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docx(5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XX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十三五”期间,经国务院批准,XX撤镇设市,成功实现 从“小渔村”到“农民城”再到“镇改市”的历史跨越。面对新 的历史契机,XX市“十四五”时期将以打造“全国新型城镇化 改革策源地”为总牵引,深入推进城镇化、营商环境、社会治理、 公共服务、资源要素等领域改革,全面激发城市开发活力和创新 活力,全力建设重要窗口。按照“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 效率”的改革要求,以基层治理扁平化、社区化、网格化、信息 化“四化”集成改革为路径,探索建立“市管村居、分片服务、 智能高效”的扁平化基层治理新模式,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治 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基层治理改革创新实践区。XX市
2、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通过深入分析“十三五” 期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和存在问题,准确判断社会发展趋势 和生态环境保护形势,科学提出“十四五”时期全市生态环境保 护工作的目标指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XX市生 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作为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 项规划,也是区域内首个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于统筹谋划“十 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推进形成绿色低碳发展形势、 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意义重大。本规划基准年为 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一、现实基础与形势分析(一)工作成效“十三五”时期,XX市在“撤镇改市”的历史契机下以习 近平生态
3、文明思想为引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中央环保督察问题 整改、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美丽XX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 积极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较好地完成了 “十三五”期 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各项指标任务。L“四大战役”全面推进,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围绕“碧水、蓝天、清废、净土”四大领域,全力推进污染 防治攻坚战。治水方面。深化实施“五水共治”、污水处理厂提 标改造,“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重污染行业整治、入海(河) 排污口整治等,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与2015年相比,方岩渡 断面水质由IV类提升至III类,XX和XX站点水质由V类均提升 至W类
4、,县级以上站位水质达标率由20%提升至60%o治气方 面。围绕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入开展涉VoCS行业整治、 锅炉淘汰及改造、清洁能源替代、机动车尾气治理、烟尘污染治 理等整治措施,实现大气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与2015年相比, 空气优良率从92.7%提升至97.7%。清废方面。全面开展“危废清 零”、“小微危废收集贮存转运试点”、“固体废物堆场整治等, 工业危险废物无害化利用处置率达到100%, 一般工业固废规范 化管理程度明显提升。净土方面。开展“农用地详查”、“重点行 业企业用地详查”等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进一步摸清土壤底数, 为有效做好土壤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提供基础。2 .“三大减排
5、”强势开展,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工程减排方面。大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完成XX 污水处理厂、XX污水处理厂、XX垃圾焚烧厂提标改造工程,完 善相关配套管网建设,2018年2019年,每年新建污水干管25 km,配套支管25km,提高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加大工程减排力 度。结构减排方面。按照“关停淘汰一批”的行业整治要求,不断 深化重污染行业、七类行业整治,加快落后产能(企业)淘汰关 停,累计关停927家印刷企业和858家再生棉纺企业,提升结构 减排力度。管理减排方面。聚焦打好“碧水、蓝天、净土、清废” 等四大战役,加强监督管理能力建设,推进XX提升园、XX新城 小微企业园等园区建设,加大工业企
6、业集聚水平,强化末端治理 水平,提高管理减排力度。减排目标完成方面。根据省、市减排 任务工作部署,XX市“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各项减排任务要 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和重金属五项指标 均满足减排目标。3 .环境治理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三大革命”深入开展。深入开展“污水革命”,全面完成 劣V类水体剿灭工作。全力推进“垃圾革命”,完成XX等5个社 区6个垃圾中转站建设,新增垃圾分类终端管理房22个,辐射 78个行政村,实现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全覆盖。实施“厕所革命”, 完成321座城乡公厕改造提升,实现城区三星级公厕全覆盖。“美 丽乡村”建设。围绕乡村振兴“六千六万”行动,
