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学制影响下的沧州学堂教育.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384160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癸卯学制影响下的沧州学堂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癸卯学制影响下的沧州学堂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癸卯学制影响下的沧州学堂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癸卯学制影响下的沧州学堂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癸卯学制影响下的沧州学堂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癸卯学制影响下的沧州学堂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癸卯学制影响下的沧州学堂教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癸卯学制影响下的沧州学堂教育【摘要】晚清政府为摆脱内外交困局面,宣布实行新政,而新政的重头戏之一,是颁布并施行的癸卯学制。作为清政府最后一部学制,其改革措施和办学理念既有进步的一面,又有维护封建统治的一面。沧州依照癸卯学制的规定,组建了小学堂、师范学堂、女子学堂、工艺学堂等。研究癸卯学制下地方州县的实际办学情况,观察沧州在学堂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可以了解沧州地区近代教育的早期发展,进而剖析癸卯学制在促进教育近代化、公平化和提高民众素质上的积极意义。【关键词】学堂教育;癸卯学制;清末新政教育在近代国家发展过程中,作为政府培养人才、开化民智的手段,一直被政府所重视。“人才为政事之本”,清政府在经历了

2、庚子之役和义和团的冲击之后,看到了兴学育才的重要性,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四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在“培养新式人才,拯救贫弱危局”的教育改革基调下,清政府先后制定“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以此推动清末教育近代化。沧州地处华北平原东部,原属直隶省管辖,在天津升府以后其大部分并入天津府管辖。而直隶省位于京畿重地,是晚清实行学制改革的首创之地,沧州作为天津下辖的重要区县,其学堂教育的发展随着直隶的步伐前进。研究这一地区新式学堂的建设,可以让我们在观察整体宏观政策的基础上,将视角聚焦到州县,以此观察在新旧交织的时局下,学制改革对于教育近代化和提高学生素质的积极促进意义。光绪二十七年(1901)五月,

3、刘坤一和张之洞共同上奏会奏变法自强第一疏,在其中着重强调了改革科举制度的必要性。八月,清政府令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院。根据沧州志的记载,这一年沧州各县均改设小学堂,并设蒙养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由张之洞、张百熙、容庆主持订立的奏定学堂章程正式颁布施行,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的宗旨下,清政府锐意兴学,希望能够培养出“成德达材,体用兼赅”的国民,“以备国家任使”。同年,沧州在渤海书院内建立了第一所高等小学堂,次年迁至牛市街,定名为沧州高等小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青县、交河、河间、肃宁、东光、南皮相继创办

4、初、高等小学堂。盐山县举人贾恩线将鱼香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并任学董。当时课程设置尚无严格规定,部分袭用旧教材。各省立高等小学堂均设专职监督,督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对学生的礼仪、言行、课堂纪律、起居都有明确规定。癸卯学制的建立,具有现代进步意义,过去的书院改换名目和教学内容,以学堂的形式培养人才。不过受制于现实因素,沧州地区的各学堂在办学场地、师资力量、筹措资金等方面皆力有不逮,而后在官绅力量结合下新式学堂逐渐发展完备。一、资金掣肘下的沧州学堂清政府在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国民七岁以上者皆入初等小学堂学习识字,共计五年。但是当时清政府财政资源已十分紧张,难以在学校教育上投入足够充分的资金,并且创办学堂伊

5、始,生源稀少。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度废除,乡试、会试皆取消,士人无法再通过考试向上晋升,新式学堂成为孩童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径。虽然“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但是其实施效果却并没有如清政府设想的那样深入。各学堂的学生总数和师资力量仍略显单薄,教学环境和教学工具也并不完善,甚至出现了授的情况。并且,支撑学堂运行的资金问题一直让政府颇为紧张。直到光绪三十五年(1909),沧州各小学堂的招生人数仍不超过四十人,办学规模受到制约。譬如当时的包公祠初小学堂,有学生二十八人。正白满初等小学堂,有学生十三人。大仓初小学堂,有学生十六人。志悟堂初小学堂有学生三十人。其实沧州成立了劝学所,作为基层府县推广新式

6、教育的机关,设在包公祠。并有劝学员四人。只是当时总董尚未筹够劝学所开支所需的款项。“每人月薪十吊,车马费八吊。难资办公。并且沧州面积甚大,东濒于海。劝学员不能及时下乡是以初小学堂不能发达。”可见交通条件和资金制约着劝学所工作的开展,推广新式教育、劝办学校的机构都难资运行,在官方约束力量有限的地方府县中,肩负劝学任务的绅董还要自筹办学经费。在已正常办学的小学堂中,也有一些学堂能够通过捐赠和官府拨款正常运转,但也只是因陋就简,勉强能够教学。包公祠初小学堂内有一年生二年生三年生。由于教员只有一位国文老师,所以只能合班教授,“经费岁由僧人提钱二百吊。仅足用“。但是教师教法匮乏,只知诵读,不知变通,学生

