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学习【医学课件】.ppt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245970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PPT 页数:132 大小:5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学学习【医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中医外科学学习【医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中医外科学学习【医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中医外科学学习【医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中医外科学学习【医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学学习【医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学习【医学课件】.ppt(13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一篇 总 论,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科,包括疮疡、皮肤病、肛门直肠疾病和外科杂病等。在历史上,跌打损伤、金刃刀伤、眼耳鼻喉口腔等病曾属于外科范围。由于医学的发展,分工愈来愈细,以上各病都先后归属于有关专科。中医外科学有着悠久历史,几千年来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逐渐成熟等不同阶段。,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一、简史二、流派三、发展,第二章 中医外科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中医外科的范围是包括疾病生于人的体表,能够用肉跟可以直接诊察到的,有局部症状可凭的、如痈、疽、疖、疔、发、流注、流痰、瘰疬、乳房病、瘿瘤、岩、皮肤病、肛肠病、虫兽咬伤、水火烫伤、眼、耳、鼻

2、、咽喉等。,第一节 中医外科范围,一、传统中医外科学范围二、现代中医外科学范围,第二节 疾病命名原则,以部位命名:如颈痈、背疽、手 发背。以穴位命名:如人中疔、委中毒。以脏腑命名:如肠痈、肺痈。以病因命名:如冻疮、水火烫伤、破伤风、漆疮。以症状命名:如红丝疔、麻风、乳头破碎。,以形态命名:如岩、蛇头疔、鹅掌风。以颜色命名:如白癫风、丹毒。以疾病特性命名:如烂疔、流注。以范围大小命名:如小的为疖,大的为痈,更大的为发。以传染性命名:如疫疔。,第二节 疾病命名原则,第三节 基本术语,一、总纲类疡:有时也称为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肿疡:指一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

3、的疮面。,二、疮疡类,痈 有头疽 发 疖 疔 无头疽 流注 丹毒 走黄 内陷 瘰疬 流痰 疫疔 烂疔 臁疮 结核,三、皮肤病类疮 疳 斑 疹 痘 癣 疥 疣,四、肛门病类痔 漏 肛裂 脱肛肛门周围痈疽,五、肿瘤类 瘿 瘤 岩 失荣 翻花疮 锁肛痔,六、其他类风 毒 痰,第一节 致病因素 1外感六淫 2 情志内伤 3 饮食不节 4 外来伤害 5 劳伤虚损 6 感 受特殊之毒 痰饮瘀血,第三章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第二节 发病机理,一、邪正盛衰二、气血凝滞三、经络阻塞四、脏腑失和,1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 当人体为外感六淫邪毒,外来伤害等致病因素,破坏了气血的正常运行,形成了局部的气血凝滞,阻于肌肤,

4、或留于筋骨。或致脏腑失和,即可发生外科疾病。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源于脏腑,外通于体表的皮、肉、脉、筋、骨等处,具有运行气血,联络人体内外器官的作用所以当各种致病因素,引起局部气血凝滞后,势必形成经络阻塞,在气血凝滞,经络阻塞、毒邪壅遏后,病变部即可发生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当病邪炽盛时,通过经络的传导,,由外传里,内侵脏腑;或脏腑内在的病变,由里出表,在邪正斗争过程中,则可产生一系列的全身症状,如形寒、发热,头昏头痛,骨节痠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舌苔或白或黄,脉象或紧或数;更严重时则出现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舌苔黄糙或灰腻,舌质红绛,脉象洪数或弦数等。所以说,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

5、理,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形成了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营气不从,脏腑失和等病理变化,从而产生各种外科疾病。,1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2气血凝滞在病理过程中的转化 疾病发生和发展是个“动”的过程,病理过程也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的。当致病因素造成了局部气血凝滞之后,通过治疗,去除致病因素,使气血运行正常,使外科病变得以消散吸收而痊愈。,如疮疡在局部气血凝滞进一步发展,则郁而化热,热胜肉腐,血肉腐败,酝酿液化而为脓。当脓肿形成后,若治疗得当,及时切开引流,或人体正气不衰,抗病能力尚强,脓肿自行溃破,脓液畅泄,毒从外解,气血凝滞得以通畅,形成溃疡后,腐肉逐渐脱落,新肉生长,最后疮口愈合。,2气血凝滞在病

6、理过程中的转化,3气血与外科疾病的 发生及其预后 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否,与人体的气血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气血盛者,即使外感六淫邪毒,或情志内伤等也不一定发病;反之,则易于发病。,此外,气血的盛衰,直接关系着外科疾病的起发、破溃、收口等,对整个病程的长短有着一定影响。一般来说,如果气血充足,外疡不仅易于起发、破溃,而且也易于生肌长肉,迅速愈合。如气虚者则难于起发、破溃;血少者难于生肌收口。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常用扶正托毒,调补气血之法,以助气血之恢复,而使疾病早日痊愈。,3气血与外科疾病的 发生及其预后,4 脏腑与外科疾病的发生及其预后 由于人体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机体,因此,外科疾病虽然绝大多数发于

