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的验算》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法的验算》教学设计.docx(16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例1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 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教具准备:老师准备挂图或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吗?生:互相说说,再请同学发表意见。师:(挂图D我们来看挂图,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1中你看 到了什么?生1:从图1中我看到了小明妈妈买了一套135元的运动服和一双48元的 运动鞋。生2:从图1中我看到小明妈妈给了售货员200元。生3:
2、要知道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应用加法计算。师:全班动手计算。板书:135+48=183 (元)1 3 5+481 8 3师:看小精灵说什么?生: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板书:加法的验算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 法,如:生1:我用183T35,看得数是不是48。生2:我用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生3:我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o师: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种?做一做:教科书第27页。数学门诊部。数学
3、门诊部来了许多患者,请同学来当小大夫为患者治病。1 7 5+6 21 3 7三、全课小结:3 2 9+ 4648 4 32 5 9+ 14 83 0 7师:通过今天的学习,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学生自己总结回家调查一下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K教学目标U1 .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年 龄。2 .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 .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 保护水资源的意识。4 .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 脑的实践能力和合作
4、精神,使学生充分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并树立 学好数学的信心。K教材分析X“时间与数学(二)”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 识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系列数学活动情境。这些具有现实性和 趣味性的活动材料,让学生充分感受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生活 中处处有数学,能够用数学的观点看时间,使数学生活化,同时提供了素材以 及进行探索研究的机会。本节课共设计了三个活动。1 .活动一是认识身份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身份证,但是从身 份证上能得到哪些信息,有些学生知道,也可能会有少数学生不知道。先让学 生把自己家长的身份证复印件拿出来,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有
5、利于学生了解 身份证以及身份证的作用。2 .活动二是帮助妈妈做家务,让学生先在家里把烧开水、洗茶杯、擦地板 这些活干一遍(因为可能有些学生这些家务只是见妈妈做过,而自己从来就没有 亲身实践过),然后把自己劳动时所用的时间记录下来,在小组内交流。通过这 个活动,使学生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时间安排的实 际问题。3 .活动三是做实验。通过做实验,介绍人类水资源的缺乏,培养学生科学 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生活中时间与数学的关系,可以使学生从中进一步 感知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K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X我们的学生多数来自于城市
6、,生活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学生学习这一课 打下了很好的生活基础。另外,学生学习了年、月、日之后,对有关年、月、 日的知识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知和体验。有了这些基础之后,让学生根据父 母的身份证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计算爸爸妈妈的年龄,并说一说身份证的作 用;让学生独立或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课本中的第2、第3、第4题,应该没 有太大的问题。但由于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三年级学生年龄最大的不超 过9岁,所以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还不是太强。K教学设计(一)活动一:认识身份证同学们,你们喜欢自己的爸爸、妈妈吗?你愿意把你的爸爸、妈妈介绍给同 学们认识吗?请你把爸爸妈妈的身份证复印件拿出来在小组内说一
7、说,从身份证 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能推算出他们的年龄吗?请你说一说身份证在生活中有什 么作用?(在小组交流过之后各组选出代表再在全班交流一下。)(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居民身份证的作用,知道在很多场 合都需要出示居民身份证,以提供个人的一些基本情况。把教材略加修改,改 为通过身份证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学生会更感兴趣,同时,也会有 一种自豪感。从而会更喜欢数学。)(二)活动二:帮妈妈做家务我们每个同学在介绍自己的妈妈时,都表现得非常自豪,可见你们是非常 爱妈妈的。爱妈妈就要付诸行动,老师让你们回家帮妈妈烧开水、洗茶杯、擦 地板。你们做了吗?在干这些活时至少需要多长时间?把你们
