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制.docx(2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制篇一: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现状、缺点、问题、措施一、我国现行存款准备金的制度现状1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法律主体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法律关系主体为人民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存款人三大类。2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权力归属人民银行,依据是中国人民银行法(20XX)第二十二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一)要求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运用前款所列货币政策工具时,可以规定具体的条件和程序。”13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缴存主体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缴存主体范围可以归纳为
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等吸收公众存款功能的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银行。同时还有在中国境内设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其中令人注意的还有金融控股公司(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4 .存款准备金制度金缴纳的范围对于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金缴纳的范围主要规定在中国人民银行信贷资金管理试行办法规定中,根据法律文本的具体规定,可以总结为两大类:财政类存款和其他类型存款。财政类存款包含财政金1中国人民银行法(20XX)第二十二条库存款、地方财政预算外存款、基本建设存款、机关团体存款或军事单位等财
3、政性存款。其他类型存款可以继续分为机关团体存款和个人存款。财政类存款一般实行全部上缴人民银行,而其他类型存款由金融机构按照实时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缴人民银行。5 .我国实行差别准备金制度我国差额存款准备金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通知的颁布。目前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分为两个档次: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执行的比率和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执行的比率,前者往往比后者略高一点。具体来说讲,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我国的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会与其资产质量状况、资产充足率等相关联。在我国使用存款准备金率高的金融机构往往都是资本充足率比较低、不良贷款比率相对较高;反
4、之,在我国使用存款准备金率低的金融机构一般资本充足率就相对高、不良贷款比率相对低。26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中的计提方式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计成方式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的期间的计算,存款基数与持有期的确定和考核。我国法律文本中存款准备金的期间的计算与考核也相当复杂,其依据是相关法规和通知。我国实行的是时点法无时差准备金制度,在实际计提方法中是以旬为计算期间单位的,以旬末的存款余额作为存款基数的,持有期实际为缴存滞后5天并保持10天。2参见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通知(20XX)O7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中的罚则为了保证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执行,相关的法律规范规定了中国人民银行有权对
5、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检查监督,依照其规定给予处罚;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未作处罚规定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区别不同情形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于一定数额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缺点L作用效果过于猛烈。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微小变动,就会造成法定准备金的较大波动,对经济造成强烈影响;2 .准备金比率的频繁变动会给银行带来许多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银行资金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因而易于受到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反对;3 .受到中央银行维持银行体系目的的制约一一降低法定存款准备比率容易,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难。三、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存在问题L存款准备金制度相关法律法规没
6、有形成统一体系,影响其可操作性。虽然我国金融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为金融制度的实施提供了众多法律依据,但是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法律依据众多,分散在多部法律法规中。并且我国存款准备金率频繁调整,与执行、罚则有关的文件数量大而且分散,并且有些法律文件无法进行衔接,相关部门没有进行系统的归纳和解读,使得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在操作和管理时遇到了很大的障碍。32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行为的不可诉性对于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行为的可诉性而言,我们可以得出其属于抽象行政行为,那么基本上无法就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行为提起行政诉讼。所以对行政行为人的权力的救济,很难从司法诉讼角度出发。不过可以在技术性规则领域,可以借鉴“
