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理论的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理论的发展.ppt(2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起源于古希腊的家政管理亚里士多德(Aristotes,前384前322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经济思想主要见之于政治学和伦理学。他认为,经济一词应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研究家庭关系,除夫妻关系外,主要是研究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二是研究致富技术。但公认的经济理论始于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阶段(Political Economy)在1750-1870这段时期,也就是从重农主义到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的产生这段时间,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在经济思想史上则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熊彼特好象说过,在这一段时期,英国形成了一个所谓的“斯密李嘉图穆勒的古典体系”。当然,从更宽泛的意义上
2、说,属于这个“古典体系”的除了斯密、李嘉图、穆勒之外,还应该包括象马尔萨斯、马克思等这样伟大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经济学集大成者(经济学的第一次综合或革命),公认的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亚当斯密(Smith Adam,1723-1790)英国伦理学家,经济学家,集重农学派和重商主义理论之大成而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主要著作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名国富论。斯密研究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是“经济人”,即人的利已本性。继承了英法古典经济学家把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的传统,同时批判了重商主义认为对外贸易是致富源泉的错误观点,也摆脱了“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重农主义的片面看
3、法。他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并据此提出了利润和地租是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其“看不见的手”的著名论断至今仍是经济学家们热烈争论的话题之一。,亚当斯密对“看不见的手”是这样论述的:“当每一个人企图尽可能地使用他的资本去支持本国工业,从而引导那些工业使它的产品可能有最大的价值时,每一个人必然要为使社会的每年收入尽可能大而劳动。的确,他一般既无心要去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对之正在促进多少。他宁愿支持本国工业而不支持外国工业,只是想要确保他自己的安全;他指导这种工业去使其产品能具有最大的价值,只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也像在许多其他场合一样,他这样做只是被
4、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促进一个并不是出自他本心的目的。”(国富论,第4卷,第456页)“人差不多总有机会去获得他的兄弟们的帮助,然而只是期望从他们的善意去获得这种帮助,那是徒劳的。但是他如果能激起他们的利已心,使之倾向于他,并向他们表明,正是为了他们本身的利益才去做他们要做的事情,那他就很可能达到目的。我们不能期望从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慈善心得到我们的晚餐,而是从他们关怀他们自己的利益去得到。”(国富论,第1卷,第26页),Says Law 萨伊法则(法,1767-1832)在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一书中,他认为:“一种产品一经创造出来,它马上就会为其他产品提供一个与其自身价值完全相等
5、的市场。因而,单是创造一种产品这件事就会立即为其他产品打开出路。”这被概括为“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法则。,“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马克思,边际效用理论如果离开了“边际”,你将不知道企业的利润从哪里来。现代经济学教科书和论文中大量的“边际”,使人不能不感叹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发生的边际革命影响的深远。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的代表人物
6、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在曼彻斯特、在维也纳、在洛桑那样几种不同的文化氛围中进行研究,竟会想到同样的概念,可见这个概念不同寻常。在这里,我们不能不讲到边际革命的先驱者德国人戈森。戈森研究人类的功利、消费和享受。戈森定律有二:第一定律 是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原则。通俗地讲,当人们饥饿时吃馒头,第一个馒头效用最大,第二个馒头效用次之,依次递减,如果第三个馒头刚好吃饱了,第四个馒头就是负效用了。第二定律是享乐均等或享乐最大定律,即最大限度的满足来自于对满足需要的各种消费物的均等享受。作为这两个定律的一个推论,即在原有欲望已经被满足的情况下,要取得更大的享受,必须发现新的享乐和扩充
7、旧的享乐。,使戈森思想得以光大,使边际效用广为人知的,是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杰文斯,英国经济学家,他在187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一个“最后效用程度”的概念,即增加一个最后消费量对人的满足程度。,门格尔,奥地利经济学家,他从人们对财物满足欲望的强度的主观评价中引申出价值,提出所谓欲望满足递减率。,瓦尔拉斯,法国经济学家,他承袭了其父价值决定于稀少性的思想,并把稀少性解释成人们消费一定量消费品时最后的欲望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实际上就是后来的边际效用。,后来,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都采用了边际分析。再后来,边际分析成为现代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思
