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院“四新”专业建设实施办法.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638352 上传时间:2024-09-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学院“四新”专业建设实施办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学学院“四新”专业建设实施办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学学院“四新”专业建设实施办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学学院“四新”专业建设实施办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学学院“四新”专业建设实施办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学院“四新”专业建设实施办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学院“四新”专业建设实施办法.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XXXX学院四新”专业建设实施办法为深入推进“四新”专业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校专业建设内涵,着力培育“四新”专业建设成果,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四新”专业建设的要求,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推动“四新”专业建设的整体战略部署和安排,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牢牢把握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大局,优化专业整体布局,改造升级传统专业,谋划新兴专业,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打造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高水平新形态教材,提升师资教育教学水平,探索新型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专业

2、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二、总体目标以体现时代发展的“创新、协调、共享”的新理念为指导,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为抓手,面向科技革命和未来社会需求,立足行业、强化应用、突出实践,全力推进“四新”专业建设。做大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四新”专业,合理增设新兴专业;主动对接地方行业产业,适当增设对接健康产业体系的专业;推动传统专业转型升级,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通过新理论、新技术、新实践等提升专业内涵,形成与拓展新的知识领域,推动传统专业转型升级和专业集群发展,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适应需求的专业群,打造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求的“四新”专业体系。三、建设措施(一)加强“四新”专

3、业建设研究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邀请相关专家开展培训会,强化对“四新”建设理念的理解;召开针对性专题研讨会、培训会等,专项研究“四新”专业建设内涵,将“四新”建设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融入专业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以系(教研室)为单位定期组织开展有关“四新”专业建设的专题研讨并形成工作简报,鼓励教师运用“四新”建设理念,将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融入课堂教学内容。推动“四新”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落实“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理念,优化教学手段,探索符合学生学习需求和成长成才发展规律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与培养方法。学校将“四新”专业建设研究列入期中教学检查重点检查内容。(

4、二)合理优化专业结构以专业长效发展为目的建立制度体系,引入政府部门、教育评估机构、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等多元评价主体,通过专业评估、专业认证、行业评定等多种评价方式,不断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对接新兴学科与社会新需求,推动传统专业转型升级,布局服务新兴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的“四新”专业,鼓励通过专业置换的方式进行专业调整,撤销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专业,实现学科专业建设、毕业生就业、人才培养、专业招生和经费投入的有效联动。做大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新工科专业,适当增设对接健康产业体系的专业,强化新文科、新医科专业建设,促进文理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网络

5、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打造“四新”专业特色和优势。(三)布局“四新”建设专业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专业与产业结构契合度作为专业设置的首要条件,以转型创新为突破,以强调应用为特色,加强专业论证,完善专业申报答辩制度,通过改造升级传统学科专业、建设新兴专业、打造交叉学科专业等途径,3年内新上5个左右“四新”专业,改造45个左右现有专业,形成“四新”专业建设体系。(四)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推动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文理渗透、理工交叉、农工结合、医工融合等多形式交叉。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新兴交叉学科,通过设置微专业、双专业双学位、辅修专

6、业、跨学科课程等举措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灵活应对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积极探索构建新型专业组织模式,创立“微专业”办学模式,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社会急需领域,以新的思路和跨界模式,围绕某个特定学术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提炼开设一组核心课程,3年建设20个左右的微专业,辅助学生主修专业的学习,满足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成长需要,提高学生的行业适应能力。(五)修订“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四新”人才培养理念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适应“四新”专业发展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科学研究和“四新”专业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科学论证开设课程能否适应社会需求,知识体系是否符合行业

7、企业发展需求。吸引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通过引进社会企业的优越资源、实训设备和创新理念等,优化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对接社会各行业产业需求,不断加强新兴学科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实现学生跨学科知识与思维的交叉整合。2023年上半年,组织完成“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六)实施适应“四新”要求的课程改革围绕当前和未来产业行业所需的知识原理、材料、技术、结构、工艺等,抓内容体系,抓课程思政,抓实践教学,抓示范引领,加大专业内容重构力度,通过建立动态调整跟踪的知识组织链,确保始终能够将产业新技术、行业新需求、学科新发现及时向课程建设

8、内容转化。努力构建适应“四新”专业建设要求的课程体系。将“四新”专业人才培养理念融入“三全育人”体系,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培养学生社会的责任感。将思政教育、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创业等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教学模式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等。推动“四新”背景下切实可行的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内容、方法、手段等改革,学校每年设置一定数量的“四新”课程改革专项教改课题。(七)打造“四新”专业建设团队打造具备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修养的师资队伍,强化教师的“四新”教育教学理念,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以科学研究反哺教学,灵活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定期组织开展本学科基础理论或应用性教学研究

9、,推进团队协同研究与创新。建设一支年龄、学位、职称、学缘、海外经历结构合理的骨干师资队伍,构建各年龄段、各专业和不同学术背景的教师健康成长、专业化水平持续提高的有效机制,近3年,学校将根据工作效果,评选10个左右的“四新”专业建设团队。(八)推进“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依托校内优势学科科研平台,开展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加强政校企协同,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推进“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广泛推动教学方式“为学而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小班化或“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形式广泛开展探究式、体验式、讨论式、项目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形式,灵活运用

10、在线学习、翻转课堂以及线上与线下紧密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等模式,学校每年设置一定数量的“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项教改课题,为推进“四新”专业建设研究提供支持。四、组织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分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的“四新”专业建设领导小组,教学单位成立相对应的“四新”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研究落实“四新”专业建设事宜。(二)加大经费投入。坚持教学投入优先原则,加大教育教学支持和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强化现代教育技术条件建设,开创符合时代要求的互动式、智能化、开放性、多样性智慧教学环境。加大“四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支持力度,确保专业、课程、教改项目、教材、实践教学等

11、教学类经费充足。积极争取企业方投入资金、设备等,采取政策倾斜,鼓励教学单位在包干经费中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绩效管理,确保建设资金在“四新”专业建设中发挥最大效益。(三)强化过程管理。各相关专业要建立长效机制,拓宽合作互动交流渠道,每学期定期召开“四新”专业建设研讨会。学校围绕专业建设规划组织开展日常检查和中期评估,全面分析检查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深入分析解决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着力推进“四新”专业建设。(四)优化建设环境。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深化师生对“四新”专业建设的思想认同。把“四新”专业建设理念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环境,作为社会文化、企业文化的对接桥梁。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进一步明确学校和各教学单位的管理职责,简政放权,加大各教学单位的“四新”专业建设自主权。加强宣传,积极推广“四新”专业建设中的先进理念、特色和成果。五附则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