7、行政信息公开制度、行政听证制度、行政回避制度与行政责任制度”的路径。43 .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过于频繁每次人民银行出台关于调整存款准备金的法律文件形式都是通知,属于部门规章。频繁出台关于存款准备金的通知,是不利于法的稳定性,影响法的实施效果。例如在20XX年12月竟然连续调整了3次存款准备金,从法律角度来说是不支持这样的做法的,部门规章过于频繁会导致法律适用主体很难适应,从而影响其实施的效果。4 .差额存款准备金制度不完善我国实施差额存款准备金制度已有十多年了,实施的效果并不明显。作为法律和经济关系而言,这项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并未和社会经济实况结合起来。过于简单化的差额准备金制度实施的是一刀
8、切的做法,我国东西经济贫富悬殊,西部信贷资金缺口巨大,此区域的资金流动性较弱,仅仅以当前的标准远远不能满足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53石千凡: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分析,商业文化(上月刊),20XX年第5期。45戴桂洪:中国行政程序法治现代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120页。陆岷峰,高攀:我国近十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控的回顾与展望一一基于阶段性视角的分析财经科学,20XX四、改革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应对措施1 .建立起系统化、具有衔接性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改变当前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分散、之间冲突、杂乱无章的状态。立法部门应从合目的性、适当稳定性、适当平衡性、实际出发性角度出发
9、,将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法律汇编、法律清理、法律编撰等,形成一个完整、清晰、有效的有关的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法律体系,融入到一个大的金融法律体系中,为金融制度的实施提供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使得人民银行在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问题上进行更好的管理和操作。2 .针对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行为的不可诉性,建立日常监督体制针对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行为的不可诉性,建立专门的监督体制,人民银行作为调整存款准备金的行政部门,那么作为人民银行的上级部门,国务院可以建立有效的专业的监督体制,对存款准备金调整行为的酝酿和出台进行专业监督,并改变或撤销存款准备金调整中的不当行为。具体来说就是要完善监管机制和在国务院监督机构、
10、金融机构和人民银行之间建立信息反馈机制。3 .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行为要稳定作为部门规章,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通知等法律文件的有效日期要相对延长,以保证法律的稳定性和可实施性,同时也是为了存款准备金制度中的其他主体利益的保护。而且现在发达国家存款准备金率保持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而且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所以说篇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中西方比较摘要: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之一,有其历史发展渊源和经济背景。目前国外已很少运用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政策手段调节宏观经济,而我国却较为频繁的使用,其原因来自多方面。着重对比中西方使用这一工具的不同,并对其未来发展走向提
11、出一些看法。关键词:存款准备金制度;中西方比较一、存款准备金制度概述(一)基本概念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银行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率提取的准备金,由自存准备金、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三部分组成。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以达到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活动。其与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共同构成了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二)政策工具的特点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直接改变货币乘数的大小,从而影响存款货币银行的业务规模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改变货币供应量。同时,法
12、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还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结构,改变超额准备金与法定准备金的相对比例。因而,该政策工具有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影响均等,调节货币供应量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的优点。但其缺点也同样显著,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微调就会通过货币乘数的放大作用对货币供应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该政策的运用会加大经济的波动,甚至引发经济的强烈震荡。同时,也正是由于该政策工具对各存款货币银行影响均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高可能导致超额准备金比率较低的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容易造成小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引发金融的动荡。二、中西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相关对比(一)功能作用比较西方国家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
13、的初衷,并非将其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而是作为商业银行清偿力的保证,即在于保障客户存款的安全,避免流动性危机。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到70年代末,法定准备金制度则更多地被用来控制银行的信贷扩张及货币供给。但近几年来,随着金融经济形势的变化,西方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技术日益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调节货币供给的功能大大减弱,其作用更多侧重于稳定储备需求,辅助央行调控利率水平。自从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在中央银行金融调控中的功能可分为三个:一是作为支付准备;二是进行信用控制;三是进行结构调整。其中前两项与西方国家前期阶段相同,第三项则具有中
