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2024-2025学年度教科研工作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2024-2025学年度教科研工作计划.docx(1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XXXX中学2024-2025学年度教科研工作计划“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育科研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学校永续发展的第一动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科研必须先行,学校要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市县教研室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现制定新学年教学教研工作计划及行事历。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学校秉承“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为学生终生幸福奠基”的办学宗旨,在“以科研为先导,以创新为核心,以质量为根本”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坚持“教研为教学服务,教研为师生服务
2、”的教研理念、“以校为本、深耕课堂、深度学习”的教研主题和“科学精准、内涵丰富、以点带面、守正创新”的教研工作思路,抓住“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活动引领、任务驱动、简报梳理的“校本教研”方式,积极探索“双减”背景下的教学教研改革,使校本教研成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新的生长点,成为提升教师素质新的支撑点,在控量减负的同时提质增效,努力推动学校全面、科学、持续发展。二、工作思路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举措,更是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校本教研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
3、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探索、反思和践行活动。校本教研要立足学校实际,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着力增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系统化,不断提高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水平。学校要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开展经常性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在研究学生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优化作业设计、解决教学问题、指导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校本教研要找准切入点、交叉点和平衡点,力求规范化(制度保障)、专业化(理论引领)和可视化(实践探索),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引领课程教学
4、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研讨搭建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开放的教研氛围。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通过唤醒和激发,提升教师的内驱力(正意);通过引领和指导,提示教师的创新力(赋能);通过服务和协调,提升教师的执行力(笃行)。(一)坚持“以校为本、深耕课堂、深度学习”的教研主题教研主题要鲜明,不管是学年教研、学期教研、还是月教研都应聚焦一个主题。确定校本教研主题,不仅明确了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还要求对研究内容进行统整和系统化设计,变零碎研究为主题研究,变浅层研究为深度研究,进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使校本研究有深度。以校
5、为本:校本教研之“校本”即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基于学校是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立足于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从实际问题出发,并以其作为理论研究的最终目标,以行动研究为主,使教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在学校中是指学校自身的发展问题要由学校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多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当然,坚持以校为本并不代表闭门造车、故步自封,同时也要坚持民主开放。校本教研应坚持营造民主和谐的研究氛围,给研究者搭建学习研究、展示交流的平台,使研究者在敢思、敢做、敢说中体验研究的乐趣,在善于思考、善于实
6、践、善于分享中体会研究的魅力,形成研究自觉和专业自觉。校本教研还应坚持交流合作,与各级教研部门、各兄弟学校等构建研究共同体,通过“专家带动一教师主动一合力推动”,共同推进校本教研扎实有效开展。深耕课堂: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与培养素养的主要途径(主阵地、主力军),也是教师成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耕课堂就是要立足课堂、深度理解课堂,加强对课堂教学的观察、诊断、解析和反思,向下向内挖掘课堂教学的内涵、价值和策略。学校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优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效率,组织教师研究和探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推进五育融合,努力转变育人模式。教师要坚持以课堂为中心,
7、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教育的特长和个性,并且不断更新、改进教学方案,针对学生情况调整教学方向。深度学习:教师应该成为一个深度学习的学习者,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其追求知识的理解并且使已有的知识与特定教材的内容进行批判性互动,探寻知识的逻辑意义,使现有事实和所得出的结论建立联系。学习有深浅层次之分,可以将教师学习目标分为了解、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由浅入深的层次。(二)坚持“科学精准、内涵丰富、以点带面、守正创新”的教研
8、工作思路科学精准: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问题为导向,找到教学教研过程中的痛点、堵点和难点,有的放矢要把典型或普遍的教学实践问题及时转化为研修主题,鲜明地凸显教研的实践问题指向,并将实践成果及时转换为研修课程,以推动教研水平和教师专业水平的双提高。要着力研究教师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如“跨学科主题学习”“单元整体教学”等,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学科课程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校本教研有高度。研究问题来自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主体是教师,研究场所在学校,所有的研究成果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转化和应用,这个过程不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形成教研文化。这种师生教学场景中的校
9、本研修方式正在提升学校教学水平,成就每一位教师。内涵丰富:教科研研究的对象应该包括教育教学、教师提升、学生成长、家校协同、学校发展等方面内容。校本教研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学校实际精心设计研究内容。如“基于课程标准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究”,是针对教师“目标不明确,结构化知识体系不完备”等问题而开展的研究,该研究以单元内容为载体,从单元要素分析(课标分析、知识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核心素养分析(单元内容体现了哪些核心素养及素养主要表现),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可观察、可测量的单元目标、评价任务)等方面进行,引导教师找准知识点、重难点、生长点和延伸点,形成结构化知识体系,变碎片思维、散点思维为
