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彝族自治县“十四五”防灾减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林彝族自治县“十四五”防灾减灾规划.docx(3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石林彝族自治县“十四五”防灾减灾规划(专家评审稿)石林彝族自治县应急管理局二。二一年三月总则1一、规划编制依据2二、规划实施期3三、现状与形势3(一)基本概况3(二)石林县“十三五”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成效5(三)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8四、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10(一)指导思想10(二)基本原则11五、工作目标12(一)总体目标12(二)分项目标12六、主要任务14(一)建立自然灾害调查评估和防灾减灾综合统计指标体系14(二)落实属地管理体制15(三)建立综合减灾体制15(四)完善灾前预防机制16(五)完善应急处置机制19(六)健全灾害救助工作机制20()健全恢复重建工作机制21(八)完善社会力量
2、参与机制22(九)健全工程防灾减灾治理机制23(+)加快应急产业发展24(十一)加强自然灾害的科学研究25(十二)加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能力建设25(十三)规范灾情管理工作25七、重点项目26八、保障措施32(一)强化法治保障32(二)加大资金投入32(三)加强人才培养33(四)强化组织实施33(五)加快科技创新34(六)加强宣传教育34附件石林县“十四五”防灾减灾规划重点项目36总贝U“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在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
3、增多的背景下,科学编制好“十四五”规划,是高质量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以防范化解重大灾害风险为主线,以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实施自然灾害防治9项重点工程为抓手,加快建立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体系,落实防范救援救灾一体化运作模式要求,统筹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强化灾害应
4、急准备,提升灾害救助水平和物资保障能力。这是新时期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理论和实践的升华,是做好新时代防灾减灾工作的行动指南,深刻阐述了新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大意义、工作方针和重点任务,为全县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进一步提高全县防灾减灾能力,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推进全县防灾减灾事业发展,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平安幸福、和谐美满的石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防洪法气象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云南省“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昆明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指导意见,以石林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为基础,
5、结合全县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总结以往防灾减灾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任务和对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合理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制定全县“十四五”防灾减灾规划。一、规划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6、地质灾害防治条例7、地震监测管理条例8、地震预报管理条例9、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10、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11、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12、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细则(2019版)的通知(安委办
6、(2019)16号)13、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与管理办法(安委(2019)5号)14、云南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15、石林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16、昆明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17、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2019年11月28日)18、云南省应急管理厅关于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制度的实施意见(云应急(2019)45号)19、昆明市应急管理局昆明市民政局昆明市财政局转发关于加强全国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昆应急(2020)16号)二、规划实施期本规划实施期为:20212025年三、现状与形势(一
7、)基本概况石林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昆明市东南部,属滇中高原心腹地带,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310-10341,北纬2430-2503,之间。东北部与曲靖市的陆良县接壤,西部和北部与宜良县相连,东部和南部与红河州的泸西、弥勒两县毗邻。全县东西宽51.3km,南北长58.5km,全县土地总面积1719k11,是昆明市的远郊县,距昆明城区78km。石林县辖有3个街道办事处,3个镇、1个乡:鹿阜街道、石林街道、板桥街道、长湖镇、西街口镇、圭山镇、大可乡。1 .自然气候石林县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平均海拔1737米,年平均气温15.6C,年平均降雨量987毫米,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分明、四季
