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312460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4.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工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工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工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工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ICS13.060CCSZ00/09B41河南省地方标准DB41TXXXX-XXXX工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监测准备25地下水监测点布设36监测项目与频次57监测井建设与管理68样品采集及测试分析69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610监测报告编制6附录A(资料性)建议收集的资料清单7附录B(资料性)地下水污染重点行业名录8附录C(资料性)工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信息清单11附录D(资料性)工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监测报告编制大纲12,1z.*刖百本文

2、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河南省生态环境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中心、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彭华、冯翔、朱泽军、匡恒、戎征、杨坡、王振峰、逮祯、马云霞、吴冰华工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工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要求,明确了资料收集、环境监测现状调查、监测点布设、监测井建设与管理、监测项目与频次、样品采集及测试分析、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监测报告编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工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的调查和管理。2规范性

3、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4754-2017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DZ/T0270地下水监测井建设规范HJ25.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596.2水质词汇第二部分HJ610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1019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采样技术导则HJ1209工业企业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技术指南(试行)SL183地下水监测规范DB41

4、/T2321地下水监测站借用井技术规范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南生态环境部环办土壤函(2019)770号重点污染源(区域)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调查技术指南(试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总站土字(2020)134号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工业集聚区若干工业企业或同类生产所集中的地域或地点。潜水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含水层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埋藏和分布、含水介质和含水构成等条件的总称。水文地质单元具有统一补给边界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环境监测井为准确把握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和地下水体中污染物的动态分布变化

5、情况而设立的监测井。孔隙水存在于岩土体孔隙中的重力水。2A裂隙水贮存于岩体裂隙中的重力水。岩溶水贮存于可溶性岩层溶隙(穴)中的重力水。11(1轻质非水相液体(LNAPL)具有较低水溶解度,密度小于水的有机化合物。11稠密非水相液体(DNAPL)溶解性低于水并且密度大于水的有机化合物。4监测准备41资料收集收集的资料包括工业集聚区及工业企业的基础资料、产排污相关资料、地下水监测资料和辅助资料等,资料清单列表参见附录A。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有关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建立污染源(涵盖附录B地下水污染主要行业类型所有企业)清单。45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调查4.2.1一般要求现场核查工业集聚区地

6、下水环境监测井设置与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地下水环境相关的污染物排放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敏感目标等基本情况,摸清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布设现状及周边可利用井孔情况,充分分析监测现状及存在问题,现场识别关注区域。4.2.2调查范围工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调查范围一般为工业集聚区及其周边1km范围内的区域,具体范围可根据工业集聚区所在水文地质单元适当调整,原则上不超过工业集聚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4. 2.3调查内容5. 2.3.1基础信息调查整理分析工业集聚区基础信息,主要包括名称、地理位置、坐标、行业类型、规模、占地面积、投产时间、主要原辅料和产品、“三废”产排情况、主要生产工艺和环保设施、防渗措

7、施和特征污染物、工业集聚区内地下水污染重点工业企业分布情况等信息。整理分析工业集聚区内地下水污染重点工业企业基础信息,主要包括名称、地理位置、坐标、主要生产工艺及产排污环节、敏感点等信息。6. 2.3.2水文地质信息调查整理分析水文地质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赋存特征、地下水类型、主要含水层的埋藏与分布特征、补给与排泄条件、所在区域地下水用途等信息。针对工业集聚区及周边的潜水含水层,进行现场调查,主要包括地下水水位、地下水水质状况。7. 2,3.3地下水环境监测井设置情况调查对工业集聚区现有地下水环境监测井设置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在现有相关工作成果基础上,现场调查并收集整理地下水环

8、境监测井数量、位置、成井材料、含水层类型、水位/埋深、地下水上下游环境情况等信息。8. 2.3.4地下水环境监测开展情况调查调查工业集聚区开展的地下水环境监测情况,收集整理地下水环境监测井数量与位置、监测指标、监测频次、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等信息。9. 2.4识别重点关注区域在附录B中的地下水污染重点行业名录范围内,重点针对工业集聚区内前期地下水调查中特征污染物超标的、曾发生污染物泄漏或地下水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或区域、生产年限超过10年的企业,重点关注企业的污染物生产、储存及运输等重点设施、设备的完整情况及防渗情况,物料装卸等区域的维护状况,原料和产品及产生废物堆放组织管理状况,车间、墙壁或地面

9、存在污染的遗迹、变色情况,是否存在生长受抑制的植物、是否存在特殊的气味等,特别关注对土壤及地下水可能造成潜在污染风险的重点工艺环节,明确生产原料、产品制备工艺、排污方式及排污量、雨污管道布设及污水处理相关设施的运行情况等。根据现场踏勘,识别出工业集聚区的重点关注区域。现场踏勘应做好照片及影像记录。4.2.5调查结果根据重污染行业企业筛选结果和基本条件,建立工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信息清单,见附录Co可根据变化情况定期动态调整清单。建立工业集聚区矢量图,空间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工业集聚区分布和边界范围、地下水环境监测井位置、水文地质单元划分等。A1现有监测井筛选根据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调查结果,

