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知识框架.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444730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课程知识框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幼儿园课程知识框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幼儿园课程知识框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幼儿园课程知识框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幼儿园课程知识框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园课程知识框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课程知识框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幼儿园课程知识框架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念(一)最具代表性的课程概念有五种:1.课程即学习科目和教材。2 .课程即儿童在校获得的学习经验。3 .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4 .课程即教学计划。5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和目标。(二)“学问”中心课程是依据知识的性质和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中心而编制的课程,它注意的焦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的学术发展;“经验”中心课程则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及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它关注的重心是学生的个性形成和自我实现。(三)“学问”中心课程理论(观点及优缺点)认为,知识是课程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一理论的特点是强调以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知识的性质为中心组织课程,这样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

2、握历史文化的精华,并促进学生逻辑性的发展,老师也容易组织教学。这一理论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它可能导致重认知轻情意、重记忆轻理解、重共性轻个性和脱离生活、脱离实际、机械记忆、被动学习的倾向,最终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与动机。“经验”中心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编制,课程的核心应是学生的发展,课程内容应随学生的变化而有所改变,这类课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现多方面潜能。它的局限性在于忽视系统知识的学习,必然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也很难把握学生易变的、因人而异的兴趣(四)活动课程是以实际问题解决为组织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学习方式、以个性养

3、成为基本目标的一种课程类型。(五)隐性课程是那些在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但却实实在在地构成了学生在校学习经验中常规、有效部分的教育实践和结果。隐性课程有如下常规存在的形式和发挥作用的渠道:(1)物质一空间。(2)组织一制度。文化T理。(六)幼儿园课程的定义: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幼儿园课程定义的涵义:1.幼儿园课程是“活动”。2 .幼儿园课程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3 .幼儿园课程是“各种活动的总和”。(七)幼儿园课程具有以下基本属性:1.基础性。2,非义务性

4、。3.适宜发展性。(八)幼儿园课程的主要特:1.启蒙性。2.生活化。3.游戏性。4.活动和直接经验性。5.潜在性。第二章第一节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一)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习效果的预期。它是幼儿园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三大来源:儿童发展、社会生活和人类知识是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同时也是课程目标的“来源”。对教育目标体系中三大来源的信息进行筛选协调,筛选工作应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可能性筛选”。第二步,价值性筛选”(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四个层次:1 .幼儿园课程的总目标与课程领域目标2 .年龄阶段目标;3 .单元目标;4 .教育活动目标。(三)、建立

5、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必须考虑的三个因素是:(1)学习主体的心理结构;(2)教育内容的范畴和结构;(3)学习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四)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原则及其涵义1.整体性原则。幼儿园课程目标要尽量周全,指向幼儿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情感、认知、动作、技能等)2 .系统性原则。课程目标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第一,阶段性目标之间要相互衔接,体现心理发展的渐进性。第二,下层目标和上层目标之间,局部目标和整体目标之间要协调一致。3 .可行性原则课程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本地区、本幼儿园、本班儿童的实际,所定目标应该是幼儿能达到的。4 .时代性原则课程目标应该体现时代性,要关注社会,关注社会发展,

6、在了解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预测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规格。5 .缺失优先原则幼儿园总目标是一种理想目标,儿童现实的发展与这种理想目标之间必然存在差距。在制定地方课程纲要或本园课程时,特别要在课程目标中把儿童现实发展中不足的,但又是理.想发展所必须的方面突出出来,在课程的各个环节中给予特别的关注,以保障幼儿基本的学习权和发展权。6 .辩证性原则。课程目标的制定应该处处体现辩证的观点:不仅表现为协调社会要求、儿童需要和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平衡情感、认知、动作技能之间的关系,也表现为处理好一-些具体目标,尤其是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目标上。(五)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表述:1、表述的角度。一是从教师的角度表述;

