图将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师的思维过程都严格的列入一定范围的逻辑结构当中,而在这一结构中,所呈现的必须是牢固的、清晰的、系统的、可操作的主观意向,那些不确定性的各种因素都被排除在这个结构之外,不被考虑其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极强,思维也十分的活跃,他们对新颖的教学形式往往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实践活动是儿童打开心
14、灵窗户的一个有利途径,是学生开拓眼界,丰富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如果教条化的开展实践活动,则无法让学生真正的实践中得到提升,也不能让学生的能力得以最有利的培养,新型的课程需要新的教学方式。(三)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及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语文、数学、外语等其他学科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均属必修课程,理应受到教育部门、社会及家长的高度重视,使其新的课程理念能够在实践和实施的过程中得到有效地落实。但这样一门由国家制定、地方管理、校本开发的新型必修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了许多方面给予的不同程度的压力,很多学校对这一新课程并不重视,甚至根本不开设此课程,很多教师在教授此课时
15、没有掌握很好的指导方法,而大部分家长对此课程也并不像学科课程那样表示支持,由此也导致了许多学生对此课程的兴趣逐渐下降。我国的选拔制度让家长与社会的眼光更多的关注在升学性的中、高考上,即使这些考试制度在人才的培养,能力的甄选上还存在很多的弊端,但它目前仍是我国人才选拔的重要手段,这个现实不可避免,而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未被纳入这种人才选拔的重要考试中去。由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语文、数学、外语这些学科必修课程虽相比,其在新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权重就可想而知了。教师在开展课程之前,他们势必先考虑此课程的实施对学校发展的带动作用,一旦他们觉得,这门课程在对学校的定位、所受到的评价等方面的影响,不如
16、语文、数学、外语等其他学科课程带来的影响那么重要时,学校也就不会对该课程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实施与否也将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基于考试这一社会现实给予他们压力,他们又能不能充分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会不会占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来强化考试学科的教学呢?这些问题都是很值得思考的。如果我们在考试之前去各个学校转一转,就会发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被一股紧张的气息所笼罩着,教师用尽全力的将考试科目的课程知识传输到每一个学生耳朵里,而学生也是将一个个知识点拼命的塞进自己的脑子里。而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几乎已经被挤占的没有一丝余地了。对大部分的家长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到底是怎样的一
17、门课程,它到底包涵了哪些具体内容,到底对孩子的发展起到如何的作用,他们可能根本不能也没有机会深入的去理解。在大部分家长眼里,学习的是终目的还是能够在最后的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还是能够顺利通过中、高考这样的重要考试。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涉及到的孩子能力的培养问题,可以等到孩子长大以后,甚至完成学业以后再去学习也不迟,没有必要在小学阶段甚至初、高中阶段这些连各种考试都让孩子应付不过来的时候学习这些内容。他们认为,将时间花费到不需要参加考试的科目上是一种浪费的表现。在学生们的眼里,活动课程应该是能够激起学生兴趣,能够调节紧张学习气氛的一门很好的科目,但这些生动的课程在教室和老师的禁锢下也失去了课程
18、本身的价值,有些学生甚至在课程开设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不知道这个课开展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只是一味得跟着老师,跟着同学们脚步,上完四十分钟的课程而已。总之,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际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价值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与重视。(四)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在新课改的实施程中,课程资源的作用日益突显,教育工作者们也对其越来越重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充足的课程资源是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有利前提和重要保障,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全新要求。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被许多地区、学校和老师作为教学中的头等大事来对待,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就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而言,
19、在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的过程中仍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和不良做法。首先,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本身的内涵认识不够充分,在他们看来,所谓课程资源就是指学校硬件设施,如,电脑、多媒体教室、图书馆、操场等。以至于一部分条件较好的学校就竭尽全力地加强这些硬件设施的建设,而对于那些没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和学校)就表现出极其消极的对待这些资源,他们没有意识到依靠自己的力量积极主动、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还有一部分教师将开发课程资源简单的理解成为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开发一些校本课程。有着这种想法的学校就将其全部的关注力都投入到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和开发校本课程上了,而他们所谓的校本课程究其实
20、际也就是编制几本校本教材而已。在很多情况下,教师们根本没有好好的去思考他们所开展的这些活动,和他们所编制的这些校本课程究竟是否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次,大部分学校和教师并没有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很多学校在开展活动课程的时候只是简单的利用“资源包”,将现成的东西拿来而已,没有想过要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地方特点,自主开发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现成的资源可以节省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但对学生而言,能够让其接受更好、更适合自己的知识才是最有利学生发展的。目前,我们对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综合性和生活性还表现出严重的认识不足的情况。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对这一问
21、题的思考视角还是很单一的,长年的学科教学让我们的教师习惯于就课程论能力或就教学论能力的思考模式。从而造成了对课程资源开发也习惯性的走一条路,在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学科化的倾向非常严重,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变成简单的技能的培养和操作能力的训练。少数学校甚至借助其它学科个案的剖析和教师个人的学科知识背景及生活阅历来开发活动资源,把“活动”作为获得学科知识的手段,而不是目标本身,导致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现实生活的疏离。实践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现实问题的来源无疑就是生活本身,生活是复杂纷繁的,所以,实践能力也是极具综合性,生活性的。将课程资源仅仅局限在学校内部是不合理的,将其简单
22、的认识为硬件设施或软件也是不合理的,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施教育目的的各种教育资源,它弥散在学校内外的各个角落。只要是有助于促进实践能力发展的资源都可以纳入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当中,都应当被加以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单纯地将课程资源开发视于学校硬件设施建设,认为条件差就干脆不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一味的开展课外活动开发校本课程,或者根本不去利用资源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这些做法,无疑都是不对的,这些作法不仅是一种对待课程资源的错误认识,也是将实践活动这门极具生命力的课程僵化的重要原因。这些做法不仅对教学起不到有利作用,更造成了大量有利资源的白白浪费。在综合
23、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应当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认真全面地理解课程资源的内涵,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掌握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和策略,积极主动地开发和利用符合本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和特点的课程资源。四、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策略(一)制订完整、具体的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目标从实践能力构成的各要素来看,我们可以将活动目标分解了各种能力培养的目标与途径上来,我们对小学阶段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及丰富的想象力。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旺盛这些特点,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多去观察大自然,为他们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观察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
