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十四五”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41559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7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泰州市“十四五”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泰州市“十四五”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泰州市“十四五”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泰州市“十四五”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泰州市“十四五”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泰州市“十四五”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州市“十四五”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4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泰州市“十四五”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致力民生、聚力转型”决策部署,加快构建泰州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崛起中部的产业增长极,建成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地,根据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泰州工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一、“十三五”时期工业经济发展回顾(一)“十三五”时期泰州工业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发展质效稳步提高。“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总体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2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12.77亿元,比上年增长3.6%,比2015年增长45.3%;规模以上工

2、业增加值1357.51亿元,同比增长6.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21.31亿元,同比增长4.3%;实现利润总额361.48亿元,同比增长8.5%。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十三五”期间,全市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9.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1.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5.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37.6%o2020年,全市医药、高端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化工及新材料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64.7%。其中,医药产业产值居全国设

3、区市之首,造船完工量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大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持续转化创新成果。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2%,比2015年提高5.5个百分点;累计创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9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23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达412家,比2015年增长115.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55%,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4%;2020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50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瞪羚企业3家,入围省民营企业创新百强6家。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十三五”期间,全市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和工

4、业互联网等试点示范,成效逐步显现。“十三五”期间,累计170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累计获评省级示范智能车间项目63家,比2015年增加50家;获评省级智能工厂项目3家;累计创建省星级上云企业283家。扬子江药业、口岸船舶、艾兰得3家企业获评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扬子鑫福造船、振华海科、赢胜节能、万向精工4家企业荣获工业和信息化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企业质态稳步提升。2020年,扬子江药业、中海油气、益海粮油、新浦化学4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截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工业上市企业15家,其中A股11家,比2015年增加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累计37家;累计

5、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9家;累计培育潜在独角兽企业6家、瞪羚企业14家。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全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持续加大污染整治和安全生产整改力度。“十三五”期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约25%,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十三五”强度控制目标;每年滚动实施节能与绿色改造项目超100个;累计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制造名单23个,其中绿色工厂13家,数量位列全省第5位、苏中苏北地区第1位。化工生产企业数从466家减至132家,取消化工园区(集中区)5个,化工生产企业入园进区率达60.6%,比2016年提

6、高27.3个百分点。(二)“十三五”时期泰州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十三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需在“十四五”时期重点突破,实现全面提档升级。企业综合实力亟需提升。龙头企业方面,目前全市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数量相对偏少,品牌影响力偏弱,入选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等权威榜单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全市上市公司数量较少且市值不高,在新兴产业领域缺少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研发投入较高、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主业方向明确、具有规模优势和行业影响力的企业。成长型企业和小巨人企业方面,我市尚未形成成规模、成体系的专精特新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

7、队伍,特别是缺少成长性高、产业链延伸性好的创新型、科技型专精特新企业和细分行业“隐形冠军”企业,具有颠覆性技术和模式创新的独角兽企业仍未实现零的突破。产业结构僵局亟待打破。一是产业结构偏重,重工业产值规模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近7成,规模以上企业多分布在化工、机械、食品等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不够充分,生物医药中“生物”不足、高端装备中“高端”不显、高技术船舶中“技术”不突出。二是产业层次不高,劳动密集型、加工代工企业和低附加值产品多,精深加工、技术密集型企业和高附加值产品偏少。三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交通运输、仓储业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较高,以金融、信息、科技和

8、商务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低,发展不够充分,对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明显。主导产业能级瓶颈亟待突破。医药产业集群,虽然规模体量和产业影响力均显优势,但总体效益偏低、高端领域涉足较少、高端创新要素支撑不足等问题凸显。高端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真正装备类产业明显不足,传统机械和机加工占比较高;高技术船舶以制造为主,研发设计等高端环节缺失。化工及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较高,规模体量和产业影响力均显优势,但绝大部分集中于化工领域,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等新材料领域涉足较少。二、“十四五”时期工业经济形势分析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