7、二是从幼儿的角度表述。2、表述的性质。目标按其性质分为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行为目标指的是一种用可以具体观察或测量的幼儿行为来表示的对教育效果的预期(包括三个构成要素核心的行为、行为产生的条件和行为表现标准)。表现性目标是一种非特定的、较广泛的目标,它描述的是学习者身心的一般变化。第二节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定义:是根据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和相应的学习经验选择的,蕴涵或组织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的基本态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行为方式。(二)幼儿园课程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1 .有助于幼儿获得基础知识的内容2 .有助于掌握基本活动方式的内容;3 .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的内容

8、;4 .有助于培养幼儿情感态度的内容。(三)幼)园课程内容选择的七大原则1 .合目的性原则选择的课程必须符合并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在选择内容时需注意以下几点:有目标意识;正确理解目标与内容的关系;(内容与目标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一项目标往往需要多项内容的学习方能达到)(3)考虑目标达成所需要的“关键学习经验”2 .基本性原则;3 .价值性原则(1)贴近幼儿的生活,是他们经常接触的事物或现象;(2)有利于幼儿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问关系和联系;(3)能够让幼儿“研究”,并有利于幼儿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挑战幼儿的能力并包含需要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4 .发展适宜性原则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

9、既要符合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即难度水平处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之内。5 .兴趣性原则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贯彻兴趣性原则的途径:(1).关注幼儿的兴趣,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选择教育价值丰富的内容;(2).将必要的课程内容“转化”为幼儿的兴趣。6 .直接经验性原则;7 .兼顾“均衡”与“优先原则。A课程内容的均衡指的是构成课程内容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要适当。B均衡不等于平均。均衡必须同时注意“优先”。C优先是指课程设计者对某些内容和活动价值比较,决定是否纳入课程极其比重和先后顺序(四)目标流失问题一部分目标流失了,设计者要选择形成学习经验,构建使儿童获得这些经验的课程情景和

10、课程活动是防止目标流失的关键。(五)课程内容超载问题1.容量大2.难度大需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第三节幼儿园课程的组织(一)定义:创设良好的课程环境,使幼儿园活动有序化、结构化、兴趣化,以产生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二)幼儿园课程组织的形态1.观念形态的课程组织要有课程指南、课程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活动设计等课程设计方案8 .实践形态课程组织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将课程方案转化为生动的课程实践过程(三)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方法:1 .伦理组织法(有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知识和严密的思维训练;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密切)2 .心理组织法(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个别差异,调动学习

11、者积极性、主动性;但难以形成系统的经验)(四)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1.顺序性(学习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2 .连续性(后继学习内容建立在先前学习内容之上)3 .整合性(加强内容之间、内容与学习者经验之间、学习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五)幼儿园教育的途径:1.教学活动;2.游戏;3.日常生活和常规活动;4.学习环境;5.家园合作。狭义的教育活动是指教师按照明确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有计划、有组织、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的一种教育途径。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势1 .集体活动2.小组活动3.个别活动(六)幼儿园课程组织的基本原则1.整体性原则(培养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2 .生活化原则(寓

12、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考虑目标实现的适宜方式,课程安排安排符合幼儿需要3 .主体性原则(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七)幼儿园课程计划包括的内容。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设计和组织的教育活动;幼儿自由选择的活动一日生活的安排;学习环境的提供;家长工作和与社区的联系。(八)课程计划可依据课程目标的层次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学年计划;2.学期计划;3月(周)计划;4.日计划。(九)幼儿一日活动的安排应注意的问题:2 .时间不宜划分过细、过碎,尽可能减少环节的转换。3 .根据动静交替的原则来安排一日活动。4 .一日生活安排要相对稳定并让幼儿了解,以有利于形成时间观念、秩序感和

13、计划性。5 .每一环节结束前要有明确的信号提示,让幼儿做好转换活动的准备。6 .一旦多数幼儿完成转换环节,就立即转入下一个活动,以免养成拖拉的习惯。第四节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一、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策略(一)一是直接教学(教师直接明确传递教学教育意图)直接教学的范围:对幼儿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规范、行为规范、约定成熟的规则的教授社会知识、生活安全、卫生常识某些技能传授局限性:不符合幼儿学习特点,对幼儿情感的发展、认知经验的获得、动作技能的形成效果不佳,难以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二)二是间接教学。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迂回的传递教育意图的方式局限性:儿童难以深入,所获经验比较零