10、对工业集聚区现有监测井的运行情况、可利用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参照HJ164或DB41/T2321筛选出可利用监测井,对筛选出的监测井应填写环境监测井基本情况表。EI布设原则5.1.1 监测井应在总体上能反映工业集聚区的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5.1.2 工业集聚区布点范围以实际建成区范围为主,若工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较大,应增加监测井。若工业集聚区内已发现存在地下水污染的企业,应在企业地下水下游布设监测井。5.1.3 对同一个水文地质单元,可根据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布设控制性监测点,工业集聚区的上下游、垂直于地下水流方向两侧、内部以及周边主要敏感点均应布设监测点。若工业集聚区跨多个水文地质单元,每个水文

11、地质单元单独布点。若为一园多址的情况,按工业集聚区不同地址所在水文地质单元分别布点。5.1.4 兼顾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岩溶区监测点的布设重点在于追踪地下暗河,有条件的区域可采用物探等手段辅助判断岩溶通道(暗河)走向。按地下河系统径流网形状和规模布设采样点,在主管道露头、天窗处,适当布设采样点,在潜在污染源分布区适当加密。裂隙发育的区域,监测点应布设在相互连通的裂隙网络上。5.1.5 监测点位布设应根据工业集聚区不同主导行业类型,基于溯源分析、典型污染源调查和风险分析需要进行局部加密布设。5.1.6 监测点位的布设应不影响工业集聚区内企业正常生产且不造成安全隐患与二次污染。5.1.7 工业集聚区

12、外部的污染扩散监测点应尽量靠近实际建成区边界。工业集聚区内部污染扩散监测点应尽量靠近工业集聚区内主要地下水污染源。5.1.8 监测点不宜变动,尽可能保持地下水环境监测数据的连续性。59布设位置和数量5.2,1孔隙水5.2.1.1上游对照监测点上游对照监测点至少布设1个,设置在工业集聚区地下水流向上游边界处,应最大限度靠近工业集聚区且尽量保证不受工业集聚区污染源影响,以能够反映上游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的位置为宜。5. 2.1.2污染扩散监测点工业集聚区周边的污染扩散监测点至少布设5个。在工业集聚区地下水流向下游边界处,垂直于地下水流向呈扇形布设不少于3个;在工业集聚区两侧至少各布设1个监测点。污染

13、扩散监测点应尽量布设在工业集聚区边界处且不超出工业集聚区红线边界范围为宜,距离工业集聚区边界不宜超过1ku若园区面积较大或园区边界不规则,应适当加密。5 .2.1.3内部监测点工业集聚区内部监测点数量要求为35个/10km2,监测点总数不应少于3个。若面积大于100km2时,每增加15km2监测点至少增加1个。内部监测点布设在主要污染源地下水下游方向,宜位于企业占地红线之外并尽量靠近污染源,同类型污染源布设1个监测点。6 .2.2岩溶水5. 2.2.1存在岩溶地下暗河的工业集聚区布设监测点位时,应查明工业集聚区及周边地下暗河的分布情况。原则上,在位于监测区域内的岩溶水主管道上布设不少于3个监测

14、点,根据地下河的分布及流向,在地下河的上、中、下游布设3个监测点,分别作为对照监测点、内部监测点及污染扩散监测点。5. 2.2.2上游监测点以明显不受工业集聚区污染影响的地方或距离较近的暗河入口处,布设不少于1个监测点;内部监测点位于识别的潜在污染源附近,布设不少于1个监测点;下游监测点位于工业集聚区的地下水下游方向(或距离较近的暗河出口),布设不少于1个监测点。5 .2.2.3岩溶发育完善,地下河分布复杂的地区,可根据现场情况增加24个监测点,一级支流管道长度大于2km布设2个点,一级支流管道长度小于2km布设1个点。6 .2.3裂隙水5. 2.3.1分布均匀、裂隙连通性较好、具有统一水力联

15、系的层状裂隙含水系统,可参照5.2.1孔隙水的布设位置和数量要求。5. 2.3.2分布不均匀的树状或脉状裂隙水含水系统,应查明主干裂隙通道的分布情况,可参照5,2.2岩溶水的布设位置和数量要求。41监测深度10. 3.1监测井在垂直方向的深度应根据污染物性质、含水层厚度以及地层情况确定。5.3.2工业集聚区及周边地下水监测以浅层地下水为主,重点为第一含水层(潜水)。若工业集聚区有可能对多个含水层产生污染,应对所有可能受到污染的含水层进行监测。有可能对多个含水层产生污染的情况包括但不仅限于:第含水层与下部含水层之间的隔水层厚度较薄或已被穿透:有埋藏深度达到了下部含水层的地下罐槽、管线等设施;第一