24、不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逐步学会自己解决问题。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让他们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多发现问题,多进行思考,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则可教给他们一些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学会通过观察解决问题。二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帮助学生提升动手能力。例如,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动可以是在家里或学校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可以是制作自己喜欢的玩具模型等,而针对较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指导学生创造性的制作各种学习或劳动工具,也可以教会学生使用较为复杂的操作工具。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身体的各部分器官得到锻炼的同时,养成凡是自己动力的好习惯。三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
25、题的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我们提倡让教师在教学中推广“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制定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小课题,让学生自己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各种方法最终解决问题。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活动应该更贴近生活实际,活动的难度适当降低,例如,让学生利用货币购买物品,将数学课里学到的知识用与生活中去。四是培养学生交往的能力。小学生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有较强的交往兴趣,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喜欢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但他们的缺乏一定的交往技巧,合作意识不强,通过小组学习这样的活动方式,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提升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而针对高年级的学生
26、,通过分工合作、小组讨论或辩论、意见交流、实验研究等形式合作解决问题,不仅让他们学会与人交往的方式与技巧,更有利用了合作意识的培养。五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对小学生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其语言知识掌握程度较低的原因,其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在制定培养目标的同时,我们应该考虑到这一因素,设计能够帮助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活动,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例如,可能通过朗诵、演讲、小品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六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生活中处处是信息,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对小学生来说,我们应该着力培养他们通过阅读和与其他人交往来获得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归纳、
27、整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知道到哪里去、通过哪种方式寻找所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具有一定地运用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创新的能力。阅读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题研究中,需要重新对阅读的概念进行界定,随着时代的发展,阅读的范围包括所有文本甚至超文本的东西。在信息技术教育课中教会学生使用网络、搜索引擎获取信息,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判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索引和信息资料库各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发展特点,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总体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分年级段的制定出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让我们的能力培养课程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学生的能力在一个个完整的、具体的活动过程中,不断的提到
28、发展与提升。(二)创设合理的实践环境,开发各类实践课程资源实践活动并非单纯的综合实践活动或者是劳动技术活动,它包括了生活实践、学科实践、课外活动甚至社会实践等多种不同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对实践教学的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一定的实验室、实验仪器、活动场所、图书资料都是必备的。当然,合理利用当地的环境资源,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联合的全方位的实践环境也是十分必要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和经验的主要途径,因而,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开发贴近生活的课程资源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根据该学科的特点去开发活动项目并带入课堂。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设置一个与生活
29、相关的情景,比如:与新朋友打招呼或者邀请同学参加自己的生日宴会等,让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和互动,这类情景教学一般在英语教材中都有出现,是口语练习的一种。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而对于其他一些将综合实践的内容放在次要位置的学科,教师需要进行开发,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三)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重视程度实践能力的发展是基于学生各能力要素全面发展而得以实现的,我们现行的学科教学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思维的活跃性,提升我们的认识能力,语文及外语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这些能力要素都是构成实
30、践能力的核心要素,有效的将学科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也能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进行实践。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让他们在应用的过程中对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相关部门也可针对实践活动课程,制定合理的评价模式,给予一定的政策扶助,将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纳入学生评定的必备指标,改变以往单一的人才选拔方式,例如,在进行保送生选拔时可适当增加此项指标的考核;学校可以适当给予老师灵活管理活动课程的权利,尽量避免大班化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保证活动课程的开展时间。让学生能够在有效时间内积
31、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使其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最终得到身心更加全面的发展。认识源于实践,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识最终是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为此,教师或家长在重视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的同时,也要把握住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记住了大量的英语单词,背诵了成篇的语言诗词,学会了各种数学公式,也许能让我们学生在一次次的重要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但当这些孩子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这些知识如果不能够被加以应用,那对学生的发展又有何作用呢。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人得以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学生知识学习得到有效提升的重要途径。希望我们的教师和家长能够充分认识到实践能力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将
32、我们注意力稍稍从孩子的学科知识学习中转移到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来,让孩子能够从小得到更好地发展。参考文献川乔丽霞.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U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33):135-136.王隽永.农村小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分析J.西部皮革,2016,38(18):197.3姜靖怡.谈中小学生实践能力拓展一一以“镜头活动室”为例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136-137.卢晓东.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科普意识和科普实践能力J.科技传播,2015,7(12):122/23.5李德来.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综合能力J.学周刊,2013(23):65.庞锐.以实践基地提升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浅谈J.才智,2013(15):69.陈妙姬.小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与策略研究J.教育导刊,2013(04):79-81.蒋春林.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U1.科学咨询(教育科W),2013(01):22-23.9何万国.中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07):53-56.Uol张伟,胡世琴.数学实践活动课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25(03):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