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安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5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广安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和总体要求第一节规划背景第二章功能定位和资源配置第一节功能定位第二节资源配置第三章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35.911.15第一节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15第二节健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17第三节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事件救治体系18第四节完善中医药应急防控救治体系20第四章强化优质均衡的医疗服务体系22第一节筑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22第二节推进公立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24第三节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27第四节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模式28第五章加快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30第一节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30第二节建设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31第三节力口快推进
2、中西医协同发展32第六章逐步完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33第一节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33第二节建立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34第三节建立健全老年健康支撑体系35第四节强化职业健康技术支撑体系37第五节建立和完善健康教育体系38第六节优化理不端神卫生体系39第七节加快发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41第八节构建优质高效血站服务体系41第七章深化体制机制保障42第一节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42第二节深化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改革43第三节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43第四节提升医疗保障水平44第五节建立管理考核机制45第六节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46第八章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要素支撑47第一节建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47第二节强化卫
3、生健康科技创新49第三节统筹推进卫生健康数字化建设50第四节健全医疗卫生法治保障体系51第九章加强医疗卫生规划实施52IJ52第二节落实部门责任53第三节动员社会参与54第四格i1.SUHf1.T彳占54名词解释55为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实现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协调发展,有效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增强医疗服务能力,根据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四川省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健康广安2030规划纲要等精神,制定本规划。第一章规划背景和总体要求第一节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健康广安建设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
4、系不断健全,中医药稳步发展,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有效改善,全市人均预期寿命从2015年76.26岁提高到2020年77.33岁。截至2020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3353个,床位22242张、卫生人员2.56万人。2015年一2020年,每千人口(指常住人口,下同)执业(助理)医师数从1.54人增长至2.00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从1.48人增长至2.43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从1.14人增长至2.35人,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人员数从4.05人增长至4.66人。全市三级医院从2个增加到8个,100%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66.67%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达到二级以上标
5、准,100%的县医院达到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84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及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有效处置各类传染病等突发疫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效明显,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经受住了考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二、问题与挑战当前,我市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短缺,无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无传染病专科医院,广安区、前锋区、华釜市尚未独立设置中医医院,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大。公立医院发展质量不高、服务不优。三级公立医院三四级手术占比、微创手术占比与成渝地区及周边市高水平医院差距较大,智慧医院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同时,随着城
6、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特点,对服务质量和品质要求逐步提高。广安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医疗卫生人才、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等,与广安作为全省唯一川渝卫生健康合作示范市、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的定位相比,与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广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亟待健全、整体服务质量亟需提升。第二节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党的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有关卫生健康工作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健康广安建设,深化
7、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扩大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围绕三个聚集,全力推进区域医学”高原、市域医学高地”建设,发挥县级医院龙头作用,织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夯实顶天立地”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实现“三个转向”三个大幅提高三个小平故里范本目标。高质量建设川渝卫生健康合作示范市,加快提升医疗服务软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的领导责任、投入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统筹规划市、县两级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结构、布局,不断完