14、碎、表面,学习效果难以保障(三)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的特点:支架式教学说明了教师与儿童之间在最近发展区内有效的教学互动:儿童的“学”好像一个不断建构着的建筑,而教师的“教”则像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建构自己的心灵世界。三、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时间问题(一)造成时间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1.过分整齐划一的集体行动;2 .固定而不可改变的时间表;3 .时间分割的过于零碎,环节过多而不适当;4 .活动内容与组织形式配合得不好;5 .活动本身不适合幼儿;6 .儿童缺乏参与的机会,丧失积极性;7 .教师照顾过度而又忙不过来;8 .教育过程缺乏灵活性;9 .工作的计划性不够,准备工作未做好;10

15、.忽视必要的常规的四、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物质一空间问题。环境的创设要注意遵循如下原则:1.与课程目标一致;11 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适宜;12 发动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可以:发展幼儿的主体意识;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五、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教师问题(一)课堂文化:是由教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供学习材料、组织幼儿的活动、维持课堂秩序、评价学习结果的方式营造出来的。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教师是指具有运用专业知识诊断、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思考各种可能的行动方式,并评估行动及决定可能产生的长远后果的判断决策能力的教师。(二)教师创造一种理想的“课堂文化”。教师应视幼儿学习的主体

16、,视学习为一个主动的过程,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帮助者和引导者。这样形成的课堂文化就是轻松愉快的、活泼的。(三)教师专业化程度是课程效果的保障专业教师和非专业教师的区别:专业教师能利用可靠的专业知识及其见解来作判断,着眼于儿童长远的发展利益;非专业教师面对问题时,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来决定行为反应,而不是以如何有利于儿童长期的发展利益为目标。专业素养高的教师有“化腐朽为神奇。六、课程实施中教师还要注意的问题:1.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2 .教师的态度、言行和管理方式等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3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放办园,扩展

17、幼儿发展的空间。4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园合作促进幼儿发展第五节幼儿园课程评价一、幼儿园课程评价:是对幼儿园课程进行考察和分析,以确定其价值和适宜性的过程。目的在于了解课程的适宜性、有效性,以便调整、改善、选择和推广课程,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二、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五大要素1.课程评价的目的。课程评价目的大体分为两类:(1)完善原有课程或者开发、发展新课程(2)管理课程2 .课程评价的内容:课程方案评价、实施过程评价、课程效果评价3 .课程评价的主体与客体。教师和幼儿既是课程评价的“对象,又是课程评价的主体。4 .课程评价的标准与指标。课程评价标准的意义,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可以起

18、到:强化功能;.导向作用;.规范作用;.鉴定作用。科学的课程评价的标准应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准确性,保证所获得的信息是需要的、可靠的;有用性,评价结果具有实用价值,能向各类对象提供丰富的信息,并对课程的发展应用和推广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合法性,评价过程应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尊重机构、个人的权益;可行性,切实可行,投入的人力物力适宜有效。三、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程序(二)具体步骤1 .前评价。在设计单元活动之前进行幼儿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评估2 .活动过程中的评价。根据前评价的资料,教师初步设计出活动方案并加以实施。3 .后评价。教学活动实施后进行的效果评价,并与前评价的资料进行比较以了解儿童的进步情况,检查

19、教育目标达到的程度。4 .追踪评价教学活动结束后过一段时间再进行的评价,了解幼儿是否获得真正的学习,学习效果是否能保持并能够运用、迁移。四、课程评价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一)评价应有利于改进与发展课程。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调整和改进课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二)评价以自评为主,发挥教师主动性(三)评价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四)评价应科学有效第六节幼儿园课程设计的模式幼儿园课程设计的理论模式有两种:目标模式、过程模式一、目标模式(又称作“工学模式”)1 .目标模式具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要求确立明确、可以测量的外显性行为目标。2 .目标模式的优点课程设计条理清

