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261932 上传时间:2024-04-21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260.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昌平区“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昌平区“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昌平区“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昌平区“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昌平区“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昌平区“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昌平区“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docx(8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昌平区“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二O一七年五月前言8第一章回顾发展成果展望新的发展环境9一、五年来取得的主要成就9(一)综合实力实现跨越9(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9(三)“瘦身健体”成效显著10(四)特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10(五)高端集聚特征明显11(六)创新能力显著增强12二、产业发展的特征与问题13(一)工业发展增速放缓13(二)产业结构仍需调整13(三)产业质量存在缺陷13(四)创新发展动力不足14(五)产业布局仍需完善14三、未来五年的发展形势15(一)全球产业发展趋向高端化和创新性15(二)国内经济环境趋向稳定化和常态化16(三)昌平未来发展面临的一些重大机遇17第二章明确发

2、展思路谋划产业发展蓝图19、总体思路19二、发展原则20(一)高端发展20(二)减量发展20(三)绿色发展20(四)创新发展21(五)协同发展21三、发展目标22(一)综合实力更强大22(二)产业结构更优化22(三)产业发展更绿色23(四)产业布局更科学23(五)高端产业更集聚23(六)创新能力更强劲24四、指标体系24第三章高端融合发展构建特色产业体系26一、坚持高精尖产业方向26二、坚持融合化发展27三、努力构建昌平特色产业体系28(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打造“昌平服务”品牌281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282 .提质发展生活性服务业32(二)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打造“昌平智造”品牌

3、351 .做大做强能源环保产业352 .提速发展智能制造业373 .做高做优生物医药产业384 .超前布局前沿信息产业39(三)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40第四章减量集约发展推进“瘦身健体”41一、减量理念引领转型发展41(一)依托疏解优化产业结构41(二)加快健全低端产业退出机制42(三)严控新增产业准入门槛43二、推动集约化发展441(一)强化士她集约利用46(二)推动产业空间集约47(三)推进产业要素集聚50三、全力促进提质增效51(一)加快产业瘦身健体51(二)促进产业平稳转型52第五章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绿色转型53一、落实绿色产业发展理念53(一)坚持绿色发展,以生态效率促

4、转型53(二)实施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促效益53(三)发展绿色产业,以新兴产业促节能54二、加快产业低碳化发展54(一)推动传统工业低碳化改造54(二)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程55三、完善绿色转型支撑体系56(一)健全体制机制56(二)推动绿色创新57(三)发展绿色金融58(四)建设现代能源体系58第六章开放创新发展优化“双创”生态59一、提升科技创新能级59(一)加快培育技术创新主体59(二)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60(三)强化科技成果应用转化60(四)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61二、大力发展共享经济63(一)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63(二)推进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63(三)加速推进全链条协同创新64三、

5、优化创新创业生态64(一)建设多层次双创空间65(二)营造双创新生态66(三)优化双创政策环境67第七章协同平衡发展推动高端产业协作69一、推动京津冀产业对接协作69(一)积极对接高端优质产业69(二)合理选择承接产业项目70(三)打造优质产业承接环境70二、加快推进产业协同配套71(一)完善产业集群分工协作体系71(二)完善创新主体之间配套协作71(三)完善产业之间协同配套72第八章统筹协调发展集聚区域功能73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73(一)两轴73(二)两带74(三)三城75(四)两区76二、强化功能片区引导77(一)特色产业片区布局引导77(二)探索推进“回+”等双创空间建设83第九章完善

6、保障机制确保规划有效实施85一、加强组织领导85二、加大产业调控85三、强化项目支撑85四、提升服务效能86五、完善政策配套86六、健全融资体系87七、加快人才建设87八、加强评估监测87刖百“十三五”时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科教新区的关键时期,是昌平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科教新区的攻坚期,也是昌平发挥自身优势,夯实产业基础,加快实施产融协同的战略机遇期。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未来五年昌平产业发展的关键就是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创新型经济,着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

7、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产业体系,塑造“昌平智造”和“昌平服务”两大品牌,优化“两轴两带、三城两区”区域空间布局,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精尖产业集群,为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奠定坚实基础。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昌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特制订本规划。本规划是国家战略及市级战略在昌平区的延伸,是指导未来五年昌平区产业实现提质增效、快速健康发展的行动纲领。第一章回顾发展成果展望新的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是昌平产业实现大发展、大转型的关键时期。全区认真