8、善和提高医疗卫生资源总体效能和水平。坚持需求导向原则。聚焦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对标对表成渝地区高水平、高标准医院,重点建设市域高地、建强县级龙头,推动医疗卫生机构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坚持均衡布局原则。明确和落实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和任务,根据人口、地域结构以及交通条件等,科学合理配置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合理控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单体规模,推动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原则O立足平时需求,充分考虑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防控需要,加大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和投入力度,完善设施设备标准,健全医防协同长效机制,强化重大疾病早期防控,提高应急处置和快速转化能力。坚持协同创
9、新原则。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人事薪酬等政策协同,充分发挥人才、科技、信息的支撑作用,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三、主要目标围绕打造川渝卫生健康合作示范市目标,着力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提质量,推动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力争实现以下具体目标: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加快完善。加快推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市传染病防治医院)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比例达100%。每个县(市、区)至少依托1家县级医院提升传染病综合救治能力。建立健全中医药全程介入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运行机制,打造高水平中医疫病防治队伍。优质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
10、设。支持市人民医院申报设置省区域医疗中心。推进医疗机构提标创等,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到2025年,全市三级公立医院数量达到1()家,每个县(市、区)设置1家县办综合医院和1家县办中医医院。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健全。创新发展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建成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全市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全部设置中医科,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建制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全方位全周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持续增加。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职业健康、心理和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康复医疗
11、、血站等全周期健康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表1主要发展指标类别序号主要指标2020年现状2025年目标指标性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I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万人)0.150,2预期性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腐化基M设施全覆盖预期性应急医疗救治体系3二圾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下同)设置嘤染性疾病科的比例(%)1约束性类别序号主要指标2020年现状2025年目标指标性质4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诊室(门诊.哨点)比例(%)100约束性床位和人力配置5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教(张)6.S46.92-7.42左右预期性其中:市办公立医院0.690.80左右预期性其中:县办公立医院及基层ES疗卫
12、生机构3.614.0左右预期性6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张)0.520.62预期性7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02.7预期性8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2.433.2预期性9每千人口药帅(士)数(人)0.230.3预期性IO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2.354.0预期性I1.医护比I:1.21I:1.27预期性12床人(卫生人员)比I:1.15I:1.29预期性中医药股务体系13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叁酹数(人)0.570.72预期性14设窗中医睡床科室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比例(%)I1约束性15设造中医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说卫生院比例(%)961CM)约束住直点人群愚务
13、补短板16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死位数(个)4.5预期性17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4760预期性健康水平18人均预期寿命(岁)77.3378,2预期性19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岁)同比例提高预期住注:床位数均为实际开放床位,医院床位含同级妇幼保健院、中医医院床位。第二章功能定位和资源配置第一节功能定位一、基本要求市级分区域统筹规划,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提高服务和保障能力。县(市、区)级及以下基本医疗卫生资源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各级各类公立医院的设置根据地域实际,综合考虑城镇化、人口分布、地理交通环境、疾病谱等因素合理布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4、按照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或一定服务人口进行设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按照辖区常住人口数、服务范围、工作量等因素优化设置。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非公立医院。公立医院分为政府办医院(包括市级、县级政府举办的医院)和其他公立医院(包括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口诊所等,分为公立和社会举办两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专科疾病防治、健康教育、精神卫生、急救中心、采供血、综合监督等机构,分为市级