7、完成XX、XX两 条示范带设计,开工建设XX河滨水公园、XX休闲带景观工程, 建成XX村等5个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XX村等12个环境优美 村,超额完成美丽田园建设Io(X)亩。生态治理与修复。完成池 浦河、九龙湾河等12条16.6km生态河道修复工程,清淤河道 44 km,共40万m3;强化海洋生态修复,补种XX红树林200 亩,成功试种XX涂围垦区北堤外红树林260亩,建成XXXX 省级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文明创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成效 显著,创成省级园林城镇、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3个,省级 红树林湿地公园1个,环境优美村5个,整合XX、XX和XX 三条风景线建设,打造XX乡村振兴示范带
8、。区域内生态经济取 得长足发展,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XX、XX等一批特色农业 园区建设健康有序开展,建成有机农产品基地6个,绿色食品基 地2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16个。4 .改革工作不断深化,创新驱动促进发展“小渔村”蝶变为“农民城”。XX在XX率先打破计划经济 体制机制束缚,突破城乡分隔体制,推进土地有偿使用、户籍管 理制度和民营经济发展“三大改革”,鼓励农民参与城市化进程, 成功走出一条农村城镇化的路子,建起享誉华夏的“XX第一座 农民城”。“农民城”跨越为“产业城”。XX积极推进全国小城镇 综合改革试点,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治理架构, 先后获得“中国XX城”、“中国XX
9、城”、“中国XX集散中心”、“中 国XXXX交易中心”四张国字号金名片,产业集聚推动XX成功转 型为迸发活力的产业之城,产业规模化、集群化效应逐步显现, 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产业城”转变为“新城市:20XX年, 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XX市,XX成为XX第一个“镇改市”,围 绕“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的改革要求,重点监督 行政体制改革,构建小政府服务大社会的高效管理模式,在行政 区划改革创新方面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提供“XX样板”。(二)存在问题“十三五”期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 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1 .生态空间布局不尽合理XX
10、市从“小渔村”到“农民城”、“农民城”到“产业城”、 “产业城”再向“新型城市”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 前期缺乏城市规划引领、功能定位不明确、新老城衔接不畅等原 因,市域范围内居民区和工业区混杂现象较为普遍,影响周边人 居生态环境质量,对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因此,面对撤镇 设市的重大机遇,XX市有待开展新一轮的国土空间规划,突破 发展制约瓶颈,建立全新的绿色生态空间发展格局。2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域内污水收集管网、一般固废处理设施、危废处置设施等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市区内老旧城区存在雨污分流改造 不彻底、截污纳管覆盖不完全等现象,管网结构性和功能性问题 突出,导致污水
11、有效收集率不高,污水处理设施现状负荷率较低, 影响现有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成效。市域内餐厨垃圾与生活垃圾混 同处理,未执行独立收运及处置,餐厨垃圾对城市环境和公共卫 生安全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建筑渣土、生活垃圾等一般固体废物 处理设施仍存在缺口,对周边环境带来影响。市域内包装印刷企 业较多,并且以小微企业为主,相应的废油墨桶、废活性炭等危 险废物产生量较大,零散危废收集处置问题突出。3 .行业污染问题依然存在“十三五”期间全市行业整治成效显著,但是总体上“散乱 污”、“低小散”为主的产业结构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区域性、行 业性环境污染仍较为突出。大部分企业以传统的包装印刷、再生 棉纺等行业为主,技术落
12、后,科技含量较低,且企业主环境保护 意识不强,环境污染治理投入有限,区域性有机废气、粉尘污染 较为明显。4 .水环境质量改善有待加强市域内5个县控以上站位达标率为60%, XX、XX站位部 分时间未达到地表水监测断面功能要求;黑臭河、劣V类水体 治理成效未得到巩固,长效治理措施未健全,部分河道出现季节 性反弹。农村生活污水部分未收集,原来设计、建设标准过低, 运维管理不规范导致农村生活污水不能稳定达标排放。近海海域 污染问题突出,XX区域水质不能长期稳定达标,近岸海域赤潮、 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5 监督管理能力明显不足自撤镇设市以来,全市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不足日益显现,主 要体现在管理机制不健
13、全、管理职能不明确、执法监测能力不完 善、人员队伍建设不匹配等。市域内现有环境监管职能、装备、 队伍建设等均难以达到环境管理工作要求,环境管理水平急待提 升。应急车辆、防护器材、应急处置装备配备不足,突发环境事 件预警体系不完善,环境风险防控能力薄弱。环境监察执法装备 不足,缺少配置移动执法终端、车载视频传输装备,环境执法信 息化水平较低,难以满足环境监察执法要求。环境监测能力不足, 已有在线监测系统需要继续完善。(三)形势分析LXX市宏观发展形势“十四五”时期,XX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复 杂而深刻的变化,机遇挑战前所未有。从全球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 和产业
14、变革为XX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振兴制造业带来重大机 遇,但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因素影响, 增加了 XX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从全国看,我国正形 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局面没有改变,城镇化将成为内循环最 重要的牵引力,也为XX打造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示范区带 来新机遇,但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经济运行存在着不少深层次矛盾,也为XX新一轮改革发展带来 挑战。从区域看,XX 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XX省打造 “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战略目标,XX “全 力做强全省第三极