20、晰;增强了教育者的目的性课程评价简单易行缺陷课程目标的行为化导致其分解和细化,造成教育视野的局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2)缺乏可测量的学习结果(情感体验、态度)(3)过于强调科学技术性,忽视个性创造性第三章几种幼儿园课程方案及其理论基础第一节蒙台梭利教育法一、蒙台梭利的儿童观(一)儿童具有“吸收的心智”蒙台梭利认为6岁之前的儿童本身具有一种吸收知识的自然能力(二)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三)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蒙台梭利认为工作是童最主要和最喜爱的活动,只有工作才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并促进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二、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一)蒙台梭利的教育目的可以归结为两方面:1.帮助儿童形成健全

21、人格;2.建设理想的和平社会(二)教育的内容1 .日常生活练习。日常生活练习对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帮助儿童继承国家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帮助儿童养成活动的自发性并达到活动的熟练化;帮助儿童达到智慧的充分发展;帮助幼儿顺利进入集体环境。2 .感觉教育。感觉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内容中最重要、而且最有特色的部分,其内容主要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练习五大类,分别由相应的教具来完成。蒙台梭利把感觉教育的意义归纳为四个方面:促进儿童感觉机能的发展;帮助儿童获取各个方面的正确知识;养成儿童集中注意的习惯;打下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蒙台梭利指出进行感觉教育应注意的问题:应该重视视、听

22、、触觉特别是触觉的训练把握感觉教育的适宜时期感觉教育的刺激应该孤立化感觉训练有具体的步骤和程序3 .语言教育读的教育写的教育4.数学教育5.文化科学教育(三)蒙台梭利教育的方法蒙台梭利教育法由三要素构成:有准备的环境、教师和教具。1 .有准备的环境“有准备的环境应该有以下主要要求:秩序。自由。真实与自然。美感与安全。2 .教师一导师。环境的提供者。(2)示范者。(3)观察者支持和资源者3 .教具工作材料。蒙台梭利教具大体分为四类:生活训练教具,感官教具,学术性教具和文化艺术性教具(其中以感官训练教具最具特色)。蒙台梭利感官训练教具具有如下特点:(1)刺激的孤立性操作的顺序性工作的趣味性教育的自

23、动性三、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局限性与其进一步的发展(一)蒙台梭利教育方案存在的局限性1.孤立的感官训练。严重的脱离现实生活也脱离实际的做法。2 .对创造力的忽视。首先,蒙台梭利虽然强调在操作教具时给儿童自由,但儿童在操作教具的方法、规则上没有自由。其次,缺乏最能发展儿童创造力的自由的艺术教育。3 .过于强调读、写、算,忽视幼儿实际的生活经验4 .缺乏增进社会互动与发展语言的机会,强调个人特色,缺乏与同伴协商和合作的机会(二)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改进和发展。主要表现为:1 .扩展了课程内容;2.强调课程的实质,而非形式;3.关注童的现实生活与经验。第二节五指活动课程(由陈鹤琴先生提出)一、五指活动课

24、程的理论基础(一)新的儿童观。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的(二)活教育的理论。针对旧教育理论脱离实际,学校脱离社会,教学脱离儿童实际的弊端,陈鹤琴提出来“活教育”的理论。活教育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活教育的目的论,活教育的课程论,活教育的方法论三部分。1.活教育的目的。陈鹤琴明确提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2 .活教育的课程。针对课程固定的弊端,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观点,应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3 .活教育的方法。“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二、幼儿园的五指活动课程(一)课程目标五指活动课程的目的在于

25、发展幼稚生的心智和身体。具体的课程目的有四方面:1.做人:有合格的精神、同情心和服务的精神;2 .身体:有健康的体格、卫生习惯和相当的运动技能;3 .智力:有研究的态度、充分的知识和表意的能力;4 .情绪能欣赏自然和艺术美,快乐,打消惧怕。(二)课程内容幼稚园的课程可以以自然、社会为中心进行选择,形成五类活动:1.健康活动;2.社会活动;3.科学活动;4.艺术活动;5.语文活动。(三)课程的组织幼稚园的课程以儿童的环境为中心,选择儿童感兴趣且又适合学的物和事为“主题“”,组织融合儿童的科学、社会、语文、艺术、健康活动,组成有系统的组织,以适应幼儿的认识特点。陈先生称这种课程内容组织方法为“整个

