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专题党课.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253486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专题党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专题党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专题党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专题党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专题党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专题党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专题党课.docx(2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思想伟力领航擘画复兴蓝图学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激励人心、催人奋进,为系统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擘画了宏伟蓝图,也为今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要深刻领会五个牢牢把握、六个坚持要义,要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一、核心要义:6个关键词了解党的二十大(一)一个中心任务从现在起,中

2、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2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牢牢把握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成就。其中,“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为“五个牢牢把握”之一。(二)两个“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IOO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

3、主义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两个“行”的重要论断,这是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得出的历史性结论,体现了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思想自觉和理论自信。两个“行”,既一脉相承,又有新的延展;既从过往经验中得来,又面向未来发展而去。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赋予了普遍真理新的生命力。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曾在夹缝中顽强生长、在挫折中不断进步,在百余年历史进程中被发扬光大。中国化与时代化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在东方最真实的“画像”。中国共产党用百年探索中那一个个“当惊世界殊”的胜利,写下最深

4、情的告白: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比如,我们以唯物辩证法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人民史观,在全面小康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三)三个务必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三个务必”的提出,让人不禁联想到我们党历史上提出的“两个务必”。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

5、,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时间上跨越了73年,是一种历史性升华。“两个务必”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胜利后党的建设和国家前途的冷静思考,是对“进京赶考”的积极心态和精神状态;“三个务必”同样也是特定历史节点的产物,是在我们党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发出的响亮号召,是对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提出的新要求。(四)三件大事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

6、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那么,为什么是这三件大事呢?首先,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百年大党依然风华正茂,向全世界宣示中国共产党行。从成立之初的50多名党员,到新中国成立时的448万,到改革开放初期的3800万,再到今天的9600多万人;从上海、嘉兴到井冈山,再到陕北,到西柏坡,再到北京,行程辗转几十万里,中国共产党一路赶考、一路探索,今天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放眼全球,中国共产党是全世界最大执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执政这么久的政党不多

7、,更没有哪一个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一样,逆转式地改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我们党,用百年成绩单刷新了西方的认知。百年大党正年轻,雄健的“肌体”、强大的“代谢”告诉全世界人民,中国共产党拥有高度的历史自信,时间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走的路是对的。既然能成功地走到今天,也一定能成功地走向未来。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年来我们办成了很多大事,尤其是解决了很多之前解决不了的困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大报告中强调,十年前,“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这些是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比如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等

8、。这十年,“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等词汇经常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我们早已耳熟能详。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还在于我们在这十年回答了别人回答不了的问题,向世界展示了“时代之问”的中国答卷。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世界向何处去?和平还是战争?发展还是衰退?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这些问题,只有中国敢于面对并作出回答。中国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时,为动荡不安的世界带来了信心、注入了能量,特别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重新定义了现代化,为人类

9、文明提供了新的选择。俄罗斯媒体曾发文指出:“极具不确定性的世界,最可靠的是中国最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憧憬千年的理想。中国实现脱贫目标,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7.5亿人脱贫,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人口近亿。中国用几代人的努力,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逾70%的贡献率。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全球极贫人口新增数千万的当下,脱贫的“含金量”更足。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击碎了西方国家鼓吹的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陈词滥调,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价值,展现了全新的中国形象,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这些国家想要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有了可以参照

10、的方案和示范。中国式现代化从哪里出发?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起点。在现有的基础之上,中国式现代化要系统整体全面地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开辟一条新的出路,真正实现天下大同、世界美好。(五)五个必由之路全党必须牢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

11、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同代表们交流时,用“五个必由之路”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奋进历程昭示的重要认识。“五个必由之路”系统回答了新时代谁来领导、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秉持什么发展理念、怎样锻造坚强政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五个必由之路”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关于第一个“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关于第二个“必由之路”,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于第三个“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党带领全国各

12、族人民在新征程上攻坚克难、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关于第四个“必由之路”,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只要完整、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就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关于第五个“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新境界,确保党永葆生机活力。“必由之路”就是胜利之路,“中国号”巨轮一定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六)六个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提

