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辛亥革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9课辛亥革命.docx(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19课辛亥革命一、单选题1 .清末,资政院议员绝大多数具有科举功名经历。到民国初年,国会议员则更多的是工业资本家、金融业资本家、绅商、教育新闻业者、小业主等,其中最活跃的参与分子主要是新兴的市民群体代表。这一变化()A.动摇了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B.说明政治参与主体的扩大C.反映出辛亥革命获得了广泛支持D.改变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2 .近代警察制度初建,有文章说:“循整齐画一之政治,规模秩然,有道不拾遗之风。”但是,文章举例说,“今春间有荣禄之侄为直隶候补道者,其仆某与人斗于道,警察弹压之。仆不服,与警察兵斗,为所捕。诣督署力责宜督严办该兵。直督皇恐谢罪,卒命将警察兵数名枷号,以儆其余,置该
2、仆不问,材料说明()A.警察制度确保了治安状况B.警察制度滋生腐败黑暗C.近代警察初设制度不完善D.新政为贵族权势所把握3 .1905年,袁世凯等六疆臣在要求立停科举的奏折中明确指出,希望借此取信于外人,以换得其“推诚相与”;1906年,四川一份办学纲要指出,中外“交通既久,几于无事不与外人为缘这从本质上体现了此时中国()A.半殖民地的社会属性B.文化教育的近代转型C.中体西用的价值追求D.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4 .有人认为:辛酉政变在晚清史上,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清王朝从此进入了慈禧太后的时代。这是个不同于嘉道以来不思改革、墨守成规,在中世纪徘徊的新时代,这也是一个不同于以往自我封闭而力图面向
3、世界的新时代其理由是,这个时代()A.有曾国藩、李鸿章等中兴名臣,挽救了清政府的统治B.慈禧太后推动改革变法开辟了晚清历史发展的新篇章C.经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推动中国近代化D.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和甲午战争等多次打断中国近代化5 .庚子事变后,伴随着新政的推行,西学东渐的进程大大加快了。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类学校均应开设地理课程,让国人了解中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清政府的这一措施()A.冲击华夷观念B.开始学习西方C.激发民族意识D.唤起民众爱国参考答案:1. B【详解】材料强调相对于清末,民国初年的国会议员结构,涉及了工业资本家等多个群体,体现出政治参与主体的扩大
4、,B项正确;材料所述变化并未动摇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是涉及资产阶级等社会中层,广大下层人民并没有参与,因此得不出C项结论,排除C项:“经济结构”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知,排除D项。故选B项。2. C【详解】根据材料,清末近代警察制度建立后,仍然存在权贵以势压人、扰乱社会秩序和警察执法的情况,表明近代警察初设制度不完善,C项正确;材料中“仆与警察兵斗”的事例表明警察制度不能完全确保治安状况,排除A项;根据材料,近代警察制度初建,”循整齐画一之政治,规模秩然,有道不拾遗之风”,可知警察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滋生腐败黑暗的说法太过片面,排除B项;虽然有权贵以势压人的现象,但不能
5、据此就认为新政为贵族权势所把握,排除D项。故选C项。3. A【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彻底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清政府社会变革意在“取信于外人与外人为缘“,即体现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属性,A项正确;材料从本质上体现了此时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属性,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20世纪初,洋务派倡导的中体西用思想已经破产,排除C项;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排除D项。故选A项。4. C【详解】根据所学,辛酉政变是1861年,因此慈禧太后的时代是从1861年开始,因此经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推动中国近代化,C项正确;洋务运动最后失败,没有挽救清政府的统治,排除A项;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和甲午战争并没有打断中国近代化,排除D项。故选C项。5. A【详解】根据材料“伴随着新政的推行,西学东渐的进程大大加快了”、“规定各类学校均应开设地理课程,让国人了解中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庚子事变之后,清政府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再坚守“天朝上国的观念,而是认为“中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这一变化冲击了传统的华夷观念,A项正确;B项错在“开始”一词,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民族意识,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唤起爱国意识,排除D项。故选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