7、体表的皮、肉、脉、筋、骨之某一局部,但与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脏腑功能失调,不但可导致体表的疮疡发生、发展,同样能引起脏腑本身的病变,如肠道运化失常,气血凝滞,导致肠痈的发病。同时脏腑内在的病变,可以反映于体表,而体表的毒邪通过经络的传导也可以影响脏腑而发生病变。,例如有头疽、颜面疔疮、大面积烧伤、疫疔、毒蛇咬伤等病,可因热毒、疫毒、蛇毒的毒邪炽盛,或因体虚正不胜邪,而使毒邪走散,内陷脏腑,如毒邪攻心,蒙闭心包,扰乱神明,以致出现神昏谵语;毒邪犯肺而见咳嗽、胸痛、痰血等许多重危症状而成“走黄”、“内陷”之证。它如古代医家总结出“五善”、“七恶”,麻风病的“五损”等,都说明了脏腑的受害与否,可作

8、为判断外科疾病预后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4 脏腑与外科疾病的发生及其预后,.经络与外科疾病发病的关系 局部经络阻塞是总的外科疾病发病机理之一,同时身体经络的某一局部有了弱点,也能成为外科疾病的发病条件,如外伤瘀阻后形成瘀血流注;某一部位损伤后,易为毒邪外侵而成痈肿;头皮外伤血肿后,常可导致斑秃的发生等。,古人在长期实践中,已认识到“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地”。此外,经络也是传导毒邪的通路。在正常情况下它具有运行气血,联络人体内外各个组织器官的作用。在疾病的情况下体表的毒邪,由外传里,内攻脏腑;脏腑内在病变,由里出表,外达体表,亦是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形成的。所以说经络与外科疾病的发生、变化也有着密切

9、的联系。,.经络与外科疾病发病的关系,第四章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第一节 辨 病、详询病史、全面体检、注重局部、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四诊合参),望诊(一)局部病变(二)精神(三)形态(四)舌苔,闻诊(一)听声音 1 语言 2 呼吸 3 呕吐 呃逆(二)嗅气味,问诊,(一)问寒热(二)问汗液(三)问饮食(四)问二便(五)问旧病(六)问病因或诱因(七)问职业(八)问妇女月经(九)问家族,切诊,(一)脉诊,1浮脉 2沉脉 3迟脉 4数脉 5滑脉 6涩脉 7大脉 8小脉,(二)触诊,第二节 阴阳辨证、阴阳是外科疾病的总纲,、辨阴证阳证,1发病缓急:急性发作的病同阳;慢性发作的病属阴。2

10、病位深浅:病发于皮肉的属阳;发于筋骨的属阴。3皮肤颜色:红活焮赤的属阳;紫暗或皮色不变的属阴。4皮肤温度:灼热的属阳;不热或微热的属阴。,5肿形高度:肿胀形势高起的属阳;平坦下陷的属阴。6肿胀范围:肿胀局限,根脚收束的属阳;肿胀范围不局限,根脚散漫的属阴。7肿块硬度:肿块软硬适度;溃后渐消的属阳,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的属阴。8疼痛感觉:疼痛比较剧烈的属阳;不痛、隐痛痠痛或抽痛的属阴。,、辨阴证阳证,9.脓液稀稠:溃后脓液稠厚属阳;稀薄或纯血水属阴。10.病程长短:阳证病程较短;阴证病程较长。11.全身症状:阳证初起常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症状渐消;阴证初起一般无症状,

11、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颧红,面晄白、神疲自汗、盗汗等症状,溃脓尤甚。12.预后顺逆:阳证易消、易溃、易敛,预后多顺(良好);阴证难消、难溃、难敛,预后多逆(不良)。,、辨阴证阳证,、上部辨证、中部辨证、下部辨证,第三节 部位辨证,第四节 经络辨证,一、人体各部所属经络头顶:正中属督脉经;两旁属足太阳膀胱经。面部、乳部:属足阳明胃经(乳房属胃经,乳外属足少阳胆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耳部前后:属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手、足心部:手心属手厥阴心包经;足心属足少阴肾经。背部:总属阳经(因背为阳,中行为督脉之所主;两旁为足太阳膀胱经)。臀部:外侧属手三阳经;内侧属手三阴经。腿部:外侧属足三阳经;内

12、侧属足三阴经。腹部:总属阴经(因腹为阴,中行为任脉之所主)。,一、人体各部所属经络,二、十二经脉气血之多少 手足十二经脉有气血多少之分,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肮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为多血少气之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为多气少血之经。,三、循经用药 因疮疡所发部位和经络不同,治法就有区别,须结合经络所主的部位而选用一些引经药物收效。如手太阳经用黄柏、藁本;足太阳经用羌活;手阳明经用升麻、石膏、葛根;足阳明经用白芷、升麻、石膏;手少阳经用柴胡、连翘、地骨皮(上)、青皮(中)、附子(下);足少阳经用柴

13、胡、青皮;手太阴经用桂枝、升麻、白芷、葱白;足太阴经用升麻、苍术、白芍;手厥阴经用柴胡、丹皮;足厥阴经用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手少阴经用黄连、细辛;足少阴经用独活、知母、细辛。,第五节 局部辨证 一、辨肿,(一)肿的性质 1。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2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不红不热,常伴有酸痛。3风肿:漫肿宣浮,或游走无定,不红微热,轻微疼痛。4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5痰肿:肿势或软如绵、馒,或硬如结核,不红不热。,6气肿:肿势皮紧内软,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7.瘀血肿:肿而胀急,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消退。8.脓肿:肿势高突,皮肤