8、如春”的气候特点。年均日照2193小时、多年平均气温15.6CC左右、平均降水量952.5毫米,年径流量3.18亿立方米,共有大小天然湖泊83个。2 .地貌特征石林县地处云南省高原之滇东喀斯特南部,往西为滇中红色高原,往东、往南过盘江进入滇东南峰丛洼地喀斯特区。境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高西低。石林东南部为圭山山脉,其主峰老圭山海拔2601米,是境内最高点。西部为北北东-南南西延伸的大佛山山脉,山脉长达60余千米,北起南盘江畔的尖山(石林分布点),南至竹山,上段为山神庙峰(巴江源头区),中段为大山坡,下段为竹山。3 .区域地质石林县位于师宗-弥勒断裂和小江断裂西支之间,是青藏高原东南缘喀斯特高原
9、向北部湾丘陵平原的过渡带。区内主要有西部的九乡-石城口断层、中部的维则断层与东部的圭山断层,三者均是多条小型平行断层构成的断层组,走向为南北向和北东-南西向。受三组断裂和巴江侵蚀基准面控制,县域地貌分为东西两侧的构造侵蚀溶蚀中山、圭山和九蟠山断裂之间的峰丛洼地、溶丘洼地和西南的河谷盆地、石林斜坡。县域地层岩石复杂多样,北部为宸旦系硅质白云岩夹板岩,西部以寒武系和志留系的泥质灰岩夹粉砂岩为主;泥盆系、石炭系和三叠系以白云岩及灰质白云岩为主,岩层节理裂隙发育,集中分布于九蟠山以东至圭山一带;中二叠统灰岩、白云质灰岩分布于路南盆地至九蟠山的斜坡带,是大型洼地与地下暗河主要分布区,也是世界著名的石林喀
10、斯特分布区。4 .自然灾害特点根据云南减灾年鉴记录的2010年至2018年间石林县自然灾害数据统计显示:石林县所面临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风雹、洪涝、低温雨雪等气象灾害;泥石流、滑坡、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其中以气象灾害相对较严重,直接经济损失和导致受灾人数以干旱、风雹和洪涝等气象灾害占比例最大。(二)石林县“十三五”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成效“十三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各部门、各行业大力加强减灾工程和非工程建设,将防灾减灾作为实现石林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保障,全县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灾害损失有了明显下降。1 .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体系
11、逐步完善建立健全了防灾减灾指挥系统,加强了防灾减灾应急队伍的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工作。抗震、消防、防洪、气象、地质、农业、林业、环境灾害防治等地方性法规规章日益完善,减灾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2 .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日趋完善“十三五”期间加大了对气象、水利、地质、地震、农作物病虫害、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等方面的灾害监测预测预警项目的投入,新建项目多数已经建成和使用,灾害预警信息网系统建设日趋完善,有效提高了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的能力。加强了地宸预测预报设施建设,完成了石林县地宸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程项目,完成了测点台站升级改造任务,为区域地宸监测、预报和应急救援提供有效组织保障。3 .防灾减灾设防水
12、平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期间,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设防汛抗旱、防宸减灾、地质灾害、林业、农业、水利等防灾减灾设防项目。先后完成灾害监测网工程、灾害综合防御工程、防灾减灾信息平台、地震台监测站、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防火阻隔系统、城市防洪河道治理工程、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环境综合整治和防治等多项重点防灾减灾设防建设工作。建设工程抗宸设防管理已纳入基本城乡建设管理程序,新建工程均进行规划选址并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设计和施工,提升了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了重点区域和城市的防灾减灾设防水平。4 .自然灾害应对能力显著提升以应急指挥、抢险救援、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为主要内容的救灾应急体系初步建立。应急
13、救援、运输保障、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卫生防疫等应急能力大大增强,有效应对了干旱、风危和洪涝等一系列自然灾害,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十三五”期间,石林县按照全面整合、统筹规划、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互为支撑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了全县自然灾害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实现了县应急指挥中心与省市应急平台、各街道办事处现场人员的音视频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石林县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的成效。“十三五”期间,建成应急物资储备库和储备粮中心库储备各类救灾应急物资;建成覆盖县、乡镇的公路桥梁应急抢通工程分队,进一步提高了全县公路桥梁突发事件抢通能力;建成石林县融媒体中心系统、应急智慧广播平台标
14、志着石林县建成县乡村三级统一协调、上下贯通、可管可控、综合覆盖的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成多处应急避难场所,进一步提升了全县自然灾害应对能力。5 .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全面推进,防灾减灾社会参与程度显著提高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政府部门与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协作开展减灾宣传教育的机制。通过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部门着力推进防灾减灾科普教育。通过编制减灾科普读物、挂图或音像制品、推广地方减灾经验、宣传成功减灾案例和减灾知识、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等形式,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科普活动,发放各类应急知识手册、宣传资料,制作宣传展板,普及应急知识。提高了公众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成效显著。防灾减
