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核心理念下的“和生”课堂实践研究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核心理念下的“和生”课堂实践研究开题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新课改核心理念下的“和生”课堂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1 .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 .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些新时代的要求与传统的教育思想的碰撞加剧了教育的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实施有效教学,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主题,这充分体现了加强课堂有效性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 .我校是一所文理并重、外语见长,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外国语学校。学校自1997年创办以来,规模日益扩大,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学校的发展,经过研究,我校基于新课改核心理念,结合教育局1号文件关于新时代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讲练结合,协同学习,技术融合”课堂教学新样态的建设精神,制订了“和生”课堂教学模式。力图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效果低微等状况,完成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既注重知识构建,又能注重人格塑造,既有注重学生的全体发
3、展,又有注重个性发展的有效课堂改革尝试。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1.新课改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学生”,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一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4 .“和生”课堂是指在新课改核心理念指导下,基于我校核心
4、文化“和”基础上,着眼于生本,生长,生成,生活,生命,优化教与学的关系,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全面、发展、和谐、完整的人的课堂教学样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5 .新课改核心理念下的“和生”课堂实践研究是指在新课改核心理念指导下,基于我校“和”文化基础上,遵循教学规律,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改进教师教育行为和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形成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高效、充满活力的新时代课堂教学样态,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让师生追求完整的生活、和美的人生,创新学校特色教学形式,丰富学校“和”文化内涵。三
5、、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1 .国内外研究现状在西方,最早的课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古希腊。“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许多国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运动:如美国20世纪60年代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思想和以“新三艺”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西德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这些改革都具有共性:在课程观念上,建立开放性的课程观,课程的知识不仅是学术性知识,还应当包括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与青少年发展密
6、切相关的非学术知识。在课程内容上,力求处理好现代与基础、世界与民族、综合与分科等关系,使得课程内容体现基础性、现代性、综合性、民族性和结构性的完整统一。在课程传递上,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在课程评价上,要用现代观念来指导评价。“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年间。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但是这里所说的课程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到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这里的课程已含有学习范围、进程、计划的程序之义。这与我们现在许多人对
7、课的理解有相似之处。建国以来,我国共经历了八次课程改革。第七次发生在1992到2000年间,19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以往的“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1993年秋,新的计划突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程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后来又将“课程管理”作为课程计划中的一部分独立出来。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有专门关于课程管理的规范。这一次课程改革,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的热潮。第八次课改是我国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了
8、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制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对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日前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完成,9月1日起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此次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就是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