9、化,世界发展格局深入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外部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随着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稳定向好,加之一系列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泰州“十四五”时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重要机遇。(一)“十四五”时期泰州工业经济发展面临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为泰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动力。一方面,新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变革将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融入到制造业的产品研发、设计、制造、服务全过程,逐步改造传统生产模式和服务业态,推动传统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变革,有利于提升泰州传统产业生产效率,推动面广量大的传统产业加快向智能化

10、、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另一方面,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有利于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加速形成新的业务领域和新的主导产业,催生出产业经济新增长点。泰州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有条件、有能力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推动产业进一步转向数字化、集群化、融合化,实现产业自主创新的历史性突破、产业结构的跨越式提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加速构建为泰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展更大新空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底层逻辑。随着消费升级趋势深入演进、新基建等政策举措全面落实,我国正在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国内高端需求日益增多,经济增长

11、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这为泰州产业高端化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此外,我市年吞吐量3.5亿吨的泰州港(位列全球20大港口第18位),正逐步发展成为长江中上游地区江海物资转运的重要枢纽,以及苏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将为我市产业集聚发展和高水平开放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叠加将为泰州产业迈向中高端带来新机遇。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交汇,泰州将成为新节点城市,有利于更大程度接受上海、南京等长三角核心区域的辐射,集聚创新资源,畅通经济循环;有利于我市产业主动参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深度融入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在医

12、药、船舶等特色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进而在全国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占据更高位置;有利于开拓产品市场,推动产品贸易多元化以及“泰州制造”国内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二)“十四五”时期泰州工业经济发展面临挑战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十四五”时期,外部发展环境整体上将比十三五”时期更加严峻复杂,受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传统动能正在减弱,经济运行风险和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全球经济再平衡加速,我国面临制造业中高端向发达国家回流和中低端向发展中国家分流的双重压力。在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下行压力凸显的大背景下,我市产业链供应链将面临更多外部冲

13、击,实体经济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可能加剧,外向型经济潜在风险逐渐增多,经济稳定增长压力较大。新一轮科技革命给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带来新挑战。颠覆性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打破原有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模式,推动全球从产业链式分工转向产业网络式分工,低成本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和传统加工制造环节的重要性将弱化,创新要素、高端人才、科技金融等因素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将持续强化,而我市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偏弱,产业链高端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培育,未来产业发展还将面临创新要素不足、高端人才紧缺和结构性失业风险的挑战。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新一轮城市竞争压力加大。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扬子江城市群、宁镇扬泰都市圈、苏锡常泰都市圈等

14、区域一体化向纵深推进,区域内要素流动将进一步加速。长三角地区各地纷纷融入一体化发展大势,争相承接高能级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和资源溢出,区域内城市间的新一轮产业和资源竞争将加剧。相较而言,我市城市能级还不够高、综合实力还不够强,对资本、高层次人才、优质项目的吸聚能力也偏弱,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将面临更多挑战和压力,亟需以新的理念破解难题、打通梗阻、增创优势。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的压力持续加大。为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近年来,全省“263”减化及化工行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环境保护专项行动、蓝天保卫战、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等政策深入落实,对减少污染排放和清退落后低端产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尤其是

15、“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对节能减排、产业转型、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十四五”期间,环保法律将更加系统完备、环保标准将有序提高、环保监管将更加全面严格、安全生产制度将更加健全,工业经济绿色发展将是大势所趋。我市现阶段产业结构仍偏传统,尤其是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占比较大且精细化、高端化发展步伐还不快,能耗和污染问题仍需重点关注,在新一轮安全和绿色集约发展要求下,将不可避免面临挑战。三、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使命新

16、要求,紧扣“强富美高”的目标定位和“六个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市委、市政府“致力民生、聚力转型”两大主题为总牵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重点打造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积极打造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地,全力打造崛起中部的产业增长极,为构建具有泰州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开创“强富美高”新泰州建设新局面提供强有力支撑。(二)基本

17、原则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引进来走出去并举的策略,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强化开放合作对工业经济增优势、拓空间的促进作用,深化资源要素开放共享、企业主体开放合作、产业链跨区域联动、生产力跨区域布局,助力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充分激发创新第一动力。将创新作为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点,持续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壮大创新主体、聚集创新资源、扩大创新投入、打造创新平台、营造创新生态,不断推动工业领域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全面提高全市工业经济创