15、灾社会动员能力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明显增强。在重特大自然灾害面前,社会各界踊跃奉献爱心,积极投身抢险救援、生活救助、生命救治和恢复重建,形成了合力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6 .防灾减灾人才和专业队伍不断壮大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专兼结合的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初步形成,武警部队、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防汛抗旱、抗宸、气象和地质灾害、森林防火、消防救援等重点领域的专业应急队伍得到全面加强(三)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1 .抵御灾害的基础和能力依然薄弱能力建设存在短板,防灾减灾基础性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依然滞后,抵御灾害能力薄弱。乡村建
16、筑设防标准普遍偏低,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等问题突出;应急避难场所不足,防灾减灾设施不完善。受地理环境条件限制,居住在地质灾害易发点群众的避让搬迁工作量较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任务繁重。部分江河防洪能力不足,洪涝问题严峻。救灾物资投送、伤员转运能力建设亟待提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重救灾轻减灾思想还不同程度存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自救互救能力仍然薄弱,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亟待健全完善。2 .科技水平和能力支撑不足灾情快速评估、灾害风险评估、投入绩效评估、灾害治理、全过程灾害风险管理等能力建设滞后。信息获取能力较弱,信息技术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装备不足。监测预警技术亟待加强,现代高新技术应用
17、水平不高,危险源识别与探测能力不足。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科技水平和手段有待提升,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融合不够。气象监测能力和预报预警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3 .统筹整合资源亟待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完全适应,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应对工作滞后。信息共享和服务能力较弱,互联互通、资源统筹与配置效率不高。政府、社会、公众协力参与的灾害现代治理机制和体系有待健全完善,引导社会力量和发挥市场机制手段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有待加强。4 .灾情形势严峻地质环境复杂脆弱,地质灾害隐患隐蔽性强,已排查出46个隐患点,受自然因素变化,加之石林县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业迅速发展、工程建设日益加大,对环境造成了较大
18、压力,人为活动强度增强和范围的扩大,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地质灾害E急患点还将不断增加;全县年平均气温以上升为主,区域降水波动变化加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危害加剧。总体上,全县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和复杂性有所增加。四、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坚持问题导向
19、和目标导向,主动对标,精心谋划,多措并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补齐短板,全面提升,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强化综合减灾、统筹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强化基础保障,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促进石林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提供坚实保障。(二)基本原则1 .尊重生命,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石林县防灾减灾十四五规划中的防御策略与设施规划都必须体现
20、出重视生命存在价值,关注人的生存需求,尊重人的基本生存权利等基本思想,尽力减少各种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2 .统筹兼顾,整体优化统筹石林县分散的防灾体系和资源,提高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坚韧安全的城市。自然灾害系统是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制度、人口、环境等多个领域的复杂巨系统,具有层次性、复杂性及不确定性等系统学特征。石林县防灾减灾十四五规划需要综合分析自然灾害系统的系统动力学特征,分析自然灾害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统筹兼顾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防灾需求,实现整体优化,建立一套完善的全部灾种设计、全社会参与和全过程防御的高效、适用的自然灾害综合管理体系。3 .快速反应,协同应对规划
21、中需注重应急能力和跨部门的综合联动协调制度建设,以充分调动各级部门、充分动员和发挥街道办事处、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各公共部门及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灾害综合管理机制,协同应对各种灾害风险。4 .科学决策,科技支撑规划设计灾害综合管理中的科学决策机制,形成灾害综合管理中快速、科学的决策模式;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灾害,通过科学的决策模式和先进的科技支撑降低灾害对城市构成的威胁。五
22、、工作目标(一)总体目标改善石林县布局安全性能,降低自然灾害损失,加强抗御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基本建成全县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现代治理体系,综合应对气象、地震、地质、森林火灾等灾害能力全面提升,中灾正常、大灾可控、巨灾可救,建立与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救灾保障体系。(二)分项目标体制机制: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协调联动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制机制。防震减灾:全县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抗御地震灾害的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全县新建工程项目达到第五代地震区划图设