14、国特色。(二)准备资产的结构比较所谓准备资产的结构,是指存款机构的资产中可充当准备金的范围,一般是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在央行的存款。据英格兰银行的规定,英国的合格准备资产除了存于中央银行的存款及库存现金外,还包括对贴现市场的通知存款、国库券、商业票据和一年期以下的公债等。法国将一些具有高度流动性的资产,例如,国库券、地方政府债券、可以在中央银行贴现的商业票据等,也列入存款准备金项目。从存款准备金的构成来说,我国的准备资产构成比较单一。目前,只有在人民银行的存款才能作为存款机构的存款准备金,而把存款机构的库存现金、支付准备金排除在外,存款机构持有的国库券等优质流动性资产更被排除在外。(三)准备金
15、率的水平及差别比较1 .存款准备金率水平从西方国家准备金率平均水平的演变趋势看,随着经济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从总体上,西方国家的准备金水平呈逐步下调趋势。我国自1984年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存款准备金已进行多次调整。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削弱或增强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收缩与扩张。2 .存款准备金率的差别西方国家大都采用差别准备金率,即不同的存款类型、不同规模的存款机构实行不同的准备金率。而我国现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虽也是差别准备金率,不过是与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贷款比率越高,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高。
16、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可以制约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产质量不高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扩张。(四)准备金付息情况比较法定准备金是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媒介,具有强制性。基于其特点和中央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原则,西方各国央行都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不予付息,使之成为商业银行的一种机会成本,故又被称为“准备金收入税”O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且利率较高。三、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未来走向我国目前货币政策操作环境具有特殊性,与发达国家相比,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的区别。(一)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我国仍处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央行所规定的一定时期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可
17、非常明确的向公众表明货币市场利率的底线,对于防止利率过度降调具有其他政策工具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金融体系内流动性过剩20XX年以来中央银行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是由中国货币金融制度、货币政策操作环境与内在操作框架决定的。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在货币政策体系中的功能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都基本上实现了其所赋予的功能。基于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任务和过程的长期性特征与金融体系存在较多过剩流动性的基本事实,此政策工具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都将是有效的操作工具。至于取消存款准备金制度,与国际接轨至少需要达到以下条件:外部经济失衡问题明显好转,国际收支基本达到平衡,公开市场操作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金
18、融体系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得到明显缓解;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存款准备金担负的金融稳定功能下降;形成能反映市场基本供求状况的基准利率,经济主体对利率的敏感性提高,形成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等等。在上述这些条件具备后,我国才可及时调整存款准备金制度,使之适应变化后的经济金融环境。篇三: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国际比较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国际比较引言存款准备金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而以法律形式将其形成一种制度,则是与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法的建立。最初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为了保持银行的流动性。随着社会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作为能强有力地影响货币供给量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备受重视,因而,控制货币供给量也就成了实行法
19、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目的。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似的银行竞争更趋激烈,许多中央银行相继放松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管制,准备金制度出现软化发展。在金融机制发达的环境下,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着融资手段众多,信用容量巨大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各种筹资方式自由灵活地筹措资金,加之结算时后端现代化水平很高,资金划拨速度快,从而使金融机构不必保有大量的超额储备。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降低准备金要求甚至取消准备金制度的趋势。英国与瑞士早已不实行这种制度,加拿大也基本取消了存款准备金要求。但对于中国目前的状况来讲,这似乎还是一个“激进”的话题,其现实的可能性不大。存
