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傻”具有八种意义 论文.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349419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真傻”具有八种意义 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真傻”具有八种意义 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真傻”具有八种意义 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真傻”具有八种意义 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真傻”具有八种意义 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真傻”具有八种意义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真傻”具有八种意义 论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我真傻”具有八种意义摘要:本文围绕祝福主人公祥林嫂的口语“我真傻”立意成篇,也以这个短语在文中的诸多意义为主要内容,涉及人物、内容、情节、环境、描写、结构、语言等诸多方面。文章紧密联系文本实际,分析有宽度有深度,文字精约,内容丰富,给人以深刻印象和多种启示。关键词:祝福,祥林嫂,“我真傻”,八种意义“我真傻”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说的第一句话,此后又分别呈现过三次,四次的位置依次为68、78、81、89自然段,其中前三次是“我真傻,真的”,第四次是“唉唉,我真傻”。它们都是五个字,都用于段落之首,都是通过语言描写展示出来的。“我真傻”的基本意思并不难解,就是“我真愚蠢”、“我真愚

2、笨、“我真笨拙、“我真没用”,是说话者对自己过去的某个言行举止的一种评价、自责和懊悔。但这并非祥林嫂的习惯语,也不是她的口头禅,她第一次来鲁镇时并没有说过这样的话,第二次出场为什么如此多次脱口而出呢?这就很自然引起人们对这句话的关注和思考。通过认真研读分析可知,“我真傻”蕴含的意义非常丰富,至少可有如下八个方面。一、“我真傻”引出了阿毛惨遭狼口的悲剧。“我真傻,真的”前两次明显是为了引出阿毛遭遇恶狼、悲惨至死的故事。每次叙述的用词造句动作相同,文字详略也基本相当,达言节奏都是断断续续,词不成句,泣不成声,令人闻之动容,听之垂泪。这既是祥林嫂悲痛至极无法抑控的真情表露,也是欲把自己失去爱子的痛苦

3、全部倾诉出来,以获得世人的同情和安慰,缓解心中的苦楚,得到哪怕些许的慰藉。同时也是想得到鲁家的同情,并再次接纳自己留下来做工。这“我真傻”就是启动盈满江河的闸板,一旦打开闸门,蓄积了多日的苦水便滔滔滚滚,一泻千里,势不可挡,阿毛的故事也就顺畅具体地流淌出来。我们知道,幼小的阿毛不是病死的,不是天亡的,不是饿殍的,而是遭狼所致。丈夫贺老六刚刚伤寒离世,恶狼又来加害她这个懵懂羸弱的孩子,真是雪上加霜,天地无情,人间多恶。大伯收屋迫使她只好再次来到鲁镇,求助她原来的旧主人鲁四老爷。这就告诉我们,“我真傻”是为主人公诉说悲情、陈叙旧事服务的,是交代事情原委的一种发语方式。“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

4、情”,先声夺人,以情引事,自然顺达。如果没有它的引领作用,就失去了情节过渡的自然性,祥林嫂的诉说也就显得有点突兀了。二、“我真傻”结束了祥林嫂短暂的幸福时光。祥林嫂的履历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在卫家山祥林家、在鲁镇鲁四家(第一次)、在贺家埃贺老六家、在鲁镇鲁四家(第二次)。其中有过两次相对比较称心如意的时段,第一段是在鲁家打工期间,虽然“整天的做”,虽然仅仅几个月,但“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第二段是在贺老六家,她虽然被强买成亲,可是不久“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一一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这就足以说明,这段在贺家的生活

5、是她一生中最安定、最自由、最幸福的美好时光,也是祥林嫂最为珍惜、最为留念的理想情境。可是现在,阿毛惨死,贺老六殒命,丈夫和孩子的相继离世,祥林嫂现在“只剩了一个光身了”。由此可知,“我真傻”的叨叨絮语诉说,不仅结束了在鲁家那段勤劳满足的劳动生活,更主要的是结束了拥有三口之家的这段安定美满的家庭生活。她再次成为寡妇,再次来到鲁镇,再也不会有家庭、自由、幸福了,等待她的将是永远没有尽头的苦难深渊。可见,“我真傻”像一个无情的休止符,祥林嫂少有的短暂幸福生活戛然而止;“我真傻”又像一把罪恶的侧刀,将祥林嫂珍贵的愉快时光彻底斩断。“我真傻”情节上的分界意义就在于此。三、“我真傻”刻画了祥林嫂极为悔恨的