15、、县级政府举办两类。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独立设置的血透中心及接续性服务的护理机构、康复医疗机构和安宁疗护中心等。三、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一)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是维护公益性、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及危急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的主力军。主要承担疾病诊治、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养、医学教学,以及法定和政府指定的公共卫郅艮务、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及健康教育等医疗卫生8艮务。(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疾病管理,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接收医院转诊患者,向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患者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16、。()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提供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院前急救、采供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出生缺陷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非公立医疗机构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高端服务、康复老年等紧蝴艮务,补充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第二节资源配置一、床位配置合理配置床位。综合各县(市、区)辖区人口数量结构、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现有床位使用情况等因素,结合我市经济发展、人口流动、疾病谱等因素实施总量控制。到2025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的预期性指标为6.927.42张左右,其中:
17、市办公立医院0.8张左右,县办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0张左右。市办综合医院单体规模床位数量以1000-1500张为宜;县办综合医院单体规划床位数量以600-1000张为宜。各县(市、区)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使用率合理确定床位数量,提高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因地制宜开展医养服务、家庭病床服务。可按照公立医院床位15%的比例设置公立专科医院。优化床位结构。各县(市、区)根据实际需求,科学测算、合理配置治疗性床位,增量或转型床位向重症、康复、精神、传染、肿瘤、中医等紧缺领域倾斜。到2025年,每千人口重症床位数达到013张,每千人口康复病床达到0.37张,每千人口精
18、神科床位数达到092张,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0.62张。提升使用效率。优化床位与卫生人力配置比例,到2025I1.年,床人(卫生人员)比的预期性指标为1:1.29。鼓励医疗卫生机构成立住院服务中心,改进以科室为单位的资源管理方式,对床位和护士实行统筹调配。推动三级医院更加突出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逐步压缩一、二级手术比例。将预约诊疗、日间手术等服务常态化、制度化,提高床单元使用效率,控制医院平均住院日,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控制在8天以内。原则上,公立综合医院床位使用率低于75%、平均住院日高于9天,不再增加床位。表22025年广安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床位配置表区域(单位)床位(张)下限
19、上限市人民医院13501438市中医医院35()400雨幼触院320350市精神病院490500广安区38004()70前锋区16001715华餐市15801692岳池县51005462武胜县42(X)4498邻水县37033967全市合计2249324092二、人力配置公共卫生人员配置。到2025年,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增至2000余人。每万人口配备1名卫生监督员、1名妇幼保健机构保健人员。心理和精神卫生健康教育机构、急救中心(站)、采供血机构等其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根据工作量和任务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乡镇卫生院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原则上至少配备1名公共
20、卫生医师。医疗机构人员配置。提高医生配置水平,大幅提高护士配置水平,重点向基层倾斜。到2025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7人(其中中医类别0.7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2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4人,每千人口药师(士)数增长到S3人。合理设置医、护、药、技、管等不同类别岗位。承担临床教学、医学科研、支援基层、援外医疗、应急救援等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及省区域医疗中心应适当增加人员配置。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配备。三、技术配置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按照机构类别和等级要求,分类分级进行技术配置。围绕肿瘤、心脑血管、急症重症、妇产、呼吸、麻醉、泌尿外科、普外科、肾内科
21、、消化内科等专科,加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创新发展癌症筛查体系、肿瘤综合治疗(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人工智能辅助手术(手术机器人应用),心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心肌梗死和脑梗死再灌注治疗方法改进,急危重症患者院前、院内一体化综合性防治体系,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升级、内镜介入微创手术等高新医学技术,提高病例组合指数(CMI)值、微创手术和四级手术占比,部分重大疾病的诊治能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川东片区领先水平。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强化中医药技术推广应用。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管理与控制制度,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评估。四、设备配置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22、与承受能力、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与等级要求、医学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等,坚持分级适宜配置和资源共享原则,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大型医用设备实行分级分类规划配置,甲类大型医用设备按照国家规划进行配置,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由省级统筹规划配置。根据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需要,配置和更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验室检验检测、救治、卫生应急和信息化设施设备。承担重大传染病救治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要配置体外膜肺氧合(ECMO)、移动CT、移动手术室、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设备。市人民医院要加强直线加速器、PETCTf11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手术机器人)等设备配置。以县为单位,按照每3万人口配置1辆救护车
23、,力争实现建制乡镇卫生院全覆盖。五、信息资源配置加快数字健康发展,推进5G、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卫生健康行业融合应用,开展智慧医院提能行动,夯实医院智能化设施基础,完善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基础资源等核心数据库管理;整合现有的医院信息系统(H1.S)、检验信息管理系统(1.IS)、电子病历系统(EMR)、医学影像与存储传输系统(PACS)等信息系统,建立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信息系统扩展的“智慧化平台,提升医院大数据、智能化基础支撑和数据容灾备份能力;加快实现跨区域医疗机构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资料等信息共享互认。第三章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第
