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市茂南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87522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85.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茂名市茂南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茂名市茂南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茂名市茂南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茂名市茂南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茂名市茂南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茂名市茂南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茂名市茂南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docx(5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茂名市茂南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第九稿)编制单位:茂名市茂南区科工商务局2021年04月20日第一章发展现状与环境1一、发展现状1(一)创新主体发展迅速1(二)创新环境日臻完善2(三)创新载体初具规模4(四)创新能力稳步增强4(五)存在的问题与不足5二、发展环境6(一)主要机遇6(二)面临挑战7第二章总体要求10一、指导思想10二、基本原则10三、发展目标12(一)总体目标12(二)具体目标12第三章重点任务14一、转型升级,推进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化发展14二、重点突破,加速矿产资源加工业集约化发展15三、多方融合,提升农副产品加工业质量效益17四、开放共创,促进汽车模具配件产业快速发展18五

2、、科卫协同,推动卫生与健康业智慧化发展19六、前沿布局,加快数字经济产业融合发展21七、整体提升,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区21第四章主要举措23一、增强全链条创新能力23(一)推动高校与企业产教融合23(二)加大创新载体建设力度23(三)推进园区创新发展战略24(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24(五)建设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5(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25二、激发全区创新创业活力26(一)构建创新型石化产业孵化体系26(二)提升孵化平台创新创业水平26(三)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27(四)健全自主创新体系28(五)培育高水平科研平台28(六)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29三、强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29(一)推进人才

3、队伍建设机制改革29(二)引进和培育多元化创新人才30(三)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32四、提升开放创新水平33(一)全面深化产学研合作33(二)加强区域协同创新34(三)提高创新国际化水平35五、完善科技金融体系36()促进科技金融结合36(二)推动科技金融产品创新37(三)发展科技金融综合服务37六、健全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38(一)提升科技创新治理水平38(二)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39(S)提升创新服务能力39七、优化创新创业环境40(一)加快创新基础设施建设40(二)打造高品质的营商环境40(三)营造大众创新氛围41第五章保障措施41一、加强组织领导41二、加强协调合作42三、强化政策激励4

4、2四、加大创新投入43五、健全人才队伍建设43六、加强创新文化建设44七、严抓落实考核45附件一“十四五”时期全区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布局图46()创新资源46(二)载体平台55(三)重点企业57附件二“十四五”期间全区科技创新重点建设内容61“十四五”时期是茂名市茂南区加快贯彻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深入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茂名市委“1+4+6”工作布局,根据国家、省、市、区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立足茂南区实际情况,编制茂名市茂南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第一

5、章发展现状与环境一、发展现状(-)创新主体发展迅速一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十三五”期间,茂南区把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最重要抓手,通过出台茂名市茂南区加快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实施办法等激励政策,积极宣传发动,有力地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至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56家,总数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多。二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茂南区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41家,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储备了后备力量。三是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十三五”期间,2016年以来,茂南区完成技改投资102.45亿元,成功申报省工程中心17家,市工程中心48家。至2020年全区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

6、心达66家,其中26家专门从事石油化工、罗非鱼、高岭土等方面的研究,为茂南区工业主导产业企业源源不断提供技术支撑,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环境日臻完善创新条件持续改善。茂南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5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3万人,是粤西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对内,到茂名各区(市)基本实现“半小时生活圈”;对外,形成了“两横一纵”高速路网和“四横一纵”铁路网,为人才流动、高层次人才引进提供了便捷。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启动实施50大项192小项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数字政府”建设取得突破,政务云平台茂名节点建成投用。减税降费落实见效,近7万户小微企业受惠。

7、落实下调社保费率等优惠政策,为企业减费5.6亿元,全市减税降费达40.25亿元。创新体制持续优化。2016年来,茂南区先后出台了茂南区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暂行办法茂南区专利申请资助管理办法等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2019年茂南区又修订了茂南区加快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实施办法,区财政每年安排150万元经费,用于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茂南区深化“放管服”改革,主动靠前服务,助力企业创新发展。2019、2020年,区派工作组全程跟踪指导企业参加第八届、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区企业在大赛中表现优异,燕佳药业、希必达等多家企业获奖,区科工商务局连续两年获得最佳组织奖。区财政不断