8、贯彻落实“十二五”期间重大规划部署,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提质增效,聚焦产业深度转型,着力推动产业结构根本转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培育高端产业集群,各项任务指标基本完成。经济总量显著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产业集聚特征凸显,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取得实质性进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一、五年来取得的主要成就(一)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全区经济在平稳增长中实现质量效益“双提升二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达到657.3亿元,年均增长10.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085.5亿元,总量和增速在城市发展新区中均排名第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70亿元,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

9、费品零售额总量分别实现581.1、395.9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2、2.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8794元、20115元,年均增长9.8%和10.3%。(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结构调整实现突破,“十二五”以来,全区坚持“强二优三精一”的产业发展思路,三次产业占比和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性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三次产业的比例从2010年的1.4:49.1:49.5调整为2015年的1:34:65o产业内部深度调整,工业发展呈现高端化引领态势。高技术产业占GDP比重达23%,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达26%,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对GDP贡

10、献最大。旅游收入突破百亿元,稳居郊区县首位。万元GDP能耗较“十一五”末下降28%。(三)“瘦身健体”成效显著坚持进退有序,不断完善低端产业退出政策,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昌平区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实施细则、昌平区低端产业退出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政策,促进低端产业有效退出,累计清退污染企业162家,清理整顿工业大院50个,清退煤场66家、非法砂石厂82家,为产业升级腾退超过400余万平方米空间。严格实施产业准入制度,率先在全市出台昌平区产业准入特别管理措施(2014-2015年),严格行业审批准入条件,制定全市首个区县层面的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积极搭建吸引高端要素集聚的平台体系

11、,新引进符合区域定位的企业1534家,央企和所属分支机构增至182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增至3250家。(四)特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十二五”期间,全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初步形成能源科技、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科技商务、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文化旅游休闲六大高端产业集群。六大高端产业在营业收入、总资产、吸纳就业方面持续发力,营业收入突破2500亿元,对全区收入贡献超过六成,拥有资产总量超过3500亿元,占据全区总量的半壁江山。通用航空、机器人、3D打印、TMT和科技服务等新兴业态初现雏形。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以“一花三果”为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集群。(五)高端集聚特征明

12、显高端创新要素加快聚集,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成为六大高端产业的主要布局阵地,入驻企业增加到3250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20家,规模以上六大高端产业381家,占昌平区六大高端产业企业总数的48.4虬昌平园六大高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420.0亿元,占全区六大高端产业营业收入的96.3%,其中服务业企业收入增速明显上扬,2015年底完成收入1277.4亿元,同比增长30.8%。重点功能区建设加快,深入落实“两轴两带、三城多点”的总体空间布局,昌平园政策区范围从11.4平方公里增加到51.4平方公里。未来科学城、沙河大学城、昌平新城建设加速,北京科技商务区核心区(TBD)建设有序推进,核心区近

13、2平方公里土地完成征地拆迁和上市准备。新城东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道路、供电、污水、绿化、供暖等工程基本形成网络。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中石油科技创新基地、中移动国际信息港、北科大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相继投产运营。(六)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围绕“国际一流科教新区”功能定位,充分挖掘科教资源潜力,创新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总收入达3400亿元,占中关村示范区比重提升至9.5%。科研机构数量较“十一五”末增长40.5%,技术交易额实现5连增,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保持全市前列。新建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23个、工程技术中心59个,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等重大科技

14、基础设施建成启用。清华脑起搏器、北航激光成型等一批尖端成果就地转化。双创基础环境建设走在全国全市前列,获评北京市唯一一家全国创业先进城区,全国首个双创社区落地回龙观。截止2015年底,共有各类创业创新基地46个,建筑面积达190.2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018家。科技创新环境不断改善,出台系列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对科技功能区建设、创新生态体系构建以及科技创新服务做出战略部署。“十二五”期间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累计投入约2.32亿元,支持项目约900个,惠及450余家企业和个人。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组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和信用促进协会,建立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昌平站、中关村生命科学联合创新服务平台

15、、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和区域科技人才库,成立中关村昌平园大健康产业、中关村昌晟能源科技示范应用等一批产业联盟,建成区、镇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50个。二、产业发展的特征与问题(一)工业发展增速放缓“十二五”期间,昌平经济运行由高速增长态势,渐变为中高速度增长态势,GDP年均增速为10.4%,较“十一五”时期低5.4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年均增速仅为4.5%,较“十一五”时期低12.6个百分点。2015年,昌平主要经济指标在城市发展新区中的总量排序相对靠前,但增速排位相对靠后,其中工业总产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均居末位。(二)产业结构仍需调整2015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04.9亿元,

