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02169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为深入贯彻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关于推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根据省关于印发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精神,聚焦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存在问题、补齐短板,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注重分类实施,强化责任落实,突出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保安全、促团结,聚焦教师队伍建设和公办优质学位供给,力争用15年的时间,解决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建成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排名有明显提升。

2、二、行动目标通过几年努力,教育领域短板基本补齐,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持续加大,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基本进入先进行列,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强师工作机制,落实强师工程各项目标任务,做好承接对口帮扶教师队伍建设各项工作。到2025年,校长教师队伍能力素质显著提升;到2030年,校长教师队伍能力素质与地区差距明显缩小;到2035年,校长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与地区大体相当。2 .增加公办优质学位供给。加强统筹协调,增加政策供给,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结合城镇化发展趋势及人口发展规划增加基础教育优质公办学位供给。到2025年,新增约3万个学

3、前教育公办学位、约8万个义务教育公办学位和约2万个普通高中公办学位;到2030年,中小学布局更加合理,有效解决城镇挤问题;到2035年,公办优质学位大幅增加,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需求。三、工作措施(一)压实县(区)主体责任1.逐步理顺教育管理体制。调整优化县(区)对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责任分工,明确不同层级政府对教育工作的责任。健全以市为主统筹中职教育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县(区)集中财力和资源办好基础教育,落实举办基础教育的主体责任。不断加大市级统筹力度,逐步建立以市为主的普通高中统筹管理体制。县(区)统筹县域内基础教育发展,主要落实管理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健全教育投入机制,改善办学条

4、件,配齐配足教师,提高教育质量。4.强化县(区)主责意识。要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列为一把手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破除发展障碍,全力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明确本级本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制定细化实施方案,明确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县(区)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责任、决策部署责任、推进落实责任、问题整改责任、发展效果责任。建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题研究工作机制,工作会议至少每半年专题研究一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纳入县(区)主要领导年终述职内容。2 .建立教育责任落实机制。积极落实基础教育发展的重点难

5、点工作任务,落实好工作责任状的工作要求。根据省重点难点工作任务和本市重点工作与辖区内县级政府签订工作责任状。责任落实情况,作为教育转移支金安排的重要依据,以及对县(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考核奖补的重要依据。3 .统筹好教育事业发展与学校安全稳定。县(区)领导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安全工作,切实完善学校安全机制,建设学校安全体系,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师生安全教育和教育领域社会矛盾防范化解工作。县(区)教育部门要建立安全稳定评估和排查整治的长效机制,定期召开评估研判会,适时开展排查专项行动。4 .健全选优配强校长机制。县(区)委、要高度重视教育、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坚持好干部标准,统筹长远规划

6、和精准选配工作,强化战略储备、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切实让懂教育的行家里手管教育、抓教育,不断提升教育系统的发展领导力和办学治校能力。强化教育培养培训,不断提升其素养、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选配的中小学校长应当具备教育工作经历或相应专业背景,及相应的任职条件和资格。各县(区)要建立中青年校长和后备校长培养制度,建立完善后备校长人才库,新任校长主要从人才库中择优选拔。(二)提高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普惠保障1.扩大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支持各地区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补齐公办幼儿园资源短板。支持城镇新增人口集中地区和城乡接合部、薄弱乡镇和农村幼儿园建设。创新幼儿园教师补充机制,补充学前教育教师缺额。支

7、持各地区采取名园办民园、名园带弱园、名园办分园等方式举办幼儿园。引导和扶持民办幼儿园面向社会开展普惠性学前教育。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教师结对帮扶等方式,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保障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分类定级、评估指导、项目申报、教师培训和职称评审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2.提升特殊教育质量。持续推进县(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支持建设特殊教育学校。积极发展学前特殊教育,鼓励幼儿园接收儿童就近入园随班就读。推动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增设适合学生就读的相关专业,完善学生就读高校措施。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力度,推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8、(三)提升校长、教师、教研员能力素质1 .提高校长办学治校能力。加大校长培训力度,落实校长全员培训制度。积极落实实施的中小学校长领航工程工作,以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实践创新、教育评价改革创新和教育质量提升为重点,确保分层分级培养一批种子校长。建立健全县(区)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机制,加强各级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将工作室跟岗实践作为校长学习提升学校管理能力的重要方式。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建立健全校长职级评定、考核、激励等制度体系。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和任期制,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管理。建立校长校内听课评课制度,提高校长指导教育教学的能力素质。2 .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县(区)和各中小学校要按照

9、教师队伍总数10%的比例培养本地本校骨干教师,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深入推进实施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业内认可、具有影响力的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县(区)要立足本土培养骨干教师,支持在收入、住房等方面给予本土培养的骨干教师与引进人才同等的优待政策。实行中小学教育人才保护政策,校长、教师和教研员被评选或认定为相关人才后,必须在同类地区同类学校继续服务至少5年以上,市中心城区学校原则上不从各县各类学校、教研机构中引进县级以上各类教育人才。3 .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实行中小学教师全员轮训制度,组织落实中小学教师到省内师范类院校培训I。加强教师

10、专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县(区)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特色品牌建设,发挥县(区)级教师发展机构在本地教师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推进教师培训资源平台建设,发挥师范院校和各级教师发展机构优势,与中小学共建共享共用培训资源。中小学校要根据实际开展校本培训,重点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和课程实施能力,促进教师自主专业发展。鼓励支持教师通过网络教育、脱产学习、在职进修等多种方式提升学历层次。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全员坐班制度,健全完善教师岗位职责考核机制,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激发队伍活力;完善师德失范惩处机制,坚决将严重违反师德的教师清除出教师队伍;对不适宜任教或不合格的教师按规定及时调离教学岗位,经培训和考核