8、加大财政资金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力度,2020年区财政科学技术支出3580万元,其中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2052万元,科技条件与服务费用100万元,科学技术普及费用108万元,有力地助推了茂南科技创新蓬勃发展。创新资源不断增加。茂南区有“一本三专”高校四所,分别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茂名市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茂名农林科技职业学院。这些高校教育资源丰富,且在西城片区形成了聚集群,对西城片区的中科云产业园的创新创业活动发挥了重要带动作用,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与茂南区产业高度契合,能够源源不断向茂南企业输送各类人才,同时方便茂南区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2020年与广东石油化工学

9、院续签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将与茂南区高新技术企业、重点优势企业共建“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定向为全区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此外,茂南区先后邀请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等多家科研院所与企业进行了校企对接,为企业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十三五”期间,新华粤、龙锦科技、长盈科技等企业通过项目引进等方式引进了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重点高校的科研团队,引进具有硕士学位以上人才多人。(三)创新载体初具规模“十三五”期间,全区发展有创业创新孵化平台5家,分别为中团茂南电子商务园、五谷创业村、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广东粤西创业孵化基地、茂名伊电园创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和茂名市中汇

10、科技有限公司。全区孵化载体面积共计4.4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97家,毕业企业67家,申请专利35件,开展电商培训900多人次,举办沙龙活动170多场,带动4100多人创新创业。“十三五”期间累计建成4GBBU基站889座、RRU基站2121座,5G基站578座。发展互联网+工业,组织天恩药业成功申报总投资3000万元的“互联网+”试点项目和物联网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项目,新华粤成功申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项目扶持资金50万元,天源石化和新富民成功申报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长盈科技成功申报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全区工业互联网应用服务平台认证企业14家,10家企业获得服务券金额共119.6万元;推

11、进政府信息平台建设,完成了区政府门户网站集约化改版升级,优化了信用茂名网络管理平台。(四)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十三五”期间,全区获准立项省计划科技项目25项、市科技计划项目75项、区科技计划项目12项,申请专利35件。不断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研究与开发(R&D)经费自2016年来每年保持正增长,2019年R&D经费达到2.44亿元,占GDP比重为0.6%,研发投入强度列各区(县)首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发展到32家、642个,农业类省名牌产品达17个。茂南区被认定为茂名罗非鱼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罗非鱼群体选育、多元组合杂交育种技术等多项成果为

12、全国领先水平和世界先进水平。(五)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一是创新环境有待完善,全区仅有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机构两方面出台了激励政策,尚未形成系统的激励创新政策体系。二是研发投入占比不高,全区研发投入虽逐年增长,但总体水平还较低,与省的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三是企业创新意识有待提高,部分企业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开展科技创新的主动性不强,存在怕担风险、不敢创新、能力有限、不会创新的情况。四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加强,粤东西北受户籍制度、发展平台、优惠待遇等问题影响,优质人力资源存在较大缺口,尤为缺乏企业家人才、创业人才、技术创新人才以及科技金融人才。五是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缺乏,全区自主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较

13、少,在组建创新团队、申报新型研发机构、承担重大重点项目、形成高水平科研成果等方面还有待加强。二、发展环境(-)主要机遇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迎来新良机。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催发了大量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产业从低端走向中高端奠定了技术经济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为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加快转型升级、增强发展主动权提供了重要机遇。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攻方向,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强大支撑,推动国内供需更高水平平衡,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育新机开新局。省市对茂名科技

14、创新发展的新要求。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茂名石化基地”发展,全力打造粤西区域重化产业集群。茂南区地处在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海南自贸区三大国家战略交汇处,战略机遇叠加,这是茂南区的重大的机遇。“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充分发挥茂南区的区位、资源、空间、人口等优势,向东积极融入大湾区,向西向南与北部湾城市群和海南自贸区相向而行,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2020年,湛江、茂名、阳江共同签署了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协同推进现代化沿海经济带西翼高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拉开了粤西地区协同推进沿海经济高速发展的序幕。茂

15、名作为其中重要一员,将加强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和产业协作,持续集聚优质创新创业资源,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粤西一流的产业发展生态和创新创业生态。(-)面临挑战面临大国战略竞争和后疫情时代严峻考验。当前,我国正在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世界重回大国竞争时代,美国视我国为战略竞争对手,中美经贸摩擦引发的科技封锁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生较大影响。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不仅体现在高筑关税壁垒、限制赴美投资、对华出口管制上,还包括限制美国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许可向我国转让技术。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导致经济全球化进程受到严重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显著影响,重创本已承压下行的全球经济。

