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莆田市“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docx(7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莆田市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十四五”时期是莆田市在国家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大背景下,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的关键期。为贯彻福建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和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精神,适应新时期内工业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变化,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提高产业效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莆田市将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为目标,实施“强攻产业、主攻工业”发展战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工作内容。结合莆田市工业发展实际,特制定莆田市“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本规划是指导今后
2、五年莆田市工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主要阐述规划期内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环境形势、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规划期限2021-2025年,兼制定2035年远景目标。前言2第一章发展环境6一、发展基础6(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6(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7(S)创新能力稳步提升9(四)引领效应持续发挥10(五)园区建设成效凸显10(六)绿色发展梯次推进11二、主要问题11(一)产业发展层次不高11(二)数字化转型动力不强12(三)资源要素集聚不足12(四)园区承载能力较弱12三、面临新形势新要求13(一)内外格局加速调整,莆田市工业发展面临更高挑战13(二)发展理念牢固树立,莆田市工业发展获取清晰方向1
3、3(三)增长模式深度变革,莆田市工业发展迎来转型机遇.14(四)区位优势显著发挥,莆田市工业发展享受政策红利14第二章总体要求15一、指导思想15二、基本原则16三、主要目标17第三章重点工程任务21一、培强扶优工程,加快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21二、创新驱动工程,打造工业高质量发展主引擎23三、数字转型工程,依托关键核心技术策源攻关25四、园区提升工程,培育特色化高质量发展载体27五、绿色先行工程,推进能源资源高效利用29六、区域开放工程,多元融合构筑双循环新格局31第四章产业发展重点34-、传统产业34(一)鞋服产业34(二)工艺美术产业35(三)食品产业36二、战略性新兴产业37(一)新型
4、功能材料产业37(二)电子信息产业39(三)高端装备产业40(四)新能源产业41(五)生命健康产业42第五章保障措施44一、财税金融保障44二、人才要素保障45三、营商环境保障46四、组织机制保障46专题一莆田市十四五园区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48专题二莆田市十四五鞋业转型升级专项规划59专题三莆田市十四五电否言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65专题四莆田市十四五新型功能材料产业专项规划71专题五莆田市十四五食品产业发展专项规划77专题六莆田市十四五高端装备产业发展专项规划82第一章发展环境一、发展基础“十三五”以来,莆田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5、,大力实施“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强攻产业、主攻工业,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融合,创新业态模式,加快动能转换,工业经济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为“十四五”时期工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1 .工业生产及投资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3778亿元,2016-2020年年均增长约7.5%;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年均增长7.8%,占全市GDP比重保持在40%以上。2016-2020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超2800亿元,完成技改投资1500多亿元,总体水平保持全省前列。20162017201820192020莆田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亿
6、元)莆田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熠速(%)0-福建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图1-12016-2020年莆田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情况2 ,经济及社会效益2016-2020年,全市工业税收共计273.6亿元,年均纳税额54.7亿元,占全市税收比例的四分之一。工业吸纳就业作用日益凸显,2020年工业主要行业从业人数达90万人,占全市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超40%o2020年规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40万元/人,较2015年末增长12%。图1-22016-2020年莆田市工业税收情况注:2016年5月1日执行营改增。(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278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
7、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8.3%提升至2020年的25.8%o规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05.6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7.3%提升至2020年的9.77%。鞋服、工艺美术、食品加工等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54.8%降低到2020年的53.1%。其中,鞋服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规模,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实现五百亿元规模跨越,2家新兴产业企业产值突破百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图1-32016-2020年莆田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情况鞋服29.00%工艺美术,13.00%11.00%图1-42020年莆田市重点产业产值比重情况(三)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全
8、市企业研发投入与创新载体数量均有明显增加。202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36.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L4%,较2015年提高0.3虹“十三五”期间,莆田市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型平台,新培育了华峰新材料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福建省射频与功率芯片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新培育了华峰新材料1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产品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从2015年的48家增加到2020年的116家。全市各类创新载体发展情况如下表所示。表1-1“十三五”期间莆田市创新载体数量情况创新载体单位2015年2020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家48116省科技小巨人家3485院士专家工作站省级个1016国