26、教学法”,后改称“单元教学法”。(四)课程的实施。五指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原则或要求):1 .十分注意“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2 .注意物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3 .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法教导儿童。4 .多采取小组教学法。5 .多提供户外活动的机会。6 .教师应当成为儿童的朋友,使幼儿不害怕,肯接近。(五)教育评估。陈鹤琴主张幼园应当有可以随时考查儿童学习成绩的标准,知道幼儿的学习状况,才可以实施相当的教育,扬长补缺,使他们各自都能得到适宜的教育。适合中国国情,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是陈先生创建课程的两大基本原则。第三节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一、基本理论观点:(一)儿童发展是一个社会建构和社

27、会共享的过程(二)教育要走在发展前面,引导发展(三)幼儿园的教学是一种自发一反应型的教学.(3-7岁)儿童的学习处于二者之间的过渡(四)幼儿园课程应具有过渡性(五)给儿童的知识要系统化(六)作业是重要的教学形式1.作业教学帮助童形成系统化知识和认识方式。2.教师在作业教学中的作用。选择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儿童现有水平和发展潜力的各种知识系统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组织多样化的活动,扩大儿童的知识范围;引导幼儿发现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帮助儿童建立知识体系;巩固已形成的知识体系,促使幼儿将它们迁移到更广阔的范围里去解决认识新问题。二、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1、目标和任务。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能符合

28、新社会的发展要求、有创造性并且具有一系列对今后整个生活有重大意义的优良品质的儿童。2、幼儿园活动的类型主要分成:“日常生活活动”和“作业”两大类。3、从教师影响儿童的方式可分为:直接影响法、间接影响法、问题法。第四节认知理论的学前教育方案一、皮亚杰式的学前课程一般具有的特点:(一)高度重视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二)强调活动与游戏的教育价值。(三)尊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第五节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一、瑞吉欧教育的基本理论观点(一)理论基础1.杜威。瑞吉欧以项目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思想与组织方式,无疑从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中找到渊源。2 .皮亚杰。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

29、的内在建构在学习中占有极重的地位和作用。3 .维果茨基。学习这一主动建构是“社会性”的,而非“纯个人”的。(二)基本观点瑞吉欧教育工作者对儿童、儿童的学习,师生关系及教育的基本观点:1 .儿童是一个拥有充分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的人,是发现及创造生活内涵的主体。2 .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3 .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激发儿童学习基础创造力4 .儿童的学习以某种相互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建构二、瑞吉欧的教育课程(一)课程目标(追求愉快、幸福、健康)(二)课程内容(来自周围环境、儿童感兴趣的事物、各种活动)(三)课程组织与实施(项目活动,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围绕某个感兴趣的主题探讨研究,从而发现构建知识)瑞吉欧课

30、程和教学特色:1.弹性计划2 .合作教学(师生合作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3 .档案支持。档案指的是对教育过程及师生共同工作结果的系统记录。一种高质量的档案应具有如下作用:促进儿童的学习。(2)支持教师的教学。(3)刺激家长的参与。(4)赢得社区的理解与支持。4 .小组工作。瑞吉欧的项目活动一般采取小组工作的方式,小组一般是35人5 .深入研究。6 .图像语言。第四章几种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第一节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一、单元主题活动的定义。单元主题活动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单元主题活动的特点。它的特点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有机连接起来,

31、让学习者通过该单元的活动,获得与“中心”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二、选择主题的出发点单元活动的主题一般来自于儿童的生活。选择主题可以有多个出发点:1 .从课程目标出发2 .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3 .从现有的“内容”或“材料”出发:按季节和节日这两条线索选择主题,是单元主题活动设计经常采用的方法。三、选择主题的依据:1 .这主题幼儿会喜欢吗?符合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吗?2 .有意义的主题应该蕴涵着多种教育价值,有助于达成多方面的教育目标。3 .它能够涵盖哪些教育内容?可能引起哪些方面的学习?可以提供给幼儿什么样的学习经验?一个涵盖课程领域较广的主题,有利于幼儿获得均衡的学习经验,也有利于安排各种不同