16、全球化出现了回归“经济主权”时代的趋势,欧美国家将通过“产业回归”的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将事关国家安全和民众生命安全的生产能力留在国内或转移回本土。这将影响正常的技术转移活动,不利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增加了我国陷入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风险。自有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任重而道远。一是基础研究不足严重影响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突破。全区基础研究总体上仍游离于产业创新的实际需求,科研院所在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之间应该起到的桥梁纽带作用较弱,很多企业应用研究能力不足,难以吸收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并有效转化。二是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不顺畅严重影响创新效能。虽然科研院所联合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17、、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联合实验室和联合技术中心等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趋势有所加强,但由于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运行效果不够理想,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和质量均需提升。三是国有企业创新动力尚未被完全激发。对于进入门槛高、投入需求大、研发周期长、市场风险较高的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等科技创新链条关键环节,企业的贡献度不高,发展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四是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水平严重影响创新生态。全区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总体不高,不仅发明专利数量偏少,还有部分沉睡专利和短命专利,遇到知识产权纠纷时的保护和应对能力以及抵御知识产权滥用的能力也严重不足。一一周边地区竞争态势日趋激烈。茂南区地处粤西地区,远离珠三角

18、核心区,难以承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辐射。同时,优势区域对茂南区的技术、资金和人才的“虹吸”效应也不容忽视。与周边地区相比,茂南区缺乏北部湾城市群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区位交通及政策扶持优势,在湛茂都市圈中地位功能尚待提升,重化工和港口产业面临湛江的同质化竞争。此外,区域交通竞争也不容忽视,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将北部湾港(钦州港、北海港、防城港)打造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门户,对博贺港发展也会产生影响。在区域开放合作中如何立足特色优势资源,减少同质化竞争,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茂南区迫切需要破解的发展难题。第二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以茂南区经济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任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茂南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努力开创茂南区科技创新发展新局面。二、基本原则坚持创新驱动,构建创新链条。始终坚持

20、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各类创新创业主体需求,打造集“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一体的各环节无缝对接的创新链。持续集聚创新资源,建设创新平台,提升园区应用研究能力,优化产业化生态环境,加快科技转移转化步伐,提升全区科技进步贡献率。坚持高新发展,强化产业链条。为应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或将加速重构的态势,继续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把握“高”和“新”发展定位,找准主导产业发展中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缺失、薄弱、关键环节,加快组织力量开展“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工作,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技术升级。持续集聚创新创业资源,增强自主创新和产业化能力,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发展

21、现代化水平,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技术创新升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推进以产业链条的全面创新。一一坚持两链融合,形成协同效应。坚持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一方面,聚焦于产业链的缺失、薄弱、关键环节或节点,衍生创新链,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格局,以技术创新、工艺提升、科技成果及转化等来开辟新的产业和业态。在此基础上,推动园区形成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一一坚持开放创新,参与市场竞争。抢抓“双区”、“一核一带一区,和“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大力扩宽和创新对外合作途径与合作方式,积极承接国内外优质双

22、创资源,实现借力借势发展,提升茂南区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一一坚持改革创新,营造双创环境。把破解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突出问题作为茂南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开展先行先试,强化科技研发同市场需求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企业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优化创新创业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释放各类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三、发展目标(-)总体目标到2025年,茂南区创新创业环境更趋完善,创新创业资源集聚,创新创业平台、孵化器及众创空间数量不断增加,产学研合作深度融合开展,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园区的高新技术企

23、业增速显著,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不断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基本建成政企学研金介多维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成为茂名市科技创新示范区和粤西地区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具体目标科技创新体制活力释放。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市场化配置科技资源的作用更加凸显,财政科技经费使用绩效进一步提高,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健全。科技创新平台量质齐升。至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0家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到50%以上,培育产业链中试基地,全区创业创新孵化平

24、台达到8家以上,孵化载体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以上,打造“研发+中试+孵化”创新一体化新模式。科技创新开放深化融合。科技全面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合作渠道与形式更加多元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环北部湾的科技合作进一步深化,基本实现科技合作的深度接入与高端融合。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增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进一步提高,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至2025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9%,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L3%。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强。研发与开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逐年增加,研发投入强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至2025年,研发与开发

25、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科技创新资源集聚提升。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不断集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明显提升。第三章重点任务一、转型升级,推进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化发展统筹资源形成创新合力,打造石化产业集聚群。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工业园区为载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整合科技开发、产业孵化、工程应用等各环节创新要素,实现茂南石油化工产业”价值链和创新链”的全面集成。聚焦茂南石化工业园区,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争取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新产品;推进重点技术产业化示范,加强工程技术、配套装备、产品应用的协调创新,

