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5-《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复习资料.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复习资料一、整体把握。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文章开篇言简情挚,写听到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是在除夕夜,那“繁碎而洪亮”的鞭炮声,在作者的感受里,是悲上加悲的,接着回忆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在他领导下编写课本。这之前对叶圣陶的相识是通过读新文学作品,及前辈对他立德为高的评价,联想论语对君子的定义,作者切实感到“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这是对叶圣陶先生的总论。接下来,作者回忆了与叶圣陶交往的一些事。第一个方面写“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
2、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先中的一些事写了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的一件事,就是叶圣陶给他的文章描标点,让他受了教化。接着具体叙述自己同叶圣陶修润课本时发生的事。叶圣陶是苏州人,写作时坚决要用一般话,可是自己觉得没有把握,便请作者帮他修润,作者感于前辈的恳切,就遵嘱干脆改了,但若一两处叶老认为可以不改,反要去再征得作者的同意。这两件事,写出叶圣陶对人对事的看法,既谨严仔细又恳切谦逊,教人不由生出敬重的感情。接下来又叙述了叶圣陶在日常交往中宽厚待人的一些言行。虽然是生活中的小事,留给作者的印象是深刻的,暖和的。譬如他去探望叶老,老人家要一送再送,要穿门越阶,鞠躬致谢,直到目送他上路,才转身
3、回去;叶圣陶晚年已不能起床,对来访者还是要举手打拱,连声致谢。更让作者感动的是,20世纪70年头中期,他去探望叶圣陶不遇,其次天就接到叶圣陶的信,信中叶圣陶为不得见深表懊悔,又从留言地址推想他境遇容困,而感到哀痛难受。在那个特殊年月,叶圣陶对作者这样一个落魄的人如此情重!怎能不叫他感念至深呢?其次个方面回忆叶圣陶先生不仅有为人宽的一面,还有严的一面,那就是律己、正心、修身。他不仅做人这样,在做学问和运用语言上,也是一丝不苟,能以身作则。作者引用叶圣陶多次说过的用语主见:“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叶圣陶在写作方面追求明白如话,写出来要让人看得
4、明白,他心里装着的是读者。叶老还常提到“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说的是行文要力求简洁,不累赘拖沓。这些主见是叶圣陶针对现实中的不良文风(有些人“宣扬朦胧”,还有些人“应简而偏偏要繁”)提出的。不仅在用语方面,凡写作的方方面面,叶圣陶都仔细至极,求妥当和完备,文中也都予以列举,也正是这些小事才细致入微地表现出叶圣陶的学术看法和风范。尤其在课本中“做”和“作”用字体例不统一的问题上,叶圣陶从发觉问题,到提出解决方法,再到监督执行,不吝心力去推动,其重视语言运用的规范性,表现出一名语文教化家的社会责任感,值得后人细细揣思和学习。总之,木文所叙事情虽小,但
5、是小事情见大品德;所忆的内容多且杂,既写作者亲身感受的事,也有他人的转述和评价,因主旨统摄,并不觉得散乱,人物形象因这些片段和细微环节真实丰厚起来。行文沉稳平和,质朴蕴藉,安静的叙述中充溢感情,评说随叙述自然生发,援引争论精要庄重,之间承合自如1,这是大家的境界。二、问题探究。1、本文记述叶圣陶在语言运用方面的主见有何作用?本文是写人记事散文,文中用不少的笔墨写叶圣陶在语言运用方面的一些主见,如写作要明白如话,用语要简洁。叶圣陶先生是闻名的语文教化家,在语文教化方面有很多中肯的见解,作者与叶圣陶先生的交往也多在共同从事的教材编写工作中,对文风存在的问题,两人有一样的看法。这些言论体现出叶圣陶先
6、生的学术品德和专于事业的精神。2、怎样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本文的语言平易质朴,那些旧事在作者笔端娓娓道来,有种醇厚的味道。文字简练,但内蕴深,须要细细品尝。如“万想不到这繁碎而洪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这句中“繁碎”一词,既写出鞭炮声连绵不断,节奏快的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心情,听到叶圣陶逝世的消息是在除夕夜,于是传达喜气的声音,也成了惊扰,感到纷乱,直至“双层的哀痛”。本文也有“如话”的风格,虽然一些话语充溢文人气息,但节奏是口语化的,如“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句子短促,语气感强。文中多处争论引用古语,与叙述语言的承转很自然,精练却不雕琢,口吻和婉,暗含褒贬和情感。周汝昌
7、先生对张中行的文字这样评论:“其用笔,看上去没有什么“花哨,而事实上绝非平铺板叙,那笔一点儿也不是漫然苟下的读他老的文字,像一颗橄榄,入口清淡,回味则甘馨邈然有余。这里面也时常含有一点苦味。”三、练习说明。1、木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赐予极高的评价。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比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示例:“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句评价对应叙述的小事是:叶圣陶对来访的客人肯定要远送,一再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打拱,连声称谢。20世纪70年头作者曾去探望叶圣陶不遇,之后叶圣陶特别懊悔,并为作者沦为住旅
8、店而哀痛。这令作者感慨:”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从这些小事和作者的评价看,叶圣陶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并在任何状况下都能够保持。2、在第1段说“心里马上罩上双层的哀痛”,这“双层的哀痛”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有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品析。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哀痛”。示例语句:“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见,就必一笑。”品析:“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
9、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超的写作,所以才会讪笑简明如话的佳文。“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仔细的写作看法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尝。3、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见?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叶圣陶的“写话”主见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本文也具有这种“写话”风格,比如:“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头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编课木,他领导编课本”,随意中透着亲切;“我
10、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三层意思用三个短句表达,语气舒缓,读来顺口,犹如日常说话一般。四、课文理解。1、课文可以分五部分,请写出每部分的段落起止,并概括层意。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其次部分(其次自然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第三部分(第3-6段从“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至“努力争取不愧于屋漏”):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第四部分(第7-10段从“以上说待人厚”至“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第五部分(11最终一个自然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索。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
11、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明确:待人厚,律己严。待人厚:(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2)第四自然段:送客(3)第五自然段:复信(4)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备,以身作则,鞠躬尽瘁。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见?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明确:“写话”。平易自然,显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殊重视“简洁”。五、阅读练习。阅读课文“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至“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回答问题。1、下面两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
12、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答:第一句承接上文,总结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德。其次句开启下文,突出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特点。这两句话承上启下。2、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见是什么?他在这方面是怎样严格要求自己的?答: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见是“写话”。一旦写的不像“话”,就坚决改。3、叶圣陶先生对文风不简洁的现象为什么这么感慨呢?答:因为有些人写文章出现一些废字,但又不愿删去,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文风的简洁,当然感慨了。4、叶圣陶先生在“总的用语方面”是怎样律己严的?答:叶圣陶先生特别重视语文,努力追求完备,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这是常人难以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