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皮内针技术临床取穴及操作规范要点(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皮内针技术临床取穴及操作规范要点(全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24皮内针技术临床取穴及操作规范要点(全文)常见疾病皮内针疗法临床经验推荐穴位及操作规他皮内针法具有以下特点:其一,起效迅速。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皮内针疗法疗效可靠,起效迅速,特别是对馋痛性疾患可达针到痛减或痛消之效。如软组织损伤、无曲性炎症等,一些脏腑疾患如心绞痛、胆绞痛、胃痉挛等均可在短时期内取得良好疗效。若适当留针还可预防疼痛的再次发作。其二,安全无痛,此疗法无痛无感,无须得气,但可以久留候气,故本身无任何痛苦,不影响患者的活动。任何年龄、任何体质的患者均可接受。本法只及皮产不达深层,不会伤及脏腑、神经干及大血管,是最安全的针法之一。其二,操作简单,适应证广泛,凡体针的适应证均可采用
2、皮内针治疗,而旦操作简单,只需掌握要领,针入皮卜,患者不痛即可。只要临床诊断、辨证、辨经正确,取穴得当准确,施术方法正确,任何术者操作都会获得较好效果。其四,方便运动,此法在治疗过程中不影响患者的运动,避免了体针固定单一姿势给患者带来的痛苫,还可令患者适当运动,按压病痛之部位以加强疏通之力,提高疗效。如急性腰扭伤患者往往功能受限,若用体针卧床不动30分钟,伤痛局部难以放松,会感到疼痛部位强硬不舒,针刺镇痛效果难以发挥到极致,而用皮内针则可以立刻止痛,通过缓慢适当运动,使得经气硫通,气血流畅,痉率解除,便扭挫的肌肉或小关节在运动中恢豆原位,大多数患者的功能也可破之恢身*目前,皮内针疗法在临床中主
3、要为体穴埋针和耳穴埋针两种C埋针(留针)最早见于素间离合真邪论次“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贵宾,不知口馨J其认为留针的目的在于候气或者调气,最终目的是达到气血调和,阴阳平衡,尤其是对于一些病邪较深的疾病、阴证、寒证、虚证均可通过久留针从而驱邪于外。皮内针操作规范皮内针种类皮内针是以不锈钢丝等材质制成的小针,有颗粒型和撒钉型两种“颗粒型皮内针也叫麦粒型皮内针,针柄形似麦粒或呈环形,针身与针柄成一直线。针长59mm,常用针身直径为0.22mm、0.26mm、0.28mm,针柄呈圆形,针与针柄在同一平面,常应用于身体大部分皮肤平坦、屈伸度不大的部位,头领背部及四肢均可埋针揪钉型
4、皮内针的针柄呈圆形,针身与针柄垂直。临床以针身长度为2mm和针身粗细为直径028mm者最常用。多用于面部及耳穴等须垂直浅剌的部位,也可用于皮肤屈伸度较大的部位。操作规范皮内针疗法起于20世纪50年代,临床中具有操作简单、起效快、疼痛小、适应面广的特点,常在各类痛证和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精神心理、骨伤等疾病的针灸临床治疗中使用。在操作中应注意以下规范。1.患者体位选择应根据所选腑穴的部位确定恰当的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操作方便为标准。常用坐位、俯坐位、仰卧位和侧卧位4种体位。由于体位选择与疾病、施术部位以及患者形体情况等相关,在技术操作标准中不具体列出。2 .补泻手法在针灸临床中很受重视,但
5、是在皮内针的相关文献中叙述较少。有文献提出“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针刺,拇指向前单方向捻转23圈,快速将针推进,力进针不进,以推进经气的运行,反复施术9次为一度,此为补法。逆者经脉循行方向针剌,适当应用抽提手法,示指向前单方向捻转23圈,快速抽提针柄,力退针不退,以通经祛邪,反复施术6次为一度,此为泻法”,也有文献提出“用拇指按压针剌穴位,轻柔、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的具体补泻方法。在针灸疗法的临床操作中,补泻手法由医者自行运用。3 .留针是保证皮内针疗法临床疗效的一个必要手段,是皮内针疗法特性的表现。留针时间长短有急性痛时间短、慢性病时间长,天热时间短、天凉时间长的规律.时间短者集中在2天内,
6、长者在5天内,急性疼痛性疾病痛痛缓解后就起针。具体而宫,用针时间应由医生根据疾病和环境等因素,在确保临床有效、安全的基础上进行把握。而间隔时间亦根据疾病性质和环境情况,一般多集中在17天。意外情况的防范与处理1.穴位、针具、镜子都要常规消毒。2 .埋针处不宜用水浸泡。夏季多汗时,要检查埋针处有无汗浸皮肤发红等,理针时间不超过2天,以防感染。如见发红、疼痛要及时检杳,有感染现象立即取针。埋针发生疼痛可以调整针的深度、方向,调整无效时,可能有炎症发生,应取针。3 .埋针要选择易于固定和不妨碍肢体活动的穴位。埋针后,患者感觉刺痛或妨碍肢体活动时,应将针取出重埋或改用其他穴位。4 .患者可以用手指指腹间断按压针柄尾端,每日34次,每次约1分钟,以耐受为度。但应注意手的卫生,两次间隔4小时左右。5 .若埋针处已发生感染,应给予常规外科包扎处理。如有发热等全身反应时,适当给予抗生素或清热解毒中药治疗。6 .如埋针后患者出现过敏症状,应进行专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