26、形成一批连接专业技术联盟,形成创新合力。进一步优化茂南区石化产业结构,拓展石油化工产业链和价值链,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丙烯、异构烷煌、生物柴油、润滑油、沥青、碳材料等产品档次及附加值,并开拓新的产品种类,形成炼油后加工产业链为主导的石化产业集聚群。积极对接南方国际汽车园、绿色化工与新能源聚集区,围绕新能源汽车、高铁、广电等战略新兴产业的材料需求,针对新兴环保材料、高端材料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石油化工、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等协同发展产业,引进一批企业带动融入更多新兴产业链。开拓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开拓精细化工领域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鼓励联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等科

27、研院所开展生产石化产品高附加值中间体原料利用研究,建设有机硅、有机硫、醋酸仲丁酯、抗氧剂、光固化材料、炭黑、疏基乙醇深加工等高新技术项目,积极把茂南石化工业园建成华南地区重要的炼化下游产品加工产业区。推进智能化绿色化园区建设。聚焦石化园区发展绿色石化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优化园区夯实产业载体,持续推进茂南石化工业园管廊、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发展石化企业所需的公用工程,集中建设、集中供应、统一管理,形成“水、电、热、气、废”一体化的公用工程体系,使各企业共享能源供应、集中供热、废水处理、垃圾收集和固废处理等基础设施,优化园区总能源利用,最大限度地使用可再生能源,达到原料供应渠道、生产过

28、程以及末端治理上的“绿色”,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升级改造,实现资源配置优化、过程动态优化,全面提升企业智能管理和绿色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绿色节能环保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茂南石化工业园区内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全覆盖。推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谋划建设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创新发展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等产品,推进石化产业与汽车产业协同发展。二、重点突破,加速高岭土加工业集约化发展构建高岭土研发平台,实施新产品开发。以企业为主体,组建专业高岭土研发平台,打造高岭土方面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相结合培养高岭土行业学科带头人带动

29、企业自主创新。逐步提升行业的工艺和装备水平,提高产品的档次和技术含量,特别是根据造纸、涂料、陶瓷等领域的新发展以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来生产与之相适应的非金属矿产品。对标美国高岭土指标,开展高岭土降黏研究项目。通过提升超细磨剥工艺、电磁磁选工艺和分级降黏工艺等生产工艺,提升传统产品品质。建设石油催化剂用高岭土试验线,开发水泥添加剂用高岭土和玻璃纤维及橡胶用高岭土新产品。形成完整的高岭土产业链,提升产品价值链。推进高岭土行业集约化发展。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和行业协会的推动,加快集约化经营的步伐,通过技术创新催生具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把高岭土行业做大做强,

30、推进本区高岭土企业从简单矿物加工企业升级转型为现代化的化工材料供应商。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矿产资源开采率和利用率,加快建设综合型与集约化的专业高岭土产业园。发展高岭土绿色化利用技术。根据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高效回收采选尾矿,通过技术、标准等要素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稳定,同时加快尾矿的资源化利用开发。开展高岭土深加工废渣废水利用研究,实现绿色矿山建设。鼓励中非高岭茂名新材料有限公司联合武汉理工大学、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开展高岭土矿石英砂综合利用研究,创新发展利用高岭土尾矿生产超白玻璃用石英砂等技术。三、多方融合,提升农副产品加工业质量效益融合农业与食品新技

31、术。以广东省打造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为契机,依托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茂名分中心创新资源,并紧密结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大学科技园绿色生物技术与资源化利用创新团队,加强生猪、罗非鱼、饲料、林业、门板等产业加工研究。通过技术引进,发展粮食饲料深加工,促进生态生猪养殖产业全链条发展。实施深入推进新一轮农业技术改造,提高传统农业技术水平和质量效益,全面提升优势农产品的加工规模和附加值。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水平,完善不断延伸和拉长产业链条,实现由种子到餐桌全产业链发展。积极推进各级农作物区域性品种试验站、农作物品种审定抗性鉴定站等农业科技站点建设,争创一批高水平农业创新平台,打造

32、一批省、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融合工业化与数字化新技术。通过建设“生产+加工+科技+互联网+”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和服务企业入园,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5G智慧农业试验区建设,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推动发展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建设数字田园、数字养殖牧场、数字渔场,打造粤西地区智慧农业技术应用示范样板。积极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和“北部湾城市群”发展战略,构建区域性农产品电商平台体系,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融合旅游与生态