10、系统思维,使校本教研有长度。以点带面:即通过抓住一个关键点,带动和影响整体局面,实现整体的进步和发展。教科研工作应该有中心,紧跟时代前沿,突破重点工作。既要抓住“关键少数”立标杆,更要强调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点动成面,遵循“共同体思维”,确保“异质化共生”,促进“共同但有差别”的教师专业成长,构建共生型教研共同体。守正创新:所谓守正,就是坚持方向正确,坚守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传承优秀的传统教育文化,就是为教科研工作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守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之“正”;所谓创新,就是坚持方式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是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课题,创造性地
11、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得出具体结论,创新时代教科研工作之“新”。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原则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和引领新时代的教科研工作。学校要创新、丰富校本教研形式,在集体备课、课堂观察、交流研讨等教研活动基础上,以“问题一研究一改进一实践”为路径,以“教学案例”为载体,采取案例剖析、切片研究、实证研究、头脑风暴、学术沙龙等方式,通过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交锋,资源的共享,让研究者在参与式、体验式、协同式教研中互动、反思、交流、共享,形成研究共同体,使校本教研有宽度。(三)抓住“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发展关键词“一体化
12、”:系统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系统观念出发,“一体化”是指融合的“整体化”,是多元素共建整体,科学整合与协同,强调整体性、科学性、结构性,将原来相互分离的单位转变成一个紧密系统的复合体(多样化、多维度),“一”是综合全面,“体”是结构紧密。要找准立足点,根基稳定;把握主线一以贯之,优化结构设计,产生合力;加强过程督导,动态发展、持续观察,做好衔接融合。通过“一体化”发展构建融通融合融汇的教科研工作体系和实施路径。“高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5月29日的讲话中首次使用了“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的提法,强调高质量发展对于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追
13、求质量始终是教育发展的核心主线,也是教科研工作的核心主线。高质量的教科研是在教育科研实践中,以创新管理模式,规范科研管理,健全科研队伍来带动教师专业发展,依托信息技术扩大教科研效能。重点是培育教师精神、提高教师能力、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立德树人、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实现教科研高质量发展必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落实“双减”政策,实施五大行动、推动五育并举。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生命线和价值追求。(四)坚持活动引领、任务驱动、简报梳理的“校本教研”方式活动引领:教研活动是学校为了解决某一教育教学问题而设计的一系列实践动作。学校要从顶层规划设计教科研活动内容,制定科学具有可
14、操作性的活动实施方案,以活动明方向促发展,以活动引领教科研工作走实走深。任务驱动:设计教科研具体任务,要围绕特定教科研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教科研实践活动。“任务”是需要担当、背负的,含有责任感与使命感。一些教师虽然承担了所谓的“教研任务”,但状态散漫,行动拖拉,完全没有完成“任务”的自觉性与责任感。“任务驱动”可以理解为利用任务来驱使教师学习研究。“任务驱动”强调的是教师主动承担、参与并完成任务,教师是教学研究实践活动的主体。简报梳理:在校本教研中,很多参研教师都能聚焦研究主题,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具有参考性和实用性的看法和建议,但是他们往往缺乏成果意识,没有进行很好的梳理和总结,导
15、致校本教研有形无质。因此,校本教研应坚持在主题统领下及时总结提炼,形成研究成果,将好的经验做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推广到其他学段、辐射到其他学科,使校本教研有厚度。工作简报有效实现工作从规划设计一方案布置-任务驱动-清单销号-总结复盘的全链路闭环式管理。教研简报板块有:教研新闻,工作动态(教研简讯、教学动态),教研文件,教研微论道等。教研微论道:以“小切口(专题),微研究(形式),重分享(反思)”为理念,鼓励教师将教学与研究中学习、思考、实践后的所得总结提炼后进行分享和展示。聚焦教育教学一线,坚持问题导向,关注教研中实际研究的问题,引领每位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论坛分
16、享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经验(教研叙事、随笔、案例、设计、论文、点评、学习笔记、报告、教学实录或反思)。三、主要任务本学年,我校注重教研的服务、指导、研究作用,坚持“以校为本、深耕课堂、深度学习”的教研主题,找准切入点、交叉点和平衡点,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引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主要工作任务是:继续实施“3211”教科研工程,(1)“三个优化”,即优化课堂教学,优化作业设计,优化课后服务;(2)“两个融合”,即教育教学与课程思政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3)“一个聚焦”,即聚焦新课标、新中考;(4)“一个突破,即以微专题为抓手促进学校课题研究新突破(一)优
17、化课堂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与培养素养的主要途径(主阵地、主力军)。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效率,组织教师研究和探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学校将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推进五育融合,努力转变育人模式。积极组织开展教学调研活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创新课堂教学研讨的方式,明确教研活动的目标和任务,提高教研工作的服务性、指导性。在教研中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寻求课堂教学改革的方策,总结推广一线教师教学经验和成果,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开展常规教学指导,对学校新课程实施、课堂教学、教学保障等诸方
18、面进行全方位、多领域的“体检”和“诊断”,发现问题,探求方策。积极推进常态教学研讨。通过随堂观察,教学调研、公开课示范引领,校内外教学教研交流互动等形式,深化常态课堂教学研讨,提高常态课堂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教研的内驱力、执行力和创新力。发挥“三名工程”培养的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名师示范、讲座、指导青年教师等一系列活动。按照省市县文件组织相关学科教师参加优质课视频课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通过大赛培养一批新生代骨干教师。积极组织学科教师教学研讨。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各级教学研讨交流,开阔教师教学眼界,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促使教师深入钻研,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开
