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勤奋治学人生及其《治学三境界》25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国维的勤奋治学人生及其《治学三境界》250.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王国维的勤奋治学人生及其治学三境界250一、典故及其出处典故:1、治学三境界,2、人生三境界。出处与参资:古诗文网王国维简介。王国维像二、家学渊源,博览群书,16岁为秀才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谥忠意(que),浙江海宁人。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国学大师。王国维出生在儒风盛行,名人辈出的海宁,而他王氏家族也世代书香,家学渊源,受人景仰。其父王乃誉,诗人、书画家,博学多才,有著作多部。王国维青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度过的。他自小聪慧好学,4岁由叔祖母和姐姐启蒙,7岁入塾就读,并在父亲指导下,博览群书,刻苦学习传统文化,养成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光绪18年(1892年),
2、他16岁,应海宁州试,及第为秀才,名列“海宁四才子”。可是两次参加乡试,都不幸落第。后来就读杭州崇文书院,在维新风气渐盛之际,他也淡泊了科举功名之心,而对史学、考据学产生了兴趣。甲午战争后,西方文化大量输入,他关心时事,研读外国政书,广泛涉猎西学,爱读时务报、格致汇编等,产生了追求西学的强烈愿望。他虽在书塾教书,却不安心,要父亲找人举荐他,向往着出国留学。三、结识罗振玉,跟随罗氏30年光绪24年(1898年),王国维随父赴上海,入时务报馆上班,担任书记校对。又利用工余,进罗振玉主办的“东文学社。学习日语与西学。此时,他结识了学者罗振玉。罗氏年长H岁,两人亦师亦友,后又结为儿女亲家,相帮相扶30
3、年,是终生好伙伴、好亲戚。光绪27年,他参加出洋考试后,由罗氏资助,赴日到东京物理学校留学。第二年,他因病退学,回国养病,并在罗氏主办的教育世界担任主笔。这期间,他发表大量译作,并通过编译,注入自己的观点,介绍了一批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光绪29年2,又经罗氏推荐,任教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心理学、哲学、伦理学,并埋头钻研文学。光绪32年2,罗振玉奉诏入京,任朝廷学部参事、咨议官。又经罗氏举荐,王国维担任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局编译、名词馆协韵。其时,他30岁,正在编著人间词话。王国维和罗振玉宣统3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王国维携带全部文稿,跟随罗振玉,合家流亡日本,以前清遗民身份,寓居京
4、都,从事甲骨文、金文、汉简的研究,并帮助罗氏整理库藏,得以窥见所藏彝器,与大量古器物拓本。这四年多,他依靠罗氏资助,生活安定,成书很多,为一生创作最旺盛时期。中华民国5年(1916年),王国维回国,在英人哈同的学术丛编社任编辑主任,又兼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这时,他将辛亥以来的作品编成观堂集林20卷,成就辉煌,影响很大。四、晚年讲学、乐为逊帝师3民国11年初,王国维应聘北京大学,任国学研究所通讯导师。第二年春,经大学士升允举荐,王国维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按清代惯例,南书房官员,应是翰林进士,而他只是布衣,却以学识盛名,被破格任用,与功名卓著的杨钟羲等,同为帝师,并有幸检理景阳官图书,得窥大内
5、所藏。民国13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逊帝溥仪出宫,王国维便离开紫禁城,结束了“南书房行走”之职。逊帝溥仪这时,清华大学刚刚建校,赏识他的胡适、顾颉刚举荐他为导师、并任国学研究院院长,他推而不就院长之职,仅任教授,讲授尚书、说文、古史新证等课,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国学导师”,桃李门生,遍及天下。五、大师遇难,自沉殒身民国15年秋,王国维长子、罗振玉三女婿潜明,年仅27岁,不幸病逝,他痛惜万分,一生中暂短的好时光,也从此结束了。民国16年6月2日上午,王国维在清华研究院办公室里,给毕业研究生评定成绩,又与办公室的侯厚培老师商谈了下学期的招生事宜。事后,他向侯厚培借了5元钞票
6、,就雇人力车坐到颐和园,投昆明湖自沉殒身。时年51岁。四大国学导师事后,从其遗体衣袋中,寻出遗书一封:“五十年来,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短短数语,语焉而不详,给人无数猜测:殉清说、逼债说、性格悲剧说、文化衰落说?凡此种种,莫衷一是。清逊帝溥仪赐谥号“忠意”。王国维墓,建于清华园东,清华立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碑文由陈寅恪撰,林志均书丹,马衡篆额,梁思成设计。墓地建筑,名作萃聚,哀荣甚盛。王国维是国学大师、甲骨文学者,学博识精,著作甚丰,主要著作有人间词话、观堂集林、古史新证、红楼梦评论等62种,为博大精深的学术遗产。六、集词句总结的治学三境界人间词话,写于1908年左右,作者以西方美