14、光亮,肤红灼热,剧烈跳痛,应指。9.实肿:肿势高突,根盘收束。10.虚肿:肿势 平坦,根盘散漫。,肿的性质,(二)肿的病位和形色,局限性:红肿高突,根围收束,不甚平坦,多为实证、阳证。弥漫性:肿势平坦,散漫不聚,边界不清。阳证见之,为邪甚毒势不聚;阴证见之,为气血不充。全身性:疮疡溃后见头面手足虚浮,由于脓出过多,病久气血大耗,脾阳不振所致。,二、辨肿块、结节,(一)肿块 1.大小 2.形态 3.质地 4.活动度 5.位置 6.界限 7.疼痛 8.内容物(二)结节,三、辨痛,(一)疼痛原因,1热痛:皮色掀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2寒痛:皮色不红、不热、痠痛,得暖则痛缓。3风痛:痛无定处,忽彼

15、忽此,走注甚速o 4气痛: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5湿痛: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出现凹性水肿或见糜烂流 滋。6.痰痛:疼痛轻微,或隐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7.化脓痛:形势急胀,痛无止时,如有鸡啄,按之中软应指。8.瘀血痛:初起隐痛,微胀、微热,皮色暗褐,继则皮色青紫 而胀痛。,(一)疼痛原因,(二)疼痛类别 1卒痛:突然发作,疼痛急剧,多见于急性疾患。2持续痛:痛无休止,持续不减,一般阳证未溃前多见此。痛势缓和,持续较久,一般阴证初起时多见此。,(三)疼痛性质 1刺痛:痛如针刺,病变多在皮肤,如蛇串疮、热疮等病。2灼痛:痛而有灼热感,病变多在肌肤,如疖、有头疽、颜面疔、丹毒、度的烧

16、伤等病。3裂痛:痛如撕裂,病变多在皮肉,如肛裂、手足皲裂较深者。4钝痛:疼痛滞钝,病变多在骨与关节间,如流痰、附骨疽转入慢性阶段。,5痠痛:又痠又痛,病变多在关节,如流痰、系统性 红斑狼疮等。6胀痛:痛而紧张,胀满不适,如血肿、癃闭等绞痛:痛如刀割,发病急骤,病变多在脏腑,如石淋等。8啄痛:痛如鸡啄,并伴节律性痛,病变多在肌肉,多在阳证化脓阶段,如手部疗疮、乳痈等病。9抽掣痛:除痛时有抽掣外,并伴有放射痛,导致于邻近部位,如石瘿、乳癌、失荣之晚期。,(三)疼痛性质,(四)痛与肿结合辨 先肿而后痛者,其病浅在肌肤,如颈痈。先痛而后肿者,其病深在筋骨,如附骨疽。痛发数处,同时肿胀并起,或先后相继者

17、,如流注。肿势蔓延而痛在一处的,是毒已渐聚。肿势散漫而无处不痛的,是毒邪四散,其势方张。肿块坚硬如石不移,不痛或微痛,日久逐渐肿胀时觉掣痛者,常为岩。,四、辨痒,(一)以原因来辨1.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如牛皮癣、白疕、瘾疹等。2.湿胜: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最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或有传染。3.热胜:皮肤瘾疹,焮红灼热作痒,或发暴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4.虫淫: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烈,最易传染。5.血虚:皮肤变厚干燥、脱屑、作痒,少糜烂流水。,(二)以病变过程来辨 1肿疡作痒:一般

18、较为少见,如有头疽、疔疮初起,局部肿势平坦,根脚散漫,脓犹未化之时,可有作痒的感觉,这是毒势炽盛,病变有发展的趋势。特别是疫疔,只痒不痛,而病势更 为严重。又如乳痈、腿痈经治疗后局部根脚收束,肿痛已减,余块未消之时,也有痒的感觉,这是毒势已衰,气血通畅,病变有消散的趋势。,2溃疡作痒:如痈疽既溃之后,自当诸苦消失,而忽然患部感觉焮热奇痒不安,这是由于脓区不洁,脓液浸渍皮肤,护理不善所致;或因应用汞剂、砒剂、敷贴膏药等引起皮肤过敏所致。如溃疡经治疗后,脓流已畅,四周余肿未消之时,或于腐肉已脱、新肌渐生之际,而皮肉间感觉微微作痒,这是毒邪渐化,气血渐充,助养新肉,将要收口的佳象。,(二)以病变过程

19、来辨,麻木是由于气血不运或毒邪炽盛,以致经脉阻塞而成。由于形成麻木的致病原因不同所致麻木的情况亦有差别。如疔疮、有头疽,坚肿色褐,麻木不知痛痒,伴有较重的全身症状,是为毒邪炽盛,常易致走黄或内陷;如麻风、脱疽早期患部麻木,是为气血不运脉络阻塞,后期常易致腐烂筋骨,顽固难愈。,五、辨麻木,六、辨脓,(一)成脓的特点1.疼痛 2.肿胀 3.温度 4.硬度 有脓与无脓的区别:a.有脓:按之灼热痛甚,以指端重按一处其痛最甚,肿块已软,指起即复(即应指),脉来数者,为脓已成。b.无脓:按之微热,痛势不甚,肿块仍硬,指起不复(不应指),脉不数者,为脓未成。,1按触法:一般用两手食指的指端轻放于脓肿患部,相