16、比重提高到65%,在国际一流科教新区的功能定位下,产业结构应继续向服务化演进。产业内部结构方面,第三产业中的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增速较快,但占GDP比重仅为26%,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明显不足;第二产业中的高技术产业规模偏小,具备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环节较为缺失,引领产业结构高端化调整的动力有待加强。(三)产业质量存在缺陷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十二五”以来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增速下降明显,2015年降幅收窄至3.6%o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L2%。四大传统优势行业产值占比达67%,产值增速出现“两升两降”,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同比下降高达32.3%o装备制造

17、业仍以传统重型机械和汽车设备生产为主,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较低,资源消耗大、占地面积广、产品附加值低,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依然较大。(四)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科技资源优势转化能力较弱,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强。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在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成果就地转化水平等方面发展滞后,创新链条中的研发、转化环节有待加强。未来科学城、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等一批重点功能区的“央地二元结构”现象较为明显,央地合作大多停留在战略投资层面,在重大技术研发、资源开发方面缺乏协作,难以形成以央企为创新龙头的示范效应。协同创新体系不完善,大中小企业互动不足,产业间关联度和融合度不高。中国移动、北汽福田等重点企业在各

18、自领域一家独大,中小企业的整体力量相对薄弱,无法形成与重点企业相互支撑与竞争发展态势,制约产业链的拓展延伸和新型业态的出现。行业中介服务机构缺位,科研公共服务平台相对落后,各科研机构相对封闭,开放共享意愿较弱,科技协同创新效果不显著。(五)产业布局仍需完善三次产业布局不均衡。昌平产业整体沿发展轴发展较快,呈现出南部高、北部低、两翼弱的差异发展格局。南部地区临近北京城区,发展势头好;北部地区产业单一化明显;东部、西部处于相对边缘区域,发展相对滞后。重点产业功能区支撑作用不突出。昌平产业功能区数量较多,但品牌效应不明显,集聚能力不足。重点功能区已进入全面建设期,因缺少统筹规划,仍然存在资金难、重点

19、产业分散化、产业链条割裂化、联动机制缺失化等问题,高端产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有待升级,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水平还有待提高。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互融互通的产业发展格局尚待形成。三、未来五年的发展形势从国内外环境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我国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一)全球产业发展趋向高端化和创新性全球产业布局深入调整,新技术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产业链和贸易规则调整重构,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基于互联网和信息化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新能源技术成为拉动世界经济新一轮增长的重要引

20、擎和新亮点。而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仍然是全球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4G、物联网、智能电网、基因工程等技术领域得到广泛重视。产业高端化和创新集群成为产业发展焦点。当前国际产业转移和分工的新趋势下,高端产业主导权与产业链高端环节成为各国家、区域与跨国公司角逐的焦点。发展中国家的低要素成本优势逐渐丧失,部分生产活动向发达国家回流,发达国家成为全球高附加值终端产品、新材料等的主要生产国。因此,抢占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是争取产业主导权的关键和根本方向。因此,“十三五”时期,昌平应把握好国内外产业的发展趋势,坚决“退低进高”,抓住关键领域发展高端产业,大力推动竞争性产业和高度市场化产业发展,加快培

21、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纵深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全球竞争性产业链条的分解和资源配置中把握机遇,努力向产业链条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环节渗透,塑造产业品牌和竞争力,最终构建具有昌平特色的新型产业体系。(二)国内经济环境趋向稳定化和常态化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政府大力简政放权,改革开放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促使产业不断向信息化、高端化、集约化和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党中央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部署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推动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北京服务业扩大开

22、放综合试点,为全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宏观发展环境。同时,我国经济结构面临深度调整,倒逼昌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强化高端产业功能区定位,重新整合重点功能区资源,以创新驱动铸造高精尖经济结构,树立自身竞争优势。对于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积极向河北周边地区转移,通过产业链的配套发展,跨区域引领和完善产业链布局,实现产业快速转型升级。(三)昌平未来发展面临的一些重大机遇国际一流科教新区指明了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了昌平在首都发展新格局中的位置。在经济发展目标从更加注重速度转向更加注重质量,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背景下,北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