9、问题性”转变过程。随着新课改的继续推进,新课改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我国基于新课改理念下的各项研究开始大量出现。国内基于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课改理念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新课改理念与师生关系、运用新课改理念提高教学质量、新课改理念的价值与意义,直接指向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还比较少,将学校特色课堂模式与新课改理念结合的研究则是几乎没有。在中国知网“主题”栏以“新课改理念”为关键词检索文献,时间跨度为2010-2020年,共检索到公开发表论文2453篇。但是将关键检索词定为“新课改理念”和“课堂教学方法”时,时间跨度为依然为20102020年,只检索到公开发表论文1112篇。如果将“新课改理念”和
10、“课堂实践研究”组合搜索,则只搜索到公开发表论文7篇。由此看来,研究者们已经充分论证了新课改理念的内涵、价值、意义,肯定了基于这一理念进行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研究者们在以下方面还留有空白:第一,没有将新课改理念真正与自己学校的特色课堂结合起来;第二,论文中没有足够的实例支撑;第三,研究者们的研究仅仅限于某一学科,对基于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还不够系统全面。2 .研究价值(1)理论价值国内目前几乎没有基于新课改理念下结合自己学校特色课堂模式进行的实践研究,本研究以我校小学部和初中部所有一线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立足课堂,案例真实,紧密关注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期形成各学部“和生”特色
11、样态课堂,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并丰富此项研究的理论。(2)实践价值本研究以各学科的课堂为重点,教师可以在不同学科中总结经验,归纳共性,可以促进自身快速成长,以此提升本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本研究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共谋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课中所学、所得、所感、所悟真正转变为课后所用、所做、所行、所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本研究可以较深入地了解和展现“和生”课堂教学样态的过程和结果,可为其它学校特色教学样态的开发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3)可能的创新之处实践创新:我校将以生本为要求,以合作为核心,以生长为过程,以生成为目标,以和谐为追求,形成各级部“和生”课堂的实施方案进行
12、课堂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并力求为其他学校提供参考,实现实践创新。文化创新:本项研究立足学校课堂实际,综合运用资料文献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积累丰富的教学方法实例,这对我校“和生”课堂实施方案的不断完善起了重大作用,“和生”课堂样态的形成将是我校“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文化的重要创新举措,丰富了“和”文化内涵。四、理论依据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播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其理论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
13、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倡导:在学与教的关系上,应该置学生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要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五、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1 .研究目标加强教师文献研究与理性思考的能力,正确认识新课改理念的研究价值,并在此指导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形成各学部“和生”课堂教学样态。指导学生根据“和生”课堂样态,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以新课改理念为支持,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理性思辨和案例反思为方法,推进形成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课堂样态,探索该课堂样态下行各学科之有效的教法
14、和学法。2 .研究内容新课改理念的内涵与价值研究新课改理念下“和生”课堂的内涵与特征的理论研究新课改理念下“和生”课堂的教学样态的研究新课改理念下“和生”课堂的教学评价研究3 .研究重点新课改理念下“和生”课堂的教学样态的研究新课改理念下“和生”课堂的教学评价研究六、研究的思路、方法与过程4 .研究思路为了更有效地实行新课改理念下的“和生”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本课题研究首先将以理论搜集为基础,了解新课改理念下课堂实践研究的现状;其次,以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实践为支撑,深入研究课堂内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分析使用这些方法时出现的问题和探讨改进方法;第三,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以网络为手段,在比较借鉴全国
15、各地中小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经典成功案例,将大量存在的客观实际升华为精炼的理论,提出完善课堂实践的策略;第四,将这些策略应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并不断完善。5 .研究过程准备阶段(2020年4月一2020年8月):组建课题研究小组,架构课题研究核心网络。搜索、整理课题相关的有效性文献,完成相关文献汇编。论证阶段(2020年9月2021年7月):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组织论证,完成课题的申报;组织课题组教师围绕课题展开讨论,理解课题内涵,形成共识,组建各学科校级子课题组,完成子课题实施方案;组织课题开题论证会。实施阶段(2021年8月一2022年7月):结合本学部各学科组开展的课堂实践情况,学科组开
16、展经验分享活动、中期展示活动、年度汇报活动等,科学地总结新课改理念下“和生”课堂的教法研究和学法研究,并对教法和学法的效果作出评估。总结阶段(2022年8月一2023年6月):全面梳理研究的过程性资料,提炼和汇编课题研究成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教学活动设计集、案例分析汇编、课堂实录集论文集等,形成丰富物化成果群;组织专家论证,举办课题鉴定会,并努力推广课题研究成果。6 .研究方法资料文献法依托图书馆查阅相关的报刊及著作,利用网络,合理利用传统教育的经典案例、成功做法和相关理论等。收集、检索国内国际相关理论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和运用国内外与本课题
