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教案04.ppt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247042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2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教案04.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国际贸易教案04.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国际贸易教案04.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国际贸易教案04.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国际贸易教案04.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教案04.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教案04.ppt(3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1,第四章 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第一节 绝对成本论第二节 比较成本论第三节 相互需求论,2,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思路,从亚当斯密的地域分工论到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古典国际分工、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为代表。第二阶段,新古典贸易理论与扩展,以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秉赋论为基础,并由Samuelson、Stolper、Rybczynski加以扩展。里昂惕夫对要素秉赋论进行实证检验。第三阶段,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围绕里昂惕夫之谜和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如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国家产业领先地位转移等问题寻求理论上的解

2、释,提出许多观点,如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说、劳动熟练说、人力资本说、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论、需求偏好相似说、产业内贸易说等。,3,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简图,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技术差距理论,里昂惕夫之谜,偏好相似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力理论,战后国际贸易理论,要素供给比例理论,比较成本理论,绝对成本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4,第一节绝对成本论,一、作者生平及绝对成本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二、绝对成本论的主要内容三、理论评价,5,一.作者生平及绝对成本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绝对优势论),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代表著作

3、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又名国富论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6,斯密的国富论整体贯穿着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思想,贸易思想是其整个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认为,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是实现自由放任原则的主要内容。他通过对家庭和国家的对比分析来描述国际分工、贸易的必要性,由此提出他的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7,在对其国际分工理论的论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原因在于:,8,二、绝对成本论

4、的主要内容,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生产条件,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所花费的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就称为“绝对优势”。如果这种绝对优势是该国所固有的“自然优势”或已有的“获得性优势”,它就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发展某种产品的生产,并且出口这种产品,然后彼此进行交换,这样做对贸易双方都是有利的。,9,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因或基础是各国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低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就具有绝对劣势。,10,劳动生产

5、率存在差异的原因:分工原则: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要比没有依照“绝对优势”进行分工之前有利。,11,举例:英法国际分工例证P55英国、法国两国都生产生铁和小麦,各自具有不同的绝对优势。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最终两国享有的产品总量都有所增加。,12,三、绝对成本论评价,进步性:第一次从生产领域说明了国际贸易贸易发生的原因历史作用坚持劳动价值论局限性:只说明了国际贸易中的特殊现象。即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通过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以从中取得利益。,13,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上都不拥有绝对优势,

6、是否能够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14,第二节比较成本论,一、作者生平及比较成本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二、比较成本论的主要内容三、理论评价,15,一.作者生平及比较成本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比较优势论),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by David Ricardo,1817),16,比较优势论产生的背景: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产生与“谷物法”有关。新兴资产阶级的诉求:开放市场和进行国际贸易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观点。,17,比较

7、优势论的主要内容: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如果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优势较大的那种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劣势较小的那种产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双方均可以获得利益。,二、比较成本论的主要内容,18,贸易模式优势国家出口优势较大的产品,进口优势较小的产品。劣势国家出口劣势较小的商品,进口劣势较大的商品。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原则是“两优取重,两劣取轻”。,19,按照比较优势分工的利益,20,关于“比较优势”的衡量或确定,主要有两种方法:(1)相对劳动生产率,即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的人均产量之

8、比。用公式可以表述为: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产品B)=,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21,上例中,英国酒相对于毛呢的劳动生产率=(1/120)/(1/100)=100/120=0.83葡萄牙酒相对于毛呢的劳动生产率=(1/80)/(1/90)=90/80=1.1251125083,所以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22,仍沿用上例的数字,英国毛呢相对于酒的劳动生产率=(1/100)/(1/120)=120/100=1.2葡萄牙毛呢相对于酒的劳动生产率=(1/90)/

9、(1/80)=80/90=0.891.2089,英国在毛呢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23,三、比较成本理论介评(进步性),进步性:提出了“两优取重、两劣取轻”的比较利益原则,为各国更广阔地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坚持了劳动价值论历史进步意义: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4,比较成本理论介评(局限性),局限性反映了发达国家向外进行经济扩张的要求按照比较优势进行的国际分工忽视了一国的长远利益假设条件过于苛刻,缺乏动态分析(没有技术进步,生产成本不变,收入分配不变)未能揭示支配国际交换的规律。,25,第三节 相互需求论,一、穆勒的相互需求法则二、马歇尔的提供曲线,26,穆勒和马歇尔解决了贸

