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部分课内阅读.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29536 上传时间:2023-08-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部分课内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5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部分课内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5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部分课内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5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部分课内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部分课内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部分课内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部分课内阅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5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部分:课内阅读(一)(2018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课内精读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可以这样比谕,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

2、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1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2 .“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3 .什么是泛大陆?4 .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5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那

3、时指什么?6 .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4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答案】1 .不能互换。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2 .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3 .板块的漂移,使地球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这个主要

4、陆地就被称为泛大陆。4 .逻辑顺序。5 .泛大陆时期。6 .“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符合事实。“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解析】(1)这里考查在语言环境中推断和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学生应培养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能紧扣文章说明和描述对象,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概括。这里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

5、在地而另换地点。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学生意思表述正确即可。(2)这是考查学生正确体会说明对象的特征。一般来说,事物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是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指事物区别于某一事物的标志,也是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学生可观察题目,或在首段中找,也可抓关键句。此处学生能抓住“板块构造理论特征即可。(3)这里考查说明方法的运用。学生了解下定义说明方法的特点,说出“泛大陆”的本质特征。(4)这是对说明顺序考点的考查。学生应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三种说明顺序

6、,即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明确每种说明顺序的标志,能够找出标志并分析说明顺序的具体形式和作用。时间顺序要求学生找出关于此标志的时间名词和副词:空间顺序要求学生找出方位词语,逻辑顺序要求学生找出段与段的内在联系。此文运用了逻辑顺序。(5)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6)这是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和严密性特点的考查。在说明文中,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事物的先决条件。表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程序等,

7、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文语言准确,并非一定得用确数,也可以用约数,如“大约”左右”可能“估计等。这些词同样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二)(2020四川雅安市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后面小题(1)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前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扃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2)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

8、,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3)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4)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C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5)斯石英可以在实脸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6)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

9、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脸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7)住子可以肯考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8)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9)亚里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10)

10、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11)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7.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无聊的一项是()A.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斯石英”,“斯石英”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变成二氧化硅。B.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碳原子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的这种变化加快。C.亚里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

11、的现代技术,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D.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的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8 .“金刚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简答。9 .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10 .选文第(4)段括号中的话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简答。11 .选文第(7)段“似乎可以苜足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句中加点词语“似乎”与“肯定”是否矛盾?应该如何理解?【答案】7 .B8 .“金刚石”形成的原因:在超高压状态

12、下,碳原子相距很近而变得极为致密,形成“金刚石”。9 .作诠释作比较10 .要点:补充说明增温可以加速斯石英返回原始状态。IL不矛盾,这是作者为了说明按一般人的推测应该有这样一个结论一一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但科学探测证实这是错误的观点,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析】7 .本题考查对文段的理解。B.根据原文中的“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和“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可知,增温可以使金刚石和斯石英中的碳原子运动加快,选项说法不严谨,选项错误。故选B。8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根据原文

13、中的“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和“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即可得知金刚石的形成过程,简要回答“在超高压状态下,碳原子相距很近而变得极为致密,形成金刚石即可。9 .本题考查文章的说明方法。解答时,需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是从原子的角度,对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的特点做出解释,故使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将被压扁的沙子的重量和普通沙子进行比较,从而说明被压扁的沙子的特点,故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0 .本题考查对句子

14、的理解。这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原始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腿,但是没有人愿意把金刚石变成原始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用幽默的语言进一步说明了增温可以加速斯石英返回原始状态。11 .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作用。“似乎”表示推测语气,“肯定”则表示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因为地壳深处的情况复杂,无法确认,所以用上了“似乎”;但根据地表“撞击所产生的巨大的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和地壳内部压力极高的情况来推断,斯石英出现在地壳深处是应该,是有科学依据的,所以用上“可以肯定”。第二部分:课外阅读(一)(201

15、9全国八年级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7.2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地壳下面是地慢,其厚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慢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到目前为此,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据美国科学

16、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时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为6880C,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匕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C还高。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慢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新的实脸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慢。这就是说,使大l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慢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

17、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慢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慢的对流。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1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词。地惨。地嵌。蚣变:。13.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14 .“大陆移动”、“大陆漂移”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15 .第五段中画线的词“沸腾”,通常是指液

18、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现象?16 .对地核温度的断定,文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003700C,一个是6880C,哪一个可信度高?为什么?17 .关于大陆移动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几项理论不存在争议的一项是()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热对流。B.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C.地核的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D.地核的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态。18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答案】12 .mn,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h6,地球的中心部分。tul,发生质变。13 .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