18、新能力和创新效益。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推动形成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在不断激发和提升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同时,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规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优化布局与协同发展相结合。以集群集聚发展为导向,深化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推动市(区)、开发区(园区)的错位化发展和差异化竞争;打造技术共享、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区域分工合作体系,协同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形成按产业链纵向分工和相关配套产业横向聚集的特色产业集聚区,提高全市产业整体效益和竞争力。(三)

19、工作目标到2025年,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具体目标如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25年,制造强市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制造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2%以上,三大先进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70%o建成一批产业特色优势突出、创新驱动力强、融合发展程度深、绿色发展水平高的产业集聚区。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25年

20、,企业创新能力、发展能级全面提升,创新体系更趋完善,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8%;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9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5%;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占全省比重达到省内中游以上水平;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企业质态进一步提升。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居全省前列;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数、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数等占全省比重均达到省内平均水平;工业企业质量效益明显改善,形成一批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企业。绿色发展成效进一步明显。到2025年,全市工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

21、绿色制造体系,省级以上开发区达到绿色园区标准,省级以上绿色工厂数量进一步增加;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进一步降低,强制清洁生产审核率100%o四、产业发展重点“十四五”时期,以“聚力转型,主题为牵引,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以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为重要抓手,围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支柱产业向高端化攀升、服务化延伸,促进新兴产业做大规模、做出特色,科学、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建具有泰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一)聚力发展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1 .医药产业集群以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为核心区,以全市龙头骨干企业为载体,发挥医药健康产业基金撬动作用,加快推动化学药、现代中药等支柱产业进一步提档升级,持续扩大

22、生物药、新型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的规模和技术优势。其中,坚持化学创新药与高端仿制药并重,加强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巩固化学药领先优势,打造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加强经典名方和中药新药开发,持续推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统筹推进疫苗、抗体药、新型医疗器械等发展,建设全国疫苗产业集聚区,建成全国抗体药和体外诊断试剂产业高地。到2025年医药产业产值达2500亿元。化学药产业。依托化学药领域龙头企业,进一步推进一类新药等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鼓励企业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进一步巩固化学药领先优势,延伸发展化学创新药、新型制剂和高端仿制药;同时,积极推动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泰兴市联合打造原料药集中生

23、产基地。现代中药产业。依托中药领域龙头企业,发展胃苏颗粒、蓝苓口服液、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现代中药产品,突破重要有效成分、有效部位、有效单体的工业化提取、分离、纯化,以及中间体、制剂的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持续做大中药名品,加强经典名方和中药新药开发,推进中药国际化;同时,延伸发展化妆品、保健产品等。生物药产业。瞄准国内外疫苗龙头和抗体药生产企业精准招商,做大现有疫苗生产企业,加速抗体药企业产业化进程,打造全国知名的抗体药物产业化基地,建设全国领先的疫苗产业集聚区;招引培育针对肿瘤和免疫系统疾病的单克隆抗体药物、核酸及蛋白类药物等生物药制备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新型医疗器械产业。大力

24、招引罗氏等体外诊断试剂龙头企业,发展以诊断试剂为主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加快家庭医疗监测和健康装备等智慧医疗器械企业集聚发展,建设成为国内具有竞争力的体外诊断试剂高地;重点发展制药机械、干燥设备、离心机、临床检验分析仪器等,推动向大型医学影像和先进手术设备等领域拓展。2 .高端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大力推动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支柱产业高端化、全产业链化发展,加快促进新能源、特色装备等新兴产业的做大、做优、做特、做强。其中,以沿江板块为载体,提高高技术、高附加值两高”船型研发建造和精益造船水平,提升船舶关键设备配套能力;依托泰州汽车科技产业园,加快核心零部件项目集聚,突破整车综合