15、、建好XX南大门”的战略定位为XX发展带 来了巨大机遇,但新一轮城市竞争进一步加剧,高端要素向发达 城市集聚的态势日趋明显,给XX带来更加激烈的区域竞争。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XX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 遇期,将步入“大建大美”跨越发展期、“数字赋能”动力变革 期、“美好生活”人民期待期、“整体智治”效能跃升期,需拿出 改革探路的勇气和担当,深刻认识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保持战 略定力,奋发有为办好自己的事,以确定性工作应对不确定性形 势,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跑出XX “新速度”, 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6 .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十四五”时期,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16、主义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 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 格局。“十四五”时期正处于“两个高水平”建设的历史交汇期, 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也到了有条 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必须抓住机遇,推动 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高标准推进生 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建设美丽XXo同时,“十四五”时期要实 现生态环境质量高位持续改善,必须提升精准治理和科学治理水 平,与此相适应必须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水平。7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机遇。“十四五”时期,
17、作为污染防治 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继续推进美丽XX建设的关键期,也是 “撤镇设市”的重大历史机遇期,全市经济将从中高速增长转向 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将会发生显著变 化,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推 动形成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文化一 体化新局面。同时,随着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全方位、 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已成为政府和公众共识,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步入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十三五”期间,随着“美丽河 湖”、“美丽乡村示范带”等建设工作的推进,市域内逐步实现生 态环境由“净”到“美”的
18、转型。但在公众环境诉求不断提高而 环境基础相对薄弱的前提下,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面临巨大 的压力。随着“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清洁能源替代等工作的推 进,市域内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好转,但是改善成效尚不稳固,区 域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区域内产业结构仍以传 统的印刷、塑料、棉纺为主,高新化、智能化产业发展缓慢,“散 乱污”的产业格局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此外,随着市域内“大部 制、扁平化”的基层治理改革工作的推进以及生态环境区域性、 复合型污染问题更加突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 求更高,对生态环境系统化和精细化治理要求更高,相应的配套 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不足问题也会更加明显。
19、二、规划总则(一)指导思想与原则L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 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保持生态文明 建设的战略定力,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 念,以“一区五城”战略部署为指导,全力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 综合改革的“实验区”,高水平打造“XX大都市区南部中心城 市二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五个 打通”治理,提升治水、治气、治土、清废和生态保护的技术水 平,实现要素协同、区域协同和陆海协同。强化绿色经济发展,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倡导低碳人居,大力弘扬生态文化,不 断健全生态制度,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20、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XX”。8 .规划原则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充分融合绿色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 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坚持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 业布局、转变发展方式为契机,坚持将环境保护纳入优先位置, 用绿色发展成果提升整体发展质量,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 循环发展。底线管控,空间引导。围绕XX市城市发展定位,注重生态 环境空间管控,坚持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约束,促 进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严格筑牢生态环境安全格局。通过实行最 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对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实现山水林田湖草协同治理。精准施策,长效治污。强化精准设计,重点