20、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端稍用力按一下,则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感觉称为应指,这样经多次反复及左右相互交替试验,若应指明显者为有脓。2透光法:医师以左手遮着患指(趾),同时以右手把手电简放在患指(趾)下面,对准 患指(趾)照射,然后注意观察指(趾)部上面,如见有深黑色的阴影为有脓。,(二)确认成脓的方法,点压法:手(趾)部脓少时。可用大头针 等圆钝物在局部轻压,如有局限性剧痛,为可疑脓肿。穿刺法:疮疡患于深部,当脓已成而脓液不多,用按触法或透光法辨脓有困难时,则可采用注射器穿刺抽脓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来辨别脓的有无,而且可以用来采取脓液标本。在操作时必须注意严格消毒,以及穿

21、刺部位进针的深度等。.B超:可确定脓肿部位,判断脓肿大小,引导穿刺或切开排脓。,(二)确认成脓的方法,1浅部:肿块高突坚硬,中有软陷,皮薄灼热焮红,轻按便痛而应指。2.深部:肿块散漫坚硬,按之隐隐软陷,皮厚、不热或微热,不红或微红,重按方痛而应指。,(三)辨脓的部位深浅,1脓的形质:宜稠不宜清。般稠厚者,其人元气较充;淡薄者,其人元气多弱。若先出黄的稠厚脓液,次出黄稠滋水,为将敛佳象,若脓由稀薄转为稠厚,体虚渐复,有收敛之象。或脓由稠厚转为稀薄,为体质渐衰,时难敛。若脓成日久不泄,一旦溃破,脓质虽如水直流,但其色不晦,其气不臭,未为败象。如脓稀似粉浆污水,或夹有败絮样物质,而色晦腥臭者,为气血

22、衰竭,是属败象。,(四)辨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2脓的色泽:宜明净不宜污浊。如黄白质稠,色泽鲜明者,为气血充足是佳象;如黄浊质稠,色泽不净,为气火有余,尚属顺证;如黄白质稀,色泽洁净,气血虽虚,未为败象。如脓色绿黑稀薄者,为蓄毒日久,有损筋伤骨之可能。如脓中夹有瘀血色紫成块者,为血络受伤。如脓色如姜汁,则每多兼患黄疸,病势较重。,(四)辨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3脓的气味:脓液一般略带腥味的,其质必稠,大多是顺证现象;脓液腥秽恶臭的,其质必薄,大多是逆证现象,而且往往是穿膜着骨之征。其他如蟹沫者,为内膜已透,每多难治。,(四)辨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4.辨脓时的注意点:对手部和面部疮疡辨脓时,应

23、注意患部是否用过碘酒的涂搽,仔细按之实无波动感。辨脓的有无时结合各病的发病日期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痈一般7天成脓;暑湿流注14天;蛇头疔,螺疔10天左右;手丫疔7天左右;乳痈约为10天,流痰则6个月1年以上。但需注意,如经用抗生素治疗后的某些疾病不能消散,这些病的化脓天数则均可延迟。,(四)辨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患于股四头肌处的肿疡,往往按之似有波动感,此处的验脓必须上下左右四处互相垂直的方向进行,或取脓肿患部侧倒,或病人暂时直立位进行检查,验后确有波动感者,方可手术切开。一般肿疡波动冲击感有力者多为厚脓,患者气血尚充实,溃后愈合较快;波动冲击感无力者,多为薄脓,为气血不足,溃后愈合较慢。

24、,4.辨脓时的注意点:,七、辨溃疡,(一)色泽阳证溃疡:疮面脓液稠厚黄白,色鲜不臭,腐肉易脱,色泽红活鲜润,新肉易生,疮口易敛,知觉正常;阴证溃疡:疮面脓液清稀,或时流血水,腐肉不易脱落,或虽脱新肉不生,色泽灰暗,疮口经久难敛,疮面不知痛痒。,如疮面污浊不清,腐肉不易脱落,四周紫暗,疮面上方青筋暴露,或动脉搏动消失,有的患部肤温减低,多为气血凝滞所致。如疮面腐肉已尽,而脓水灰薄,或偶带绿色,新肉不生,状如镜面,光白板亮,不知疼痛,是为虚陷之证。如疮顶突然陷黑无脓,四周皮肤暗红,肿势扩散,多为疔疮走黄之象。,(二)溃疡形态,(二)溃疡形态 瘰疬溃疡:疮口呈有空腔或伴漏管,疮面肉色不鲜,脓水稀薄,

25、并夹有败絮样物,疮口愈合较为缓慢。附骨疽、流痰之溃疡疮口呈凹陷形,四周皮肤乌黑,伴漏管形成,前者有死骨从疮孔中排出,后者脓液中夹有败絮状物,收口均十分缓慢。麻风溃疡:呈穿凿形,常可深及骨部,并发出腐臭气味,不觉痛感为麻风溃疡之特点。,褥疮溃疡:均发生于人体易磨擦的部位,如臀、背、足跟等处,疮面坏死不易脱落,或疮口凹陷甚深,肉色不鲜,日久不易愈合。手指部疔疮,疮口二三处,溃后肿胀不消,状如蛇头,脓水臭秽,每多损骨。,(二)溃疡形态,岩性溃疡:疮面多呈翻花或如岩穴,有的在溃疡底部见有珍珠样结节,疮周色泽暗红,内有紫黑坏死组织,渗流血水,溃疡始终不会愈合,(二)溃疡形态,梅毒性溃疡:其边缘削直而如凿