25、控制、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引导零部件企业向部件总成方向发展,培育大型汽配企业集团;大力发展新能源、航空结构件、数控机床等产业,打造长三角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到2025年高端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产值达2000亿元。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开发1.NG,万吨级化学品、超大型集装箱等“两高”船型,积极发展新型内河集装箱船,推广应用双燃料动力推进技术。加强配套零部件环节招商,积极招引培育船用动力、通讯导航、深海锚泊、环保处理系统、充电桩配套、海工模块等关键设备制造商。重点提升系泊设备、泵阀、环保生活设备等优势领域的配套产品档次,打造覆盖科研开发、总装建造、设备供应、技术服务的完整产业

26、体系。到2025年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产值达500亿兀O一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依托整车项目,加快核心零部件项目集聚,拓展汽车金融、保险、共享出行等业务,构建汽车全产业链;突破整车轻量化、综合控制系统、高安全性高性能动力电池及材料、驱动电机、电子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推进汽车驾驶智能化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板块;引导零部件领域重点企业提高智能化制造水平,发展汽车底盘、变速器、内外饰、传动齿轮等优势特色产品,向部件总成方向发展,为世界一流整车制造商提供配套,培育一批具有行业话语权的大型汽配集团。建成整车带动、关键零部件支撑、技术创新引领的先进汽车产业集群。到2025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达500亿元

27、。新能源产业。抢抓光伏太阳能平价时代机遇,依托重点企业,做大太阳能电池和组件规模,加强产品技术创新,提升光电转换效率和光伏产品长期可靠性,大力发展高效晶硅、新型薄膜等新一代太阳能组件,带动光伏设备和光伏电站迅速发展;进一步提高动力电池容量和稳定性,持续做大做强动力电池制造,延伸发展氢能等燃料电池;打造其他新能源特色板块,结合项目招引和孵化,延伸发展核电、风能、氢能、生物质能等,探索发展“光伏制氢”,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特色产业集群。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达500亿元。特色装备产业。航空装备领域,以靖江市为重点区域,加快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围绕波音、空客、中航工业、中国商飞、庞巴迪等国际

28、航空巨头的需求,重点突破大尺寸复合材料构件整体成型、大型复杂薄壁结构件熔模精密铸造、单晶/陶瓷空心叶片成型、部件监视与告警、环境控制、多功能常规信号测试仪器等核心技术,争取成为国内外航空巨头的合格供应商。高端数控机床领域,以海陵区为重点区域,发展立卧复合加工中心、铳削加工中心、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电火花成型机床等特种机床及主轴、丝杠、导轨、全数字高档伺服驱动等配套功能部件。高端专用装备领域,以姜堰区为重点区域,依托重点企业,发展石油钻杆等特色优势产品。加大项目招引建设力度,发展应用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新兴数字技术的新一代石油钻采装备、高等级防喷器、深海域油气装备等高端油气装备整机制造及核心零部件

29、生产企业;发展球团链篦机、大型带式焙烧机等高端冶金装备。工业机器人领域,重点发展特种机器人等现有特色产品和量大面广的浇铸、焊接、切割、涂装、上下料、搬运、码垛、检测、物流等工业机器人,以及精密减速机、伺服系统和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系统领域,打造面向高技术船舶、化工新材料、冶金、汽车及零部件等多个行业的“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大力开发工业大数据深度应用产品。3 .化工及新材料集群加快推动传统化工向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产品精细化率和化工新材料比重。其中,依托泰兴经济开发区,推动基础化工向高端精细化学品发展,延伸发展战略新材料、日用化学品,打造世界级精细化学品产业

30、基地;依托滨江工业园区,推动石油化工产业向高端润滑油和高端聚烯燃等方向发展,打造特色石化产业基地。到2025年化工及新材料产业产值达2000亿元。石油化工产业。充分发挥中海油环烷基和石蜡基两种基础油优势,丰富完善润滑油品种体系,打造全国最大的单体润滑油生产基地;围绕特种油应用方向,打造特种白油品牌,发展高端润滑油产业;围绕高端聚烯煌应用方向,推进高端聚烯燃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建设高端模具、新型塑料管材、新型包装制品为重点的高端聚烯煌产业集群;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延伸发展高端锦纶材料、高端环保处理材料、高端药用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引导企业通过提升能源效率、开发洁净能源、回收利用温室气体等方式持续推进碳