6、心理。人物的说话内容是由心理决定的,即“言为心声”;听者需要在对方说话之后才能明白其意,即“发于声而后喻”。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之后,不分对象老幼,不论关系亲疏,逢人便说“我真傻,真的”,然后便是阿毛惨不忍睹、鲜血淋漓的被害情景。这种痛定思痛的诉说,是想告诉人们自己做母亲的失职,没有保护好可爱的孩子,“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竟然跑到家门口来叼走阿毛。祥林嫂“手脚都壮大”,“又有力”,如果她亲眼看到恶狼胆敢前来行凶,她是有能力保护好儿子的;如果能够代替儿子去死,她会毫不犹豫、心甘情愿赴难;如果打猎为生的丈夫贺老六仍然健在,他会一枪打死恶狼;如果阿毛

7、不是“很听话”地“坐在门槛上剥豆”,他就会躲过这一劫。这些“如果”在祥林嫂心里不知翻腾过多少次,折腾过多少回。阿毛是她的未来,是她的命根子,是她的一切,是她在贺老六走后活下去的勇气和全部希望,可是她现在什么都没有了。这些丰富复杂的心理内容,都是通过“我真傻”这个最精短的语言描写达成的,从而具体生动地表达了主人公后悔之至、怨恨之极的痛苦心理。可见,“我真傻”对祥林嫂悔恨交加的受伤心理刻画得多么深切。四、“我真傻”突出了祥林嫂善良温顺的特点。“我真傻”的本身就含有心地纯洁、温和顺从的意思。在祥林嫂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旧社会普通劳动妇女的许多优良品质,勤劳节俭,任劳任怨,安分守纪,默默无闻,特别是他的

8、俯首贴耳、善良温顺的特点,更值得同情和抚慰,更让人亲近和怜爱。面对苦难生活和种种遭遇,她没有屈服,没有哀求,凭着自己一双有力的大手和健壮的身体来养活自己,行走在没有一丝光亮和温热的天底下。祥林嫂两次来到鲁镇打工,小说也先后两次写了她“顺着眼”的特点。“顺着眼”通常是指眼睛看人目光向下,既不斜眼,也不对眼,甚至不敢眨动一下,像一只听话顺受的小羊羔,显出驯良、温顺的样子。后来又是“直着眼睛”,发直痴呆,没有光泽,没有精神,这同样是“我真傻”的表现。阿毛的命运遭遇是对她的心灵打击最为深重的一次,但是她没有责怪老天无眼、大地无门,面对他人的讥讽、嘲笑,她不辩驳,不分解,默默承受,把一切责任揽到自己身上

9、,把所有的过错一个人承担起来,这一切都凝聚在“我真傻”上,以此来折磨自己,惩罚自己,求得原谅,求得宽容,让备受煎熬的心灵好受一些。她的“捐门槛”为自己“赎身”,实际上就是花大钱为自己赎罪,无怨无悔,心甘情愿。她的温顺善良、逆来顺受的特点,都可以从“我真傻”中找到注脚。五、“我真傻”揭露了旧社会黑暗环境的罪恶。祥林嫂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最初是在卫家山,然后去鲁镇,接着到贺家埃。卫家山和贺家埃是闭塞落后的山区,鲁镇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小市镇。它们无疑是暗无天日贫穷落后的旧中国的缩影。天下乌鸦一般黑,哪里豺狼不吃人,主人公无论到哪里都没有好日子过,都是被压迫被剥削的最下层劳动妇女。到了贺家壤以

10、后,她的身份先是被强娶的新娘,随后是享有三口之家的女主人,最后成了失夫丧子的新寡妇,成为被赶出家门的孤魂野鬼。这种大起大落、一波三折的生活变化,像过山车一样让祥林嫂昏天黑地,实在难以面对和承受。阿毛遭狼的惨剧发生之后,祥林嫂始终以为是自己没有看护好孩子所致,是当母亲的失职,所以多次以“我真傻”自责。可是她哪里知道,阿毛表面上是惨死在恶狼的魔爪下,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不和谐的恶果,是没有防备和粗心大意的失误,实际上在这只恶狼身上我们明显视触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子。自然环境是融合在社会环境之中的,社会环境又决定着自然环境存在与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在那样饿殍遍地、怨声载道的社会里,身强力壮的大男人贺老六、

11、正值青春年华的祥林尚且难逃过早丧命的悲剧,年幼羸弱的阿毛怎么可能存活下去呢?再居高临下地看看想想,祥林嫂周围的那些人哪一个不是杀死她的刽子手呢?哪一个为祥林嫂的悲苦命运助过力、发过声?可见,主人公“我真傻”的反复倾诉,是对那时罪恶黑暗的社会环境的无情揭露和有力抨击。六、“我真傻”预示了祥林嫂即将被辞的结局。在中人卫老婆子反复解释、多次恳求并不断赔礼的前提下,鲁家又勉强第二次留下了祥林嫂,继续做她曾经熟悉令东家很满意的家务活儿,按月付工钱,每月500文。随着“我真傻”的频繁叙说,让四婶突然发现“她的变化非常大”,“直是一个木偶人”,再也不是以前做工时那么有力、勤快、伶俐的劳动好手了。我们知道,鲁