33、新业态。以“旅游+”“生态+”等农业新业态为抓手,积极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兴农业技术,以农业新业态促进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合一”,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禽畜饲料,鼓励研发推广精准配方技术,加快发展新兴生物饲料等绿色高效饲料产口口口O四、开放共创,促进汽车模具配件产业快速发展立足汽车模具配件,融合氢能发展。依托南方国际汽车产业园建设,主动承接大湾区汽车产业转移,助力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同时以茂名市布局氢能及氢能汽车产业链为契机,建立专业的研发设计中心,引进国内外一流的技术研发团队,不断强化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提升服务入园的机械、模具加工等高技术功能件制

34、造企业的设计研发实力。不断提高科技含量,迅速发展壮大,着力构建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现代企业汽车模具配件集群,推广智能网联汽车。对接创新需求,壮大汽车产业链。邀请汽车行业知名专家,成立汽车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发挥专家智囊作用,为重大汽车类项目决策提供咨询、评估论证等,进一步完善政府在汽车项目上的决策机制完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汽车销售、汽车金融等产业链功能,积极主动融入氢能产业链,加快形成产业集群。积极引进精密模具、二手车拆解和出口系列企业入驻。吸引国内外知名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继续落户汽车产业园,形成“研发、制造、销售、出口、服务”完整的产业链条。五、科卫协同,推动卫生

35、与健康业智慧化发展构建协同高效的卫生与健康业科技创新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加快形成满足需求、协同高效的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体系。依托茂南区资源与生态环境优势,整合现有医疗资源,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提高对疑难病症、突发性事件的应对能力,提高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康复效率。加强区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补足本区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和中医院等区级医疗卫生短板,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鼓励茂南区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医疗机构与北京协和、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联合开展疑难杂症攻关,建设远

36、程医疗诊断平台,将智能化健康医疗检测设备与远程医疗诊断平台有机集合。通过“互联网+科技创新”技术实施“智慧医疗”和“智慧中医”,促进卫生与健康业上多方资源的汇集、融合与协同创新,积极推进“健康茂南”建设。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等与医疗技术不断结合,推动茂南卫生与健康业进入全新格局。大力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推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系统继承、整理和挖掘中医药古籍。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领域的优势特色,加强对重大疑难疾病、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重点解决中医药临床难题以及制约中医药疗效发挥和提高的瓶颈问题。健全中医治未病技术与服务体

37、系,提升中医康复服务能力和规范化水平,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医疗器械研发。进一步提升民族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加速完善中医药科技成果的评价和转化体系。构建开放协同的科技创新网络。大力推动“医研企”协同创新。以技术市场、资本市场和人才市场为纽带,以资源开放共享为手段,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和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合作,构建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模式,促进医产学研紧密结合,建设一批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医研企”协同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团队,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六、前沿布局,加快数字经济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推动阿里云大学项目落地,积极探索智慧园区建设,发展壮大人工智能

38、、大数据、区块链、车联网等数字产业,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加速中科云粤西产业园建设,发挥中科云的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优势,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重点发展园区适时数据体系。发展5G大物联,收集包括交通、环境、电力、人口等基本数据,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形成实时的可关联的数据资产,适时掌握园区企业生产情况。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强感知层的数据采集,形成实时动态有效数据。构建“城市大脑”,辅助政务决策工作。探索发展智慧化园区管理运营平台。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政务决策工作,整合并高效利用政务资源,建立经济、治理、民生等领域更加精细化和智慧化的管理平台,促进公众需求与政务工作有效衔

39、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服务中心,对分类评估重点管控板块建立防控体系,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实施精准控防与快速处置。七、整体提升,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区一一战略强农。按照“战略强农,科技兴农,人才固农”的战略,坚持立足产业,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实效原则,解决人群中的“口尖”工程,农业生产无公害安全健康农产品供应市场。围绕服务本区实施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系列工程,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技队伍,破解“谁来种地”、“种什么”、“如何种”的问题,为全面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区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科教兴农。推动农业生产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传统小农生产加快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现代农业

40、,大力发展规模生产的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引导农民科学选用优良品种和先进的适用技术,全面推进科技进村入户,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建立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战略选择和重点工程,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坚持产业化、集约化、科学化的方向,建设现代化农业。人才固农。加大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力度,推动农技人员学习先进耕作技术、管理技术和科学文化知识,农业经营管理者学习现代农业经营和管理方式。提升农技人员能力,培育新型体系的核心主体发展为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41、第四章主要举措一、增强全链条创新能力(一)推动高校与企业产教融合支持区内职业院校、鼓励高等学校与企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导区内高校和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省市及企业重大研究课题。支持区内高校引入国际和国内一流创新团队,鼓励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等高校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支持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绿色石化示范性产业学院建设。围绕石油化工、高岭土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汽车模具配件等工业主导产业,卫生与健康业、农业,全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结合本区产业难题,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倡导高校适应大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时代科学研究的新特点,积极运用