23、防要求,地宸监测预测能力要有较大的提高,县测震台网定位精度不低于11类,震级误差不大于0.2级,宸后8分钟内能够比较准确地报告地震三要素,1小时灾害快速评估结果,2小时人员伤亡和房屋破坏预评估,3-5天完成地震烈度初步评定。地质灾害:实现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应查尽查、地质灾害隐患点应防尽防;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按照计划实施;在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置警示标志和采取自动监测技术。气象灾害:气象预测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主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前60分钟以上发布,气象信息覆盖率达95%以上;农业生物灾害短期预测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中长期预测预警准确率达到80%以上。应急救援
24、:编制专项应急救援预案,积极组织应急救援演练,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灾害救助:利用实物存储、协议储备和能力储备等多种方式,增加救灾物资储备的数量和品种,确保灾民在12小时内得到基本救助。防洪抗旱: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安全体系,防洪保护区、重要河段防洪保障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设防标准。中小河流防洪标准提高到10-20年一遇。应急避难:制作全县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图(表),向社会公开;县级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显著标志,基本设施齐全;人均避难场所面积大于1.5平方米。合作交流: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对外合作与援助,建立包容性、建设性的合作模式。六、主要任务“十四五”期间,全县防灾减灾主要任务是建立完善的防灾减灾工作管理
25、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幅提升灾害预防、应急处置、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多措并举加快应急产业发展;显著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明显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一)建立自然灾害调查评估和防灾减灾综合统计指标体系全面调查全县自然灾害控制评估现状,按照统筹规范、兼顾典型的原则,建立能够准确全面反映“十四五”期间自然灾害现状、受灾情况和防灾减灾救灾的调查评估统计指标。规范自然灾害调查评估标准,开展灾情统计标准研究与制定工作,建立健全灾情统计标准体系,推进自然灾害科学研究、灾情统计上报、灾情数据存储管理和灾情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构建石林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指标体系,从组
26、织管理、自然灾害风险辨识、监测预警预报、工程防灾减灾、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防灾减灾文化、综合防灾减灾效果效应、创新与持续改进等8个方面全方位考量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通过标准考核导向的调节作用,推动城市系统化、整体化、科学化、规范化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防范治理,全面提升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二)落实属地管理体制县委、县政府统筹全县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健全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加强重大防灾工程、监测预警预报、科技减灾、巨灾应对等能力建设。街道办事处履行防灾减灾、应急救灾主体责任;加大防灾减灾投入,加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对达到启动县级I级、II级救灾应急响应等级的自然灾
27、害,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县应急办发挥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受灾街道办事处在灾害应对中履行主体责任。县级III级及以下救灾应急响应等级的自然灾害,在县级有关部门指导下,受灾街道办事处根据本区域的有关预案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三)建立综合减灾体制1 .加强统筹协调加强各种自然灾害管理全过程的综合协调,强化资源统筹和工作协调。完善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县、乡镇两级要建立健全统一的防灾减灾救灾领导机构,统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充分发挥应急办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强化应急办在灾情信息管理、综合风险防范、群众生活救助、科普宣传教育、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工作职能和能
28、力建设。充分发挥主要灾种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机构的防范部署和应急指挥作用。充分发挥县级有关部门和武警部队在能力建设、应急保障、抢险救援、医疗防疫、恢复重建、社会动员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在决策咨询、灾害评估、风险防控、政策研究、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作用。2 .推进信息共享规范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工作流程,建立完善灾害损失评估的联动和共享机制,梃升灾情统计核查、报送与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应急、民政、自然资源、地震、气象、水务、交通运输、测绘地理信息、消防、人防、住房城乡建设、卫生计生、等部门指挥系统和应急平台。统一技术规范、数据标准,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形成全要素数据资源体系。(
29、四)完善灾前预防机制1 .加强灾害风险防范加强县、乡镇、村各级风险调查与评估能力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强灾害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摸清本辖区内灾害风险分布情况,合理规划,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性应对措施。加快各类灾害地面监测站网和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地震、地质、气象、水务、农业、林草等部门监测预警预报与风险评估能力水平。2 .建立监测预警联合会商机制构建涉灾部门、专家团队、地方政府、灾害现场等多方参与的会商平台,汇总分析各专业部门灾害趋势预测和重大灾害形势研判意见,形成综合会商研判报告,实现多方参与会商和多源监测预警信息的综合研判。3 .开展风险形势分析研判月底、汛前、节假日、年末等重要节点及本