21、解决突出环境问 题,强化源头治理,加强重大风险防控,挖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潜力,突出水、气、土壤、固废等污染综合防治,打好升级版污 染防治攻坚战,坚持城乡统筹、区域统筹、陆海统筹,不断建立 健全环境污染防治体制机制。示范创新,彰显特色。全面加强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 环境、生态制度、生态文化与生态生活等方面的示范创新,探索 具有XX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建成生态文明体系完善、执 法监管严明、社会治理积极高效的“美丽XX”。(二)规划目标1 .总体目标准确把握XX市“两地一区”的战略地位,把生态环境保护 和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推进美丽XX升级版建设,努力 把XX建成新型城镇化改革策源地
22、、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基层治 理样板区。到2025年,生态环境质量迈向更高水平,生态文明 建设更加巩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更加充足,生态文明体制建设 更为健全,构建好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形成绿色生态幸福 生活方式,塑造优质生态环境名片,努力争当XX省“重要窗口” 和“先行示范”的排头兵。“十四五”期间,XX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结构调整 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绿色生活水平明显提升;主要污染物 排放量持续削减,空气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近岸海 域水质逐渐向好,土壤环境质量合理管控,辐射环境治理保持良 好,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系统稳定性 不断提升,环境治理能力根本
23、提高,绿色生活蔚然成风,生态文 明建设成果突出,“美丽XX”建设取得明显进展。2 .指标体系在参照XX省和XX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目标指 标以及与现有规划计划相关指标充分衔接的基础上,确定XX市 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指标体系和量化指标,具体目标指 标见表2-lo表2-1 XX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指标体系表序号领域指标单位现状 (2020)目标 (2025)指标性质1环境 质量细颗粒物平均(PM2.5)浓度gm324 (“十三 五”均值为 29.8)25约束性序号领域指标单位现状 (2020)标25) 目指标性质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7.7(“十三 五均值为97.3)9
24、8约束性3地表水省控及以上断面优良水 质(IIn类)比例%66.7100约束性4市控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60100约束性5市控及以上断面V类水比例%200预期性6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 比例%68.9完成省、市 下达任务预期性7地下水质量V类水比例%-完成省、市 下达任务预期性8城市环境噪声平均值dB(A)52.760预期性9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dB(A)62.870预期性10污染 减排化学需氧量五年削减比例%-完成省、市 下达任务约束性11氨氮五年削减比例%-约束性12氮氧化物五年削减比例%-约束性13VOCs总量五年削减比例%-约束性14风险 防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293约束
25、性15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IOO约束性16生态 保护生态质量指数(新ED *无量纲-完成省、市 下达任务预期性17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2.15不降低约束性18自然岸线保有率%-不降低预期性19森林覆盖率%9.8810约束性20低碳 发展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完成省、市 下达任务约束性21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完成省、市 下达任务约束性22煤炭消费比重%-完成省、市 下达任务预期性注:带“*”的指标“十四五”统计口径较“十三五”有调整(三)总体布局及空间管控L总体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城市空间格局, 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6、促进经济社会发 展绿色转型,加快打造XX大都市区南部中心城市。构建“一区 引领、两园支撑、组团联动、全域美丽”的空间格局。“一区引领”,即深入推进新老城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中心 城区。以现代化和品质化为导向,重点培育发展高端商务、现代 商贸、金融服务、文化教育、品质居住等功能,以未来社区理念 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完善对外交通联系,加快设施更新、人才集 聚和环境优化,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在XX江流域的主核引领能级 和辐射带动能力。“两园支撑”,即高标准建设XX产业园、XX产业园两大平 台,支撑城市能级提升。以产城融合为重点,加快集聚产业、资 本和人才等高端要素,强化新兴产业培育,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 型升