8、想与基本概念,极为广泛地被使用于经济学教科书和经济论文,以至于如果离开“边际”,现代经济学教科书将不知如何撰写。,新古典学派阶段“新古典学派”:是19世纪末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创建的一个有较大影响的学派。以局部均衡论为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价值和分配理论,分析经济体系中的价格形成过程和资源配置的过程。,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派(从Political Economy到Economy,第二次综合)马歇尔在英国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上吸收各种新的经济学的学说,写成了经济学原理(1890),用折衷的手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价值论、边际生产力论等溶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其特
9、点是:用主观心理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用社会达尔文进化论和“连续原理”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在方法论上吸收边际效用学派的边际分析方法和力学上的均衡概念。关于价值、价格的决定问题,古典经济学家一般是从供给即生产费用方面进行解释的,而边际效用学派则侧重从需求即效用方面来加以解释。马歇尔将两者综合,认为商品的价值、价格决定于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点。在西方经济学界称剑桥学派为“新古典学派”,主要就是指在这一点上新于古典学派。在政策主张上主张自由放任。,凯恩斯革命Keynes John Maynard,1883-1946,现代最有影响的英国经济学家。多次担任英国政府要职,曾任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主要著作为就业、利
10、息和货币通论。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导致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即容易流动的资产为人们所偏好因而喜欢以现金形式保存一部分资产,而这会导致投资需求不足);提出了投资“乘数”理论,认为如果投资支出或政府支出有一定增加,必定导致国民收入成倍增加。据此,凯恩斯强调实行国家宏观调控,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府刺激消费、投资和提高“资本边际效率,扩大商品与资本输出政策,加之福利政策等,以调节国内阶级利益矛盾、熨平周期性经济波动,促进资本主义持续稳定发展。由凯恩斯开始,经济学便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
11、经济学。而宏观经济学更多地涉及到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国家如何管理社会经济的问题和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解决社会中不同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稳定问题。,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萨谬尔森,新古典综合学派,第三次综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萨缪尔森,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代表学者。其于1948年编写了作为里程碑经济学教科书,为世界上最畅销的经济学教课书,共有40多种文字的译本。目前出版的是第17版。以萨缪尔森为代表所提出的“新古典综合”,在坚持新古典学派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做到了与凯恩斯经济学的较好结合。其经济学涵括了(评述或反映了)当代经济学的最前沿领域,因而成为当代西方的主流经济学。萨缪尔森:“星
12、期一、三、五我可以是萨伊定律的侍从,而星期二、四、六、我却可以是一名凯恩斯分子。”,萨缪尔森于1915年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Gary)城。20岁时,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文学学士(B.A.)学位;翌年,又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M.A.)学位;5年后获得哈佛大学博士(Ph.D.)学位。此外,萨缪尔森还曾获得多所大学的名誉学位。在1947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保罗道格拉斯以学会会长的身份把美国第一届克拉克(John Bates Clak)奖章授予了当时未满40岁的萨缪尔森,并预言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将有无可限量的前途。果然,萨缪尔森不负所望,23年后便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从1940年起,萨缪尔
13、森还曾担任美国计量经济学会会长,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国际经济学会会长和终身荣誉会长,以及在一系列政府机构和公司任经济顾问和研究员。萨缪尔森的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经济分析的基础(1947)、经济学(1948)、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1958),以及独自撰写和与多夫曼、索罗等合著的大量文章,这些文章被选编入保罗.A.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第一、二、三、四、五集。,萨缪尔森,新剑桥学派:坚持和发展J.M.凯恩斯的理论观点,批判传统的新古典派经济理论,力图建立与之相对立的新理论体系,也被称为英国后凯恩斯经济学。罗宾逊夫人出生于英国一个具有独立思想传统的家庭,本姓莫里斯,祖父是一个基督教社会主义者,父亲是皇家