30、区域重大活动前,及时组织有关部门汇总分析自然灾害趋势预测信息,组织开展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分析研判,确定风险水平、风险类型和高风险区,形成风险形势分析报告。4 .开展重大自然灾害快速综合研判密切关注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发展全过程,及时组织有关监测部门汇总分析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必要时加密会商,适时开展灾前预评估、灾中跟踪评估和灾后总结评估等,对自然灾害发生可能性及其影响范围、损失影响和后续风险等开展快速综合研判,形成报告并不断更新。5 .强化预警信息发布建立健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明确发布流程和责任权限。推进县、乡镇两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统一各部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出口。充分利用各类传播渠
31、道,建立重大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发布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将灾害预警信息发送到户到人,有效解决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完善重特大自然灾害信息发布制度,拓宽信息发布渠道,确保公众知情权。规范灾害现场应急处置新闻发布,视情设立临时新闻中心,统一对外发布灾情。完善社会舆情应对机制,各有关部门协调联动,提高社会舆情引导能力。6 .加强预警响应机制建设细化各级自然灾害预警响应措施,修订完善各级应急预案,衔接好应急工作状态启动与预警信息发布的关系,健全多部门前后方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加强灾害预警的科普宣教工作力度,确保预警响应效果。7 .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社会力量、新
32、闻媒体合作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机制,推进小应急演练、小册子、小应急包防灾减灾“三小工程”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建立防灾减灾救灾教育长效机制,将防灾减灾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在校学生全面普及。加大基层应急救援人员培训力度,提升应急响应能力,确保灾后第一时间发挥作用。开发具有文化特色、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防灾减灾科普读物、教材、影视动漫、游戏等宣传教育产品,充分发挥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的作用。推进科普宣传教育基地、主题公园等各类宣传平台建设。充分利用“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综合减灾示范县和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定期
33、开展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居民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和逃生避险演练,鼓励支持以家庭为单元储备救灾应急物资,提升公众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五)完善应急处置机制1 .完善军地协同机制制定出台相关工作规程,明确需求对接、兵力使用的程序方法。建立武警部队参与抢险救灾工作制度,明确工作程序,细化任务分工。完善军地间灾害预报预警、灾情动态、救灾需求、救援进展等信息通报制度。建立武警、消防、医疗、红十字会、社会救援力量应急联动、统一指挥、统一分配和指派机制。完善军地联合保障机制,提升军地应急救援协助水平。2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救灾应急专业力量建设,充实队伍,配置装备,强化培训。完善以武警部队为
34、突击力量,以消防救援等专业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地方和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为辅助力量的灾害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组织军地联合演练。充分发挥直升飞机和无人机在复杂条件下开展灾情侦查、信息搜集、人员输送、物资投送、紧急医疗救援等方面的优势,打造符合石林特点,平战结合、多方协同、全面覆盖、反应迅速的救援体系。加强灾害速评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利用测绘无人机、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影像对比等进行灾情评估。优化区域应急救援力量配置,推进区域应急救援协作。3 .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应急运输保通能力建设,提升遒路抢修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建立有线传输、无线传输、卫星传输等多
35、种现代通信手段结合的备用或机动应急通信网络。进一步加强电力应急保通能力建设。加强应急装备设备的储备、管理和使用,优先为灾害风险高的地区配备应急装备设备。健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优化街道办事处救灾物资储备布局和覆盖范围。各级安排专项经费采购和管理救灾物资,完善储备类型,丰富物资储备种类,提高物资调配效率和资源统筹利用水平。加强应急运输保障体系建设,完善铁路、公路、航空应急运力储备与调运机制。建立健全应急救援社会物资、运输工具、设施装备等的征用和补偿机制。探索建立重大救灾装备租赁保障机制。加快应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4 .加强应急值守和处置建立健全石林县应急值守、政务值班等制度,严格执行24小时局领导
36、值班值守、干部值班制度。制定石林县自然灾害分级应对处置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组织协调、指导做好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工作。(六)健全灾害救助工作机制灾害救助是救灾工作的核心内容,灾害发生后,按照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穿、有安全临时住所、有病得到及时救治、学生有安全的地方上学等“六有”要求,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灾害救助分为新灾救助和冬春救助两个方面。一是新灾救助。主要包含应急期生活救助、对住房毁损严重的受灾人员进行过渡期救助、发放因灾倒损民房恢复重建补助、发放因灾遇难人员家属抚慰金等。二是冬春救助。为保障受灾困难群众冬春荒期间口粮、衣被、取暖等基本生活。每年9月底10