16、含水层与下部含水层之间的隔水层不连续。5.3.3地下水对照点监测井应与污染扩散监测井设置在同一含水层。5.3.4对于厚度小于6m的含水层,可不分层采样;对于厚度大于6m的含水层,原则上应分上中下三层进行采样。5.3.5新建监测井和已有可利用监测井的进水位置应充分考虑工业集聚区的主要污染物性质。当地下水中含有轻质非水相液体(LNAPL)时,监测井进水位置应穿过潜水面以保证能够采集到含水层顶部水样;当地下水中含有稠密非水相液体(DNAPL)时,监测井进水口应设在隔水层之上,含水层的底部或者附近;如果轻质非水相液体(LNAPL)和稠密非水相液体(DNAPL)同时存在,则监测井进水位置应考虑在不同深度

17、采样的需求。6监测项目与频次A1监测项目6.1.1 监测项目包括常规因子和特征污染因子。常规因子为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表1地下水质量常规指标项(除放射性指标、微生物指标等)。每次采样监测时,应同时记录地下水水位,作为监测数据一并报送。6.1.2 根据工业集聚区企业生产过程中原辅材料、中间体和关键副产物等资料,综合分析工业集聚区地下水历史监测数据,并准确掌握企业产排污状况、固废浸出液成分等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各环节的前提下确定特征污染因子。特征污染因子应根据监测结果和工业集聚区产排污变化情况动态调整。6.1.3 不同行业的特征项目可根据HJ164附录F确定,但不局限于表中所列监

18、测指标。6.1.4 有条件的工业集聚区可增加钾、钙、镁、重碳酸根、碳酸根、游离二氧化碳等监测项目,以便于水化学分析。AD监测频次对照监测点地下水监测频次每年不少于1次。其他监测点每年应至少在枯水期、丰水期各采样1次。监测频次可根据地下水质变化情况调整,发现有地下水污染现象时需增加采样频次。7监测井建设与管理71监测井建设包括监测井设计、施工、成井、抽水试验等内容,参照DZ/T0270相关要求执行。75放置地下水自动监测设备的环境监测井井口保护装置参照DZ/T0270相关要求执行;未放置地下水自动监测设备的环境监测井井口保护装置参照HJ164相关要求执行。7?环境监测井标识、验收与资料归档、维护

19、和管理、报废等内容,参照HJ164相关要求执行。8样品采集及测试分析A1工业集聚区地下水采样前应先进行洗井,洗井应满足HJ164的相关要求,洗井采样应在水质参数和水位稳定后进行。测试项目中有挥发性有机物时,应按照HJ1019的相关要求。R1工业集聚区地下水样品采集、流转、保存及分析测试等内容,参照HJ164相关要求执行。9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业集聚区地下水样品采集和实验室分析环节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参照HJ164、HJ1019相关要求执行。10监:则报告编制监测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监测报告编制提纲见附录D供参考使用):a)工业集聚区概况、污染识别等;b)地下水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方案;c)

20、现场采样与分析测试;d)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e)监测结果分析与评价;附录A(资料性)建议收集的资料清单建议收集的资料清单见表A.1。表A.1建议收集的资料清单编号分类材料名称!基础资料工业集聚区规划环评报告2工业集聚区企业名单及已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用地调查的企业名单3工业集聚区企业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环境影响评价登记表环评批复4工业集聚区及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报告5工业集聚区及企业所在区域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及工程地质勘察报告6工业集聚区及企业平面布置图7工业集聚区边界范围图8工业集聚区雨水/污水管网图9产排污资料工业集聚区企业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表排污许可证10工业集聚区企业环境统计报表11工业

21、集聚区企业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12地下水环境监测资料工业集聚区现有监测井情况及常规监测资料13工业集聚区企业调查评估报告(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土壤、地卜水污染隐患排查报告及整改方案等相关报告)14辅助资料工业集聚区企业地下水环境污染事故记录15工业集聚区企业责令改正地下水违法行为决定书附录B(资料性)地下水污染重点行业名录地下水污染重点行业名录见表B.1。表B.1地下水污染重点行业名录大类中类小类0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71石油开采0710石油开采08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81铁矿采选0810铁矿采选082钵矿、络矿采选0820钵矿、铭矿采选089其他黑色金属矿采选089()其他黑色金属矿采