7、的学习效果难以保证。相比之下,志悟堂初小学堂办学情况更为便利,分一二三四年级。有教员一名,多有背书功课。经由学生纳费年共银六十两和董事筹银二十两,可供学校正常运转。除此之外,其他学堂的状况也从侧面反映出新式学堂在实际经营中出现的问题。长芦公立第二初小学堂,教室宽大,有学生二十六人,分两堂教。两堂皆有一二三年生。教员两人皆教鲁论,学校经费岁得息四百吊敷用。沧州训盲擘堂有学生二十人。经费岁得息一千二百五十元。每人月津贴膳费二元。年贴衣履费四元。长芦镇官立初小学堂,经费岁进一百八十吊,由政府发给。校地就白衣寺改修。地方政府在资金和场地有限的条件下,尽量通过改建原有寺庙和祠堂的方式,建立学堂。新式学堂

8、的办学经费,除了社会力量和官府的支持外,多为“就地自筹款项”。受到清末新政政府资金匮乏的制约,学堂章程上的很多措施都难以落地,在名义上被称为学堂的地方,只能“为设学堂而教学”。二、新式师资力量的构建在癸卯学制颁布以后,各地均改设学堂,但是从前文的信息中可以看出,各学堂急缺能够教授新式课程的教师。“学堂必须有师”,为了缓解教师培养期间带来的人才空缺,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一月二十六日颁布了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在“各州、县于初级师范学堂尚未齐设之时,宜急设师范传习所,择省城初级师范学堂简易科毕业生之优等生,分往传习”。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沧州创办了吴桥师范传习所,此后至民

9、国初年,沧县、任丘、河间、肃宁、盐山、南皮、青县、交河等县先后创办了初等师范学堂或单级师范传习所,以培养小学师资。在这些师范学堂毕业的学生,则被派充到各属中学初高等小学堂内任教。作为“办学入手第一要义”的师资力量,掌握着学堂能否兴起。光绪三十四年(1908),沧州为改善教师匮乏的局面,从保定师范学堂聘请了优秀毕业生充任沧州官立高等小学堂教员希望通过招募优秀师范生提升师资力量,但是从光绪三十五年(1909)官报来看,这种措施的改善效果并不明显。由于每年毕业的师范学生数量有限,未能派发足够数量的教师,沧州地区教师仍旧匮乏。长芦镇村官立初小学堂,教员系六月传习生。教四年级孟子,二三年生枯坐,不能用单

10、级教法,沧州各学堂皆缺全科教师,传习生也只有一位,学生难以在规定的学期内学到全科知识。教师教法单调,教学效率低下,本质上仍旧沿袭私塾式的诵经背书。三、沧州初等小学堂的教学科目癸卯学制在教学科目设置上,接受了西式分科分级教学的教育体制,为了能够满足清政府“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其智识,练其艺能”的人才培养宗旨各学堂的教授科目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四书五经,而是结合了西方学科和传统经学。在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中规定初等小学堂的教授科目有八项:一,修身;二,读经讲经;三,中国文字;四,算术;五,历史;六,地理;七,格致;,体操。此为完全学科。可视地方情形加授

11、科目。但是根据地方记载,沧州各小学堂并不能完全讲授章程中规定的八项基本科目。大多数老师只能教授国文或算术,所以一间学堂往往只能教授一门科目。在当时唯一的公立两等小学堂内,有高等学生十人,初等学生十一人。内分三级,两等合班教授。“教员萧叔教高等理科。视其作文颇顺适。算学程度较浅。一教员而教两等六级。则学生每级日得一小时。“学堂的教学科目比较匮乏,当然这是因为新政施行伊始,师范人员并没有配备齐全,缺少能够教授不同科目的老师,相应的,学生自然难以接触到章程规定的八种科目。四、女子学堂的建立在癸卯学制颁布之初,清政府介于“中西礼俗不同,不便设立女学及女师范学堂”,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二十四