26、成或是略微内凹,基底面高低不平,有暗黄色坏死组织而带有臭味。掌握溃疡的不同形态,有助于诊断。,(二)溃疡形态,八、辨出血(一)便血 远血 近血(二)尿血,一、辨五善证心善:精神爽快,言语清亮,舌润不渴,寝寐安宁。肝善: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脾善:唇色滋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润。肺善:声音响亮,不喘不咳,呼吸均匀,皮肤润泽。肾善:并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九、辨善恶顺逆,(二)辨顺证初起:由小渐大,疮顶高突,焮红疼痛,根脚不散。已成:顶高根收,皮薄光亮,易脓易腐。溃后:脓液稠厚黄白,色鲜不臭,腐肉易脱,肿消痛减。收口:疮面红活鲜润,新肉易生,疮口易敛,感

27、觉正常。,二、辨恶证、逆证(一)辨七恶证心恶:神志昏糊,心烦舌燥,疮色紫黑,言语呢喃肝恶:身体强直,目难正视,疮流血水,惊悸时作脾恶:形容消瘦,疮陷脓臭,不思饮食,纳药呕吐肺恶:皮肤枯稿,痰多音暗,呼吸喘急,鼻翼煽动肾恶:时渴引饮,面容渗黑,咽喉干燥,阴囊内缩脏腑败坏:身体浮肿,呕吐呢逆,肠鸣泄泻,口糜满布。气血衰竭:疮陷色暗,时流污水,汗出肢冷,嗜卧语低。,(二)辨逆证 初起:形如黍米,疮顶平塌,根脚散漫,不痛不热。已成:疮顶软陷,肿硬紫暗,不脓不腐。溃后:皮烂肉坚无脓,时流血水,肿痛不减。收口:脓水清稀,腐肉虽脱、新肉不生,色败臭秽,疮口经久难敛,疮面不知痛痒。,第五章 治 法,第一节 内

28、 治 法 在外科疾病中,一般可分为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因此,按照这二个不同阶段,立出消、托、补三个总的治疗原则。然后循此治则运用具体的治疗方法,如解表、清热、和营等法。一、内治法的三个总则 1消法 是运用不同的具体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此法适应于初期肿疡以及外科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但具体用法,是极其灵活的,因为一个病有一个病的致病因素,故必须针对病因病情,运用不同的方法,例如:有表邪者用解表法;里实者用通里法;热毒蕴结者用清热法,此外还应结合患者的体质强弱,肿疡所属经络部位等选加不同药物。这样进行施治,则未成脓者可以内消,即使不能内消亦可移深居浅

29、,转重为轻。若疮形已成,则不可概用内消之法,以免“养痈成患”毒散不收,气血受损,脓毒内蓄,侵蚀好肉,甚至腐烂筋骨,反使溃后难敛,不易速愈。,2托法 外科启玄说:“托者,起也,上也”。就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法则,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此法适应于外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难溃难腐的虚证。如毒气盛而正气未衰者,可仅用透脓的法则,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若毒邪炽盛的,还需加用清热解毒药物。3补法 外科启玄说:“言补者,治虚之法也,经云,虚者补之。”就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此法适用于溃疡的后期,毒势已去,精神

30、衰疲,元气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凡气血虚弱者,宜补养气血;脾胃虚弱者,宜理脾和胃;肝肾不足者,宜补益肝肾等。但毒邪未尽之时,切勿遽用补法,以免留邪为患,助邪鸱张,而犯“实实之戒”。,二 内治法的具体应用1解表法 用解表发汗的药物,使邪从汗解之法。这正如内经所说“汗之则疮已”之意。在具体应用时,当分辨风热、风寒,法分辛凉解表与辛温解表。(1)方剂举例:辛凉解表方,如银翘散或牛蒡解肌汤;辛温解表方,如荆防败毒散、万灵丹。(2)适应证:辛凉解表用于外感风热证,疮疡焮红肿痛,或咽喉疼痛,或皮肤间出现急性泛发性皮损,皮疹色红,伴有恶寒轻、发热重、汗少、口渴、小便黄、舌苔薄黄,脉浮数者,如颈痈、乳痈

31、、瘾疹(风热证)、药疹等。辛温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证,疮疡肿痛痠楚,或皮肤间出现急性泛发性皮损,皮疹色白,或皮肤麻木,伴有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口不渴、舌苔白、脉浮紧者,如瘾疹(风寒证)、麻风病初起。(3)注意:凡疮疡溃后,日久不敛,体质虚弱者,即使有表证存在,亦不宜发汗太过,否则汗出过多,体质更虚,因而引起痉厥、亡阳之变。,2通里法 是用泻下的药物,使蓄积在脏腑内部的毒邪,得以疏通排出,从而达到除积导滞,逐瘀散结,泻热定痛,邪去毒消的目的。通里法常用的分贝为攻下(寒下)和润下两法。(1)方剂举例:攻下法方,如大承气汤、内疏黄连汤、凉膈散;润下法,如润肠汤。(2)适应证:攻下法适用于表

32、证已罢,热毒入腑,内结不散。如外科疾病的实热阳证,焮红高肿,疼痛剧烈,皮肤病之皮损焮红灼热,肠痈之腹痛拒按,伴口干饮冷、壮热烦躁、呕恶便秘、腹胀腹痛、舌苔黄腻或黄糙、脉沉数有力者。润下法,适用于阴虚肠燥便结。如疮疡、肛门病、皮肤病等阴虚火旺,胃肠津液不足,口干食少,大便秘结,脘腹痞胀,苔黄腻或薄黄,舌干质红,脉象细数者。(3)注意点:通里攻下法,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尤以年老体衰、妇女妊娠或月经期更宜慎用;使用时应中病即止,不宜过剂,否则会损耗正气,尤其在化脓阶段,过下之后,正气易虚则脓腐难透,疮势不能起发,反使病情恶化。若用之不当,能损伤肠胃,耗伤正气,易使毒邪内陷。,3清热法 用寒凉的药物,