37、月初,对受灾需救助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对需救助人口数量、需救助类型、需救助资金等进行评估统计,建立需救助台账,及时申报冬春救助资金。(七)健全恢复重建工作机制借鉴各地恢复重建成功经验和模式,建立统一协调的组织体系、科学系统的规划体系、全面细致的政策体系、务实高效的实施体系、完备严密的监管体系。强化落实“省级统筹、州市负责、县抓落实”工作机制。启动省级In级救灾应急响应的,由昆明市政府编制恢复重建规划报省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启动省级IV级救灾响应的,由石林县政府编制恢复重建规划并组织实施。恢复重建规划编制要突出群众主体地位,有机结合恢复重建、民生改善、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扶贫开发等工作。充分考虑
38、灾区实际和投资规模,确保规划项目落实。加强受灾群众心理援助工作,提高城乡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生态环境、组织系统、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恢复重建能力。充分调动受灾群众积极性,鼓励自力更生重建家园。有效对接社会资源,引导社会力量依法有序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完善民房工程质量四级监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督导评估制度,加强综合评估和跟踪问效。(八)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1 .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制定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有关措施办法,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有序参与防灾减灾。搭建社会组织、社工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协调服务和信息导向平台。制定出台社会组织、社工组织参与救
39、灾的人身保险、装备提供、业务培训、政府购买服务等支持措施。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救灾行动评估和监管体系,完善救灾捐赠组织协调、信息公开、需求导向等工作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常态减灾、应急救援、过渡安置、恢复重建等工作,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化防灾减灾救灾格局。加强救灾捐赠管理,健全救灾需求信息发布与导向机制,开展救灾捐赠接收机构捐赠款物管理使用评估,强化救灾捐赠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将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纳入灾害救援体系,发挥其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受灾群众危机介入、生活支持和社区关系修复服务、心理援助、情绪疏导、引导社会力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应对灾害的金融支持体系,充分发
40、挥保险等市场机制在防灾防损、风险管理、经济补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原则,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保障程度和覆盖面。支持保险机构与减灾部门合作,开展灾前防损工作。积极引入市场力量参与灾害治理,培育防灾减灾产业,发挥其在物资储备、预警预报、宣传教育、恢复重建、科技研发等领域的作用。(九)健全工程防灾减灾治理机制1 .加快灾害治理建设步伐各街道办事处要充分利用学校、公园、广场、体育馆、城市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加强水利水源、自然灾害、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和居民黜迁避让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2 .提高建筑和公共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提高城镇体系规划中抗宸防
41、灾专项要求,构建具有良好防灾功能的城镇布局,提升现有城乡体系规划中抗震防灾规划内容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按国家标准要求提高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大建设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的抗灾能力、设防水平。严格执行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抗宸设防标准和现行抗震设计规范,按国务院要求对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进行管理。实施农村新建住房抗震安全和激励性导向政策。实施交通设施灾害防治工程,提升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抗灾能力。3 .加强工程建设监管实行工程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确保防灾惠民工程发挥长久效益。建立工程绩效评价制度,引入第三方机构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进行全面绩效评估。(十)加快应急产业发展发展应急产业,既能为
42、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物质保障、技术支撑和专业服务,满足社会各方面不断增长的应急产品和服务需求,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和全社会抵御风险能力,又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相关行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大力发展应急产业,是提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1.优化产业布局鼓励发展特色鲜明的应急产业集聚区,建设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打造应急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基地,完善区域性应急产业链。4 .加快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引导、鼓励、推动政产学研企协同创新,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应急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核心技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促进应急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5 .引导社会力量以多