17、相关的论文、论述,使课题的研究能有较科学的定位和更高的层次,使课题成果更具普适性。个案分析法采用个案研究法,对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进行跟踪观察,并对他们所使用对方法进行分析总结。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指全体参研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逐步转化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的不断加深的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基本环节。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实质是实验探索、提炼成果、理论创新、推广成果。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
18、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经验与理论。七、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完成时间阶段成果(限5项)巧手绘“生活”教学活动设计集2020年12月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案例分析汇编2021年5月“和生”课堂评价指标研究报告2021年9月慧眼识匠心课堂实录集(光盘)2022年4月新课改核心理念下的“和生”课堂实践研究中期报告中期报告2022年6月最终成果(限3项)和而不同生生不息汇编论文集2023年5月新课改核心理念下的“和生”课堂实践研究正式发表的论文2023年6月新课改核心理念下的“和生”课堂实践研究结题报告结题报告2023年6月八、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1.课题组核心成
19、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市级或校级骨干教师,教育教学成绩优异,有着较为优秀的教育科研能力和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均在本课题研究领域做过相应的研究,并已有多篇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或获奖。课题主持人:惠波,1972年12月出生,副校长,大市学科带头人,大市教育技术应用能手,市学术顾问团专家组成员,兼任多家教育报刊社杂志社特约编辑,在国家级、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获奖论文一百多篇。主要从事教科研究和课堂教学工作,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主持人(已结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核心组成员(已结题),等次
20、良好;张家港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主持人(已结题),等次良好。课题主持人主持人:陶花,1978年11月出生,学部主管,市级教学能手,苏州市级优秀班主任。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获奖论文多篇。主要从事教科研究和课堂教学工作,多次开设市级以上公开课,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有比较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王颖君,1983年4月出生,主管助理,语文学科教学能手,主要从事语文教育研究和德育研究,获张家港市语文评优课一等奖获、苏州市优质班会课评比二等奖,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获奖论文十多篇。王苏婷,1990年12月出生,硕士研究生毕业,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荣获“蓝天杯”教学设计
21、比赛一等奖,苏州市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竞赛三等奖、张家港市青年教师评优课一等奖,被评为校级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先进个人和美丽班主任,在省级期刊发表多篇论文。黄颖,1987年8月出生,硕士研究生毕业,主管助理(兼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体育学科教学能手。主要从事课堂教学和教科研究。已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学科论文4篇和论文获奖3篇。徐玲,1983年2月出生,主管助理,数学学科教学能手,主要从事数学教育研究,多次参加评优课和基本功竞赛,获得市级二等奖,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获奖论文十多篇。倪丽元,1983年12月出生,主管助理,英语学科教学能手,主要从事英语教育及研究,多次在市级及以上范围开设公开课并获好评,在
22、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获奖论文十多篇。黄晓祥,1991年12月出生,校团支部书记,中小学二级教师,在市级、片级开设多节公开课,获得一致好评;市级基本功竞赛、市级评优课获得三等奖;在省级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主要从事教科研究和课堂教学工作。施旖,1991年5月出生,中小学二级教师,开设多节市级、省级公开课,获得一致好评;市级基本功竞赛三等奖;在省级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主要从事教科研究、课堂教学和班主任教育工作。雍占云,1989年09月出生,初中语文教师。多次参加学校的学科课题研究,并开设市级公开课;在初中生世界的名校作文专栏,发表文章,从事作文研究和课堂教学工作。奚涵玉,2003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小学教育专
23、业,获学士学位,同年8月参加工作。张家港市教学能手,校优秀班主任、“美丽班主任”。获苏州市小学语文学科素养竞赛二等奖、市作文教学比赛一等奖,市班主任竞赛一等奖,撰写的论文多次在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论文评比中获得一等奖。所带班级被评为校“美丽班级”,辅导多位学生获市“阅读之星”称号,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书香之班”。徐艳霞,女,41岁,本科,苏州市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初中部助理。主要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及研究,多次在市级及以上范围开设公开课并获好评,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获奖论文十多篇。2 .围统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围绕本课题,学校进行了大量调研和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并组
24、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了相关理论专著,为课题的研究做了较为充分的理论准备。附部分篇目:英沛西能: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01英托亨赫胥黎:科学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03苏赞科夫:教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05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01德W.A.拉伊:实验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03美巴格莱:教育与新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2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08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01瑞士皮亚杰:皮亚杰教