42、数字智能技术,进行科研平台、科研手段、方法工具和高端科学仪器的自主研发与创新。(-)加大创新载体建设力度面向国家战略和园区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按照“政府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原则,鼓励高校院所、大企业集团、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大力建设创新载体。联合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企业,紧抓绿色化工、高岭土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及汽车配件与模具等产业发展趋势,建设绿色化工研究院和绿色化工产业中试基地,通过“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建立“人才、技术、资本、服务四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进一步促进绿色化工和新材料等科研成果在茂名和粤西地区的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三)推进园

43、区创新发展战略优先支持园区创新发展,积极打造创新园区,每个园区培育2家以上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以点带面,打造以石油产品加工、乙烯后续产品加工、高岭土加工、饲料加工、罗非鱼养殖与加工等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培育茂南石化工业园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园,支持园区企业研发创新,推动园区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超过50%。支持区内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实现产品质量跻身国内乃至国际领先行列。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为园区企业牵线搭桥,引进新技术、新成果和科技人才,增强园区企业发展活力。推动园区企业开展工业技改,保障区内企业在建的技改项目顺利推进,推动园区企业实现工业技改全覆盖。协助已完工项目申报省市财政支持资金

44、,促进园区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积极对接优质科技服务机构,搭建园区成果供给展示交易平台、成果需求平台和线下实体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发布、资源匹配、需求对接、高效转化、大数据统计等多种服务。坚持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企业联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参与中试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依托重点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科技型企业、科技开发实体,聚焦园区主导产业布局,力争在石油化工、高岭土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汽车配件与模具、农业、卫生与健康、数字化等产业领域率先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试基地,逐步实现工业主导产业领域中试基地全覆盖。鼓励区内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加

45、速器等各类创新主体与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开展成果转化、中试试制、产业化推广等活动。(五)建设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一批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特派员进站工作,形成一支稳定的高层次、高水平的科技特派员创新团队,开展企业技术服务、产学研合作和促进成果转化。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也将作为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的重要平台,成为促进产业发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引入一批国内外知名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知识产权全流程专业服务。大力推广实施茂南区产业规划类专利导航和企业运

46、营类专利导航,以工业主导产业为重点,委托专业的专利信息分析评价机构,开展产业规划专利导航项目,特别是建立重点领域产业专利池,引导企业选择最有可能突破的优势技术领域进行重点专利布局。积极支持大型企业开展专利导航工作,利用专利导航分析,不断提升创新效率和质量、科学规划技术发展路径。二、激发全区创新创业活力(-)构建新型石化产业孵化体系推进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茂名成果转化合作项目建设,分步建成4000平方米清华实验大楼和6000平方米清华中试大楼,建成一批具备较高创新能力的企业研发平台,打造研究生实践基地,培养复合型人才,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入驻茂南。充分挖掘高校原创科技成果,在茂南石化工业园实施

47、产业转化。加强高校专家与企业的联动,改善产业界对产业发展的技术预判能力。利用茂名市绿色化工研究院与绿色化工产业中试基地,开展中试研究及成果转化。(-)提升孵化平台创新创业水平支持引入和培育专业孵化器管理公司,发挥专业公司在管理运营、项目引进、服务、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提升科技孵化器管理运营水平,推动孵化中心升级为省级、国家级孵化器。积极鼓励和引导现有不同创业载体之间互动关联,不同创业载体之间广泛的互动关联则会形成创业合作网络,通过加强对创业网络中的关键节点(技术、人才、项目)支持和引导,最终会形成跨部门、跨平台的大规模人才创业网络。促进创业人才迸发新知识、新思想、新创意,提升人才新产品、

48、新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进而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园区创新创业能力。(三)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支持符合我区产业发展规划、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国家和省市重点计划项目、工业再造计划项目建设,推动优势产业、重点骨干企业加快发展。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支持企业新上自动化、智能化、成套化设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工艺技术,提高工艺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实施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推广应用和以省级优秀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为主要内容的重点技改项目,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探索发展采取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思路,带动自主创新,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引进先进的关键技术,然后消化吸收,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推动企业注重科技创新的产学研合作,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采取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方式,充分利用企业外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开展科技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