20、款准备金制度作为我国央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间接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还是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将在今后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外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一些不合理之处,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不过同时也应看到,存款准备金制度职能的改变却是不可避免的,等我国简历起发达的金融市场、完备的金融调控体系,存款准备金制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因此,蘸着金融市场发展变化的角度,对存款准备金进行分析,充分利用金融市场有关指标,判断经济货币形式,调整货币政策工具,已成为各国货币当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理论上探讨金融市场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影响,从实证方面求证金融市场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程度,并提出分析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21、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起源与理论基础存款准备金制度最初始于18世纪的英国,以法律形式规定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始于美国。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最初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持银行的流动性,而其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真正受到重视是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这期间,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货币供给量与存款准备金率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控制货币供给量也就成了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目的。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商业银行将吸收的存款提取一部分存款准备金后,剩余的部分贷放给客户,客户通过签发支票完成其支付行为,收款单位将所得款项存入银行,银行除按一定比例提
22、留准备金后又贷放出去,这样辗转存贷,商业银行体系便可数倍派生存款,即一笔原始存款可以倍数放大为货币供应量。正基于此,中央银行才把存款准备金政策视为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宝”之一。(一)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衷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在中央银行制度下建立起来的。法律赋予中央银行在职权范围内,规定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吸收的各项存款,要按照规定的比例,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这一制度不仅对银行的经营形成有效的控制,而且对整个国家的货币供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保持银行的清偿能力,是设立存款准备金的最初动因。在一般情况下,银行的短期负债与流动资产应保持适当的比例。因为在市场经济环境
23、下,商业银行是追逐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如果其过于追求利润,采取了不谨慎的信贷政策,或由于其他原因使流动资产过少,因而不能应付短期负债可能出现的大量提存的需要,出现挤兑,就会使银行面临破产,使存款者蒙受损失,进而造成整个金融体系动荡。正是为了避免发生普遍性的流动性和支付危机,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保持其存款负债的某一比例作为支付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制度有一个历史的演进过程,它随银行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银行业的发展而发展。最早的银行业是由货币兑换业发展起来的,那是的准备金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即保持绝对的流动性以备客户随时提现。在现代金融体制下,银行可通过资产与负债的综合管理来达到既能最大限度的使资产盈利,
24、又能保证客户提款之需从而兼顾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在这一体制下,中央银行成为全国金融机构资金清算中心,在使用支票结清金融机构之间的应收应付差额时,不需要现金结算,因为各金融机构都在中央银行开立存款账户,所以这种差额的结算只是通过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进行。现代金融体制的准备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现金的形式保存在自己的业务库,另一部分则以存款形式存储于中央银行,后者即为一般意义上的存款准备金。将存款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最初始于18世纪的英国。当时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钞票在国内广泛流通,信誉很高,而且该行分支机构众多,并逐步发展成为政府的银行,许多私人银行自愿将准备金的一部分交存英格兰银行,
25、并在其开立活期存款账户,无论进行资金清算还是提取现金,都十分方便。而以法律形式规定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交存款准备金则始于美国,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法硬性规定法定准备金率而没有伸缩性。1935年美国银行法授权联邦储备委员会,可以提高或降低会员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中,许多私人银行纷纷倒闭,暴露出各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保持银行清偿力的有效手段。于是各国纷纷建立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二)存款准备金率与存款货币创造在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人们逐步发现,准备金率构成商业银行扩大贷款规模的上限,变动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便能够改变商业银行
26、的信用创造能力。逐步退居次要地位,而它的宏观调控功能则逐渐突出出来。中央银行制度建立以后,调整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更成为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之一。在现代银行制度下,货币供给量决定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大因素。因此,中央银行的所有政策手段,都是围绕着对这两大因素调控而设计的。在众所周知的所谓“三大法宝”中,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主要决定基础货币量,而准备金率则是决定货币乘数的主要因素。1 .存款货币创造与货币乘数商业银行的存款于两部分,一部分是原始存款,即客户以现金形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另一部分是派生存款。派生存款是这样产生的: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其吸收的存款除上交法定准备金外,只须保留一部分现金