33、使内蕴之热毒得以清解,为治热毒蕴结的主要法则。也就是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治法。在具体运用时,首先必须分清热之盛衰,火之虚实。实火宜清热解毒;热在气分者,当清气分之热;邪在营分者,当清血分之热;阴虚火旺者,当养阴清热。(1)方列举例:清热解毒方,为五味消毒饮;清气分之热方,如黄连解毒汤;清血分之热方,如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养阴清热方,如知柏八味丸,清骨蒸潮热方,如清骨散。,(2)适应证:清热解毒法用于红肿热痛的阳症,如疮疡中的疖、疔疮、等。清气分之热适用于红肿或皮色不变,肿胀疼痛的阳证;皮肤病之皮损焮红灼热脓疱糜烂等,如颈痈、流注、附骨疽、蕴热证肠痈、接触性皮炎、脓疱疮等等,均伴发热、口褐、喜

34、冷引饮、大便燥结、小溲短赤、苔薄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等证。但在临床上,清热解毒与清气分之热有时不能截然分清,常相互合并应用。清血分热用于焮红灼热的外科疾病,如烂疔、发、大面积烧伤;皮肤病之红斑、瘀点、灼热,如丹毒、药物性皮炎、红斑性狼疮;可伴有高热、口渴不喜饮、苔黄腻舌质红、脉弦数或弦滑数等证。以上3法在热毒炽盛之时往往互相同用。假如热毒内传,而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昏厥不语,苔焦黑而干,舌质红绛,脉象洪数或细数,如走黄、内陷,又当加用清心开窍法,常用药物为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养阴清热用于阴虚火旺的慢性炎症、红斑性狼疮,或走黄、内陷后阴伤有热者。清骨蒸潮热用于瘰疬、流痰等虚热不退的疾病。(3)

35、注意点:应用清热药切勿太过,必须兼顾胃气,若过用苦寒,势必损伤胃气,而致嗳酸、便溏、纳呆等症状。尤其在疮疡溃后,更宜注意,过投寒凉能影响疮口愈合。,4温通法 用温经通络、散寒化痰等药物,以驱散阴寒凝滞之邪,为治疗寒证的主要法则。即内经所说“寒者热之”之意。本法在临床运用时,分有温经通阳、散寒化痰和温经散寒、祛风化湿两法。(1)方剂举例:温经通阳方,如阳和汤;温经散寒方,如独活寄生汤。(2)适应证:温经通阳、散寒化痰法,适用于体虚寒痰阻于筋骨,患处隐隐痠痛、漫肿不显、不红不热,口不作渴、形体恶寒、小便清利、苔白脉迟等内寒现象,如流痰、脱疽等病。温经散寒、祛风化湿法,适用于体虚风邪寒湿袭于筋骨,患

36、处痠痛麻木、漫肿不红不热,恶寒重、发热轻、苔白腻、脉沉紧等外寒现象,如痹症中风寒湿证以及麻风病初起等。总之,以上两法中的阳和汤以温阳补虚为主,一般多用于体质较虚者;而独活寄生汤是祛邪补虚并重.(3)注意点:证见阴虚有热者,不可施用本法,因温燥之药能助火劫阴,若用之不当,能造成其他变证。,5祛痰法 用咸寒化痰软坚的药物,使因痰凝聚之肿块得以消散的法则。般的说,痰不是疮疡的主要发病原因。因为外感六淫或内伤情志,以及体质虚弱等,多能使气机阻滞凝聚成痰。因此,祛痰法在临床运用时,大多数是针对不同病因,配合其他治法使用,才能达到化痰、消肿、软坚的目的。故分有疏风化痰、解郁化痰、养营化痰等法。(1)常用方

37、剂:疏风化痰方,如牛蒡解肌汤合二陈汤;解郁化痰方,如逍遥散合二陈汤;养营化痰方,如香贝养营汤。(2)适应证:疏风化痰适用于风热挟痰之病症,如颈痈结块肿痛、咽喉肿痛,伴有恶风发热。解郁化痰,适用于气郁挟痰之病症,如瘰疬、乳癖、肉瘿,结块坚实,皮色不变,不痛或微痛,伴有胸闷气塞、性情急躁等。养营化痰适用于体虚挟痰之证,如瘰疬、乳岩溃后,脓水稀薄,或渗流血水、形容消瘦、神疲肢软者。(3)注意点:因痰而致的外科病,每与气滞、火热相合,故一般很少应用温化之品,以免助火生热之弊。,6理湿法 用燥湿或淡渗的药物,以祛除湿邪的一种治法。湿邪阻滞,一般来说在上焦宜化,在中焦宜燥,在下焦宜利。理湿之法不是单独使用

38、,必须结合清热、祛风等法,才能达到治疗目的。(1)方剂举例:清热利湿方,如二妙丸、萆藓渗湿汤、五神汤、龙胆泻肝汤等;除湿祛风方,如豨莶九。(2)适应证:外科疾病兼有胸闷呕恶、腹胀腹满、神疲乏力、纳食不佳、舌苔厚腻者用燥湿之法;一般下肢疮疡,皮肤病有糜烂渗液者,多用利湿法。清热利湿法,用于湿热交并之证,如湿疮、漆疮、臁疮、肌肤焮红作痒、滋水淋漓者,则用二妙九、萆藓渗湿汤等方为宜;如患处灼热肿胀疼痛,热重于湿,如委中毒、附骨疽等,则可选用五神汤;如病变在肝经部位,且因湿热引起的乳发、脐痈、囊痈等病,则宜清泻肝火湿热,可选用龙胆泻肝汤;祛风除湿法适用于风湿袭于肌表之证,如白驳风(白癜风),可用豨莶丸