25、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09王少菲:课堂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沈毅崔允鄢:课堂观测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9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机遇问题解决提升课程领导力的行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083 .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课题申请人所在单位被评为全国合格外国语学校、全国外语特色学校、全国民办教育百强学校等称号,建校20年来,学校形成了“文理并重,国际特色,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学校以“和”为核心文化,以“特色为根、质量为本、文化为魂”为立校之本
26、,以“我行动,我是未来”为校训,以“培育具有民族灵魂和国际视野的、健康进取的现代学子”为育人目标,努力践行“永远让学生站在舞台中央”的育人理念,让学生“立天地之间,生凌云之志,达栋梁之才”。学校研究资料具备,网络资料便捷可得,实验仪器设备齐全。课题申请人所在单位将自备资金作为课题启动经费,并将课题的研究过程不断加大投入,保证研究经费的需要。课题申请人所在单位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的领导与协调机构,有专人从事这项研究活动。课题组成员在教育领域从事研究多年,主持或参与过各类教育研究,有着较丰富的教育科研经验,且在教育期刊上发表过一定数量、质量较高的论文。本课题预计研究时间3年,有较为充足的时间进行不断
27、的实践和研究,确保课题按时结题。九、围绕课题研究开展的研讨活动和取得的初步成果学校校基于新课改核心理念,结合教育局1号文件关于新时代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讲练结合,协同学习,技术融合”课堂教学新样态的建设精神,小学部提出来“和生”学导课堂,初中部提出了“和生”生长课堂模式。一学期来小学部和初中部都对各自“和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两轮研讨和展示。所有老师围绕自己所上的“和生”研讨课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撰写了相关教学论文。通过研讨课交流展示和总结,不断提炼和改进,小学部初步形成了“和生”学导课堂样态:(1)学易学之处导质疑之趣预学学易学之处学生的预学并不是简单地阅览书本,也不是毫无目的地
28、识记概念和知识。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掌握书本中容易的内容,自主发现不懂的问题,带着准备和疑问走进课堂。前导一导质疑之趣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学情,科学、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在学习中生成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2)学难学之点导认知之构共学学难学之点学生通过预学已经消化了一部分知识,但是还有一部分知识是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无法理解的。共学即以课堂为载体,通过对预学的反馈,把主要时间聚焦在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上,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有效性。疏导一导认知之构教师通过对预学的反馈,把
29、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以及小组汇报的形式,让学生在思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对这部分知识赋予新的意义,并让它们有组织地建构于脑海中。(3)学笃学之行导后展之力延学学笃学之行延学即课堂知识的延续性学习,它重在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能够知行合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过程实际上是鼓励学生改变传统的认知方式,实现核心素养的自我建构。顺导导后展之力教师借助课后延伸,引领学生在课后进行主动的、积极的探索,使之由课内生活走进他们的现实生活,使课中所学、所得、所感、所悟,真正转变为课后所用、所做、所行、所为,全面、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0、和综合素养。初中部初步形成了“和生”生长课堂:(1)目标引领,前学习出示目标,预习反馈:预设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学习,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通过预习发现新课中的疑难点,带着问题去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形成课堂探究的氛围,是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有效途径。而适当的预习反馈,可以让教师及时正确地把握学生的学情,适时调整教学的起点。(2)问题导航,新知生成创设情境,质疑答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适时进行新知讲解,让学生在思考探究中达成新知的生成。(3)协同学习,展评结合合作互动,展示交流:同桌交流、小组交流,体现生生互动
31、和师生互动。让更多的人找到展示自我的舞台,找到发声的渠道,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各组派代表在全班展示交流,在展评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新的思维火花。老师在知识生成点,探究成果展示点,学生学习的疑难点,教师都是及时地进行精准点评、及时归纳、小结提升。(4)融会贯通,和合生慧目标达成,拓展升华:在学生学习成果呈现后,通过师生辨析,归纳总结,实现教学目标。通过针对性的练习巩固,达到融会贯通。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传授的同时,适当的拓展探究,突现了思维开发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惠波副校长在锦丰镇初三工作会议上对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和生”生长课堂样态作了专题介绍;在张家港市初中教学质量分析会暨新学期工作布置会上作了改革抓机遇创新求突破的报告,对我校“和生”课堂也进行了专题交流;在张家港市初二数学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校陈凤云、张书娴两位老师结合“和生”生长课堂样态进行了课堂展示,惠波副校长进行了精彩点评,获得全体参会教师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