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材料:以科技和改革助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验材料:以科技和改革助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docx(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经验材料:以科技和改革助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县是国家现代农业(生猪种业)产业园、国家区域畜禽(生猪)种业创新中心所在地,是省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县。*县始终把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建设农业强县的头等大事,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创新联合育种模式、建立保护推广机制、推动联农带农致富,助推生猪产业量增质升,助力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2022年,全县出栏生猪116.65万头、能繁母猪存栏量7.5万头,连续四年全省第一。2023年上半年,全县出栏生猪62.8万头,同比增长16.3%。一、坚持科技创新,加快打造生猪种业新高地深入实施种业振
2、兴行动,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创新“1+7+N”模式,促进优质生猪遗传资源高效交流量质跃升。一是一个专家团队领衔。由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动物遗传育种学专家牵头,带领*农大育种团队出资入股,组建*繁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常驻式研究推广基地,开展优质种猪选育、数据分析等应用性、前沿性研究,实现“研究扎进一线”“论文写进猪圈”。该团队先后获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成功培育“天府肉猪”和“天府黑猪”配套系。二是七个龙头企业组团。首创联合育种实体运行模式,在专家团队领衔下,联合铁骑力士、明兴科技等7家育种龙头企业,注资入股*繁猪公司,建成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1200头共享
3、公猪站,搭建优势核心种群遗传资源交流平台,实现科研攻关平台共建、优势遗传资源共用、育种经济收益共享。三是多方优质资源整合。以*繁公司为依托,建成国家核心育种场2个、千头以上扩繁场20个、规模场545个,以筑巢引凤引进种业科研院校和头部企业入驻*,以N个企业+院校支撑生猪种业创新联合体开展学、研、用工作,打造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目前全县已与7家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入驻种业龙头企业12家。二、探索机制创新,增强生猪产业发展新动能依靠改革创新,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动力活力。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体作用,统筹资源保护、育种攻关和利用开发,健全生猪资源保护推广体系。一是建立政府引导机制。建立生猪种业工程研究中
4、心,采取政府出题+院校答题模式,开展分子育种、疫病防控等核心技术攻关;打造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为种业人才提供安家落户、子女就学等一站式服务,目前已吸纳专业人才328人;完善新型经营主体孵化中心,聚合资源要素,点状供地81亩、落实贷款3亿元、提供贴息500余万元,赋能铁骑力士等育种主体发展壮大;建立园区种养循环发展机制,在麦冬一一生猪产业园推广猪一一沼一一药生态循环模式,园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二是创新资源保护开发机制。按照省级平台公司主导+县级平台公司参股模式,由省种业集团控股59%,组建蜀芯猪生物科技公司,运用科技+市场手段开展*系猪种资源引进、保护与开发工作,研究成果由省属国
5、有平台公司掌握,确保生猪种源自主可控。公司已与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微牧黑猪”签订合作协议。三是构建优质种源推广机制。创新“企业提供优质种源一一科研团队研究攻关一一研究成果共用共享”模式,将研发的20%最优质育种成果向合作企业开放,畅通企校双向合作渠道,助力全省生猪核心种群生产性能提升。依托国家生猪市场一一四*市场等现有市场网络,将80%育种技术成果,通过线上交易+线下交收模式,拓展市场。三、实施融合创新,培育联农带农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将小农户融入生猪产业链价值链,打造生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一是集体经济“七统一分”。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成立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统一引种、统一
6、监管、统一品牌、统一防疫、统一配料、统一销售、统一担保、分户经营“七统一分”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小规模养殖户专业化水平,实现以大带小、合作共赢。目前试点村年销售肥猪2.2万头,社员二次返利累计分红300余万元。二是无疫小区企农共建。龙头企业+退养农户+村养殖专业合作社三方共建养殖群落“无疫小区”,建全自养自销、保底代养、固定分红等盈利机制,保障核心育种场生物安全,助力周边养殖户稳定增收。核心无疫区年出栏生猪近8万头,吸引200余户农户参与,户均年增收1万元。三是产业带动富民增收。整合育、养、产、销优势资源,不断延链补链强链优链,构建以生猪优势育种为核心,规模养殖、A级屠宰、精深加工、物流贸易于一体的全链发展格局,成功获评全国农业生猪全产业链典型县。目前建成A级屠宰场2个、规上精深加工企业5家,带动就业4000余人,2022年全县生猪全产业链产值达115亿元,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