8、各自的活动记录拿 出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说一说是如何安排这些工作的,怎样安排才能在最 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小组交流之后选出代表全班交流。)(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鼓励学生用数学 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关爱父母和勤劳 的良好品质。)(三)活动三:做实验分页代码这是预测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天浪费几杯水的小实验。1 .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漏掉一杯水用几分?一时漏掉几杯水?2 .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得出漏掉一杯水用几分(用整分计算)。以小组 为单位小组长负责,在盛满水的纸杯底部用大头针扎一个小孔,把纸杯漏水的 部分正对着瓶口,把纸杯
9、坐在瓶子上,并开始记时。注意观察纸杯里的水滴完 所用的时间。在进行“纸杯滴水”实验的同时进行下面的内容。谁愿意告诉大家“你一天至少要喝几杯水?”,在练习本上算一算你一个月 至少要喝多少杯水?半年呢? 一年呢?算过之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 的,然后在全班交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要根据一个月、半年、一年的 具体天数而定,不同的月份天数不同,上半年和下半年天数也不同,平年和闰 年的天数也不同。)我们每个人一年需要这么大的饮水量,可见水对我们是多么重要。课件出示某地区因缺水威胁各种生物生存和生活的录像及图片。同时配录音“水是 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离开了水人类就无法生存,但是同学们,你们
10、知道世界 上有多少个国家,有多少人面临水资源危机吗?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20亿人 口正面临水资源危机,其中26个国家的3亿多人正生活在缺水状况中。我国 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城市缺水,有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看过、听过 之后你有何感想呢?(设计意图从小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居住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3 .反馈“纸杯滴水”实验所用的时间。4 .让学生独立推算出1时、8时、1天漏掉多少杯水。学生交流推算的结果 及方法。如果坏了的水龙头和这个水杯漏水的速度相同,会出现什么情况?通过 这个实验你还有什么想法?(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感
11、触最深的是什么?今后你将怎样去做?K教学反思X本节课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及由此采取的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 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个教师去实践、丰富、完善。本着这一认识,我对教材 做了大胆的处理。教材中原本是安排了四个练习题,而我把第一题说出都欣的 出生年、月、日和她的年龄改为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和他们的年龄,这 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了解父母的欲望,同时对身份证的作用 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把第三题小红帮妈妈做迎客准备改为自己帮妈妈 做
12、家务,通过实际操作,不但能培养学生关爱父母和勤劳的良好品质,而且还 能使学生从小就学习在时间上统筹兼顾,提高工作效率。在教学的过程中,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2 .尊重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亲自操作、亲自实践和独立思考获得的知 识,才是最扎实的。教学中所设计的活动都能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实践,体 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基 本理念。3 .注重小组合作,主动探究实践。积极参与交流活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本课注意到了给学生 充分的交流合作的机会和时间,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还可以达 到互相学习、互相补充
13、的目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提高。在合作交 流过程中,教师利用各种激励手段,让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参与进去,使学生 获得体验中的感受、成功后的喜悦。第一节小树有多少棵知识点:1、掌握口算一位数乘(除)整十、整百、整千数以及百以内一位 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有一定的口算速度和技巧,体验算法多样化。2、能正确、熟练地算乘、除法,口算速度约为每分种68道,正确率 达90%以上。3、着重引导学生理解20X3的算理,即先计算2X3=6,再在积的末尾添 上一个0,从而得到20X3=60。4、进一步把题目扩展到整百数乘一位数,由学生自己去类推。5、给学生适当的练习,用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第二节
14、需要多少钱知识点:1、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和连乘,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掌握O和任何数 相乘都得O这一规律;3、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及一个数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乘法,5 分钟23道,正确率达90%以上。4、使学生理解计算的过程,主要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把两位数转 化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和,二是分别求乘积再相加的问题。5、通过实力引入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问题,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6、讲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演示计算的过程。10X3=30, 2X3=6, 30+6=36,即先将12拆成10和2,再分别与3相乘,然后将乘积相