31、减排工作,探索建立特色鲜明、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石油化工产业体系。到2025年建成产值500亿级特色石化产业基地。精细化工产业。以泰兴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加快中试孵化产业园建设,加速产业研究院创新成果转化进程,完善氯碱、烯煌两大产业链,推动基础化工向下游高端精细化学品发展,扩大专用化学品、特殊化学品、功能化学品比重。延伸发展功能高分子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工程塑料、高性能树脂、锂电池材料、特种功能性涂料、先进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材料、高端医用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关键新材料,打造国际合作区新材料产业园。培育发展医用化学品及口腔护理、洗涤用品、美容保健等高附加值日用化学产品,打造健康美丽产业园。(

32、二)提升发展传统优势产业1 .绿色食品产业。粮油、休闲食品等领域,发展绿色化、品牌化、健康化的高档食用油、方便面、脱水蔬菜、沙琪玛等粮油和休闲食品;加快兴化调味品产业集聚区建设,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保健食品领域,发展保健茶饮、营养片、蛋白粉、益生菌胶囊,以及灵芝、银杏制品等。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领域,发展全营养配方食品、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非全营养配方食品等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2 .金属材料及制品业。持续攻关低碳炼铁和高效脱硫、不锈钢复合材料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发展绿色化、多样化的特种功能不锈钢材料;围绕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应用需求,发展通用基础件、关键结构件、零部件等特种

33、合金材料及特种合金制品;突破离子、气相沉积等先进工艺,研发应用于工业生产、轨道交通、市政建设、能源建设、海洋工程、冶金化工等领域的装配式金属材料与定制化的钢构制品。3 .智能家电产业。智能冰箱领域,发展新一代节能环保、智能化冰箱产品,以及配套低GWP制冷剂压缩机、换热器、低噪声耐高温防爆电机、高抗电磁干扰和防水防潮控制器、变频芯片等核心部件,建设智慧家电产业园。其他智能家电领域,发展智能空调、生活小家电、智能洗衣机、厨卫电器、家庭服务机器人等产品及配套零部件。(三)前瞻布局未来产业1 .前沿新材料。围绕生物医药、高技术船舶、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需求,依托龙头企业,结合项目招引

34、培育,大力发展纳米材料、石墨烯、增材制造材料、云母、钛晶、量子点、超高温材料等前沿新材料产业。2 .基因技术。依托骨干龙头企业,结合项目招引和孵化,围绕重大疾病、流行性疾病的治疗需求,大力发展基于功能基因组和功能蛋白质组相关研究成果的原创生物技术药、疫苗和诊断试剂;鼓励企业开展新一代基因编辑、生物芯片等前沿技术研发布局O3 .车联网。重点依托华鑫北斗货运车辆卫星监控平台、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封闭场地测试基地(泰兴),招引孵化导航服务、电子地图制作、智能停车场管理、路桥电子不停车收费、车载娱乐内容制作等应用软件开发企业,以及车联网系统集成和平台运营企业。4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成电路领域,着

35、力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突破核心通用芯片关键技术,探索新型材料产业化应用,提升封装测试产业发展能力。新型显示领域,聚焦面板制造、模组整合等环节,重点突破发光材料、柔性P1.膜、蒸镀设备、光学胶等关键材料设备研发,积极构建1.CD、1.ED、O1.ED产业链。五、主要任务围绕打造崛起中部的产业增长极、建成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地的战略定位,大力实施集聚水平、创新能力、智造能力、企业能级和绿色发展水平等五大提升工程,持续推进泰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产业集聚水平提升工程优化产业布局。立足产业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环境承载能力等,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一市