24、一节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一、推动现代化疾控体系建设支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创建三级甲等疾控机构,广安区、武胜县、邻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创建三级乙等疾控机构。加快推进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达标建设,按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改扩建业务用房。建成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市传染病防治医院),在县级定点医疗机构规范新建、改扩建传染病院区(收治病区、隔离病区)和发热门诊。加快完善以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着力提高重大疾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综合干预等能力。二、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水
25、平强化能力建设。依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争创省级片区疾控中心,着力提升全市传染病检测、突发传染病防控快速响应等能力。加快推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升项目建设,提升装备配置水平,建设生物安全二级水平实验室。有需求有条件的县(市、区)可配备移动检测车,提升基层传染病检测能力。强化队伍建设。按规定核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编制。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的比例不低于85%,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不得低于70%,合理提高职业健康等工程技术人员比例。强化信息化建设。建成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推动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专栏1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
26、体系建设项目1 .疾控机构等级建设,支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创建三级甲等疾控机构,广安区、武胜县、邻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创建三级乙等疾控机构。2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力提升项目。改建业务用房,履理化实验楼,迁建疫苗冷库,提升装备配置,建设生物安全二级水平实验室.3 .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加强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用房标准化建设,基出设施标准化建设全覆盖。4 .建成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第二节健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一、加强全域监测和智能预警加强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深度协作。优化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事件监测机制,强化公共卫生信
27、息系统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协同,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增强传染病报告信息时效性和敏感性。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强化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药店等哨点作用。依托公共卫生、动物检疫、食品安全等系统,健全网络直报、医疗机构报告、医务人员直接报告、群众个人报告、舆情监测等多渠道信息综合监测体系,实现横向、纵向监测信息同步共享。二、提高应急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建立健全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多部门、跨地区联防联控机制。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应急响应机制,适时修订完善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确定不同级别响应的启动标准和流程,规范处置原则和决策主体,明确
28、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参与范围、职责分工和工作机制,构建分层分类、高效实用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机制,科学确定物资储备品类、规模、结构,健全市级一县级一医疗机构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实行分级分层储备、动态调整。针对传染病疫情及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公共卫生事件建立全社会多部门参与的演练机制,定期开展针对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突发事件应急培训和实战演练。第三节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事件救治体系一、优化急救体系建设市、县应急指挥中心和“120”调度指挥中心。推动市120”指挥信息系统与重庆市120指挥信息系统平台对接,坚持就近就急原则,调度本行政区域内急救
29、资源,开展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和重症病人途中监护,实现精准定位、跨区域调度、远程会诊等智慧医疗功能。完善医疗机构急诊科设置。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设置急诊科,按医院床位的2%3%设置急诊科观察床,完善场所、设施、设备和药品等基础条件,接受“120”调度中心指挥、调度,承担伤病员现场急救和转运任务,负责接收急诊病人和急救机构转运的伤病员。加强毗邻地区院前急救融合发展。持续推进邻水县、武胜县、岳池县、华釜市与重庆市渝北区、合川区、潼南区、长寿区、垫江区建立毗邻地区院前急救一体化协同机制,在划定的联动区域内,共享院前急救网络医院急救电话、救治能力、资源分布等信息。完善院前医疗急救相关管理制
30、度,统一调度协调、统一接诊流程、统一质控标准,实现毗邻区域院前医疗急救联动一体化发展。二、健全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加强传染病医院和传染病专科防治机构建设,将传染病医院建设成集传染病救治、检测、培训等于一体的传染病医疗救治基地。一一市级:构建分级分类分流的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建成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市传染病防治医院);市人民医院为传染病救治市级定点医院,要配置不低于230张可转化传染病救治床位,按照编制床位数5%10%设置重症监护区(ICU)病床;广安方舱医院改造为亚(准)定点医院,改造监护床位500张;规划设置市妇女儿童医院传染病病区。一一县级:综合考虑城镇化、交通条件、人口规模等因素,推进全市
31、县级公立医疗机构可转换传染病区规范化建设,适度超前规划布局,建设感染性疾病科,更新换代和补充添置必要医疗装备。原则上,在疫情发生时迅速开放传染病病床集中收治前提下,岳池县可开放床位不低于100张,广安区、武胜县、邻水县不低于80张,前锋区、华釜市不低于50张。一基层: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和服务人口较多的乡镇卫生院建立标准化的发热门诊,一般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标准化的发热诊室(哨点),设置平战转换的应急物理隔离区和隔离病房(观察室),配备必要的消毒产品、防护物资储备,强化传染病防控知识、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具备监测、筛查、隔离观察、转诊和随访管理能力。三、建立健全分级分类的卫生应