15、 加。7、出几个练习题让学生用所讲的方法来解答,在解答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 时解决。第三节参加科技馆知识点:1、掌握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方法,5分钟约23 道,正确率达到90%以上。掌握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规律;掌握 用估算进行试商的方法;能用乘法验算除法。2、通过实例实例引入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问题,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解决。3、讲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演示计算的过程:303=10, 63=2, 10+2=12 (这种方法用了上节课的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4、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用所讲的方法来解答,在解答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 及时解决。教学内容: 数学第五册摸球
16、游戏。教学目标:1 .通过“猜测一实践一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 初步感受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 有小的。2 .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学 生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中 感受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材创设了摸球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猜测一实 践一验证的过程,从而感受到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 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本节设计思路如下。1 .仓小设情境。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生活为学
17、生提供有趣的、丰富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 作中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同时让学生在情境中 发现矛盾,引起思考,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2 .学习新知。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 这一过程中,以“自主探索”为核心,将“合作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充 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3 .应用拓展。多层次多样式的练习,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 活,应用于生活”。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作用以 及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教学设计:(一) 联系生活,谈话导入同学们,本周
18、我们年级进行了 算预赛,我们班以平均分90. 5分高出三班 0.5分获得了年级第一名。下周一,我们还要进行正式赛,请大家猜测一下, 哪个班能获第一名?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研究可能性。(板书课题)(取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将生活场景展示出来,唤起学生记忆,让学 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和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二) 操作、探索、实践、感受1 .摸球游戏。(1),这个盒子里有9个白球和1个黄球。(板书9白1黄)现在老师来摸球,猜猜,摸到的球可能是什么球,摸到什么球的可能性 大?为什么?学生猜测。现在,老师来摸一个球看,你们猜对了吗?(2)你们喜欢玩这个游戏吗?现在请你们拿出准备好的盒子,四人一组进
19、行摸球,要求:轮流摸球,把每次摸得的结果记录在书的表格里。(3)填完表格后,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4)师小结:由此可见,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与不同颜色球的数量有 关,白色球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黄色球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分页代码数量多少可能性多少板书:(通过摸球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通过亲自操作,来体验事情发 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 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2 .再次摸球。(1)刚才我们做了摸球游戏,现在老师把盒子里的球做了变动,盒子里有 14个球,分别是8个白球,4个黄球和2个红球,如果老师
20、随意摸出一个球, 你们想想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列举出来,小组讨论交流一下。(2)师小结:可见,可能性不仅有大有小,还具有不确定性。(从学生情感体验看,他们仍对小组合作的摸球游戏意犹未尽,再次摸 球,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再次经历“猜想一一实践一一验证”的探 索过程,加深体会出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及不确定性。)3 .转盘游戏。这个游戏好玩吗?咱们再来玩个游戏好吗?师出示转盘,请同学们猜猜,转动指针后,指针最有可能指到什么颜色, 为什么?同桌先说说。(1)学生汇报。(2)师小结:涂色面大,转到的可能性就大,涂色面小,转到的可能性就 小。(这一环节充分体现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前面的活动都