12、日,出于“女教不立,妇学不修,则是有妻而不能相夫,有母而不能训子”的原因宣布建立女子师范学堂及女子小学堂。所以沧州于光绪三十五年(1909)兴办女学。办学资金,则由官款提充,开办费二百吊。常年经费,由官立高小学堂地亩余款拨给。每年得一百吊。房租年得一百五十吊足用。教师则请北洋师范修业女生前来充任,招足学额,不日开办。随着新政的实施,政府对于女子教育与家庭社会的益处逐渐明朗,教育对象从只局限于男子发展到面向全体学生,学堂教育更加具有进步性和平等性。女子学校的建立为女性进入学堂打开了大门,为了进一步推动女子教育的发展,在“民智开通,须以家庭教育为始,儿童学习,尤以妇女明达为先”的宗旨下,沧州设立官

13、立第一女小学堂,并由学董出资修理堂室,置备桌椅,劝学总董李奉璋,酌立规则,商订课程,并于招生足额后开学。癸卯学制在订立过程中,一开始便规定了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但是,为让女性能够更好地“相夫教子”,清政府对女子的教育逐渐重视,虽是出于维护封建传统道德的目的,但在客观上推动和加快了沧州女性接受教育的历史进程。五、工艺学堂的创办清光绪三十年(1904)十一月,沧州地方官绅合力筹款创办了工艺学堂,希望能够广开社会风气,扩展利源。于是聘请工程师购置机器,招聘学生分班学习,主要学习织布、织带等技术。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工艺学堂的运营颇见成效。不仅第一批学生成功毕业,续招收了新生十二名,并

14、且毕业生能够领班授业,既节省了学校办学经费,也能够保证教学质量。而后学校请工匠仿制日本织布机,使办学成本大为节省,学生毕业即可分赴各乡以光传授,进一步促进了技术的传播。在抵制外货的时代背景下,沧州当地工艺学堂制作的工省价廉的布匹,不仅能够畅销当地,临近客商亦争相购买。顿为学生提供了技术实践机会,又能扩展实业市场。工艺学堂的创办为沧州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并且能够通过持续运转广开利源,发展当地经济,不仅通过传播技术使学生自力更生,为民族企业培养了技术力量,而且能够开阔学生思维,在小学堂、师范学堂之外,为清末社会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六、结语自清末颁布癸卯学制以来,沧州地方政府一直积极响应清政府的政令

15、,在官绅的筹办下,于学制颁布的同年或次年即拨款筹办新式学堂,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在1904年至1909年间,沧州建立了初高等小学堂、师范传习所、女子学堂以及工艺学堂。不同类型学堂的建立,为清末新政培养了不同类型的人才。新式学堂入学并不需要学生缴纳学费,教学理念会通中西,教学科目逐渐丰富,不仅教授国文、算术,也传授工业技艺,多种便利措施,为新式教育的开展打开了局面。此外,女子学堂的开办也为清末学堂教育增加了新内容,女子从此走出家门入学接受教育,开风气之先。女学生和女教师的培养,使清末地方教育更加趋于公平。女子教育的发展,反映出癸卯学制进步性的一面,这一措施不仅扩大了受教育群体,也在社会层面解放

16、了民众思想。学堂从仅面向男子到建立女子学校及女子师范学堂,为女性接受教育提供了机会,开女性教育之先河。癸卯学制下,沧州不仅大力推动普通学堂的兴办,对于专业学堂教育也着力较多,师范学堂和师范传习所的创办,为各中小学堂培养了新式教师,缓解了教师资源紧张的问题。工艺学堂,给学生提供了读书就业的另一路径,实现了学生学业和学校盈利的双赢,为后来沧州的实业教育提供了先例。在清末财政紧张的大环境下,地方政府将办学宗旨和实际情况相结合,依靠官绅筹款以及税收拨款或学校的地租盈利,通过改建公共设施为新式学堂的创办营造条件,地方教育初具规模。学堂能够招收不同学龄段的学生,满足不同教学内容和就业方向的需求。政府尽力保

17、证新式学堂的运转并加以监督,为学堂教育的扎根提供了保障。癸卯学制的颁布,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众素质和受教育水平,为民国时期学制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注释:报告:省视学焦焕桐查视沧州学务报告,直隶教育官报1909年第20期,第74-77页。包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719页。陈元晖主编,琥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14直。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32页。孟庆斌主编:沧州市志第四卷,方志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5页。文牍录要:沧州赵牧惟庆禀学台遵饬查明各学堂教员成迹文并批,北洋官报1908年第1619册,第6-7页。公牍录要:沧州万牧和寅详设官立第一女小学堂文并批,北洋官报1910年第2325册,第5页。文牍录要:沧州赵牧创设工艺学堂现办情形,北洋官报1905年第802册,第5-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