32、急队伍依托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健康监督执法支队组建1支规范化市级综合性卫生应急救援队伍,每个县(市、区)建立1支规范化基层综合性卫生应急救援队伍,逐步形成市、县两级紧急医学救援卫生应急队伍体系。融合医疗、防控、检测、管理等多专业,促进卫生应急队伍功能由单一向综合发展。加强与应急管理部门和消防救援机构的联勤联训,提高灾害事故现场医学救援处置能力。第四节完善中医药应急防控救治体系一、推动中医药融入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救治体系建立全市中医药疫病防治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骨干人才库,强化重大传染病防控理论技术方法和相关现代医学技术培训。强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诊
33、疗设备配备和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及技能培训。加强传染病专科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建设。推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20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加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管理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中医药人员第一时间全面参与应急处置,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二、完善中医疫病防治体系依托市中医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建设I个广安市重大疫情中医药防控基地,独立设置传染病病区。加强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加强中医医院感染科、急诊科、肺病科、发热门诊、可转换传染病区、可转换重症监护室等建设。开展急性烈性呼吸道传染病循证评价、抗疫中药新药创新等研究。培养一批中医疫病专家队伍。建设中医药防治传
34、染病临床救治协作网络。专栏2应急急救体系建设项目1 .建设市、县应急指挥中心和“120”调度指挥中心;推动市12。指挥信息系统与重庆市12。指挥信息系统平台对接;推进邻水县、武胜县、岳池县、华釜市与重庆市渝北区、合川区、潼南区、长寿区、垫江区建立毗邻地区院前急救一体化协同机制。2 .构建分级分类传染病救治网络市级医院配置不低于230张可转化传染病救治床位;岳池县可开放床位不低于100张,广安区、武胜县、邻水县不彳氐于80张,前锋区、华慈市不彳氐于50张。3 .建立卫生应急队伍。依托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健康监督执法支队组建1支规范化市级综合性卫生应急救援队伍,每个县
35、(市、区)建立1支规范化基层综合性卫生应急救援队伍。4 .健全中医药医疗救治体系依托广安市中医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建设市重大疫情中医药防控基地。第四章强化优质均衡的医疗服务体系第一节筑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一、完善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将医疗卫生服务融入城镇化发展战略,优化调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原则上在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或每3万一IO万居民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进一步完善房屋、设备、床位、人员等配备,加强住院病房、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提档升级,重点完善临床、公共卫生、医技等科室设置,全面推进社区医院建设。推动被撤并为街道的乡镇所辖卫生院调整转型
36、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为社区医院。二、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政府在每个乡镇办好1所达标卫生院,加快发展全科医学、中医和口腔等特色专科。被撤并乡镇原卫生院可调整归并为建制乡镇卫生院分院,乡镇改街道的原乡镇卫生院逐步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中心镇和特色镇卫生院,规划建设21个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标准的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基本形成农村30分钟健康服务圈。启动川渝高竹新区医院规划建设,着力构建一院两中心医疗服务格局。根据乡镇22卫生院服务范围和村级人口分布特点调整优化行政村卫生室的设置,同步完善乡村医生退出机制。原则上每个行政村办好1所达标村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配备
37、执业乡村医生不少于1人。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设备配置标准。以急诊急救、全科医疗、儿科及儿童保健、老年保健、康复、护理、中医药、口腔保健等服务为重点,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门诊、住院服务和传染病防控能力。在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社区医院、中心卫生院等布局和建设30个左右基层临床特色科室。深入推进邻水县高滩镇中心卫生院和重庆市渝北区茨竹镇中心卫生院融合发展,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同质化。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到2025年,服务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的机构逐步达到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推荐标准,80%的基层
38、医疗卫生机构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及以上标准。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总结提炼华釜市行走的医院”项目经验,提高群众就医可及性。推进广安区、华釜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建设,由县级医院牵头,其他若干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医院)等为成员单位,以人财通、信息联、医防融、基层强为目标,实行县乡一体化管理,逐步实现行政、人事、财务、业务、后勤服务、用药目录、信息系统等统筹管理,构建县域内立体化健康服务与疾病防治体系,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水平。专栏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I.规划建设21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广安区5个、前锋区2个、岳池县5个、武胜县3个、华釜
39、市2个、邻水县4个。2 .启动川渝高竹新区医院规划建设。坚持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原则,按照三级医院规划,编制床位800张,按照二级医院规模建设,首期床位300张。3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建设30个左右基层临床特色科室;8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1广优点艮务基层行基本及以上标准。第二节推进公立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一、推进区域医学“高原”建设围绕区域内群众就医急需、医疗资源短缺、异地就医突出和重大疾病应急救治需求,对标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标准,支持市人民医院新建核医学科、设置7个专病肿瘤防治中心和1个日间放化疗中心、成立心脏病中心,打造心血管疾病、重症医学2个省区域医疗中心。以省级临床重点