36、(区)一主一特”发展。加快推进以重点园区(省级以上开发区)为主要载体的11个产业集聚区板块建设,合理确定产业集聚区规划层次和规模,科学划分产业功能区、城市配套区、生态保护区、预留发展区等区块,提出各功能区块的发展导向和建设要求,为发展特色产业、承接优势项目、培育龙头企业打造核心承载主体;强化相邻产业集聚区以及各产业集聚区内部的产业融合、开发联合、机制整合,推动产业特色化、差异化、高端化发展,不断提高产业集群集聚、协同发展水平,打造空间布局合理、竞争有序、分工协作、相互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专栏1泰州市产业集聚区板块分布与产业导向序号板块名称主要载体产业导向1泰州城西产业集聚区板块泰州医药高新技

37、术产业开发区生物医药、新型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化新材料2海陵东产业集聚区板块江苏省泰州海陵工业园区新能源、智能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3海陵西产业集聚区板块以江苏泰州新能源产业园(九龙镇)为核心奉州市罡杨科技工业园区(罡杨镇)、华港镇为辅助新能源、智能制造、汽车零部件4泰州港产业集聚区板块以泰州港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核心港区、临港经济园等为辅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高技术船舶、健康食品5泰州城东产业集聚区板块以江苏省姜堰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泰州市姜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姜堰区高新技术装备产业园、泰州市高温新材料产业口(蒋垛镇)、龙溪工业园区(淤溪镇)等为辅助新能源、高端装

38、备、大健康、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新材料6兴化城区产业集聚区板块以江苏省兴化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兴化市脱水果蔬产业园(兴东镇)为辅助健康食品7兴化东南产业集聚区板块以江苏省兴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筹)(戴南镇)为核心;以兴化市精密铸造产业园(陈堡镇)、周庄镇、大垛镇、荻垛镇为辅助合金材料、精密铸造8泰兴沿江产业集聚区板块江苏省泰兴经济开发区、江苏省泰兴虹桥工业园区精细化工、新材料、医药、高端装备9泰兴东部产业集聚区板块以江苏省黄桥经济开发区、江苏省泰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为核心;以江苏省农产品加工园区、城区工业园区等为辅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粮油加工区、畜禽加工10靖江东沿江产

39、业集聚区板块以靖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含本部、城南园区、城北园区);以季市镇、西来镇等为辅助船舶及海工装备、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航天、高端装备11靖江西沿江产业集聚区板块以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区为核心;以新桥园区、东兴镇、生祠镇等为辅助船舶及海工装备、金属材料与钢构制品、核电部件提升载体能力。深入开展重点开发园区高质量项目建设“三比一提升行动,充分激发园区活力动力,不断提升承接三高一低”(含金量高、含新量高、含绿量高、含碳量低)优质项目的能力,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注重提升园区承载力,聚焦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通过争取土地指

40、标、增减挂钩等方式,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提升园区开放度,支持有条件的园区设立合作园区,创新管理模式和市场化开发模式。深化开发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引导园区实现扁平化管理、公司化运营、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推动园区在产业项目质量、重大项目数量、有效投资总量上取得更大突破。提升南北共建园区能级,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和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加速承接苏南产业梯度转移,不断推进跨江融合发展。强化协作配套。按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要求,对标行业先进水平,依托重点产业链,推动建立以龙头企业为牵引,骨干企业为支撑,关键零部件企业、科研院所、检测机构、设计研发机构等共同参与的产业生态联盟,探索建立联盟成员供需信息动

41、态更新、智能匹配推送、产业链公共信息共享等机制,鼓励联盟成员在研发创新、技术标准制定、产业链协作、市场开拓等方面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集群内产业生态为基础,推动企业形成本地化协作配套体系;鼓励和支持以整机、成套设备、终端产品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和集群信息机制,发布产品需求、技术指标等信息,吸引集群内企业为其配套,形成协同创新、资源共享、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二)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加强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的雁阵梯队培育,支持企业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高水平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企业

42、技术中心,彰显龙头企业贡献、展现中小企业价值、拓宽融通创新渠道,形成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创新格局。激发企业家创新的主观能动性,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创新权和自主经营权;开展优秀企业家评选活动,对创新贡献大的企业家给予适当奖励,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围绕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引育一批拥有产业链核心技术的创新领军企业,构建多层次、多梯队创新型企业群体。力争到2025年,全市拥有50家以上创新型领军企业,1900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升创新载体水平。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强政府科技投入保障,强化“研发为产业、技术为商品”导向,运用市场