19、展学习培训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与不同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特别重视组织教师的新教材培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二)优化作业设计,助力双减真正落地作业改革是“双减”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必然要求。“双减”之后的作业,核心不是“减”而是“增”和“提”,增加更科学的设计,提高作业的质量和水平。优化作业设计的总体思路是控制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丰富作业的形式。教师要在作业设计上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精心设计,新颖多样,注重学习与生活的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作业设计时,要把握好作业的数量限度、时间跨度和难易程度。鼓励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建立作业设计评价机制,
20、鼓励教师布置跨学科综合性作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主要举措:对教师开展作业设计专项培训,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开展“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研讨,组织教师参加省市作业设计大赛;利用各级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汇聚共享优质作业资源;推广智能化作业平台,赋能教师学生学情诊断,提高分层、个性作业设计与评价能力;教研组要加强命题制卷的教研,探讨“标准+”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健全作业管理制度,实现对作业来源、设计、布置、批改、反馈等全流程管理;健全作业质量评价机制,教研组定期开展作业设计质量和学生作业达标情况评价。(三)优化课后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体化设计,提升课后服务的高度。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树立
21、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提高教育站位,把课后服务纳入学校总体工作规划,与课堂教育教学同频共振,对课后服务课程与课堂教育教学课程实行一体化设计,坚持“统筹兼顾、协同发展、分级实施、动态调整”的课程设计原则,全方位发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作业辅导服务和个性化课程。系统化融合,拓展课后服务的广度。坚持立德树人和五育并举,着力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五大行动”,把德智体美劳五育系统化、立体化,融合推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努力促进课后服务内容结构化升级,进一步强化学习困难学生的补习辅导、优秀学生的学科拓展学习和特长学生的创新创造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身心
22、在健康快乐成长。项目化驱动,增强课后服务的效度。在课后服务个性化课程中采取“项目+”即项目引领、活动落实、课程驱动的服务形式,增强课后服务的活力和效度。学校采取课后服务内容立项制,要求提供个性化课程服务的老师在学期初必须制定项目计划并上报学校审核通过。教师围绕项目开展主题活动,通过课程来驱动项目活动的开展。校本化教研,挖掘课后服务的深度。课后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后服务吸引力,决定着能否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学校深度挖掘课后服务的内涵,积极探索课后服务的途径和形式,构建科学的课后服务体系。学校开展音美体信等学科的教学调研,对学校个性化课后服务课程实施、课堂教学、教学效果等诸方面进行全方位
23、、多领域的“体检”和“诊断”,发现问题,探求方策,切实提高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四)加强学科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开展思想政治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各教研组做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方面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优化课程体系,深化课程内涵。要优化教学内容,深刻挖掘学科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将学科教学引入思政实践;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动学生挖掘身边的好素材;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坚持知识传道与价值引导相结合,提升课程思政的内涵。深入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分年级进行思政课教学观摩,了解全校思政课教学状况;召开思政课教学研讨会,开展思政课创新教学活动,积极稳妥推进思政课教
24、学改革。通过思政课教学改革,促进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提升,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五)加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智慧教学既是课堂教学的工具和手段,也是教育现代化的衡量标尺和价值取向。加强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提升教育信息化能力与水平。重点关注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将教育信息技术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师生互动学习的智慧课堂,重构学习环境,探索”深度、交互、高效”的智慧教学模式。根据我校信息化工作进程,将注重对智慧课堂教学的研讨,督促智慧教学的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开展,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能力。(六)学习新课标,聚焦新中考课程标准是国
25、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抓手,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学校积极开展结合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实践,努力提升教师落实课程标准的执行力,切实发挥课程标准在教育教学中的引领作用。积极组织九年级教学视导活动,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诊断课堂,提高效率。学校通过组织层面的会商,专业层面的研讨,实践层面的引领等多种形式,开展中考研究工作,通过不同的方策,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七)以微专题为抓手突破课题项目研究积极摸索微专题教学研讨
26、方式,引导学校、教师结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微专题研究。开展微专题研究,分析学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将问题梳理成一个个小专题予以研究,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实际,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以课例分析、课标解读、作业设计或其他教育教学问题等为主要研究内容。引导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教研,成长即成果”的科研理念,积极指导学校教师将微专题研究成果梳理总结申报省市级教科研课题。加强对课题的过程管理,继续做好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工作。通过课题、专题的研究,促进教师由教学到教研,再由教研到科研的专业层次发展。四、重点工作(略)(一)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推动质量提升(二)以课后服务为抓手,推动五育并举(三)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推动教育科研(四)以学习研磨为抓手,推动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