14、陆军少将,后任伦敦大学玛丽王后学院院长。罗宾逊夫人于1921年10月入剑桥大学学习经济学,1925年毕业。次年与剑桥的经济学家A.罗宾逊(1897)结婚。自1931年起在剑桥大学经济系先后任助理讲师、讲师、副教授,1965年被选为教授。1971年退休转为名誉教授后,仍然活跃于西方经济理论界,直至病逝。,罗宾逊夫人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自50年代起,她曾多次访问中国,发表不少论著称颂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罗宾逊夫人的论著很多,内容涉及经济理论的各个方面,从不完全竞争理论到就业理论,从国际贸易理论到资本理论、分配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以至对马克思经济理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完全竞争经济学(1933
15、),就业理论引论(1937),就业理论文集(1937),论马克思经济学(1942),资本积累(1956),经济增长理论文集(1962),经济哲学(1962),经济学为难之处(1966),自由与必然:社会研究导论(1970),经济异端:经济理论中若干过时问题(1971),现代经济学导论(1973年与剑桥青年经济学家J.L.伊特韦尔合著)等。此外,50年代起先后出版了五卷经济论文集(19511979),收有她在各时期写的论文,其中不少对当时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晚年还自选两本文集:现代经济学文稿(1978)和现代经济学文稿续集(1980),作为对自己思想发展的总结。,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7
16、0年代的滞胀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再加上停滞的产出水平和不断上升的失业水平,为弗里德曼和卢卡斯所宣扬的反凯恩斯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正如30年代大萧条为凯恩斯革命提供了有利的环境,70年代的大滞胀引导经济学家和公众迎接反凯恩斯革命的到来。”(托宾),Milton Friedman,Robert E.Lucas,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7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研究上出现了一种试图把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结合的探索力量即理性预期学派,其代表人物是芝加哥大学教授卢卡斯(Robert Lucas),理性预期学派使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向古典主义复归,因此被称为新古典主义。,1.新
17、凯恩斯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凯恩斯主义基础上吸取非凯恩斯主义某些观点与方法形成的理论。(1)基础是凯恩斯主义:一是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二是坚持货币非中性理论;三是坚持短期均衡分析方法。是凯恩主义的继承。(2)新:吸取了一些非凯恩斯的东西,如粘性工资与粘性价格理论、预期理论等。2.粘性工资与粘性价格:随总需求的增加,工资和价格不是原地不动,而是缓慢在变动调整。工资和价格调整的缓慢、滞后和小幅度正是粘性的表现。,凯恩斯理论认为:工资与价格具有刚性,不能下跌。理性预期理论(新古典理论)认为,工资与价格具有完全弹性,预期价格上涨会立即引起工资与价格同幅度上升。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理性预期是一个有
18、用的假设,但是,由于工资与价格有刚性,妨碍工资和价格完全同预期价格水平变动,价格与工资不具有完全弹性,而是粘性的。总之,新凯恩斯主义承认理性预期,承认预期有作用;但不承认工资与价格有完全弹性,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粘性。,学习经济学的理由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经济学,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了解你生活的世界,有许多经济问题会使引起你的好奇心。为什么市中心的房价高?航空公司往返机票低?为什么明星得到的报酬高?为什么有时通货膨胀,有时通货紧缩?为什么现在工人下岗失业的多?这些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课程可以帮助你回答的问题。第二个原因是,经济学将使你精明地参与经济,在你日常生活中你要做出许
19、多经济抉择,是升学还是就业?多少收入用于支出?多少用于储蓄?多少用于投资?你是一个公司老板你要决定对你的产品收取多高的价格,学习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它将给你一些有助于你努力致富的手段。第三个原因是,它将使你更加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为什么我们国家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什么我们要实行再就业政策等。这些问题不仅是北京中南海决策者们的事,也是我们老百姓牵挂的事。因此,经济学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无论以后你阅读报纸;管理企业、政府机关或者你就是一个普通的消费者,你都会为你学习过经济学而感到欣慰。,五十多年来,作为一个职业经济学家,我一直对一种明显自相矛盾的状况感到百思不得其
20、解。一方面,相对价格理论的基本原理极其简单,甚至明晰到令人苦恼的程度;另一方面,在那些没有专门受过经济理论方面的系统教育的人当中,很少有人会觉得这些原理是显而易见的、非常自然的,至于能够把它们正确应用于具体问题的人就更少了。作为一种经历,在经济理论方面接受了训练,可以使人获得一种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对于那些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来说,仅仅是偶然才会无师自通的。经济理论的构造像数学的构造一样具有美学的感染力。它是一种和谐完满而又深奥复杂的整体,向人们提出了许多智力上的难题。凡是要用不充足的手段去达到各种各样目标的时候,就存在着经济问题。如果手段是充足的,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有的只是天堂。米尔顿 弗利德曼价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