27、级,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提升现代商务商贸功能和教育医疗 等服务品质,积极对外联动加强合作,打造XXXX产业带重要增 长极。“组团联动”,即依托沿XX江景观带、重要公共服务节点、 XX大道等交通干线,紧密串联XX、XX、XX、XX、XX、XX六大城 郊组团,提升联通水平和效率,统筹推进公共服务功能合理布局, 加快全域一体融合发展。“全域美丽”,即统筹推进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美丽江海建设,筑牢城市生态本底,加快建设城市绿道和城市公 园,串珠成链拓展蓝绿公共空间,全面提升城市美学形象,积极 导入大健康、大文旅等特色美丽经济,打造蓝绿交织、景城一体的全域大美格局。图2.1 XX市域国土空间总
28、体格局2.生态空间管控按照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的优先顺序,结合城镇 开发边界和环境功能区划成果,以生态、大气、水等环境要素边 界为主,衔接乡镇行政边界、环境功能区划分区边界,建立功能 明确、边界清晰的环境管控单元,统一环境管控单元编码,实施 分类管理。全市共划定陆域环境管控单元7个。优先保护单元2 个,占全市陆域总面积的2.61%,主要为风景名胜区、重要湿地、 生态公益林等重要保护地以及生态功能较重要的地区。重点管控 单元4个,占全市陆域总面积的47.12%,其中,产业集聚重点 管控单元3个,主要为工业发展集中区域;城镇生活重点管控单 元1个,主要为城镇建设集中区域。陆域一般管控单元1
29、个,占 全市陆域总面积的50.27%o基于区域发展格局特征、生态环境 功能定位、环境质量目标和环境风险管控要求,建立总体和环境 管控单元分类别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和工业项目分类表,各空间管 控单位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及要求详见XX市“三线一单”生态环 境分区管控方案。表2-1 XX市陆域环境管控单元划定情况表单元类别个数面积(km2)面积占比优先保护单元23.892.61%重点管控单元产业集聚类325.8817.38%城镇生活类144.2929.74%小计470.1747.12%一般管控单元174.8750.27%合计7148.93100%图2-2 XX市环境管控单元三、重点任务(一)加快推进绿色低碳
30、发展方式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促进形成节约资源和 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 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L构建绿色低碳空间发展格局优化区域发展布局。结合XX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0-2035)要求,“一区、两园”将是XX未来重要的城市化 区域,将以存量更新、增量发展、质量提升为主要方向;“六组 团”外围城市郊野空间则是XX宝贵的城市后花园,规划将重点 修复、提升其生态和农业功能,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总 体上按照“一区引领、两园支撑、组团联动、全域美丽”的空间 格局,全面构建XX市绿色发展底盘。严格落实环境准入。根据XX市陆域
31、环境管控单元划定情况, 统筹衔接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各项要求,统一落实到各环境管控单 位,确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明确各单元生态环境管控要求。严 格落实XX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加强对重 点区域、重点行业和产业布局的规划环评,保障相关规划不突破 “红线”要求,确保产业类型与功能区定位相一致,开发强度与 生态环境承载力相协调。推进旧城区、城中村改造。以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为重要抓 手,采取成片拆除重建改造、局部改造、有机更新等举措,针对 强度挖潜、用途改变、功能改变、保护改造、拆除重建等类型, 分类推进旧城镇、城中村改造,提升城镇功能和用地效益,优化 城镇品质。重点针对中心城区,通过“以旧
32、腾新、空间变换”的 方式,针对性实施旧城有机更新,持续改善老旧小区的住房条件 和服务设施,完善居住社区与商业配套布局,构建良好的居住环 境。推动企业集聚生产。落实XX 一体化国家战略要求,按照区 域资源优化配置、产业集聚发展、聚力打造高能级产业平台的原 则,强化“亩产论英雄“,以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为抓手,以集约、 集聚、集群、创新的“三集一创”为路径,以腾退整合、技改转 型等为举措,推动XXXX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企业集聚生产, 盘活存量低效产业用地,深入推进“空间换地”,提高产业空间 质量。图31国土空间用途分区图2.推进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深入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
33、0 版,提升印刷包装、新型材料、绿色XX三大传统产业,形成三 个百亿级现代产业集群。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 程,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材料产业园、印刷材料综合交易市场、现 代物流园区等强链补链项目,做大做强塑料薄膜等包装材料行业, 把XX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东南亚重要的印刷包装产业基地。扶持 优势企业,引导高端要素进一步向优势骨干企业集中。鼓励中小 企业主动与大企业开展配套合作,建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 协作关系。实施差别化用地、用能、排放、信贷等价格政策,倒 逼低端低效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深入开展品质质量提升行动,支 持企业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加快培育打造一批 有影响力的区域