7、学眼光,对我国古文学作出新的评论,看法新鲜,影响深远,是王国维的一部重要文学论著。在该书中,作者还根据自己治学的经验,对治学的深浅不同状态,从古代三位词人的词作中,各摘引一段名言,形象地描述了治学的三种不同的境界。作者的原文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J人舄人11Jkw手稿浙,.*,出版计人间词话七、大师集词句的联想很显然,上面的集词句,都是描写思妇对恋人的思念感情的,与人生治学态度毫不搭界,可是大师却用联想,把这两者联系
8、在一起。第一境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北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此一境中,原词句写出西风凋碧树,一夜未眠人的怅望,既有登高而不见所思的苍茫怅惘,也包含着“望尽”却不见的悲壮。这种感情,与人生治学时,吃尽苦头,虽无所得,但却在重重困难中,高瞻远瞩,看到了发展的方向,是一样的。这是立志、下决心,应是成功的基础。第二境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北宋柳永蝶恋花伫依危楼风细细。此一境中,原词句写尽别后的相思,心甘情愿被思恋折磨,即使是形销骨立也不后悔的深情相思。联想人生,为了治学,锲而不舍、百折不悔,执着追求、忘我奋斗的精神,是一样的。这是立恒志、有恒
9、心,应是成功的重要条件。第三境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此一境中,原词句写在人海里寻觅千百回也不见,却在灯火冷落处发现了“那人”时的惊喜,可见此人不同于一般,应居人世间的特殊境地。这与人生立志治学,经过弹思极虑、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有了足够的积累后,终于从量变到质变,不经意间就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理解不了的事物,而独得硕果一样。这正是事业有成的学术精英境界。八、归纳大师的治学三境界上面应是大师的联想,可仍然是形象的表达。现在,尝试着把大师形象表达的意思提炼一下,使之概念化,用通俗的语言,相应地来说明这三种境界:1、立、立志,这是第一境界
10、,意味着立了志,下了决心,选择了努力方向、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在这个阶段,人们才开始觉醒,有所追求了,而不是糊里糊涂过日子。这是立志阶段,所有的正常人,都是能够做得到的。2、守、坚守,这是第二境界,意味着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般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但是,不论遇到多大困难、受到多大挫折,都要不懊悔不退缩,而继续坚持下去。这是立恒志阶段,凡是学业有专、事业有成的人,都进入了这个境界,至于能克服多少困难、坚持多长时间,各个人坚守的程度当然会有差别,因此,人分三五九等,事业功名也分大小高低了。治学三境3、得、成功,这是第三境界,意味着在经过长期的努力与积累后,能锲而不舍、百折不挠,而坚持到底的人,会达到
11、预期的目标,实现理想,收获成功。进入这一境界的人,都是立大志、立恒志、吃过大苦、耐过大劳、意志最顽强的人类巨子,都是人才金字塔顶层的精英人物。当然,大师总结的治学三境界,是用集词句描写的,形象优美,意趣蕴藉,耐人寻味。至于这里又用“立、守、得”来阐述,只是换一个说法,加以强调而已。九、集句词全词,及其翻译集句词治学三境界,全词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J全词意为: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今晨我独自登楼远眺,一直望到路的尽头,也不见他的身影。我在漫漫的思念中,日渐消瘦,衣带都显得宽松了也不懊悔,为了
12、他我情愿一身憔悴。我焦急地把他寻找,在人群中寻找千百回也不见踪影,不经意间我一回头,却在那灯火零落处发现了他。2以源低得下头,沉得住弓经得起诱惑,M住助看得透人,想得开当人生三境十、“治学三境界”上升为“人生三境界”大师论述的三种境界,他自己明言,是针对“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而言的,明确地界定了适用的范围,仅限于学人治学过程中,人生付出与事业成长之间的关系,因此,应为“治学三境界”。可是,大师的描绘太精彩了,人们在竞相引用中,又不自觉地将它的适用性,由点扩大到面、由治学扩大到人生,从而让“治学三境界”具有普适性,而上升到“人生三境界”。这恐怕是大师自己也始料未及的吧。陈存选2024、05、26王国维纪念碑与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