11、合格后方能继续承担相应教育教学工作。4 .实施教研队伍建设工程。进一步健全完善县、校三级教研体系,深入推进县(区)的省级教研基地项目建设。县(区)教研机构应配齐各学段各学科专职教研员。严格教研员准入制度,提高准入条件,新任专职教研员原则上应有6年以上教学工作经历、具有高级以上教师职称或研究生学历。调整优化教研机构岗位结构,拓展教研员职业通道,鼓励从一线优秀教师中选拔任用专兼职教研员。强化教研员工作职责,落实专职教研员到学校开展教学指导、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制度,推动教研员聚焦教育教学关键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建立教研机构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和教研员定期到中小学任教制度,教研员在岗工作满5年后,原则上要到中

12、小学校从事1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教研训一体化,建立名师云课堂的教研创新工作机制,发挥教研在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深化教研员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选聘教研员到教育部门或中小学校任职或挂职制度。对于不履行教研职责、违背教研员职业道德、不适宜继续从事教研工作的教研员,及时调离教研队伍。(四)全力承接对口帮扶工作1 .制定对口帮扶工作机制。成立以县(区)分管教育工作领导为组长,教育等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口帮扶工作的领导和与对口帮扶单位的对接沟通,制定常态化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全口径帮扶工作任务。2 .全面落实受援方主体责任。各受援单位(学校)要与支援单位(学

13、校)主动对接,共同制定中长期帮扶规划。受援方要主动与支援方共同研究制定支教人员在职称评聘、待遇、选拔任用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合理确定支教人员工作量,解除支教人员的后顾之忧,确保支教人员充分发挥作用。受援方通过支援方对本地校长教师全员培训、学历提升、共建共享培训资源等多种方式,提高校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自主持续发展能力。(五)增加公办优质学位供给1.科学制定公办学位建设规划。县(区)要统筹考虑城镇化进程、人口变化趋势等因素,精准测算学位需求,结合市下达的学位建设任务数和县(区)正在实施的中小学幼儿园学位建设专项规划,延续编制县(区)十四五期间中小学幼儿园公办学位建设专项规划,同步纳入县(区)编

14、制的空间总体规划。测算学位需求时既要统筹考虑学前教育巩固成果、公办民办义务教育结构调整、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比例等因素,以及高中阶段普职协调发展、新高考改革选课走班等增量需求,也要充分考虑本地事业编制总盘子、供养能力等现实条件。要优化调整公办民办义务教育结构,原则上不得审批设立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要以城镇住宅小区、城市发展新区、老城改造区、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聚集区、产业聚集区、商业区等学位紧缺地区为重点,科学布局中小学幼儿园,重点增加中心城区和各县城的学位供给。2 .保障教育建设用地需求。对新增教育建设用地,县(区)要积极争取省的支持,确

15、保专项用于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县(区)要按公办学位新建规划时间及时上报非营利性基础教育设施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建立公办学位供给与商住用地开发、城市更新的联动机制,按标准足额预留城镇新建住宅小区中小学幼儿园建设用地,没有按照规划要求预留教育设施用地的居住建设项目原则上不予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对调高容积率的商品住宅项目应按人口增加比例调增配建学位数,不得随意变更教育用地规划。对公办学校围墙内存在非教育用地的情况,各县(区)要及时改变土地用途,支持学校实施改扩建项目。3 .建立基础教育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县(区)对涉及基础教育的学位建设等事宜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间。各县(区)要落实并联

16、审批、一网通办、告知承诺制、联合审图、联合验收等改革措施,加快办理学校基本建设审批事项。对同批次规划建设的学校项目,支持以市或县为单位集中办理项目立项等审批手续。4 .及时动态补充教职工。各地要充分考虑实施县管校聘教职工编制需求,积极争取省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专户内的编制支持,促进教职工编制总量与在校学生数量相适应。县(区)联动加强事业编制挖潜创新,动态调整基础教育编制总量,重点保障义务教育教职工编制增长需求。结合实际合理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每年按照标准和要求动态核定教职工编制。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统筹县域内教师资源配置和管理,促进学校教

17、师和管理人员向基层合理流动。四、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对照要求,成立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小组,及时解决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县(区)参照市的做法,相应成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小组,研究解决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二)强化资金保障。各县(区)要切实履行基础教育办学的主体责任,落实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要求。县(区)级土地出让收益、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收入安排适当比例用于基础教育发展。市和县(区)应按照管理权限,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及时动态调整公办普通高中和普惠性幼儿园学费。按经济、简约、实用原则新建或改扩建学校,

18、不搞超标准建设。各县(区)要统筹好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拓宽资金筹措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基础教育公办学校建设(含新建、改扩建)项目积极申报省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支持,加大本级政府投入力度,切实保障薄弱环节办学条件、增加公办优质学位供给、实施基础教育对口帮扶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需求。持续改善农村基本办学条件、扩大城镇学位供给、提升学校办学能力。(三)强化考核评价。完善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机制,建立以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科学评价体系,统筹考虑各县(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和努力程度,改进结果评价,注重增值评价和过程评价,充分激发县(区)工作积极性。对履职不到位、落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加快公办学位供给不力、区域内教育教学质量明显下降、群众满意度差、教育领域稳定问题频发且整改不及时不到位的县(区),要对其进行追责问责。(四)强化宣传引导。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正确解读的教育方针,做好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及新媒体等多种渠道,通过开设专题栏目、专版以及定期投放公益广告、制作专题宣传片等方式,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宣传报道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具体举措及取得成效,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导人民群众正确看待当前存在的问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营造基础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