34、公共品牌,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 品牌”的品牌矩阵,全面提升XX产品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培育壮大新兴绿色产业。培育新能源装备、生命健康、通用 机械三大新兴产业,推进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八大战略 性新兴产业发展。把握全省打造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三 大科创高地”机遇,重点培育新材料产业,打造XX新材料产业 创新中心,加快形成具有XX特色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建立“研 发创新在中心城市,转化生产在XX”的跨区域协同创新转化体 系,重点对接沪杭甬等地,完善产业孵化转化功能,承接XX高 新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开展系列精准招商活动,以上海、杭 州、深圳等高端资源富集城市为重点,突出
35、以商招商、产业链招 商、驻点招商,招引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和辐射带动作用的 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十四五”期间争取招引落地亿元以上产业 项目80个以上,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0亿元以上。XX市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1 .打造三大传统产业升级印刷包装业。开发柔印、数码印刷、激光印刷等新型门类,实现印前数字 网络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多样自动化。新型材料业。推动塑料制品向绿色化、功能化、时尚化、轻量化方向发展, 重点发展绿色环保产品、新型不干胶材料、高端微晶玻璃产业。绿色XX业。大力提升印染行业的后整理工艺水平、清洁生产水平,加快应 用新型染色、印花、自动控制及在线监测等新技术。向医材卫材
36、、个人护理产 品发展,推动绿色化、多元化、智能化转型。2 .育强三大新兴产业新能源装备。重点发展海上风电装备,加快叶片、塔简等机械铸造和变桨、 变频等智能化电气设备制造。研究海上风电可行性,发展海洋清洁能源。生命健康。加快医用敷料及医疗器械行业生产基地建设,在浙南地区率先 形成生命健康产业中心,积极探索高端医疗装备制造,辐射全国并开拓海外市场。通用机械。加快节能降耗型通用机械的研发生产,针对印刷包装、XX、环 保等通用机械需求较大的行业,推进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的有机结合,推动印 刷产业突破印前、印后技术难题。3 .推进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生产方式绿色改造。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资源能 源
37、节约利用和高效利用为抓手,全过程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低碳 循环化改造。鼓励支持企业引入、开发和运用新技术、新工艺、 新设备、新材料、新能源、新管理、新观念,大幅降低能源、水、 土地消耗强度和污染排放强度。坚持整治倒逼和正向激励并举, 推进建设一批“三废产生量小、生产工艺先进、循环利用率高” 的绿色示范工业企业(园区)。深化污染行业综合整治。巩固七类行业整治提升成效,继续 推进包装印刷、塑料、XX等传统行业整治回头看,加速推动“低 小散”行业的整治和规范化管理,启动以汽车维修、混凝土预拌 行业为重点的新一轮行业整治提升。进一步提升重污染行业整治 成果,加强XXXX产业集聚区内电镀、印染、化工等重污
38、染企业 监督监管。加强“三废”有效收集、治理,确保重点、典型行业 企业治污设施全覆盖、全运行,提升综合利用资源化水平,有效 降低污染排放强度。4 .推进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特点鲜明的宣教精 品活动,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场所等宣教阵地建设,加快推 进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做到大型生 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可开放尽开放,提升公众参与度和获得感。 进一步强化全民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和 广大公众关心、支持、参与、监督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践行绿色 生活,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完善绿色生活推广政策。贯彻落实省、市相关绿色低碳产品 标准、
39、认证、标识体系,鼓励“碳标签”产品的推广和使用。推 动阶梯水价、阶梯电价、阶梯气价的运用,引导居民自觉减少能 源和资源浪费,强化政策引领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积极创建绿色生活典型。积极推动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 绿色出行、绿色建筑、绿色商场、绿色社区和绿色家庭的创建, 通过宣传一批成效突出、特点鲜明的绿色生活优秀典型,形成崇 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二)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保护聚焦截污纳管、雨污分流、农业面源防控、重点涉水工业企 业长效监管,坚持三水统筹、陆海统筹,控源扩容两手抓,逐步 恢复水生态系统健康,实现水生态环境由“净到美”的提升。到 2025年,水环境质量得到巩固和进一步提升,
40、水生态系统功能 初步恢复。1 加强水资源保护、管控与节约以流域分区体系作为空间基础,以水功能区为核心,综合考 虑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和保护需求,统筹交接断面、流域边界、 行政区划,形成统一的空间管控体系。建设平原区活水工程,打 通断头河,沟通小微水体,推进河湖水系连通,提高水体流动性 和自净能力。进一步优化水利枢纽工程调度,保障河流生态流量。 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格执行水资源开发利用 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刚性 约束,促进绿色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严格实施万元地区生 产总值水耗评估,抓好工业、城镇和农业节水,全面推进节水型 社会建设。2 .全面推进
