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创建教育管理新体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创建教育管理新体制.docx(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创建教育管理新体制摘要:从构建中高职衔接的高度上理解“3+4”这种模式的开创性意义,发挥学校优势,学校既要注重顶层设计,统筹管理,又要注意班级微观管理环节,在工作中始终紧扣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育人工作,进而开辟一条适合职校生的成才通道。关键词:创新;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长三角地区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随着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职业结构也产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和
2、服务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学校在现有五年一贯制、对口单招、专升本、专接本、专转本等中高职衔接模式基础上,依据常州市中、高职衔接创新工程实施方案,2012年学校三年制数控技术应用优势专业积极与常州工学院四年制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本科专业相衔接,经联合申报省教育厅批准,实施分段培养高学历高技能创新型人才。这种衔接培养模式既注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又遵循了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学科课程、项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有机结合,突出学生实践技能、技术应用和工艺设计能力培养,为常州市推进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进行有效的实践,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一、创
3、新形式以制度创新为前提,强化保障为基础,加强党建工作为依托,提高优秀教师团队的专业化水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灵活多元的人才培养体系。实行“中职3年+本科4年”(以下简称“3+4”)的分段合作培养方式。学生通过中职三年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专业技能学习,成绩达到常州工学院的有关规定要求,即可直接升入本科段进行四年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以毕业生未来成为工作现场技术(工艺)工程师和技师“双师型”复合型人才为发展目标,采用职业分析的方法,对接技师职业资格(行业执业资格)标准,确立“按照总体设计和分段实施的基本原则,加大中职阶段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比重,加大本科阶段技能培训和实践环节教
4、学比重”的办学思路,开发本科与中职课程无缝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强化专业理论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二、主要做法(1)促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开放衔接。完善劳动力市场就业准入制度,建立国家统一的资格框架,融通职业资格制度和学历学位制度。(2)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开放衔接。改革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管理制度,鼓励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教师互教、课程互换、学分互认;改革学籍管理和招生考试制度,完善学生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转学、升学的通道;加强普通初中、高中与中高
5、职院校的课程衔接,使毕业年级学生有序分流。(3)促进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开放衔接。根据社会经济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明确各级职业教育的定位,统筹设计各级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人才培养方案。(4)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扩大高职单独招生试点规模。探索实施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本科层次一般普通高校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升入普通本科学校继续学习的通道,完善“知识+技能”的高职考核录取办法。三、具体成效(1)避免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因培养方向的偏移而导致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的重复。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6、结构及教学各环节。(2)健全职业学校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开发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形成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导向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建立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检测制度和毕业生发展跟踪机制。突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核心能力培养,加强职业学校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解决中职与高职对接容易错位的现象。(3)弥补普通高中学生缺乏技能训练的不足。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定单式”等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任务式和项目课程,实行理实一体、学做结合教学模式。统一协调全市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加快推进职业院校专业课建设。(4)教学过程更具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5)打造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专兼互补的优秀教师团队,培养一批技术能手、教学名师、专业领军人才和职业教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