9、家级个33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个3040国家级个12检验检测机构省级个3059国家级个11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个58企业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个03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家010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家037(四)引领效应持续发挥莆田市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2017年获评全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深入推进数字化赋能,2020年获评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加强产业与金融合作,在机制体制、平台搭建、产融对接等方面创新模式,2020年被工信部列为第二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成北京理工大学东南信息技术研究院、莆田学院新工科学院等人才培养基地,推进三棵树、华峰华锦、华佳彩等6家产教融合型
10、企业试点建设。创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获评北斗三号综合应用先行示范城市、国家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国家级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海峡两岸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五)园区建设成效凸显莆田市加快园区改革创新发展,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全市新培育1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1个省级鞋业制造产业基地,2个省级循环示范园区。湄洲湾国投经济开发区被认定为全省首批化工园区。仙游经济开发区、湄洲湾国投经济开发区获批机构升格。“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超200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三房”“两体两中心”不断完善。2020年,全市工业园区完成规模工业产值超25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67.6%,较
11、2015年提高17个百分点。2020年,全省9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荔城经济开发区分别名列第8位和第16位。(六)绿色发展梯次推进“十三五”时期,莆田市全面完成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任务。对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节能监察和考核,完成30家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联网。持续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百威雪津入选2020年全国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名单。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创建2个国家级绿色工厂企业、1个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0个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和11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二、主要问题(一)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在传统产业层面,鞋服、工艺美术、食品加工
12、等三大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仍是“十三五”期间莆田市工业产值的主要贡献来源,规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合计占比超过50%。以体量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为主,品牌运营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率偏低,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尚未形成。在新兴产业层面,布局了一批好项目,近几年增速较快,但还存在体量不大、龙头不强、产业链关联度不高的短板。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产业重大项目在产能、规模、效益等方面仍在爬坡,对上下游配套项目的带动作用发挥不足。(二)数字化转型动力不强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总体规模小、结构不完整,涉及工业软件、大数据产业方面的企业极少,对本市工业企业赋能不足。全市工业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家族式管理仍然
13、占比较大,数字化转型的意识不强。尽管在传统产业局部开展试点取得初步成效,但是数字化转型还未全面铺开。投资规模大、周期长、风险高、量化难,减弱了企业转型动力。(三)资源要素集聚不足全市高端人才、创新人才总量较小,技能人才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全市多数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核心产业技术储备不足,产学研合作机制尚未形成。金融资源供给不足、投入保障机制亟待完善,资源配置分散、重复、封闭、低效等问题仍然存在,产业投融资模式创新不足。科技、咨询、物流等中介服务机构依然较为缺乏。可利用土地空间布局分散、产业用地资源相对偏紧。能耗双控压力加大,倒逼产业加速升级。(四)园区承载能力较弱园区投入缺乏有效
14、保障,基础支撑能力不强。全市主导产业布局分散,各园区产业雷同,难以发挥集聚效应。园区产业配套、生活配套不够完善,缺少行业公共服务平台,产业融合推进较慢,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生态圈还未形成。园区改革发展还不够深入,管理运营水平不高,缺乏长效机制和创新模式。三、面临新形势新要求(一)内外格局加速调整,莆田市工业发展面临更高挑战“十四五”期间,新冠疫情持续演变,国际形势愈加复杂严峻,全球贸易摩擦和结构性因素叠加,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此背景下,加工外贸生产模式首当其冲,产业发展不确定性加剧。在新形势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
15、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不断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同时,更好地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莆田市将巩固外贸出口、扩大内需市场,积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努力畅通产业链循环。(二)发展理念牢固树立,莆田市工业发展获取清晰方向福建省大力落实制造强国战略,以提高质量效益为核心,以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为导向,开展八大工程,促进“八新”发展,实施福建“新制造”计划等措施,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新体系,“十三五”时期致力于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的新福建,这为莆田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期间,莆田市将以推进高质量发
16、展为主题,统筹推进强链补链、技术攻关、基础再造,稳步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增强要素支撑,加快新动能培育,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为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提供全方位支撑。(三)增长模式深度变革,莆田市工业发展迎来转型机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强调,应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的根本性变革。以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迎来高速发展机遇,与三次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催生新模式、新业态,以推动技术变革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成为产业发展的先进驱动力。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这一现状既是