13、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L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2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

14、人自己来解答。3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4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5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6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15、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二、伟大变革:过去五年工作情况和新时代十年成就2012年至2022年,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非凡十年。飞驰的时光里,凝聚起每个奋斗者的力量,记载了无数个“影响力时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那么,新时代的十年,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大事?(一)过去五年工作情

16、况报告第一部分首先简要总结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五年的工作,并指出,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首先强调的是五年来我们走过的艰辛历程。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遭逢了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叠加碰撞,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之复杂、斗争之严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世所罕见、史所罕见。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新时代十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

17、:第一,党中央作出一系列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第二,党和国家办成一系列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第三,党领导人民成功应对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风险挑战;第四,我们举办一系列大会,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五年来,我们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蹄疾步稳推进改革,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集中力量实施脱贫攻坚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维护国家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大力度推进国防和军

18、队现代化建设,全方位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制定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面对香港局势动荡变化,我们依照宪法和基本法有效实施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制定实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坚决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展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

19、完整、反对“台独”的坚强决心和强大能力。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展示不畏强权的坚定意志,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了我国发展和安全主动权。(二)新时代十年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十年来,

20、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全方位、根本性、格局性的,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总书记在报告中,从16个方面总结概括了十年来的伟大变革,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有六个方面:一是取得了“两个确立”的重大政治成果,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决定性因素就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二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当中更加坚强有力,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改变、扭转;三是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举全国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1、四是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显著提高,有力有效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在台湾、香港、新疆、西藏、南海等方向的挑衅滋事;五是我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六是我国制度优势更加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定型。三、擘画蓝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中国成立特

22、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个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拓展内容:如何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

23、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我国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纵观世界现代化史,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一个通病。西方传统工业化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一些西方国家曾发生多起环境公害事件,损失巨大,震惊世界,引发

24、人们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中国式现代化坚决抛弃轻视自然、支配自然、破坏自然的现代化模式,绝不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而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决遏制住了生态环境破坏的势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融入了我们的制度、政策和文化之中。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今天,“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美丽图景呈现在祖国大江

25、南北。(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落实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就要过渡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抵达的目标,也是更好丰富、拓展和巩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前提和必然要求。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二O年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二。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水

26、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27、;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我们要继续奋斗,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的同时,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主要目标任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

28、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国家安全更为巩固,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平安中国建设扎实推进;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高,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从国际上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9、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从国内来看,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

30、大考验。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五个方面的重大原则,是对党和人民奋进历程宝贵经验的深刻总结,体现了坚定的历史自信和强烈的历史担当,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时代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四、开启新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擘画复兴新蓝图,创造历史新伟业。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二十大报告,从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从“解决

31、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到“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从实施碳达峰行动“坚持先立后破”,到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传递着清晰的判断、鲜明的态度、深厚的情怀。作为资源规划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橹起袖子加油干,精确聚焦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切实把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落实到资源规划工作方方面面。(一)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是国家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在

32、空间上的体现,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基本载体。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是否合理,决定了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否在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活动在空间关系上的协调。近年来在经济规律作用下,人口和产业加速向适宜发展地区聚集,空间矛盾进一步凸显。在这种形势下,必须根据我国特定的地理空间条件,遵循自然规律、经济社会规律,更加注重统筹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有效发挥规制和调节作用,处理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生态环境,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以相对有限的国土空间资源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需要充分考虑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动、经济发展阶段及特点、生态环境条件

33、约束、国家安全和地缘治格局等因素。从人口角度看,我国人口增长已经显著放缓,预计很快达峰,但老龄化和城镇化会进一步发展,人口分布在空间上向城市化区域集中是大趋势,对居住空间质量的要求会不断提升。从经济角度看,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经济结构逐步向高端化转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空间需求增长放缓,集约高效是大势所趋。从生态角度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总体态势趋好,但仍面临人口、经济增长压力和气候变化等风险。从安全角度看,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风险空前上升,资源对外依存度偏高,人口、经济空间分布不均衡与维护国家安全的矛盾较为突出。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基本途径是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立足资源环境