27、,作为付现准备,其余大部分现金用于放款。客户在取得银行贷款后,一般并不提取现金,而是转入其在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接收这笔新存款的银行除保留一部分准备金及付现准备外,又将其余部分用于放款,于是又会出现另一笔存款。如此不断延续下去,即可创造大量存款。这样银行系统一方面增加了放款,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活期存款。这种通过银行转账方式发放贷款而创造的存款,就称为派生存款。为了说明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我们必须先做两个假设:首先,每家银行只保留法定准备金,其余部分全部贷出,超额准备金为零;其次,所有客户收入的一切款项均存入银行活期账户,不提取现金,即不存在现金漏出。在此基础上,设法定准备金率为20%,最
28、初存款为100万元,银行创造货币的过程如下图所示:这100万元的原始存款,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可创造出500万元的活期存款,其中活期存款总额超过原始存款的数额便是派生存款,如果用R代表原始存款,D表示存款总额,r表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有如下公式D=Rro由此式可以看出,银行体系所创造出来的货币与法定准备金率成反比,与最初存款成正比。事实上,由于下列各种因素的存在,存款货币创造须作变形处理:现金漏出:因为实际上,总有一部分客户要提取现金,使一部分现金流出银行体系。现金漏出对商业银行体系的派生存款有一定的影响,使派生倍数受到限制,现金漏出与存款总额之比,叫做现金漏损率,用k表示。假定k为%,上面
29、商业银行吸收的100万元原始存款,除提留20%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外,还要保留%的现金,以应付客户的提现。该商业银行的放款应改为万元,贷出的万元通过企业再存入二级商业银行。以此类推,各级商业银行按同样比例提取法定存款准备金和保留现金,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活期存款的公式应该为D=R/,代入数据得:D=IOo/=444万元,派生存款总额为D-R=万元=344万元。超额准备金:在实际经营中,商业银行或多或少都要保留一部分不能贷放或尚未贷放的超额准备金,以防止意外提取和票据交换的需要。超额准备金额占活期存款额的比例,叫做超额准备金率,用re表示。超额准备金的留存,也使商业银行派生存款的扩张受到限制。前例中商业
30、银行吸收的100万元原始存款,除提取20%的法定准备金和保留%的现金外,假定超额准备金率为他第一级银行的实际放款应是65万元,经过企业的转账,再存入第二级银行。照此比例循环下去,商业银行体系活期存款总额为D=R/,代入数据D=IOO/=万元。派生存款总额D-R=万元二万元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在实际的资金周转中,企业除持有活期存款外,还会持有定期存款,每一元的准备金所能支持的定期存款比活期存款更多,因此各国对定期存款所确定的准备金率通常大大低于活期存款所确定的准备金率。故以定期存款形式持有的比例越大,对定期存款的准备越低,对存款总额的加权平均的法定准备比率就因此而降低,存款总额的扩张倍数将加
31、大。设定期存款占存款总额的百分比用t表示,假定为50%,定期存款的准备金率用rt表示,假定为3%,活期存款占存款总额的百分比为,活期存款准备金率用rd表示,还是20%。前例中商业银行吸收的100万元原始存款,50%是活期存款,提3%的法定准备金,保留外的现金和%的超额准备金,该商业银行实际能贷款万元。同理,以此类推。商业银行体系存款总额的公式应是:D=R+k+re+,代入数据D=377万元。派生存款总额D-R=(377-100)万元=277万元。在这里,由公众决定的现金与存款比率k、定期存款占存款总额的比率t和活期存款占存款总额的比率m在既定环境下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商业银行吸收一笔原始存款能
32、创造出多少存款货币,主要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的限制。2 .存款准备金率调控货币供给量派生存款产生的过程,也是信用创造的过程。这种创造由于乘数的作用,表现为数倍的扩张,而这个倍数恰恰是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派生存款最多扩张倍数=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是理论上的扩张倍数,正如上述,它要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而世纪倍数要小于这个倍数。这里只是用这个理论倍数说明存款准备金率与信用扩张或收缩的乘数成反比。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信用按乘数收缩,反之则按乘数扩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存款的扩张与收缩的作用,会使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产生较大变化。例如,存款准备金率由15%下降到14%,每单位原始存款的最大扩张
33、倍数,由原来的倍变为倍,增加48个百分点。中央银行运用这一工具就可以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控制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使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平衡,进而起到充当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宏观经济的作用。(一)存款准备金制度在中国的实践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始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1984年,至今经历了一次核定、六次调整。儿次调整大多都是在经济金融形势发生转折性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1979年我国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与之相适应,中国人民银行对信贷资金体制进行了初步改革,实行了“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档挂钩,差额控制”的信贷计划管理办法。但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体制任有很大弊端,其中之一就是实行多存
34、多贷,没有相应的考虑到存款的派生效应,没有相应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出现了借贷规模过速扩展的现象。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初步理顺了中国人民银行与专业银行的关系。当年中国人民银行便开始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当时的准备金存款分法定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两部分,分账存放。超额准备金用于金融机构之间的结算与清算,而法定准备金不得动用。作为补偿,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为了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力度,人民银行按存款种类核定了较高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企业存款为20%,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存款准备金率平均达到%左右。为了更好的行使中央银行金