10、易条件与交换比价的确定问题,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李嘉图的追随者,“最后的一个古典主义”。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代表理论:相互需求原理(Theory of reciprocal demand),27,一、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法则),约翰.穆勒认为国际商品交换比例是在比较成本确定的范围内,由相互需求强度决定的。两国国内交换比例构成国际交换比例的上限和下限;贸易利益的分配决定于相互需求强度。,28,穆勒的相互需求方程式,1、相互需求方程式两国两种商品的交换比等于两国相互需求对方的

11、商品总量比。Eg:英国出口毛呢,进口钢铁;德国出口钢铁,进口毛呢假如英国对钢铁的需求量为17000,德国对毛呢的需求量为10000,则贸易正好平衡相互需求方程式为:10:17=10000:170002、相互需求方程式的失衡与恢复假定情况一:英国对德国钢铁的需求由17000降为13600,德国对英国毛呢的需求不变。方程式如何变动?10:18=9000:16200,29,假定情况二:英国对德国钢铁的需求由17000升为20000,德国对英国毛呢的需求不变。方程式又如何变动?即:10:16=11000:17600由此可见,英国对德国的钢铁需求强度越弱,国际交换价格的变动方向是10:17 10:?,国

12、际交换价格越接近。;英国对德国的钢铁需求强度越强,国际交换价格的变动方向是10:17 10:?,国际交换价格越接近。;,30,二、马歇尔的提供曲线(Offer curve),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运用相互需求曲线来确定两国进行贸易的均衡贸易条件。,提供曲线是表示一个国家贸易条件的曲线,它表示一国想交换的进口产品的数量与所愿出口的本国产品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数量连线),31,阿费里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1842-1924年),英国经济学家,是新古典学派(Neoclassical School)或称剑桥学派奠基者。他研究了穆勒的国际贸易理论,并在1

13、878年问世的代表作对外贸易纯理论中首先以几何曲线阐释穆勒的相互需求说,以一种图解法来说明供给和需求如何共同决定国际交换比率。西方学术界以此作为马歇尔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并称他提出的几何曲线为马歇尔曲线(Marshallian Curve)。1894年英国经济学家FY埃奇沃思在国际价值论一文中称马歇尔的曲线为“对外贸易曲线”、“国际贸易供求曲线”,而称自己所用的为“提供曲线”。实际上二者的性质相同,故也称“马埃曲线”,但应用最广的名词为提供曲线(Offer curve)或相互需求曲线(Reciprocal Demand curve)。,32,提供曲线表明出口产品将随着相对价格的上升而

14、将会有所增加,从另一个角度看则表明进口产品的数量将随着相对价格的降低而有所增加。在这里一种产品的相对价格是以它所交换到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来表示。,33,X,Y,O,10,15,20,英国不参加贸易区,E,G,互惠贸易区,10:15,10:20,10:18,德国不参加贸易区,10:16,A,B,德国国内交换比价10:20(下限),英国国内交换比价10:15(上限),钢铁数量,毛呢数量,34,钢铁(德国出口),C,A,B,35,36,37,马歇尔认为,需求变化导致提供曲线位置的移动,从而贸易条件发生变化。这一结论与穆勒的相互需求强度决定交换比价的论点相同,只是理论上的推导使结论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提

15、供曲线同时也证明了贸易条件越接近对方国家国内交换比率,本国分享的贸易利益就越大,它是通过等量本国商品换取的外国商品数量不断增多来体现的。,38,三、简评,1、马歇尔理论的积极意义。他从相互需求论的角度解释了贸易条件的确定,回答了参加国际贸易的双方各得多少利益的问题。相互需求论对贸易条件的分析有两种表述方法:一种是穆勒用相互需求方程式(又称国际需求方程式),即用算术等式进行的分析;另一种就是马歇尔用提供曲线,即用几何方法进行的分析。这两种方法在理论上是一致的,所得出的结果也是相同的,最终都走到了均衡贸易条件这个归结点上,明确解答了贸易双方的利益量问题。从这一点上,可以说是对比较成本论的较好补充。马歇尔的分析方法和他所使用的“提供曲线”这种分析工具,也被后来的很多经济学家所运用,这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深入发展也有积极影响。2、马歇尔理论的主要缺陷。他与穆勒一样,把商品的国际价值看成是由市场供求均衡所决定,而不是由人类的抽象劳动所决定,这就违背了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正确观点。此外,马歇尔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对穆勒理论的补充和发挥,缺少创新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