12、家虽然是当地享有名望的大户人家,有钱有势,但对佣工的精打细算总是非常苛刻的。鲁家对祥林嫂第二次做工的表现为大为不满,这不是鲁家用人观点发生了改变,而是祥林嫂本人的劳动现状与以前大相径庭所致;这也不是祥林嫂有意懒惰,欺蒙鲁家,而是家人的悲惨遭遇给她的致命打击和严重刺激造成的。鲁家不是慈善所、不是养老院,不可能将这个“精神不济”做活懈怠的木偶人收养起来,所以四婶才当面直言“倒不如那时不留她”,言下之意是再不改变就要将她辞退了;祥林嫂明明知道四婶的不满,可是她的心灵已经完全麻木,精神状态实在无法复苏,再也不是从前的祥林嫂了。可见“我真傻”是导致鲁家对祥林嫂厌弃的根源,也预示了她终将被辞的可怕结果,而

13、这一结果又定然会使她失去居住定所和生活来源,悲惨死去的结局已经为期不远了。七、“我真傻”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在对祥林嫂四次“我真傻”的语言描写中,后两次虽也出自祥林嫂之口,但意在引出周围群众的反应,以“我真傻”为起点,别人的反应是终点,前者点到为止,后者非常详实。人们面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是同情,还是安慰,是怜悯,还是惋惜?这是有过程的:先是“陪出许多眼泪”,连四婶眼圈也“有些红了”,然后是“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这些都是人性善良的可贵表现,对祥林嫂无疑是一种同情、一种抚慰。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情感变色了,语气变调了,态度变得冷漠、尖刻、鄙夷了,变得不可理喻、不可情堪、难

14、以接受了,这是后两次“我真傻”的用意。“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这是第三次“我真傻”后面的内容,人们“立即打断”了她,接过话头,以示“厌烦”。祥林嫂不是弱智,不是痴呆,见此情景,不再絮语,立即“走开去了”。第四次“唉唉,我真傻”,是她一边看天一边叹息地说,虽是一个人的“独语”,可仍然被“柳妈不耐烦的”打断了。这就是祥林嫂生活的鲁镇的人文环境,这就是与祥林嫂多年相处且同样是穷人的态度,这就是作者那时竭力批评的劣根国民既“不幸”又“不争”的严酷现实。“我真傻”就是这样无情地撕开了生活在祥林嫂周围人们内心世界的劣性,具体生动地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闻之思之,

15、令人叹惋。八、“我真傻”构成了情节前后密切关照的格局。“我真傻”是一个经典性口头语言描写,它应该是很多精神失常者时时挂在嘴边的习惯语,是说话者内心世界痛苦之至悔恨至极的外在表露,在文中先后出现四次是完全符合生活真实的。“我真傻”的四次运用是间隔性的,为了陈述阿毛的悲惨故事运用了两次,为了表现鲁镇人们的情感态度也用了两次。这样的格局自然构成了修辞上的间隔反复,同时也造就了情节上前后照应的格局。前两次“我真傻”侧重于主人公自身的表现,通过对“日夜不忘”的阿毛悲惨遭遇的如泣如诉的叙述,把自己完全置于鲁镇人们的视线之中,既是她第一次在鲁家做活的继续,又与之前的劳动情形构成强烈反差,情节的连接呼应与主人

16、公生活的延续浑然一体。后两次“我真傻”侧重于暴露鲁镇人们的精神状态,他们与祥林嫂虽然己经熟识,也对祥林嫂的命运表示过同情,但是他们的灵魂是扭曲的,他们的意识是麻木的,因而对祥林嫂一家的悲惨遭遇,他们很快由同情怜悯转变为好奇和冷漠、厌恶和嘲笑。作者写鲁镇人们这种令人扼腕的冷酷表现,实际上是暴露当时普通国民的诸多弱点,他们不清醒、不觉悟、不反抗,特别是第四次“我真傻”的后面又引出了柳妈的献计献策、祥林嫂的“捐门槛”和庙祝的诈骗等情节,此时的祥林嫂是完完全全“真的”傻了。可见,主人公“我真傻”的经典语言在情节内容上产生的关联作用是极其显著的,甚至可以说,它将祥林嫂短暂而悲惨的一生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我真傻”是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多次自责自悔的口头语,合起来不过20个字,反复运用达四次之多,前后直接牵连大约24个自然段,总篇幅超过2300字,实在是神来之笔。寻得芙蕖听雨声,通过对它蕴含意义的研读分析和综合探究,确实佩服之至,受益匪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