41、市域集污纳管建设全面推进截污纳管工作,突出城中村、城郊结合部、老城区 等重点区块,突出历史欠账较多、工作基础薄弱的重点地块,有 效解决生活污水难以收集处理的问题,切实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设 施负荷;进一步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有效解决管网错接、漏接、 破损、淤积等结构性和功能性问题,推进全市主城区范围(不含 新城、XX、XX)约280km的市政雨污管网修复改造。加快推进 循环经济产业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效解决XX区和XXXX产业 集聚区块的污水收集处理问题。2022年,实现污水截污纳管和 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形成收集、处理和排放相互配套、协调高 效的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X
42、X市城镇污水专项规划1 .污水处理设施规划近期(2021-2025年)完成循环经济产业园污水厂一期工程,设计处理 规模12万立方米/日,建设投资约12.73亿元(含固体废弃物资源回收)2 .污水提升泵站规划近期(2021-2025年)完成XX大道3#污水提升泵站、XX污水提升泵 站及规划1#污水提升泵站建设工程,设计规模分别为290L/S、926 L/S、1390 L/So3 .污水收集管网 新建污水管网规划根据用地以及道路建设情况逐步建设污水管线。规划建设污水管线约 85 km o 老城区排水管网修复一期规划近期(2021-2025年)补充完善老城区排水管网整治一期工程污水管网 830m,需
43、补充完善或更换雨水管网约2.15km (含雨水口连接管更换)。规划近期(2021-2025年)完成老城区排水管网整治一期工程管网缺陷修复 5613处,其中污水管网1613处,雨水管网4000处;完成检查井修复624处。规划近期(2021-2025年)完成老城区排水管网整治一期工程1.75 km,其 中污水管网约1.34km,雨水管网约0.41 km。 老城区排水管网修复二期规划近期(2021-2025年)补充完善老城区排水管网整治二期工程污水管网 约1.25km,需补充完善或更换雨水管网约6.48km (含雨水口连接管更换)。规划近期(2021-2025年)完成老城区排水管网整治二期工程管网缺
44、陷修复 18367处,其中污水管网5683处,雨水管网12684处;完成检查井修复231处。规划近期(20212025年)完成老城区排水管网整治二期工程4.27km。3 .强化重点行业水污染治理深化重污染企业整治。市域内电雕电镀、印染、化工等重点 行业按照规范整治要求完成整治提升,切实加强企业自身污染防 控能力,同步建立重污染行业长效监管机制;推进XX化工小微 园、XX电雕电镀小微园等工业园区建设,加快重污染企业集聚 生产,推进XX电雕电镀小微园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推进垃圾渗滤液污染治理。对市域内垃圾临时堆放点进行调 查,重点关注堆放点渗滤液污染防治水平;对于历史遗留的简易 垃圾堆放点进行综合整
45、治,完善渗滤液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全 面提升渗滤液处理水平。4 .全面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推进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全面加快推进XX住楼 小区、XX小区、XX小区、XX小区等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加大 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力度;突出城中村、城郊结合部、 老城区等历史欠账较多,深入开展城镇雨污分流改造,做到“能 分则分,难分则截2022年底前,完成全市生活小区“污水零 直排区”建设任务。推进工业集聚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根据XX省全面推 进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实施方案 (2020-2022年),全面推进XX工业园区、新雅工业园区和 小微创业工业园等工业园区
46、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实施污水收集 处理能力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建立完善长效运维管理机制,确 保园区污水“应截尽截、应处尽处:2022年底前,完成全市工 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任务。推进其他类“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加强城镇排水许可管理, 推进XX、XX、XX等涉及餐饮、美容美发,学校、农贸市场、机 关事业单位、医院等场所的“污水零直排“整治。洗车、理发、 汽修、加油等产生的污水在进入市政管网前,需经过隔油池、沉 砂池或毛发收集器等预处理装置,避免市政管网堵塞。2022年 底前,完成全市其他类“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任务。5 .加强农业农村污染防控持续深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切实落实规模养殖场主体
47、责 任,加强治理设施的日常维护,确保粪污处理设施正常运行,推 进存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全面建设封闭式集粪棚;着力 补齐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短板,全面推进排泄物定点定量定时 农牧对接、生态消纳或工业化处理达标排放,着力强化畜禽养殖 污染治理长效机制建设,规范线下网格化巡查和线上智能化防控, 确保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第三方抽查运行合格率及巡查到位率两 个 100%。全面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加快水产养殖绿色发展,防治 养殖污染;制定并实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优化养殖区域布局, 依法落实管控措施。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水产养殖尾水的生态化 治理,开展水产养殖集中区域水环境监测,切实提升水产养殖污 染防治水平。深入推进种植业污染防治。推进农田氮磷拦截渠建设,有效 控制种植业污染;精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实现化学农药使 用量零增长、化肥使用量稳中有降,并积极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 和有机肥使用;健全农药、化肥销售登记备案制度,建立农药废 弃包装物和废弃农膜回收处理体系。不断加大社区生活污水污染防治。全面提升社区生活污水处 理设施处理能力,实现标准化运维,提高社区生活污水出水水质 执行标准;到2025年,社区生活污水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以上,日处理能力30吨以上的社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