32、类型的活动。4 .它的可行性如何?主题所需的材料容易获得吗?是否容易转化成让幼儿直接参与的具体活动。一个具有可行性的主题,其所需要的材料必须容易获得,必须容易转化成具体的活动,让幼儿能够直接参与其中。5 .它与其他各单元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无有关的经脸进行衔接与连贯?选择主题时还应该尽量考虑到主题之间的连续性。四、常见主题的开发与选择。一般来说,适合幼儿的主题往往是从幼儿自身、幼儿的生活环境中发掘的。五、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的流程:1.列出单元名称、选择这一单元的理由和大体需要的时间;2.确定单元活动总目标3拟定单元活动纲要;4.逐一设计每个活动;5.检核或评价方案。第二节项目活动的组织一、项目活

33、动指的是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下,围绕某个大家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课程”(主题或项目)或认识中的问题(论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意义,建构认知。二、项目活动与单元主题活动的区别和联系。项目活动与单元主题活动十分相像:都强调儿童的兴趣和经验渚B主张课程要生活化,要以完整的学习促进整体的发展;课程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即主题而展开区别:1.项目活动强调课程的“动态设计”、项目活动的方案或计划不完全是预先确定的,而单元主题活动则是教师预先设计的。2 .由于项目活动“设计”与“实施”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而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则是界限分明的。3 .项目活动中孩子从富

34、有变化的课程组织中自由选择活动,而单元主题活动中所有的孩子都从事相同或相似的工作。4 .项目活动课程持续时间较长,而单元主题活动课程持续时间较短。三、项目活动五种结构性的活动形式:团体讨论、实地考察、发表、探究、展示。四、选择主题的主要依据是:1.主题对儿童的学习价值;2.孩子的兴趣;3.课程的要求;4.资源的可获得性。五、主题网1、主题网的定义。主题网就是将通过“脑力激荡”而调动出来的与主题有关的知识经验或概念,经过归纳整理,建立起某种关系和联系,并以“网状”的形式将这种关系和联系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2 .制作主题网的过程。制作主题网大约可分为四或五个步骤:(1)脑力激荡:教师要尽可能地放纵

35、思想,写下与主题有关的字词;(2)归类:将记录着不同字词的纸条按类别分组;(3)命名:选择一个最适合的概括性字词或短语为每一组写下一个标题;(4)交流:可以和别的教师交流主题网;连网:将一组组的字词,使用“网状”形式联系起来,誉写在-张纸上。3 .主题网的功能。一是辅助教师的课程设计二是辅助幼儿的学习。六、项目活动的发展。项目活动组织的三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和作用:1 .阶段一。调动幼儿与主题相关的经验。使幼儿意识到明确想要探讨的问题与家长沟通。准备下一阶段的活动。2 .阶段二。(1)实地考察前的准备。(2)实地考察。(3)实地考察的后续活动。实地考察以后,应该组织儿童对考察进行讨论,

36、也可以组织儿童根据观察所得的经验或资料进行多种形式的自由表达。3 .阶段三。以某种形式与他人如园长、其他班级的幼儿和教师、家长等分享经验和成果。此期强调的重点是学习上的沟通及互动。,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哪些活动能使幼1.获得新知识“个人化”;二是最适合此项目的高潮活动是什么。第三节学科领域活动的设计一、幼儿园的学科课程与中小学的学科课程区别:(一)幼儿园的学科活动基本是一种广域课程或综合课程。(二)幼儿园的学科活动基本是一种“前学科”课程。(三)幼儿园的学科活动仍强调与生活的联系,强调直接经验。(四)幼儿园的学科活动仍服务于幼儿的“一般”发展,即基本素质的提高-二、学科活动设计中应该