43、种形式提供应急服务支持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应急服务机构发展,推动应急服务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和应急产品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特色化发展,引导企业提供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6 .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放宽市场准入门槛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和多方力量参与应急产业发展,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应急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十一)加强自然灾害的科学研究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辨识。按照“分区域、分级别、网格化”原则,绘制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森林草原灾害、气象灾害等重点领域的“红橙黄蓝”四色等级风险空间分布图。分类建立重大风险隐患台账,建立包括影响范围、对象、致灾因素、重点防范期、监测和预防责任人、管控措施等内容的动态
44、数据库,形成“一图一表一库“。加强对灾害发生机理、活动规律及次生灾害相互关系研究,研究制定综合减灾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加快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对可控灾害隐患点和灾后应急救援提供科学的防范措施。充分发挥科研单位与院校技术力量,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组织科技攻关,加强自然灾害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解决自然灾害防治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难题,积极推广灾害防治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十二)加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能力建设编制防灾减灾宣传材料,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升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结合实际新建或改扩建融宣传教育、展览体验、演练实训等功能于一体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
45、教育基地;开发动漫、游戏、影视剧等防灾减灾文化产品,开展有特色的防灾减灾科普活动。(十三)规范灾情管理工作巩固加强“县-乡-村”三级灾情报送体系,推进综合灾情和救灾信息报送与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确保每个村(社区)有1名灾害信息员,加大灾害信息员分级培训力度。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按程序组织开展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工作。七、重点项目围绕完善自然灾害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预测预警、灾害预防和应急救援三大体系,着力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备灾、应急处置、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设综合防灾和应急工程、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灾害监测网工程、灾害综合防御工程、防灾减灾信息平台等防灾减灾重点项目,不断提高
46、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充分发挥防灾减灾在维护全县公共安全、建立和谐社会和保持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推进建设平安石林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一)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建设项目规划新建或改扩建物资储备库3处。应急物资储备工作事关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是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建设内容包括房屋建筑、场地、建筑设备和其他必要装备,主要配置事项包括供电、排水、防雷、通风、电梯以及配置装卸、物资保管维护、技防及必要的交通工具等相关设备。项目建成后,主要存放用于救助紧急转移安置人口、保证其最基本生活需求的物资,包括帐篷、棉被、棉衣裤、应急包、折叠床、移动厕
47、所、救生衣、净水设备、应急灯、毛巾被和部分救灾应急指挥所需物资以及少量简易的救灾工具等,根据灾情及时更新应急储备物资品种目录,调整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体系、统计制度、监督机制,探索建立社会储备机制,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二)石林县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推进全县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重点加强综合防灾减灾信息化建设。以全省应急管理大数据中心为依托,建设全县应急管理大数据平台,推动各地、各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基本建成全县应急管理“智慧中枢”。完成应急管理云服务平台、应急指挥、办公自动化等系统建设任务,利用网络、移动平台和信息系统进行决策、会商、研判和处置各类紧急突发事件
48、。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安全生产监测预警系统、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城市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指挥信息网和局域网建设、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和安全系统建设等内容。(三)防灾应急“三小”工程为有效提升城乡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提升临灾自救互救技能,将防灾减灾活动融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之中,继续全力实施防灾应急“三小”工程,推动防灾应急小册子、防灾应急小应急包和防灾应急小型演习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四)综合防灾减灾详细规划编制项目为有效预防和减轻灾害影响,统筹、协调、指导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确保防灾减灾工程落到实处,保障社会发展建设成果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关于“抓城市工作,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