23、为中关村示范区核心区重要组成部分和首都科教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特别是未来科学城纳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昌平在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存在巨大潜力和作为空间。首都城市功能调整为产业转型发展带来了发展新契机。昌平作为首都的西北门户、辐射前沿,在京津冀总体布局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全区六大高端产业已初具雏形,储备有一批优质发展空间,在布局产业高端环节、承接中心城区高端产业要素转移上具有明显优势,这将为昌平推进产业升级提供新的机遇。重点功能区建设运营对现代产业发展支撑作用加大。昌平在创新资源聚集、产业项目聚集、高端人才聚集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凸显。未来科学城央企研发总部、北京科

24、技商务区核心区(TBD),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沙河大学城的聚集效应将全面展现,有望成为引领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高地、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高地、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以及产学研一体化融合发展示范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注入发展新活力。昌平率先提出“全民创业”理念,是北京市唯一获得“国家创业型城区”称号的地区。近年来昌平创新创业活力迸发、创业社群竞相涌现,累计建成各类创新创业空间130余万平方米,拥有天通苑、回龙观两大人才聚集社区,全区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34%,人才资源优势明显。综合分析判断,“十三五”时期昌平产业发展既面临艰巨任务,又有许多有利条件。要准确把握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紧抓住

25、和用好重大历史机遇,将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发展重点,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补齐短板上取得更大成效,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第二章明确发展思路谋划产业发展蓝图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结合昌平区产业发展实际状况,主动承担区域功能,在疏解中优化发展环境,在调整中突出高端产业,聚焦优势领域重点突破,优化产业供给侧布局,加快构建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特征鲜明的新型产业体系。一、总体思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

26、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任务,更加突出产业高精尖的特征,以促进三次产业内部优化升级为重点,以促进创新创业为抓手,立足提质增效,聚焦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融合,加快推进产业功能化、功能集聚化,着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产业体系,着力塑造“昌平智造”和“昌平服务”两大品牌,强化重点和特色功能区引导,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全力构建促进新消费、培育新供给、增强新动力的产业生态环境,为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奠定坚实基础。二、发展原则(一)高端发展围绕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做精做深、做大做强昌平优势产业,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更加

27、聚焦产业发展环节,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趋势,借力“互联网+”,全面推动产业融合创新、产业资源整合提升,抢占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最终形成创新引领、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具有首都特征和昌平特色的产业体系。(二)减量发展通过腾退整合调整空间结构,通过产业疏解调整经济结构,通过功能重组优化发展环境。加快退出低端产业存量,坚决退出高污染、粗放式、低效益业态。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进一步完善产业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建立健全产业准入标准评价与管理办法,加强投资建设项目规划、用地、审批等关键环节管控,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推动产业集约集聚发展。(三)绿色发展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产业,着力

28、推进传统工业绿色化转型,强化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加强重点行业节能监管,减少污染排放。完善绿色转型政策支撑体系,积极推行市场化节能减排机制,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结构,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倡导绿色生活,带动绿色消费,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四)创新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以科技创新带动昌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挥昌平创新资源聚集、产业项目聚集、高端人才聚集的优势,围绕产业需求,突出重点、明确方向,在能源环保、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发展前景好、辐射带动力强的行业领域深耕精作,支持和鼓励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

29、新,打造昌平区科技创新品牌。深入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设,围绕创新主体,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科研机构的引进和培育力度,提升产业转型发展内生动力。(五)协同发展以共赢发展为目的,依托京津冀三地的特殊历史渊源,把握三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梯次性、互补性和共生性特征,处理好昌平城区与市域中心区以及周边城镇之间协同发展的关系、承接转移与向外疏散的关系、跨区域利益分配和补偿关系,积极推进要素资源在三地的互融互通互动,夯实区域合作基础,推动产业协同配套,积极谋求共同利益,激发协同发展动力。三、发展目标“十三五”时期,昌平区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经济总量大幅提升,产业结

30、构显著优化,基本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产业体系,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形成产业集聚、功能合理、配套完善的空间发展格局,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一)综合实力更强大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综合实力更强。力争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劳动生产率和地均产出率大幅提高。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产值规模实现L3万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二)产业结构更优化产业迈向中高端,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初步形成高精尖经济结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于

31、72虬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6.5%左右。力争到2020年底,形成以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文化旅游、高端商业等中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的多点支撑服务业体系;高技术产业在全区经济中比重达30%以上。(三)产业发展更绿色绿色发展成效显著。绿色生产体系和消费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排全面推进,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二五”末下降17%以上。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及,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增速上涨,绿色产业从业人员数量有所增加,绿色、节能产品的销售额逐年增加。(四)产业布局更科学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形成产业功能区统筹发展新模式。“十二五”时期“三轴两