35、融调控职能,人民银行从1985年实行新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其目的在于进一步理顺人民银行同专业银行的资金关系,加强多事宏观调控,又支持专业银行把资金搞活。新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规定,财政金库存款,机关团体存款等财政性存款,属于人民银行的信贷资金,各专业银行只能吸存划转,不能自行运用。专业银行吸收的企业存款、储蓄存款、农村存款和其他存款等一般存款,属于专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但按人民银行规定的比例向人民银行缴付存款准备金,这些存款准备金归人民银行统一使用。1985年规定的存款准备金比例,建设银行是30%,其他各专业银行是10%o各基层银行按旬进行结算,超过时可以支用,不足时要补缴,逾期不缴要加收罚息、,
36、罚息利率为万分之三。1987年,中央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又将存款准备金率10%调高到12%o1988年,我国出现了改革较为严重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人民银行于当年9月将存款准备金率调高至13%,这一举措对抑制当时经济过热、物价涨幅过高和货币投放过多的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存款不能用于日常支付和清算,所以按规定,金融机构还在中央银行开立了备付金存款账户,主要用于资金的结付。1989年,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即备付金作出具体规定,要求超额准备金率为5%-7%,这样金融机构实际的准备金率达到20%左右1995年,中央银行根据各家商业银行
37、经营的特点,重新对备付金率做出规定,要求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不低于6%,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交通银行不低于5%,中国农业银行不低于7%O此间,由于人民银行还办理非金融企业的信贷业务,实际上法定存款准备金成为人民银行从金融机构筹集用于人民银行的信贷业务和银行间分配与调剂的资金。由此出现了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以较高比例向中央银行缴纳准备金,保有备付金、一方面又向中央银行大量借款的不合理现象。1993年以后,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已分别有几家政策性银行承担,不需要通过存款准备金制度行使集中资金、调整信贷结构的功能。中国人民银行逐渐停止了专项贷款业务,主要集中于金融宏观
38、调控,同时也要求国有企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准备金制度不再适合商业银行发展的需要,过高的准备金减少了商业银行可用资金,无形中成了一种超额税赋,不利于金融机构的经营和发展,与许多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也明显偏高,既不利于金融机构提高资金自求平衡的能力,也不利于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开展业务。1996年,我国经济实现“软着陆”之后,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短缺经济时代基本结束,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更多的信贷资金支持。经过充分的准备酝酿,1998年3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39、(1)规范准备金制度。将现行各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账户合并,成为“准备金存款”账户,回复了存款准备金支付、清算的功能。(2)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13%下调到8%o商业银行由于准备金率下调而增加的可用资金,可用于认购特别国债及补充资本金。(3)对各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法人统一缴存,商业银行每日营业终了其存款准备金账户余额不得低于核定存款的8%o(4)准备金存款利率下调到%,同业存款利率不得高于资本金存款利率。(5)调整金融机构一般存款范围。将金融机构代理人民银行财政性存款中的机关团体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划为金融机构的一般存款。金融机构按规定比例将一般存款的一部分
40、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存入人民银行。(6)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旬考核。(7)严格监管,对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不足、出现透支或不按时报送报表的,人民银行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对其不足部分按每日万分之六的利率处以罚息。1999年,我国内需不足和通货紧缩现象日趋明显,经济启动除了需要积极财政政策,还需要相应增加货币供给量予以配合。为此,人民银行与当年H月21日再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为6%o与1998年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时冻结存量资金,以便购买财政部特别国债并补充商业银行资本金的操作不同,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所余出的资金,全部由商业银行自主支配,相应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约20XX亿元,从而进一步增加了金融机构资金自求平衡、自我发展的能力。二、中西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比较存款准备金制度是西方国家中央银行的重要货币政策工具,它同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政策一起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西方国家现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很多方面与我国不同,通过对西方国家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这些国家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比较中外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根本差异。便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检查我国现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状况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