17、千载难逢的机遇,又是不进则退的挑战。“十四五”期间,莆田市将以数字化、产业化、平台化发展为特色,健全创新体系、产业生态和公共平台,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海洋经济等新动能,推动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再上新台阶。(四)区位优势显著发挥,莆田市工业发展享受政策红利莆田市具有天然的港口资源优势,具备发展港口经济的区位条件。湄洲湾两岸作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东南沿海大宗货物集散中心和闽台两省周边规模最大而又相距最近的一对姊妹港,有利于莆田市打造东南沿海区域性交通枢纽,建设现代化临港产业基地和能源基地、海峡两岸现代物流中心、两岸产业对接基地和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莆田市将用好区位
18、优势、政策优势,积极对接、争取国家、福建省资源,进一步发挥电子信息、新型功能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等国家级示范基地作用,构建临港产业新优势,打造东南沿海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强力枢纽。第二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量、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倍增,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为目标,以“六大重点工程”为抓手,围绕市委市政府“俯下身子抓产业,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决策部署要求,深入推进“强
19、攻产业、主攻工业”的发展战略,推动全市工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将莆田市建设成为东南沿海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强力枢纽。强攻产业主攻工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倍增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改革创新发展培育未来产业创新驱动工程培强扶优工程 数字转型工程 园区改革工程 绿色先行工程 区域开放工程强化产业支撑增补产业链条 提升产业能效 优化产业布局 完善产业生态 畅通产业循环新发展理念东南沿海产业发展重要载体和强力枢纽图2-1莆田市“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机制二、基本原则政策引领,创新发展。坚持创新在工业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
20、驱动发展战略,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创新环境,加速创新要素汇聚。发挥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作用,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上下联动,推动产业融通耦合。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培育多元化创新载体,激发企业活力,建立涵盖政府、产业、企业等各层次主体的全方位创新服务体系。数字驱动,智能发展。以数据为核心驱动要素,实现产业数字化赋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工业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强化项目支撑,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转型动力。推动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建设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园区革新,集群发展。以打造“改革试验区、开放先行区、创新引领区、
21、合作示范区”为目标,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发展和标准化建设。完善基础配套,强化项目带动,发挥园区作为提升产业规模、综合效益和集群能级的主战场作用,努力打造千亿级园区,再培育若干个千亿级、五百亿级产业集群。绿色开放,循环发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挖节能降碳的潜力,推进节能环保技术、绿色低碳装备应用,提升重点行业能效标杆水平。深化区域间交流合作,推动“产业引进来,市场走出去”,畅通产业链循环发展。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莆田市工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集群建设成效凸显,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绿色发展平稳推进,园区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到2035年,打造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结构优
22、质、贡献突出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将莆田市建设成为东南沿海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强力枢纽。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力争全市工业总产值占全省比重较“十三五”末提高0.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可比增速保持7.8%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43万元/人,工业投资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龙头骨干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到2025年,力争传统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新兴产业实现规模倍增,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其中,全市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突破28%o规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突破ll%o累计培育国家级
23、高新技术企业4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IOo家、省级单项冠军30家。集群效应不断凸显。到2025年,力争新培育新型功能材料、工艺美术、食品等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及新能源等超五百亿产业集群。着力培育6个超百亿元企业和12个超五十亿元企业,上市企业5家,在全市范围内基本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区域特色突出、结构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十四五”时期,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达到20%以上。到2025年,新增省级工业设计中心5个,企业技术中心20个,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级以上实验室5个。以企业为主体,涵盖产业、政府等多层次主体
24、的创新技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建设发展2个以上面向新型功能材料、食品加工、鞋服等领域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区域内平台经济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绿色发展平稳推进。到2025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等示范体系更加完善。全市规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十三五”末下降1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8%。全市新增绿色园区2个,绿色工厂10个,绿色产品30个,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3个。园区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到2025年,园区整合实现突破,基础设施及配套不断完善,项目承载能力持续提升,产城融合加快推进。园区标杆示范带动效应基本形成,综合效益显著提升。以莆