32、带、三城两区”的空间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率先在全市形成特色化、融合化、低碳化的产业功能区统筹发展新模式,将“三轴两带”打造成为引领昌平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和新引擎,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品牌集群。力争到2020年底,“两轴两带、三城两区”的产业布局、重点产业园区、重点产业功能区和双创空间建设取得稳步发展,各功能区目标基本实现。(五)高端产业更集聚基本建成集技术创新、规模发展和市场应用于一体的高端产业集群。重点引进和扶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能源科技、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内的高端产业。力争到2020年底,形成3-5个过千亿、过百亿的特色产业集群,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33、形成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产业竞争力居全国乃至世界前列。(六)创新能力更强劲创新创业生态全面优化,科技经济深度融合。未来科学城等三大创新功能区联动崛起,健全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统筹发展机制,力争昌平园总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入园企业总数突破3800家。到2020年底,建成一批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集一批顶尖科学家和研发团队,在高端产业和前沿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一批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左右。加快“回+”双创社区建设,打造一批服务体系完备、带动就业成效明显的双创

34、空间,推出一批创新型产品。将昌平打造成为影响京津冀、辐射全领域的科技资源配置中心、引领首都科技创新的新高地和创新创业示范城市。四、指标体系“十三五”时期,昌平区产业发展主要指标按类别可分为高端发展、减量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同发展五类,按属性可分为约束性和预期性两类。主要发展指标安排如下:表1昌平区“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类别序号指标名称规划值指标属性高端发展1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72以上预期性2昌平园总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预期性3技术合同输出额(亿元)75以上预期性4生产性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60以上预期性减量发展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

35、万元)达到北京市要求约束性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下降15%以上】约束性7城乡建设用地增长率()达到北京市要求约束性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7%以上】约束性绿色发展9单位产品能源消耗达标率(%)80以上约束性1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达到北京市要求约束性创新发展11科技进步贡献率(%)60以上约束性1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增值比重(%)80以上约束性13全社会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6.5左右预期性14技术自给率(%)70以上约束性协同发展15投入产出比(%)达到北京市要求预期性注:【】为五年累计数第三章高端融合发展构建特色产业体系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

36、主线,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专利密集型产业发展,以促进三次产业内部优化升级为重点,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产业体系,把生产性服务业打造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大力发展与功能定位相适宜的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深度融合,调整升级能源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推进现代农业与旅游、文化、休闲、健康产业等跨界融合。一、坚持高精尖产业方向加速推进产业深度转型。立足优势主导产业,推动服务业向专业化、融合化、网络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以制造业智能化升级为突破口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聚焦

37、高端产业和高端环节,动态跟踪北京市高精尖产业重点发展目录,积极利用北京市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投入专利密集型产业,着力打造技术自主化、价值高端化、生产清洁化、掌握产业发展主导权的高精尖产业集群。按照高增长性、高附加值、强带动性和绿色可持续的四大选择标准,着力发展以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为主导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推动能源环保、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以文化创意产业、休闲旅游、现代都市农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推进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与全区各重点功能区统筹发展,强化未来科学城的创新引领作用,全面强化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新业态“四维创新二全力构

38、建高精尖产业结构。二、坚持融合化发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把握先进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优化产业组织形态和发展模式,积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技术、产品、业务、产业四个方面进行深度融合。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构建多方信息、多方需求、多方服务集聚的平台,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标准化服务管理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着力加强产业跨界融合,提升产业附加值。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把握军民融合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契机,大力发展平台经济,以技术创新为突破,构建面向重点制造领域的生产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向平台型企业转型,推动跨产业企

39、业协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拓展信息消费和服务消费需求,带动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向服务环节延伸融合。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与工业、文化、旅游、休闲、健康、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三、努力构建昌平特色产业体系(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打造“昌平服务”品牌1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立足科教资源优势,以提升服务资源效能、完善专业化服务体系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以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为主导,形成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态势。(1)科技服务业充分发挥昌平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丰富

40、优势,以未来科学城、北京科技商务区(TBD)核心区等功能区为载体,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标准认证、检验检测认证、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重视研究开发及科技咨询服务业。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整合科研资源,面向市场提供专业化的研发服务。鼓励发展科技战略研究、科技评估、科技招投标、管理咨询等科技咨询服务业,积极培育管理服务外包、项目管理外包等新业态。做强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服务业。发展多层次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支持技术交易机构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技术交易模式,推动技术交易市场做大做强。推