39、。(3)注意点:湿为粘腻之邪,易聚难化,常与热、风、寒、暑等邪相合而发病,又可化燥、寒化,故治疗时必须结合清热、祛风、散寒、清暑等法同时合并应用;理湿之药,过用每能伤阴,故阴虚、津液亏损者,宜慎用或一般不用。,7行气法 用理气的药物,使气机流畅,气血调和,从而达到消肿散坚止痛的目的。外科疾患由气血凝滞者,最为多见,因气血凝滞,是外科病理变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行则血行,所以行气之法,多与活血之药配合使用。外科疾患之中由肝气郁结而发病者,也属不少盖气机郁结,也能导致气血凝滞。用疏肝解郁之法,使肝气得以条达从而气机也可舒畅。(1)方剂举例:逍遥散或舒肝溃坚汤。(2)适应证:凡外

40、科因气分郁滞所致者,如肿块坚硬、不红不热,或肿势皮紧内软,随喜怒而消长,如气瘿、乳癖、乳岩等病。(3)注意点:凡行气药物,多有香燥辛温特性,容易耗气伤阴;若气虚、阴伤或火盛患者须要慎用或禁用。此外行气法在临床上单独使用者较少,常与祛痰、和营等方法配合使用,且以疏肝解郁之法应用较多。,8和营法 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疮疡肿消痛止的目的。它在内治法中,应用相当广泛。因外科病的形成,虽有各种致病因素,但总的说来,由于“营气不从,逆于肉理”而成。这说明了治疗外科疾病应重视和营的意义。此外和营活血也是治疗皮肤病的一种主要方法。(1)方剂举例:桃红四物汤、活血散瘀汤。(2)适

41、应证:凡经络阻隔,瘀血凝滞,肿疡或溃后肿硬疼痛不减,结块色红较淡或不红或青紫者,皆可应用。而以急性化脓性炎症性疾病迁移至慢炎症阶段最为适宜。皮肤病中有血瘀证者,皮损表现有结节、赘生物、肿块、毛细血管扩张,紫癜、肥厚、发硬等,如结节性红斑、血瘀证白疕等皆可应用。(3)注意点:和营法虽是常用,但很少单独应用,往往根据疾病的不同原因,需与其他治法合并应用,如有寒邪者,宜与祛寒药同用;血虚者宜与养血药同用。和营祛瘀的药品,一般性多温热,所以火毒炽盛的疾患,不应使用,以防助火;对气血亏损者,破血药也不宜过用,以免伤血。,9内托法 用透托和补托的药物,使外科疾病的毒邪移深就浅,早日液化成脓,并使扩散的证候

42、趋于限局化,而邪盛者不致脓毒旁窜深溃,正虚者不致毒邪内陷,从而达到脓出毒泄,肿痛消退的目的,寓有“扶正达邪”之意。托法在临床具体应用时,分有透托法和补托法两类。(1)方剂举例:透托方,如透脓散;补托方,如托里消毒散。(2)适应证:透托法用于肿疡已成,毒盛正气不虚,尚未溃破或溃而脓出不畅,多用于实证。补托法用于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以致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或溃后脓水稀少,坚肿不消,并出现精神不振,面色无华,脉数无力等症状。它如肠痈脓成之后,腹部膨胀,大便次数增多,似痢不爽,小便频数似淋,精神萎顿,肢冷自汗,身微热或体温反为降低,苔薄白舌质淡,脉象沉细等症状,则宜用温补托

43、毒排脓之法。(3)注意点:透脓法不宜用之过早,肿疡初起未成脓时勿用。补托法在正实毒盛的情况下,不可施用。否则不但无益,反能滋长毒邪,使病势加剧,而犯“实实之戒”。,10补益法 用补虚扶正的药物,使体内气血充足,得以消除各种虚弱现象,恢复人体正气,助养新肉生长,使疮口早日愈合。补益法通常分为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四个方面。(1)方剂举例:益气之方,如四君子汤;养血方,如四物汤;气血双补方,如八珍汤;滋阴方,如六味地黄丸,助阳方,如附桂八味丸或右归丸。(2)适应证:凡具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症状者,均用补法,适用于疮疡中后期,皮肤病等凡有气血不足及阴虚阳微者。在具体运用时,症见肿疡疮形平塌散漫

44、,顶不高突,成脓迟缓,溃疡日久不敛,脓水清稀,神疲乏力者,可用调补气血法。症见呼吸短气,语声低微,疲倦乏力,自汗,饮食不振,舌淡苔少,脉虚无力者,宜以补气为主。若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寐,手足发麻,脉细无力者,以补血为主。如皮肤病皮损表现干燥、脱屑、肥厚、粗糙、皲裂、苔藓样变,毛发干枯脱落,伴有头晕、目花、面色苍白等全身症状,宜以养血润燥。如一切疮疡不论已溃未溃,皮肤病、肛门病,症见口干咽燥,耳鸣目眩,手足心热,午后低热,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象细数者,均以滋阴法治之。,如一切疮疡肿形软漫,不易酿脓腐溃,溃后肉色灰暗,新肉难生,或肠痈脓成溃后,兼伴大便溏薄,小便频数,肢冷