21、是请学生猜、 摸、试,这一活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精神,群策群力,应用所学知识设 计转盘,进行逆向思考巩固知识。)(三)巩固强化,应用拓展1 .我会判断。(下面的箱子,分别摸出1个小球结果是那个?)8白2红可能是白球10红一定是白球5白5红一定不是白球很可能是白球2白8红白球的可能性很小10白2 .我来做参谋。寒假到了,为了增长见识有很多家长打算带孩子出去旅游。小明的妈妈准 备带他到海南、武汉、哈尔滨去,你能帮他参谋告诉他这三个地方的冬天下雪 吗?请用上“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3 .我来填一填。在()里填“可能”“不可能”“也可能”“一定”等词语,使句子意思 完整无误。(1)太阳(
22、)从东面升起(2)从2, 3, 5, 8, 9中任意取出三个数,数的和是20是()的。(3)明天我校()有4个或4个以上同学过生日,()没有4个同学过 生日。(4)今天上课我们表现那么好,听课的老师()表扬我们。4 .我来做判断。(1)从一个红球,一个白球中,任意摸出一个,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白球 ()(2)不大于6的数可能是6。()(3)把8个苹果放在3个盘子里,不可能有一个盘里放有6个苹果。()5 .我来说一说。在生活中,我们要经历许多事情,你能用上“一定、经常、偶尔、不可 能”等词语来举例说说吗?通过“连、说、填、判”等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进行了 “有意义的学 习”,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
23、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增强,使学生真正 体验到理智的愉悦,保护了学生创造和成功的信心。整个教学过程动态生成, 师生在相互交流中进行着智慧的碰撞,心灵的沟通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调研目的:1. 了解学生学习与“分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有关知识基础。2. 了解学生与“分数”有关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3. 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积极性。4. 了解学生学习“分数”这部分内容可能存在的难点。调研形式:问卷调查、访谈。调研对象:三年级全部学生。调研内容及形式:一、问卷调查(全班37名学生):1、男生有20人,女生5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2、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几个?目的:
24、调研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知识基础。结果分析:全班37人全部正确。由此可见,学生对均分的问题和能整除的计算的实际 问题掌握较好,说明已经具备了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基础。3、一个班有21位男生,今天有三分之一的男生参加运动会,还有多少人 留下来了?(用什么方法表示都可以)目的:调研学生对“分数”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结果分析:全班37人大部分采用的是列算式计算的方法。有25人采用的是列式的方法:13人是这样列式213=7 (人)21-7=14 (人);9人是这样列式:213=7 (人)7X2=14 (人)。3人是这样列式:213=7 (人)。学生有学习分数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他们能体会到是整体与部分的
25、关 系,但是学生头脑中没有准确完整系统的分数概念。分页代码二、访谈(随机抽样5人)1、看到这个图形,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目的:调研学生对“分数”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结果分析:被接受调查的5名学生,有1个学生说蓝色是1/4,白色是3/4;有F个学 生说蓝色占整个图形的1/4;有1个学生说为什么有4份,只有1份是蓝色 的;有1个学生说为什么只有1个蓝色;还有1个学生说蓝色是一小部分。从 具体的情境过度到几何图形,学生基本上都不能从中发现分数,由此说明学生 对分数的认识还停留在具体的情境中,说明大部分学生头脑中还没有抽象分数 的概念,学生缺少从图形的角度认识分数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2、你知道这些数
26、叫什么吗?表示什么意思?(1)三(4)班共有36名学生,男生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1/2;(2)地球上的海洋的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10。目的:调研学生对“分数”的学习经验和可能的困难。结果分析:被调查的5名学生,都能准确说出36是什么数,表示什么意思。对于 1/2、3/10叫什么,全班只有1个学生知道叫分数;对于分数表示的意思,有4 个学生说男生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一部分。有1个孩子不知道表示的意思。在访谈中了解到学生在头脑中基本上没有建立分数的概念,特别是对于分 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能体会到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是学生不能准确的描 述分数所表示的意义。3、在数学课堂上,你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是什么
27、?(看书自学、小组讨 论、教师讲解、其他)目的:调研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点。结果分析:访谈学生的学习方式时,有1/6的学生喜欢自学,1/6的学生喜欢小组交 流、合作,1/2的学生喜欢老师讲解,1/6的学生选择其他。通过对学生的调研,我发现学生对平均分和整除的计算的实际问题掌握较 好,说明已经具备了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基础,但是在大部分学生头脑中还没 有分数的概念,所以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分数的概念知道分数所表示的意思,真 正达到在头脑中形成数的扩充是很重要的也是比较难的。所以在课上设置学生 喜欢的情境,使学生体会数系的扩充是人们解决问题的需要,是数学与生活联 系的必然,从而有建立分数概念的需求这一点