34、承载能力,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实现不同功能空间的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要支持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支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逐步有序转移。通过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合理分工和空间集约使用,使城市化地区能够产生更高的经济产出,通过转移支付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发展,支持边疆地区人口和经济稳定,达到整体国土空间发展格局的均衡和最优化。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必须合理确定不同

35、空间的优先序。根据我国国情,应把保护农业生产空间放在首要位置,其次是生态保护空间,最后是城市开发空间。应按照这一优先序划定“三区三线”。在此基础上,科学编制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根据自然、人文地理条件及发展需要,合理划定承担不同功能的国土空间和边界线,形成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底图,构成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同时,要大力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创新空间运用方式,开拓新型空间资源,顺应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使经济和人口在适宜发展地区合理集聚和匹配,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开发有序的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二)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36、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这是对未来我国城市发展提出的重大要求。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21年末已经达到64.7%,比2012年末提高.6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超过9亿人,城区人口IoOO万以上的超大城市有7座,500万TOOO万的特大城市有14座,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城市体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重表面轻内涵的问题较为突出。有的城市建设不顾客观条件,好大喜功、贪大求洋,过度占用土地和水资源,破坏传统城乡风貌。有的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职住严重分离,造成巨大的通勤成

37、本。有的城市缺少必要的排水、防洪、抗震、应急等设施,在自然灾害面前极为脆弱。有的城市管理粗放,基层治理能力薄弱。面对疫情等突发事件时措手不及、手段简单粗暴。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切实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特大市发展方式,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要完善城市化战略,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切实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生活、生态、安全需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

38、的全面发展出发,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客观经济规律,但城市人口密度不能无限提高。2021末,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仅6.24万平方公里,即全国6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1/160的国土面积上,城市平均人口密度达L5万人/平方公里,明显超过1万人/平方公里的适宜水平,总体较为拥挤,需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要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要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多元化。东部等人口密集地区,要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

39、结构,合理控制大城市规模,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城市之间既要加强互联互通,也要有必要的生态和安全屏障。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旧城和老旧小区改造,加强防洪排涝、抗震应急、公共卫生、地下管网、停车场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大力提升托幼、养老、家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有效改善居民生活品质。(三)进一步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这是我国资源环境领域一项重大的、基础性的机制创新,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环境要素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一项重要制

40、度改革,对于提升资源环境要素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第一,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是运用市场化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有助于形成各类市场主体内在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于改善环境质量、节约利用资源、推动技术进步具有很强的杠杆效应。第二,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具有现实紧迫性。我国资源相对短缺,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资源严重短缺,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高。“十三五”时期,我国能源资源粗放利用问题较为突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约为世

41、界平均水平的L5倍、经合组织成员国平均水平的3倍,加之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期,未来能源资源消费还会持续增长。第三,我国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已取得积极进展。排污权方面,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开展了试点。用能权方面,目前我国在浙江、福建、河南、四川开展能权交易试点,履约行业主要包括钢铁、化工、有色等高耗能行业。碳排放权方面,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7月上线以来,年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成为全球覆盖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与2012年相比,2021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水耗分别下降了26.4%.34.4%,45%,主要资源产出率累计提

42、高约58%,碳市场覆盖范围内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保持双降趋势。第四,不断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我国对资源环境要素配置的行政性管控仍然较多,市场化、激励型办法需要不断健全强化,重点需要从5个方面着力:一是要强化总量刚性约束,优化完善配额分配方法,做到科学合理,体现奖优罚劣;二是要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行业范围,丰富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三是要推动数据标准统一规范,加强数据质量监管力度和运行管理水平;四是要健全交易制度和技术规范,完善确权、登记、抵押、流转等配套管理制度:五是要持续加强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强化法治支撑和保障等。通过不断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

43、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化交易的价格发现和优化配置功能,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结束语: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中国共产党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开创更加美好未来。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当前,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抓好当前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今年各项任务圆满收官,做到各项工作守住底线不失分,创新突破“多加分”。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筹划明年工作思路有机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思路、具体抓手和发展成果,推动各项工作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取得新成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