43、思维促进创新和产业双向融合。加快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一产业一高端研发平台”创新支撑体系;建立“医药名城+医药名企”联动机制,提升新药筛选、新药安评、动物实验等公共平台的服务能力;打造1-2个国家级产业技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省医药健康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推进泰兴经济开发区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和中试基地、滨江工业园区大健康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层次,重点围绕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推动企业设立和升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进一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自建率。力争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5

44、%,产值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提高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水平,聚焦区域产业特色和企业创新创业需求,紧扣产业创新链各个环节打造科技服务链,推动“互联网+创新资源&要素服务模式,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孵化器、众创空间、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载体平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深化大院大所合作,依托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泰州智能制造研究院、中科聚合工程塑料科技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积极参与关键技术和“卡脖子”项目攻关,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服务平台、科技大市场等载体建设。推进创新供需对接,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恳谈会”“企业院校行”“产业链协同创新对接会”等活动,促进企业需求与

45、研发机构的有效对接;加强本地企业与国内外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交流互动,实现潜在技术需求与现实技术供给的快速连接。培育产业链创新体系,建立以龙头企业为引领、骨干企业为支撑、企业技术中心等高端研发平台为基地、客户需求为导向、产业链各环节领域技术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力争到2025年,规模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实现全覆盖。鼓励龙头企业对新研发项目从立项、研发、验收、评审等方面实施严格科学的程序化管理,促进企业更好地发挥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体作用。促进“制造+服务”融合。重点聚焦医药、高端装备、高技术船舶、绿色食品、智能家电等

46、产业,大力推广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发展。加快发展产品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品牌运营等生产性服务,提升现代物流、采购分销、生产控制、售后服务等发展水平,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水平制造服务供给主体。力争到2025年,培育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15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20个。(三)产业智造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智能制造体系。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数控智能装备、智能成套设备等智能装备和智能控制系统、工业应用软件、能源管控软件、故障诊断软件、传感和通信系统协议等软件系统和通信技

47、术。加快数字化进程,聚焦产品设计、生产、物流、销售和服务等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鼓励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提升企业数字采集和集成应用能力。鼓励企业积极构建数字化协同研发体系,提升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生产线智能控制、生产现场优化等能力。打造智能制造标杆,突出系统互联互通、数据价值驱动、制造服务转型、组织生态创新,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新模式,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完善智能制造服务体系,健全智能制造服务资源池,培育一批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引建一批智能化改造整体方案解决服务商。专栏2智能制造促进行动围绕智能装备基础材料、核心部件、关键工艺和成套装备等重点领域,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

48、与装备制造的集成创新、工程应用和示范推广,建设一批产业云和专业云服务平台,推进企业互联网融合提升。打造工业互联网生态圈。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程,鼓励和支持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龙头企业打造重点产业供应链协作平台,为供应商、分销商、客户以及线下、线上渠道等提供全产业链一体化管理服务,依托平台深化产业链供需对接,通过柔性组织产品设计、制造资源和生产流程,打通消费端和生产端,发展低成本大规模定制,力争形成一产业集群一平台“。深化推进行业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建设,针对工业制造企业在生产现场、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等环节的应用场景和业务需求,综合运用数据采集与集成应用、建模分析与优化等技术,从产品全流程、资产全流程、商业全流程等方面高标准培育行业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力争形成产业链一标杆工厂”。进一步推动工业企业“上云”,针对大中型企业,鼓励其将信息基础架构和应用系统向云上迁移,推进管理上云和业务上云,开展基于云的移动化、互联网化业务落地;针对小微企业,支持使用云应用软件,开展基于云的移动化或互联网化应用;鼓励企业购买、租用成熟的设计、管理、仓储、供销等云应用软件和云服务,降低企业建云成本,快速提高信息化能力。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功能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互联网交换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等功能性基础设施布局,加快宽带应用支撑平台、宽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