25、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体,打造1个千亿级开发区和2个五百亿级开发区,力争省级以上开发区在全省位次有所提升。全市园区集中度达80%以上,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亩均税收达20万元/亩以上。表2-1莆田市“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分类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25年属性产业结构1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1600预期性2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8预期性3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8预期性4超百亿元工业企业个6预期性创新能力5累计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个400预期性6规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1预期性分类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25年属性7全社会
26、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增长%20预期性8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个20预期性9新增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个4预期性10新增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个5预期性质量效益11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个63预期性12新增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个20预期性13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43预期性14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0预期性15行业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个2预期性16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标杆企业个10预期性绿色发展17规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十三五”末下降%10约束性1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8预期性19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降低%完成省下达指标约束性20新增绿色
27、工厂个10预期性21新增绿色园区个2预期性第三章重点工程任务一、培强扶优工程,加快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培育引进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围绕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以强链补链扩链为抓手,鼓励本地企业技改转型,引进一批关键领域和缺失环节配套项目,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一)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推动龙头企业壮大规模。建立健全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库,着力打造若干个百亿级、五十亿级龙头企业和一批“双高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有效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针对技术、业务、品牌和渠道等重点要素的并购重组,加快推动企业上市步伐。引导龙头企业固链延链。鼓励龙头企业主动延伸产业
28、链,围绕主业拓展物流、设计、服务、对外贸易等关联业务,推动多元化发展和服务型制造。面向产业链薄弱环节,深入梳理产业龙头企业招商目录,着力引进一批产业龙头重点项目。加强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增强配套龙头企业的生产服务能力。推动龙头企业持续加大本市采购、增强上下游产业链协同,促进一大批配套、协作中小企业发展。(二)深入推进技术改造加快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鼓励鞋服、食品、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提升,每年滚动实施百项技改重点项目,以项目为依托加速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通过“低端换高端、机械换数码、单台换成
29、套、人工换智能”等形式,全力推动企业开展以“智能化、自动化、集成化、生态化”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鼓励企业自主开发。发挥融资支持专项政策的作用,鼓励企业开展资源整合、设备改造、技术创新、节能降耗、品牌推广等多项行动。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增强技术装备自主保障能力。拓展技改项目融资渠道。加强财政资金支持,持续对实施生产线改造和智能化提升的企业按照年投资额实行奖补,开设企业技术改造融资“绿色通道”,加大对接技改贴息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企业技术改造的信贷新品种,鼓励企业发债,吸引民间投资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三)聚力补齐产业链短板夯
30、实产业基础。建立产业基础能力评估制度,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补齐重点产业链短板。加大“首台套”“首批次”应用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迭代应用,在鞋材、鞋机领域开展共性技术开发,在新能源、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材料和核心设备攻关项目,着力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大力引进产业链关键项目。围绕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深入开展产业链梳理分析,以“四新四高”项目为发展重点,开展产业链填平补齐工作,完善精准招商目录,引进一批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产业配套强的优质项目。传统产业重点对接皮革面料、鞋底鞋材等鞋服产业链项目,休闲食品、易制中式菜肴等食品产业链项目,以及智能制造、供应链、网
31、络与数据平台等助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项目。新兴产业重点对接化纤、大锦纶丝、纺纱织造与染整等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项目,模组、终端设备等电子信息产业链项目。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以产业链为纽带,依托行业协会、商会、产业联盟和龙头企业,提升重点领域上下游产业标准的协同性和配套性。加快建设产业链大数据平台,整合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等数据资源,为链主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提供优质、精准、有效的信息服务,促进产业链间资源的整合与协作。建立产业链安全评估机制,实行动态跟踪。二、创新驱动工程,打造工业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坚持创新在莆田市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关键作用,推动建设各类创新载体,激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推进科技
32、成果转化,不断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创新在工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驱动作用。(一)加快建设各类创新载体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全力推动莆田未来科技产业园建设,鼓励县(区)建立科技育成中心、众创空间、专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各类双创示范基地。聚焦关键技术,加快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建设产学研创新体系。紧密连接北京理工大学东南信息技术研究院、兰州大学东南研究院和莆田学院等本地高校科研院所、鞋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各行业龙头企业等产学研用创新主体,拓展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争取创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