28、是很重要的。第一课:有多重(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知识点】:1、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掌握克、千克、吨质量单位。感受克、千克、吨的实际质量,能结合具体 情景说出常见物体的质量。千克、克、吨的关系及其简单换算,解决简单实际 问题。掌握千克、克、吨之间关系即:1吨=IOOO千克,1千克=IoOO克,并 能正确进行单位间换算。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了解它们的实际质量,建立 千克、克的概念。2、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轻重,建立质量单位千克、 克的概念,体验它们分别有多重。4、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能为物体选
29、择合适的重量单位。5、活动中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估重能力。包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选择正 确的重量单位,二是对重量的估计的准确性。6、理解1千克二IoOO克,学会简单的换算千克可记作“kg”,克可以记作“g”。公式可以记作Ikg=IOOOg07、同一的物体,可以用不同的重量单位表示,如:一个西瓜重2 (kg), 也可以说这个西瓜重2000(g) O8、通过实际的称量,使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称量工具:天平、台秤、电子 称。学会使用称量工具给物体称重。第二节 1吨有多重(认识吨)【知识点】:1、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2、掌握1吨二IOOo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结合具体情境,提
30、高对质量的估计能力.4、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5、以大象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参照物,让学生感受-吨有多重,从而建立 吨的概念.吨用字母表示为“t” .能分辨出三个重量单位的大小,并能灵活运用它们为物体选择适当的重量单 位.掌握三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1吨二IOoo千克二IOOoOOo克.第三课:搭配中的学问【知识点】: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序的搭配方法与策略。2、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3、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情境活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 中,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和策略。4、学生运用摆学具、画搭配线路图、画表格等多种方式解决搭配
31、问题。并 从中抽象出有序的搭配方法。5、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不重复、不遗漏的全面思考 问题的习惯。6、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 数学的愿望,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意识。第一课时【知识点】:1认识大月和小月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观察年历,并进行填空、计算、比 较发现各月份的天数具有一定的规律,再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认识大月和小 月。2认识平年和闰年让学生观察附页中的年历,填出各年份中2月份的天数找出其中的特点: 只有28天和29天两种情况。然后组织学生与同伴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 年份中出现28天、29天的规律性:每四年中有一年的二
32、月份有29天,其他年 份的二月份都只有28天。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知道2月份是28天的是平年,2 月份是29天的是闰年。3练一练在练习中继续巩固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第3题则是更进 一步让学生认识季度,通过练习知道每个季度中有哪几个月。第2课时看日历【知识点】:1、说一说是让学生学会看日历,认识星期。教师可以为学生每人准备一 份今年的日历,让学生在独自观察的基础上从日历上知道某年某月是星期几。2、找一找 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一些重要节日。教学时先让学生在日历中 独立找一找,找到这些节日,然后与同伴说一说,各个节日是几月几日,是星 期几。3、练一练 学习推算时间。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填一
33、填,再在小组内 交流各自推算的结果与方法。第3课时猜生日【知识点】:创设过生日的情境,让同学们间接的说一说自己的生日,然后再请其他学 生猜一猜,并说一说是怎样猜到的。这样的活动是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推算的能 力。填一填第2题是让学生加深了解2月29日是个特殊的日子,只有4年才出现。第4课时一天的时间【知识点】:1看一看利用电视屏幕上的“节目预告”这一情境,让学生“看一看”大 风车、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焦点访谈等节目的具体时间,并说说18: 30、 19: 00、19: 33、19: 38、19: 55等表示晚上什么时刻。知道表示时刻的两种 不同表示方法,初步认识24时计时法。并深入引导学生学会24
34、时记时法与12 时记时法的相互转换的方法。2练一练 在练习题中出现的各种情境,都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24时 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之间的转换方法,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交流 解答。第五课时时间与数学(一)分页代码【知识点】:1、教材创设了一家人具体休息的时间和情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材 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教学过程可以是:让学生按要求在日历上分别标出父亲、母亲、飞飞的休息口,然后进行反 以O围绕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指导学生将日历中的带有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对应的图中。引导学生根据表示“父亲休息日”“母亲休息日”“飞飞休息日”的三张 图填出表示“父子共同休息日”“