40、专科建设为抓手,以市人民医院为载体,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加强管理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将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培育成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肿瘤科、急诊医学科、呼吸内科、麻醉科、泌尿外科、普外科、肾内科、神经科、消化内科、妇产科等1()个专科打造成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进一步提升区域综合服务能力,扩大川东地区影响力。二、加强市域医学“高地”建设构建城市医疗服务网络,鼓励市人民医院牵头组建,涵盖县级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以及乡镇卫生院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实现集团内管理、责任、服务一体化,提升医疗机构运营管理效率,实行市内就医群众信息互联互通互融,提升群众就近就医获得感。支持市办医
41、院以转诊、会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学研究、管理创新等为纽带,加强与县办医院的分工协作。以市、县医院为主体,围绕基础专科,建设市级临床重点专科23个,其中广前片区(广安区、前锋区)建设骨科、泌尿外科、呼吸科、心内科、神经科、麻醉科等6个,岳武片区(岳池县、武胜县)建设泌尿外科、肾病科、眼科、骨科、呼吸科、神经科、心血管科、普外科、老龄科、肿瘤科等10个,华邻片区(华釜市、邻水县)建设神经科、消化内科、普外科、急诊科、眼科、康复科等7个。三、发挥县级医院“龙头”作用以双中心”为重点,充分发挥县级医院在县域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作用和城乡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快建设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
42、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等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建立健全卒中、胸痛、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以满足人民群众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就医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健全精神科、感染性疾病科、皮肤科等一级科室设置,提高免疫科、烧伤科、血液科等二级科室设置率,建设县级临床重点专科45个,其中广安区6个、前锋区4个、华釜市6个、岳池县10个、武胜县10个、邻水县9个。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域下沉,逐步提升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到2025年,力争100%县医院达到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80%县医院达到推荐标准,一、二级科室设置率力争分别达到90%、80%以上。四、推动卫生健康区域
43、一体化发展加强跨区域医联体建设。深化市人民医院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市中医医院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跨区域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引进先进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专业技术,实现医疗质量同质化、人才技术共享化。扩大医疗机构合作范围。加强与成渝等地高水平医院合作,力争实现市办医疗机构和县级公立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均与1家成渝地区高水平医院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帮助打造一批重点专科。打造区域专科联盟。市人民医院牵头组建广安市心血管、普外科、泌尿外科、呼吸科、肾病、妇产科等专科联盟,市辖区其他三级医院依托医院优势学科打造1一2个专科联盟。专栏4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 .支持市人民医院心血管疾病、重症医学创建省区域医
44、疗中心,打造成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2 .建成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0个:市人民医院A中瘤科、急诊医学科、呼吸内科、麻醉科、泌尿外科、普外科、肾内科、神经科、消化内科、妇产科。3 .建设市级临床重点专科23个,其中广前片区(广安区、前锋区)建设6个:骨科、泌尿外科、呼吸科、心内科、神经科、麻醉科;岳武片区(岳池县、武胜县)建设IO个:泌尿外科、肾病科、眼科、骨科、呼吸科、神经科、心血管科、普外科、老龄科、肿瘤科;华邻片区(华釜市、邻水县)建设7个:神经科、消化内科、普外科、急诊科、眼科、康复科。4 .建设县级临床重点专科45个,其中广安区6个、前锋区4个、华釜市6个、岳池县10个、武胜县10个、邻水
45、县9个.第三节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一、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和独立设置机构规范发展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以及眼科、口腔、中医、康复等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水平民营医院跨区域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服务机构。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参加远程医疗协作网,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在应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支持举办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消毒供应、血液净化、安宁疗护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二、促进诊所发展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备案制管理,加强事前
46、事中事后监管。鼓励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经注册后在医疗卫生机构中从事同一专业临床工作满5年的医师,按规定全职或兼职开办诊所。鼓励符合条件的全科医师或加注全科医师执业范围的专科医师全职或兼职开办全科诊所。鼓励将诊所纳入医联体建设。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诊所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三、促进公立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协调发展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与政府办医疗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合作,按照平等自愿原则组建专科联盟。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可以自愿加入公立医疗机构牵头组建的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第四节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一、强化防治结合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
47、目和重大传染病防控等项目,优化服务内涵、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加强基本公共28卫生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衔接,为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1一2名具备医、防、管等能力的复合型骨干人才,提升慢病医防融合能力。在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设立科学健身门诊。鼓励妇幼保健机构整合预防保健和临床医疗服务,提高防治结合水平。完善医疗卫生机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二、完善平急结合完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平急结合方案,加强应急培训演练,进一步完善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和人员调集等机制。健全应急状态下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关机制,保障急危重症患者、需要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