33、。提升技术服务水平。鼓励依托专业咨询机构,为企业开展政策解读、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检验检测、成果对接、投融资等产业咨询服务。依托专业服务平台有效对接区域内和区域间大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生产能力。(二)激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政策扶持体系。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快探索有利于激发企业能动性的新型模式,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奖励、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奖励、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分段补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科技贷?土融资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激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谋划,健全企业科技创新机制,推动企业进一步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提高企业综合运营能力。依托现代经营理念,鼓励企业加强市场调研、需求分析、产品定义与营销
34、执行能力,畅通企业内部研发、生产、营销的联系渠道和企业外部组织、信息、人才的交流方式,引导企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价值链环节延伸。提升企业间协同能力。围绕鞋服、工艺美术、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支持大中小企业牵头或参与省级科技专项,鼓励企业创建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带动上下游企业抱团发展,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要素对接。依托“9.8贸洽会”“6.18虚拟研究院”等大型科技、经贸交流活动或平台,围绕重点产业筹办大型成果或项目对接会,构建政府计划推动和技术市场扩散双动力模式,加强创新科技成果对接,促进一批科技成果在莆转化和产业化。探索成果转化新模
35、式。推动制造业创新成果转化,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提升建设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STS)福建中心莆田分中心,促进中科院、高校科研成果在莆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工作。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奖励制度,鼓励支持企业将自有专利技术或引进的关键专利技术进行实施和转化。培养和发展知识产权代理、交易、咨询、评估、转化和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提高知识产权社会化服务水平。推动企业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制定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和团体标准。三、数字转型工程,依托关键核心技术策源攻关抢抓第
36、四次工业革命机遇,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其与制造业的融合应用,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开展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和示范项目,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融合高地和数字经济集群。(一)夯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建设。支持基础电信企业资源投入,加速普及千兆光纤网络,深化“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依托大唐网络5G微基站等龙头示范项目,推动全市5G基站规划与建设,打造全国室内微基站应用示范基地。依托高新区、开发区等建设5G产业集聚区,扶持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打造5G智能制造标杆。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聚焦5G+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网络安全等重点领域,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示范。
37、着力建设一批面向鞋服、工艺美术、食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型功能材料等领域的企业级、行业(区域)级和综合类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企业内部、上下游、跨领域生产设备与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大力发展新型基础设施。推进中国电子云(东南)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支持部署数据中心、边缘计算节点等新型基础设施。(二)深入推进智能制造推进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支持企业对工业现场“哑设备”进行网络化改造,引导中小企业核心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促进重点设备联网上云。推动规模以上企业产品研发设计、企业运营管理、生产过程管控、设备健康管理等业务系统上云。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分行业、分重点开展企业智能制造评估诊断,鼓励企
38、业根据生产经营需求,制定实施数字化改造方案,围绕数控车床、机床等生产设备,推动行业龙头企业与系统集成商开展关键装备数字化改造。加快推进企业“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和“机器换工”,提高企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推进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鼓励鞋服、工艺美术、食品等优势产业率先开展数字化转型,支持企业应用仿真软件、制造执行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聚焦设计、生产、销售等关键环节,打造一批具有标杆示范效应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三)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着力发展面向服务的制造。加快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的推广应用,鼓励有实力的智能制造装备、软件企业和
39、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推动制造企业向研发设计、增值服务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全面提升工业设计能力。培育创建一批特色明显、服务完善、竞争力强的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研究院,持续开展市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和考核评价工作,举办“妈祖杯”工业设计大赛,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国内、省内工业设计大赛,推动传统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深化工业设计对重点领域的服务支撑。建设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众协联等省级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发展一批服务型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推动建设面向服务型制造的专业服务平台、共性技术平台和咨询服务机构。四、园区提升工程,培育特色化高质量发展