35、父母共同休息日”“母子共同休息日”“全 家共同休息日”的韦恩图。并交流填的方法。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九月份日历,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观察,寻找规律,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2练一练习题中的规律可以让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经验找到规律,完成问 题。第六课时时间与数学(二)【知识点】:第1题先让学生看居民身份证,说说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和年龄,再 说说是怎样获得这些信息的,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进行具体的指导。第2题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结果要根据一个月、半年、一年的具体天数而 定。第3题解决“至少需要O分干完这些事”这个问题。教师要启发学生合 理设计工作流程,在时间上统筹兼顾,提高工作效率。第4题是一
36、个研究性学习材料,目的是使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能用科学的 态度、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和探索研究。第八单元可能性【知识点】: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 能性直观感知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 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能结合具体情境对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大小进行定性描述;并进行初 步的猜测和推理一、教学内容:本内容是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上)册第64、65页买新 书二、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一一除法中第四节 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之后学习的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教材当
37、中提供了买新书这样一个情境, 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还要理解连除、乘除混合 试题的运算顺序。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在实际需要中理解运算顺序,不是强 加给学生。老师在教学前就面临着这样的困惑一一就是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是 以数量关系为主呢,还是以计算为主?教材中这种连除和乘除混合应用题的数 量关系是第一次出现,理解数量关系也是重点。然而关于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的运算顺序在这节课中虽然不是重点,但在后面的学习中会进一步加强。三、学情分析:1 .学生学习数学时能正确分析把握数量关系一直是个难点。需要对加、 减、乘、除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从实际生活事件中进行抽象。三年 级的
38、学生已经学习了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连乘等两步运算,而对于连除 法数量关系是第一次接触。面对这种实际情况,要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就需 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和一定的方法。所以本节课在分析数量关系时,突出抓 住联系,直观演示等手段。2 .在列连除法解决问题时,计算算式的结果对学生来说不是难点;运算顺 序的确定,围绕实际问题的需要展开就可以了。四、教学目标:1 .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 确运算。2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 力。3 .经过独立分析,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知 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9、五、教学过程(一)、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1分钟)1 .创设情境师:蜡笔小新这个动画片你们看过吗?我们也去看看小新的一天是怎 样度过的。早上小新起来就直奔图书馆了。2 .搜集信息师:从图中你都看到什么了?(学生通过观察说出:生:2个书架,每个 书架4层,还有一些书)师:这些书一共是200本。3 .提出问题4 :通过你们的观察,你们已经知道了 3个已知条件,通过这些条件,你 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5 生提出3个数学问题:(1) 200本书放在2个书架上,平均每个书架上有多少本书?(2)个书架,每个书架4层,一共有多少层?(3) 200本书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 书?
40、前两个问题学生直接列算式解答,第三个问题带领全班同学详细分析。一、分析问题1 .读题,找出重要信息师:说一说哪些信息比较重要?(生边指边说200本书,平均分,每个书 架有4层等)师:强调分的是200分书,而且是“平均分”,2 .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师:求一层有多少本书,你是怎么想的?3 .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生1:我想求平均每层有多少本书,我要先求出一个书架能放多少本书, 再把一个书架中的书又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就是一层有多少本书。然而一个 书架能多少本书也不知道,因为200本书平均放到2个书架上所以200本书平 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一个书架有多少本书。分页代码生2:要求一层有多少本书,就要先求