37、特别注意的问题(一)学科教育目标的“一般发展”性。幼儿园的学科活动要有利于其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二)学科教育目标的综合性。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应该注意到一个教学过程对幼儿可能产生的多方面的教育影响。(三)教育目标和内容的需求化。1、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中发现有价值的教育内容;2、将教育目标与内容转化为幼儿的需要。(四)画龙“点睛”式的作业教学。1.区分两类经验”,明确作业教学的功能和任务。2.精选教学内容3.整理幼儿的日常经验,使之系统化。(五)教学方式的活动化。在教学方式上宜活动化,以发现学习为主。承认并尊重经验性(六)教学计划的弹性化和教学过程的灵活性。进入教学过程以后,即使是教师

38、预先精心设计的活动过程,也可能与幼儿的学习需要、认识水平不相吻合。因此,教学计划要具有一定的弹性,教学过程也应有灵活性。第四节区域活动的设计一、区域活动指的是:教育者以幼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二、区域活动的特点:1 .活动区的活动多为幼儿的自选活动,这样就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满足幼儿的个别化的需要。2 .活动区活动是幼儿的自主活动,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玩玩做做,生动、活习,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乐趣。3 .活动区活动多为小组活动,这就为幼儿

39、提供更多自由交往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增进同伴之问的相互了解。4 .活动区的教育价值主要是幼儿通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而获得多种直接、自然的经验。三、区域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将教育意图或目标转化为活动材料和环境,透过创设环境影响幼儿的活动,再通过幼儿的活动达到预期的发展。四、区域活动设计的一般流程:1.拟定区域的种类确定区域的种类要考虑的因素: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2)幼儿人数与活动室面积,一般来说,每个活动区的最佳容纳量为57人。此外,活动室的结构、经费等也影响活动区的数量和规模。2.选择适当的活动材料3.思考各活动区的活动内容和目标五、确定各区域空间位置要考虑的因素:1 .动静尽量分开避免相互干扰

40、。2 .区域之间有适当的“封闭性”,避免因“界限”不明确而产生消极影响。3 .活动室内的“交通路线”力求畅通无阻,以避免产生拥挤,碰撞等情况。4 .最好留有一块供集体活动用的场所。5 .避免出现死角”教师的视线不能随时看到的地方。六、逐一布置各个活动区应该注意的问题有:1.安全问题: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应该是安全的。2.自理问题;3.心理气氛问题;4.规则问题。七、教师在过渡阶段介绍活动区时,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做法:1.先介绍,后开放。2.开始最好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以保证每位幼儿都能熟悉各区的内容、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3.每天每组只介绍一个区。4.介绍的同时,就给幼儿提供实际练习的机会。八、

41、自主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活动区;第二,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1.观察与评估。根据不同的目的,可将活动区的观察与评估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活动区设置情况的评估,另一类是对于幼儿活动状况的评估。活动区的设置情况,可从以下几方面评估:(1)各个活动区的使用频率,以了解目前的设置是否符合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并及时进行调整;(2)活动材料的数量和难易程度,教师以此来考虑材料的投放或变换问题;幼儿之间的冲突与环境的关系;(4)事故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重点观察以下几方面:(1)幼儿的兴趣:看他们经常选择哪些活动区和活动材料,经常从事

42、什么活动。活动参与情况:观察幼儿对活动区的选择以及入区活动的表现,从这些观察中可以发现儿童的自主性水平。社会交往水平呦儿在活动区里不同的表现反映着儿童不同的社会性水平、交往能力、性格特征。认知发展水平:可以完全自然地观察幼儿选择智力操作材料的倾向。遵守规则情况:目的在于了解幼儿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九、教师活动指导的一般原则与方法:随时发现幼儿的兴趣,及时调整活动内容,以满足儿童的需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源来弥补幼儿园条件之不足。坚持必要的教学管理。时刻注意安全。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思考,不急于提供答案。注意发挥幼儿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注意个别指导。(8)师生互动、亲切融洽、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十、区域活动的性质。1.把活动区视为分组教学的场所2 .把活动区活动视为作业教学,延伸”3 .把活动区看作自由游戏场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