19、核的温度时,之所以选用铁来进行实验,是因为地核的外核是熔铁。14 .“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15 .在本文中特指在地幔热对流过程中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的现象。16 .后者可信;因为前者是用类推法估计的,后者是用模拟实验得出的。17 .D18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引资料、打比方。【解析】12 .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A。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多积累词语,多查字典等工具书。13 .此题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的能力,答案就在文中,需要学生仔细阅读。14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仔细阅读课文,把握关键句子。15 .此题的问题和答案是伴生的,就在问题所处的上下文中。16

20、 .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读此文,会得出后者可信,具体原因,需要仔细阅读,就能得到正解。17 .通过阅读课文,D项不存在争议。18 .常考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二)(2020湖北九年级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台风的功与过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由于台风带来的狂风和暴雨常常会造成人类重大的生命或财产损失,因此,人们提起台风总是望而生畏。然而多数人并不了解,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客观

21、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正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盛夏时节,我国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常严重干旱,造成大片农作物干枯,这时人们会盼望台风带来降水。台风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根据统计,这些地方每年7月一9月有59$一76%的降水是台风带来的:而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台风降雨量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的%以上,对改善上述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由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降水将越来越少,而台风带来的暴雨性降水和丰富的风能资源量所占比重将增大。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

22、量平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众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气候也最为炎热。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丰曼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的气候更加炎热,寒带地区则正好相反。台风一方面通过缓解高温酷暑,节约了因防暑降温支出的生活用水和用电量,缓解了电力的紧张程度;另一方面也使大、中、小型水库蓄满水,使水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转,从而节

23、约了大量原煤;而且台风登陆时陆地下垫面会迅速削弱其风速,因此风害也被大大减轻,甚至不再成害而可以被人们用于风力发电。台风过后海洋表面温度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由于海水上翻,海洋底部的浮游生物和营养物质会被卷上来,鱼饵增多,自然有利于鱼群生长。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益处外,台风的气压会引发地面上无法察觉的“慢地震”,使地壳中的能量逐渐释放,避免产生大型地震。慢地震是以数小时到一两天的时间,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释放地底能量,与一般地震在数秒、数分钟间产生剧烈的震动方式完全不同。2009年6月,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了我国台湾地区一

24、个研究团队的论文,该文首次将地震与台风这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联系起来,表明台风与慢地震具有相关性,且台风发生其实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文中数据表明,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会引发长时间而缓慢释放能量的慢地震,这或许反而让台湾免于受到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19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海浪的剧烈运动、海水的上翻都是由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所造成的。B.慢地震是一种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来逐渐释放地底能量的地震,有助于减少台风给人类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C.我国台湾地区免受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

25、震的侵袭,是因为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D.台风的出现有助于人类节约大量的煤炭资源,又能对人类的农业、渔业等方面产生有益的影响。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20 .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台风有哪些“功”?21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丰攀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22 .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23 .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能概

26、括本文主旨的话,并简述由此引发的思考。【答案】19 .D20 .带来降水。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节约生活用水用电,缓解电力紧张程度。节约原煤,用风力发电。有利于鱼群生长。避免产生大型地震。21 .不能去掉。文中的“主要”是“绝大部分”的意思,表明“水汽绝大部分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如果去掉,则表明“水汽全部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22 .打比方。用“江河中的漩涡”来比喻“台风”,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台风的形状。23 .主旨: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思考:台风有过更有功,提醒我们事物常常有两面性,只有了解相关科学知识

27、,才能全面、科学地认识事物,用辩证、理性的眼光看待自然事物。【解析】19.A.中“都是说法太绝对:B.根据最后一段“且台风发生其实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可知:C.根据选段最后一句话,缺少了限定词“或许”,说法太绝对;故选Do20 .本题考查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概括。解题首先结合文章的内容找到问题相对应的段落,再对每一小节的内容进行概括、整理。文章第至段,具体介绍台风对人类的“功用”,第段表现台风能改善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第段主要介绍“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第段介绍台风”缓解了电力的紧张的程度”,“用于风力发电”;第段介绍台风“有利于鱼群的生长

28、”;第段介绍“台风的气压会引发地面上无法察觉的慢地震,使地壳中的能量逐渐释放,避免产生大型地震”。21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类题先说明词语的意思,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再说明删去此词句子的意思,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答题时先明确不能删去。“主要”在句中起限制作用,意思是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来源有很多,只是台风占了大部分;如果去掉,就变成了台风是这一地区夏季降水的唯一来源,这就与事实不相符合了。22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具体介绍什么是台风,为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运用生动的打比方,让读者对它有个具体的认识。23 .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题目是文章中心的浓缩,因此只要找出与题目“台风的功与过”,意思一致的句子即是主旨“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第二问,围绕“事物有两面性”来回答,有自己的见解,表述清楚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