41、2个书架一共有多少层,然后再把 200本书按照总层数来平均分,每一份就是一层有多少本书。4 .教师配合学生的思路进行课件演示第一种:先出示200本书和2个书架,然后在书架其中的一层上面的书打 个问号,是表示求平均每层有多少本书。然后演示把个书架中的书平均分成2 份,剩一个书架了,也就是表示求一个书架有多少本书。然后一个书架被平均 分成了4层,表示把一个书架中的书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一层能 放多少本书。第二种:课件演示了数一数两个书架一共8层的过程。然后课件利用动画 把2个书架平均分成了8层。表示2个书架中的书被平均分成了8份。留下了 一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一层有多少本书。通过课件的演示
42、学生对这个解决问题 的思路很清楚、深刻,也就是可以达到脑袋里有分法的效果。二、解决问题1 .用喜欢的方式列式独立解决师:调查学生列算式的情况。都列出算式解决完这个问题的同学,用一种 方法的,用2种方法的,用3种方法的,有没有4种的。(评价)2 .汇报交流算式的意思并总结运算顺序算式:(1) 2002= 100(本)1004=25(本)(2)20024(3) 4X2=8(本)2008二25(本)(4) 200 (4X2)师:汇报的时候说一说你列的算式的意思,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师:(1) (3)列的是分步算式,(2)和(4)列的是综合算式。像这样 有乘有除的算式叫乘除混合运算。像连除法和乘除混
43、合运算这样的同级运算都 是从左到右一步一步计算的,如果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那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用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3.根据学生列的算式提问题师:对他们列的算式,你想问什么问题?学生提出:(1) 2002求的是什么?结果再除以4是什么意思?(2) 4X2是什么意思? 200 (4X2)求的是什么?去掉括号可不可以?(3)列这两种算式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但是你看看他们之间有没有实质 的联系啊?师总结:看看这两种方法思路一样吗?第一个是按书架分先求一个书架有 多少本书,第二个不按书架分,先求的总层数。然后按总层数分,虽然思路不 一样但是都是平均分,我们都能解决同一个问题。师:你们还有什
44、么问题吗?三、习题设计(一)巩固练习1:小新的作业题:4道连乘和乘除混合运算的算式。 即:(1) 30035(2) 484(22)(3) 39635(4)1504 6说一说第一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独立计算,目的是练习巩固连除和乘 除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二)巩固练习2:电影院一共有600个座位,平均分布在楼上和楼下2 个楼层,每个楼层都有3个一样的场区,请问电影院的每个场区有多少个座位 呢?学生结合图意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老师找同学说说这道题中哪些话比较 重要,然后找同学到黑板上列算式并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目的是培养学生 独立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乘除和连除混合运算在生活
45、 中的广泛应用。(三)巩固练习3:小新去游泳池游泳,他在泳道内游了 2个来回,共游了 IOO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学生默读问题,分析已知条件,教师问一问你觉得哪句话比较重要?然后 找同学说一说2个来回和泳道是什么意思并到前边来指一指。然后播放小辛游 泳2个来回的教学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到1个来回包扩1个来和1个回,也就 是2个泳道的长。然后小组讨论课件中小新四位好朋友列的算式,判断他们谁 列的算式是正确的。第一课时什么是周长【知识点】:1、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数学情境,通过描一描树叶的边线,摸一摸课桌数学 书的边线,再量一量自己的腰围和头围,从而知道了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 这个图形的周长。2
46、、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可以画出并能计算出图形的周长。第二课时游园【知识点】:1、为学生创设游园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用不同的方法去计算小公园的周 长。就是把围成小公园的所有线段加在一起。2、算一算中出现了 4种不同的图形,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为后面学 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作好铺垫。第三课时花边有多长【知识点】:1、学生要明确已知的条件和问题,然后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 的想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发现(长+宽)*2是求长方 形周长最简便的方法。不必用公式化的算式去约束学生,他们可以自己喜欢的 方法去计算。2、在做一做中出现的两个不同的长方形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
47、法求周长。第四课时地砖的周长【知识点】:1、学生要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利用学习长方形周长的知识经验,知识迁 移到怎样求出正方形的周长,就是把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加起来,还可以用边长 乘4o2、做一做中出现的两个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可以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 方法去解决。3、练一练中的第2小题要让学生明确求篱笆长多少米,就是在求正方形实 验园地的周长。第五课时练习六【知识点】:1、练习六中的1一一8小题通过计算各种图形的不同周长,进一步巩固学 生已经掌握的计算周长的方法。而第9小题则是让学生发现图形之间的变化关系,从而发现这四幅图形的 周长是相等的。2、在实践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先计算三个周长的大小,并说出估计的过程 或理由,然后再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式。可以独立测量,也可以 是小组合作进行,最后组织学生对其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修正自己的 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