45、自汗,少气懒言,倦卧嗜睡,苔薄舌质淡,脉象微细,以温补助阳之法。此外乳房病或皮肤病中,而兼冲任不调者,以补肾之法以调冲任。(3)注意点:疾病有单纯气虚或血虚,阴虚或阳虚,也有气血两虚,阴阳互伤,所以应用补法,也当灵活,但以见不足者补之为原则。例如肛门病中小儿、老年人的脱肛,属气虚下陷,可给予补中益气汤以补气升提。又如失血过多者,每能伤气,气虚更无以摄血,故必须气血双补;又孤阳则不生,独阴则不长,阴阳互根,故助阳法中每佐一二味滋阴之品;滋阴法中常用一二味助阳药,除互相配合外,且能更增药效。此外,补法在一般阳证溃后,多不应用,如需应用,也多以清热养阴醒胃之法,当确显虚象之时,方加补益之品。补益法若

46、用于毒邪炽盛,正气未衰之时,不仅无益,反有助邪之害。若火毒未清而见虚象者,当以清理为主,佐以补益之品,切忌大补。若元气虽虚,胃纳不振者,应先以健脾醒胃为主,而后才能进补。,11养胃法 用扶持胃气的药物,使纳谷旺盛,从而促进气血生化的来源。凡外疡溃后脓血大泄,必须靠水谷之营养,以助气血之恢复,加速疮口愈合。养胃法在具体运用时,分有理脾和胃,和胃化浊及清养胃阴等法。(1)方剂举例:理脾和胃方,如异功散;和胃化浊方,如二陈汤;清养胃阴方,如益胃汤。(2)适应证:理脾和胃法用于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如溃疡兼见纳呆食少,大便溏薄,苔薄质淡,脉濡等症状。和胃化浊法适用于湿浊中阻,胃失降和,如疔疮或有头疽溃后

47、症见胸闷欲恶,胃纳不振,苔薄黄腻,脉濡滑者。清养胃阴法适用于胃阴不足,如疔疮走黄、有头疽内陷、大面积烧伤,症见口干少液而不喜饮,胃纳不香,舌质光红或伴口糜,脉象细数者。(3)注意点:理脾和胃,和胃化浊两法之运用,适应证中均有胃纳不佳之症,但前者适用于脾虚而运化失常,后者适用于湿浊中阻而运化失常,区分之要点,在于苔腻之厚薄、舌质之淡与不淡,以及有无便溏、胸闷欲恶之间。而清养胃阴之法,重点在于抓住舌光质红之症。假如三法用之不当,则更增胃浊或重伤其阴。,第二节 外 治 法 外治法是运用药物和手术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病人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药物疗法 药物疗法

48、就是用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施用于患处,并赖药物的性能,使直达病所,产生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本疗法分有膏药、油膏、箍围药、掺药、草药等。,(一)膏药 膏药古代称之谓薄贴,清代医学源流论膏药中说:“今所用之膏药,古人谓之薄贴。”现称谓硬膏。膏药是按配方用若干药物,浸于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黄丹再煎,利用黄丹在高热下经过物理变化,凝结而成的制剂,俗称药肉;但亦有不用煎熬,经捣烂而成的膏药制剂,再用竹签将药肉摊在纸或布上而成。目前经过剂型改革,已制成胶布型膏药。膏药总的作用,因其富有粘性,敷贴患处,能固定患部位置,从而得到充分的休息;保护溃疡疮面,可以避免外来刺激和细菌感染。厚型的膏药借使用前

49、加温软化之热量敷贴患部,能得到较长时间之热疗,以消肿止痛,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而增加抵抗力。至于具体的功用,则依据所选药物的功用不同,可使肿疡消肿定痛,溃疡提脓祛腐,生肌收口。1适应证:一切外科病症初起、已成、溃后各个阶段,均可应用。,2用法:膏药方剂的组成不同,运用的药物有温、凉之差别,所以在应用时就有各种不同的适应证,例如太乙膏性偏清凉,功能消肿、清火、解毒、生肌,一般适用于阳证,为肿疡、溃疡通用之方;阳和解凝膏性偏温热,功能温经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一般适用于阴证未溃者;千捶膏性偏寒凉,功能消肿、解毒、提脓、去腐、止痛,初起贴之能消,已成贴之能溃,溃后贴之能祛腐,一般适用于

50、痈、有头疽、疔、疖等一切阳证;咬头膏具有腐蚀性,功能蚀破疮头,一般适用于肿疡已成,不能自破,同时患者不愿接受手术治疗者。此外,膏药摊制的形式有厚薄之分,在具体运用上,也各有所宜。例如一般薄型的膏药,多适用于溃疡,宜于勤换;厚型的膏药,多适用于肿疡,宜于少换,一般57天调换一次。3注意点:凡疮疡使用膏药,有时可能引起皮肤焮红,或起丘疹,或发生水疱,瘙痒异常,甚则湿烂等现象。这是因为皮肤过敏,形成膏药风(接触性皮炎);或溃疡脓水过多,由于膏药不能吸收脓水,易淹疮口,浸淫皮肤,而引起湿疮,凡见此等情况,可以改用油膏或其他药物。此外,膏药不可去之过早,否则,疮面不慎受伤,再次感染,复致溃腐的变局;或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