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渚B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J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使学生汲取前进的力量,成为有思维、有情怀、有担当、有理想的高中生。如何有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并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呢?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遵循身心规律,增进融合育人的接受力核心素养的培育,不是教师简单的说教灌输,而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课堂,应坚持学生立场,充分了解学情,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一
2、系列的“学生化”设计,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实现立德树人目标。1 .对接日常生活,促使以文育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课堂要“接地气”,一是要精选生活情境,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取生活化情境,寻求课堂的生动、深度、深刻;二是要转变课堂语言,以学生的生活语言为载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例如必修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框题主要讲述中国梦的追梦、筑梦、圆梦的过程,可以引用“铁马冰河入梦来”“吾将上下而求索”“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诗句,寓优秀传统文化于学生生活中,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隐形的教育,增强学生
3、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力。2 .尊重接受心理,激发主动探寻。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接受心理,营造良好的接受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思维,使学生从“被动”到“主动”,有效提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性。例如必修4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这一框题,选取杭州亚运会的开幕式中宋韵与诗词,彰显“风雅处处是平常”的江南生活美学,符合学生的心理接受规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入脑、入心。3 .契合认知逻辑,深化理论认知。高中生的生理特点,使得其认知逻辑是从近到远、从具象到抽象、从散点到结构化。教师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堂中,需
4、要契合学生的认知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形象化表达和直观化展示。如必修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框题,引导学生去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宗教文化,让学生在了解宗教文化资源全貌和洞悉宗教政策历史的基础上,坚定认同我国的宗教政策,不断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二、耦合教学内容,增强融合育人的思想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分析至关重要。需要在契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选择通俗易懂、逻辑严密、引人深思的内容,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内涵,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不断增强思想力。1.强调目标指引,拓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关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能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例如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选取了文学中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艺术中西周的青铜艺术、秦代的秦始皇兵马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哲学中的经学、理学、玄学等,科学技术中的四大发明,展示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技术不同时期的成就,让学生感受到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同时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学生不仅知事、晓义,更能明理,培养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2 .把握功能定位,丰富教学内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学要把握功能定位,坚持
6、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责任担当,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必修2我国的社会保障”选取“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民无以与正籍者予之长假,死而不葬者予之长度。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让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的丰富社会保障思想,理解社会保障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坚定文化自信。3 .厘清主体特征,贯通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理论、教学能力和个体性格,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关注教师的理论基础、教学风格,符合教师主体特征的情境
7、内容更容易取得良好的课堂实效。教师讲得“到位”“有料”“生动”,学生才能学得“通透”。所以,教师要结合自己的特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系统性把握,通过教师的课堂演绎,提升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和高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三、触发情感体验,提升融合育人的感召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情感,道德就会成为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学,要注重情感育人,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内化成情感品质,提升育人的实效性,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达成学科核心素养。1 .明确情感逻辑起点,感受文化精髓。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课堂,要把握学生
8、情感体验这个逻辑起点,创设情感体验的活动,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形成情感价值。如必修3”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这一框题,选取中国廉政文物精华展,有李大钊手写的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方志敏撰写的清贫手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刻石、中华苏维埃政府工农监察部控告局设置的控告箱等,让学生感受浩然正气满乾坤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价值,了解党在不同时期的廉政建设,理解党如何保持本色,巩固党的执政地位。2 .突出情感体验层次,唤醒文化自信。唐纳德诺曼将情感体验划分为三个层次一一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反思层次。本能层次是学生通过感官的直观化感觉;行为层次是学生对感官的一种情感反映,唤醒情感记忆;反思
9、层次是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以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情感价值。以学生的情感逻辑为遵循,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境为载体,创设学生情感体验的氛围和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唤起心中的情感记忆,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养成积极的情感价值。3 .促进情感价值内化,增强文化自信。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学,要积极促进情感价值的内化,这也标志着核心素养的达成。情感具有很强的内隐性,不同的个体对于情感的表达程度是不一样的,不能一味求全。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通过情境的迁移和语言的引导,激
10、发学生情感表达的欲望,在表达中提高学生感受爱和创造爱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同时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拨,帮助学生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四、躬身实践活动,凸显融合育人的引领力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堂的目标之一。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学,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增强学生的真实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新知识和培养新技能,形成积极的家国情感,由信到行,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1.全主体育人,涵养和增强人文气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课活动,要始终围绕“面向全体
11、学生”,组织的活动要尽可能考虑到各群体学生的接受能力、消化能力、参与能力等,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活动的参与让全体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加深入,有助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如在学习必修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框题时,让学生搜集中国历史上反映民族特征的思想或者案例,阅读民族文学作品,观赏民族歌舞,了解民族杰出人物的故事,领略民族文化的魅力,探究我国始终坚持民族方针的意义,认同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 .全过程育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课堂的活动是有机统一的。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学,可以通过设计主题序列活动,促使学生的能力呈螺旋式上升,不断前进,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增强对
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同和践行。高中的每一个阶段学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通过针对特定阶段的问题,开展系列的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安抚焦躁的情绪,保持心情的愉悦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收获美好的体验,让学生在各个阶段的主题序列活动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 .全方位育人,培育和提升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从“小课堂”到“大社会”,要善于借助社会上的各种资源,将课堂与课外有机结合,发挥育人的价值。一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资源,随时随地宣传,组织学生观看学习强国、视频、微信公共账号、新闻等,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二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橱窗媒介,根据需求灵活自主选择投放区域,其效果更直接、快速、可预测。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全方位地讲解和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应然之举。思政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个契机,深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悟其中的精髓和价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讲深、讲透,为学生注入精神力量,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胸怀爱国主义情怀,脚踏实地,志存高远,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