41、动高校、科研院所、产业联盟、工程中心等面向市场开展中试和技术熟化等集成服务。建立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良性互动机制,促进技术转移转化。加快培育知识产权服务。加快国家知识产权园建设,构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推动全国知识产权运营公司公共服务平台落户,吸引和培育一批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入驻,为驻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创新研发、生产管理、市场经营等各个环节提供专业性服务,在重点产业领域积极开展专利导航试点,重点发展专利申请和异议等代理服务、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分析和数据深加工等信息服务。逐步培育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积极推动计量科技创新园建设,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鼓

42、励不同所有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加强计量、检测技术、检测装备研发等基础能力建设,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观测、分析、测试、检验、标准、认证等服务。(2)信息服务业依托中国电信北京信息科技创新中心、中国电子信息技术基地、中国移动国际信息港、华为云服务平台等重点项目,积极承接中心城区信息产业外溢,推动大数据应用、信息安全、云计算、新一代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卫星导航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壮大。加快发展互联网信息服务业。聚焦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智能交通、政务、金融等重点应用领域,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大力培育基于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

43、的信息服务,积极构筑核心工业软硬件、工业云、智能服务平台等制造业新基础。加快聚集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科研机构和技术服务型中小企业,深入推进与华为公司的云计算战略合作,引导中小型创新创业企业向回龙观、昌平园等区域聚集,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创业新圣地。培育壮大信息增值服务和大数据服务。依托移动互联网和云存储技术,积极发展电信增值、移动增值、数字电视增值服务和云计算增值等内容增值服务。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大力扶持基于云计算的教育医疗、智能交通、城市安防新业态,通过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推动数据存储服务取得突破式增长。提升电信、媒体和科技的融合水平,积极培育TMT产业。积极培育基于大数据的导航与位

44、置信息服务。加强卫星大众化和区域化应用,加快卫星遥感、通信与导航融合化应用,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创新“卫星+”应用模式。依托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公共平台,支持腾讯、高德等企业发展面向道路交通、公共安全、智慧消防、健康养老等领域的导航及位置信息服务业,研究重要信息系统和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整体解决方案。(3)金融服务业大力促进金融服务业创新发展。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以建设回龙观“双创”金融聚集区、未来科学城和TBD科技金融功能板块为抓手,加快科技金融集聚区、基金总部基地建设,构建多层次金融支撑体系。积极发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设立昌平建设发展基金和产业

45、融合创新基金,稳妥发展互联网金融、物联网金融、消费金融、文化金融、健康金融等金融服务新业态,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的新增长点。推进金融、科技、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业,积极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建设,探索发展新型科技金融服务组织和服务模式,建立适应创新链需求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精准服务水平。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服务科技创新,完善投融资担保机制,破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持消费金融、文化金融等金融产品创新,鼓励发展“互联网+社区金融“。创新针对文化企业的信贷产品和服务,为文创企业搭建增信服务、股权投资、小贷融资等金融服务平台。加速金融机构及人才集聚。重点引

46、进金融机构总部,加速证券、基金、保险、租赁、担保等优质金融管理机构落户发展;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强监管,促进金融服务业健康可持续发展。2 .提质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围绕提升城市服务功能、顺应消费方式转变趋势,以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高端商业为重点,提高服务供给质量,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品牌化、特色化、规模化发展。(1)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建设为契机,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壮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探索“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新模式,重点发展创意设计、影视动漫、数字出版等产业,打造首都文化创意产业新高地。以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回龙观“双创”社区等为载体,加快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推

47、动软件、网络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着力发展工业设计,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互动影视等核心技术创新,超前布局虚拟现实、裸眼3D、交互娱乐引擎开发,提升数字内容产业的智能化、网络化服务水平。力促国家大马戏院、大明文化城、文创大数据产业园等重大项目落地。以“十三陵一八达岭”黄金旅游线路为依托,紧抓八达岭奥特莱斯、乐多港假日广场等项目投入运行契机,加快推进明十三陵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打造具备昌平特色的“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二以国家大马戏院、北京魔术城等项目为龙头,鼓励引进国内外高水准的演出团体和优秀剧目,积极推动杂技、马戏、魔术、滑稽四位一体的特色文化娱乐产业发展。加快新城东区文创大数据产业园规划建设,支持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和产权、信息、技术、版权等要素市场。(2)休闲旅游业全面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加强规划引领和统筹管理,坚持全域建设、全业融合、全民共享,精心打造全域景观,着力推动昌平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协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