40、载体坚持“特色化、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方向,坚持规划引领、集群培育、创新驱动,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园区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一)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壮大优势集群。实施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和平台招商,围绕鞋服、工艺美术、食品、新型功能材料等重点产业,打造优势显著的千亿级集群。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培育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特色品牌。聚焦各产业园区内食品、鞋服、工艺美术、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等主导产业,加快引进行业领军企业、打造集聚效应、做大做响园区品牌,争创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依托现有优势产业及龙头企业,规划建设定位鲜明、配套完善、功能
41、完备的工业走廊、化工园区、循环经济园、鞋服产业园等特色企业聚集区。(二)深入推进园区改革创新以莆田高新区、仙游经济开发区、湄洲湾国投经开区等为重点,培育若干个改革创新示范园区,形成引领带动效应。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工业(产业)园区规划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及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清单等有机衔接,促进“多规合一实行“管委会+公司”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探索、推进园区投融资、产业准入和退出、用人、考评等机制创新。提升公共服务。建立园区自助政务服务区和企业服务队伍,为企业投资经营和项目审批提供“一站式”的“互联网+服务”和全过程代办业务。围绕创新创业、技
42、术诊断、产融合作、产销对接等,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配套设施。基于区域产业发展定位,结合园区联动、行业发展和产业链整合需求,对标新、老“九通一平”标准化建设,加快完善水、电、污、路等基础设施。充分利用专项债券、政策性资金等,加大对标准化厂房、医疗教育、实习实训基地等生产生活设施配套的投入。(三)促进产业园区集约发展以亩均税收、投入产出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考核等方式,倒逼企业对标先进、补齐短板、分类提升。鼓励“零地增资”,支持企业在符合规划和安全要求、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工业土地,拓展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容积率。采取有效措施,盘活闲置厂房,激活低效用地。对亩产不达标企业,根据国家产业政策
43、、土地政策及安全生产、环保等有关规定,制定差别化用能、水电价、排污及改造提升等政策措施,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突出园区错位发展,推广园中园发展模式,以“一个园区一个首位产业、两个主攻产业”为原则,根据产业特色为园中园提供定制化的政策与基础设施。五、绿色先行工程,推进能源资源高效利用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全面统领减污降碳和能源资源高效利用,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坚持把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放在首位,推动生产过程清洁化转型,持续推进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建设,加快建立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一)推动工业领域节能降碳落实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每年滚动实施10项
44、节能降碳重点项目,通过先进工艺流程节能、重点用能设备节能、余热余压回收利用节能,数据中心和基站节能,以及鼓励企业、园区建设能源综合管理系统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依托福建(莆田)国家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大力发展异质结高效太阳电池产业、海上风电上下游产业、绿色氢能、新型储能等,壮大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二)促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培育废旧纺织品、废塑料、废旧轮胎、废纸等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龙头骨干企业,推动再生资源高值化循环利用。用好税收优惠政策,推进粉煤灰、锯末等大宗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以创建节水型企业、节水领跑者为抓手,推进化工、印染、食品等重点用能行业水资源节约利用。强化源头减量、
45、过程控制和末端高效治理相结合,推动生产过程清洁化转型。(三)培育绿色制造主体开发绿色产品。对标生态设计产品评价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引导企业聚焦鞋服、新型功能材料等行业,重点开发能源消耗低、生态环境影响小、可再生率大的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鼓励企业建立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机制,支持企业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装备,创建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绿色工厂。构筑绿色园区。加快建设布局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绿色园区,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园区余热、余压、废热资源和水资源循环利用,促进园区内企业废物资源交换利用。贯通绿色供应链管理。鼓励工业企业开展绿色制造承诺机制,倡导供
46、应商生产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打造绿色制造工艺,推行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运输、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处理,形成绿色供应链。六、区域开放工程,多元融合构筑双循环新格局在国家大力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找准全市产业在省内及国内的定位。对内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强化区域品牌建设。对外依托全市毗邻沿海发达地区的区位条件和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的近台优势,培育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通道,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有机结合,打造服务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链接点。(一)夯实质量基础强化质量标准。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引导制鞋、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企业开展质量对标,打造省级、国家级质量标杆。鼓励企业、协会参与国家、行业、地方标准
47、的制修订,增强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强化品牌发展意识。针对鞋服、工艺美术、食品加工等规模较大但影响力不足的产业,制定品牌化发展战略,引导龙头企业强化国际品牌意识,对标国际先进质量标准,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龙头企业,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不断拓展销售渠道。鼓励工业企业与供应链平台、电商平台、直播机构等合作,拓展营销渠道。发挥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中国(仙游)红木古典家具精品博览会等展会平台作用,推进品牌宣传和产销对接。(二)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全面融入区域协同发展。积极融入福州都市圈、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沿福厦泉轴线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深化闽东北协同发展区、闽浙赣皖福州经济协作区在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方面合作,从项目、产业、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