22、选(钢矿)09有色金属矿采选业091常用有色金属矿采选0911铜矿采选0912铅锌矿采选0913银钻矿采选0914锡矿采选0915锦矿采选0916铝矿采选0919其他常用有色金属采选(汞矿)092贵金属矿采选0921金矿采选0922银矿采选093稀有稀土金属矿采选0931筲铝矿采选0932稀土金属矿采选17纺织业171棉纺织及印染精加工1713棉印染精加工172毛纺织及染整精加工1723毛染整精加工173麻纺织及染整精加工1733麻染整精加工174丝绢纺织及印染精加工1743丝印染精加工175化纤织造及印染精加工1752化纤织物染整精加工176针织或钩针编织物及其制品制造1762针织或钩针编织

23、物印染精加工19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191皮革糅制加工1910皮革糅制加工193毛皮糅制及制品加工1931毛皮糅制加工22造纸和纸制品业221纸浆制造2211木竹浆制造2212非木竹浆制造25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251精炼石油产品制造2511原料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2512人造原油制造252炼焦2520炼焦2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61基础化学原料制造2611无机酸制造2613无机盐制造2614有机化学原料制造2619其他基础化学原料制造表B.1地下水污染重点行业名录(续)大类中类小类263农药制造2631化学农药制造264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2643颜料制造26

24、44染料制造265合成材料制造2651初级形态塑料及合成树脂制2652合成橡胶制造2653合成纤维单(聚合)体制造2659其他合成材料制造266专用化学品制造2661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2662专项化学用品制造2664信息化学品制造2669其他专用化学产品制造267炸药、火工及焰火产品制造2671炸药及火工产品制造27医药制造业271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2710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28化学纤维制造业281纤维素纤维原料及纤维制造2811化纤浆粕制造2812人造纤维(纤维素纤维)制282合成纤维制造2822涤纶纤维制造2823月青纶纤维制造2826氨纶纤维制造2829其他合成纤维制造31黑色金属冶炼和

25、压延加工业311炼铁3110炼铁312炼钢3120炼钢315铁合金冶炼3150铁合金冶炼3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321常用有色金属冶炼3211铜冶炼3212铅锌冶炼3213银钻冶炼3214锡冶炼3215锦冶炼3216铝冶炼3217镁冶炼3219其他常用有色金属冶炼(汞)322贵金属冶炼3221金冶炼3222银冶炼323稀有稀土金属冶炼3231鸨铜冶炼3232稀土金属冶炼33金属制品业336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3360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3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384电池制造3841锂离子电池制造3842银氢电池制造3849其他电池制造表B.1地下水污染重点行业名录(续)大类中类小类

26、59仓储业599其他仓储业5990其他仓储业(原油、成品油、危化品、金属矿仓储)77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772环境治理业7724危险废物治理(危废、医废处置)78公共设施管理业782环境卫生管理7820环境卫生管理(生活垃圾处置)附录C(资料性)工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信息清单工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信息清单见表C.1。表C.1工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信息清单12345678910序号名称行政区(省级)行政区(地市级)地址地理坐标(经度)地理坐标(M)占地面积m2级别成立时间/年11121314151617181920主要行业类别地下水重点污染企业数量地下水埋深区间/m所在区域地下

27、水用途工业集聚区及周边地下水环境监测井数量地下水环境监测井位置(经度)地下水环境监测井位置(纬度)监测井设备类型与工业集聚区位置关系监测井性质21222324252627282930监测井结构类型含水层类型成井深度/m地下水水力类型监测井状况保护设施监测井使用功能现状是否具备监测条件是否开展工业集聚区及周边地下水调查监测是否有地下水污染物检测超标31323334监测井管理机构监测频率执行标准工业集聚区及周边是否有地下水取水井注:坐标应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地理坐标系统,单位为度。附录D(资料性)工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监测报告编制大纲D.1概述D.1.1工作目的D.1

28、.2工作范围D.1.3工作依据D.2工业集聚区概况D.2.1工业集聚区产业及企业基本情况D.2.2工业集聚区污染物排放情况D.2.3工业集聚区管网基本情况D.2.4工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D.2.5工业集聚区水文地质情况D.2.6工业集聚区主要地下水污染源的确认与识别D.2.7工业集聚区主要特征污染物的分析与识别D.2.8敏感目标D.3地下水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方案D.3.1监测点位布设D.3.2监测项目与频率D.4监测井建设D.4.1钻探施工D.4.2水文物探测井D.4.3成井D.4.4抽水试验与水样采集D.4.5坐标高程测量D.4.6监测井保护装置与监测仪D.5现场采样与分析测试D.5.1洗井、地下水样品采集D.5.2样品保存与流转D.5.3样品分析与测试D.5.4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D.6监测结果分析及评价D.6.1评价标准D.6.2监测结果统计与评价D.6.3超标情况/污染情况分析D.7结论与建议D.8第八章附件附件(包括但不限于工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信息清单、地理位置图、监测点位平面图、现场采样照片等)注:报告编制大纲中第四章内容仅在有新建监测井工作时编制,开展常态化监测工作时不需编制该章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