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聚集中心、聚拢人才、聚力稳控、聚合人心”实现“镇村组”三级联动推进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坚持“聚集中心、聚拢人才、聚力稳控、聚合人心”实现“镇村组”三级联动推进改革.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坚持聚集中心、聚拢人才、聚力稳控、聚合人心实现镇村组”三级联动推进改革XX县在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工作中,坚持顺应大势、精准把控,一体谋划、压茬推进,通过改革,全县减少乡镇23个、减幅47.6%,减少建制村549个、减幅58.9%,乡镇平均人口由2.24万人增至4.28万人、平均面积由42.21平方公里增至80.58平方公里,建制村平均人口由1326人增至3200人、平均面积由2.87平方公里增至7.02平方公里,基本实现“双倍增”,镇村人口和面积普遍倍增、县域经济版图科学重组、特色产业发展集中连片、基层服务能力持续夯实、干部队伍结构更加合理,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
2、础。一、坚持顺向调整、聚集中心,重塑县域经济地理版图一是廓晰县域梯次发展“主干”。坚持中心城区、交通干线乡镇和平坝、场镇周边村低密度布局,着力做大做强主城区、县政府驻地镇、中心镇和集镇村、中心村、乡镇政府驻地周边村、交通要道周边村规模。改革后全县形成主城区镇3个,县域副中心镇2个、中心镇9个、重点镇6个、特色镇2个和中心村58个、重点村56个、特色村221个,塑造出“县城一中心镇、特色镇一中心村、特色村”的多层次城乡融合发展体系。二是织密沿边县域治理“针脚”。全面考虑新设镇村的有效管理服务半径,结合非洲猪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成功经验,坚持县域沿边镇和“三边村”高密度布局,成建制保留与XX等地
3、交界的沿边乡镇8个和“三边村”72个,着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边界区域社会管理,更好起到“把口守关”的作用。三是擦亮县域历史文化“名片本着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彰显特色、普遍认同和利于宣传的原则,结合古镇古村保护、文化旅游名镇打造,扎实做好文化符号的重新界定和认定工作,保留XX江镇、XX乡和南池村、XX江镇云台村等一批具有特殊历史文化内涵的镇村,针对新设镇村的命名,充分尊重其历史和文化传承,突出地域特色,镇村撤并后的名称以原有镇村名称中的一个作为新设镇村的名称,有效保障镇村历史沿革。二、坚持刚柔并济、聚拢人才,整体优化基层干部队伍一是严把关口,精准选用干部。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德才兼备、人
4、事相宜、择优选配的原则,构建乡镇领导干部“研判评议、考核评价、实绩评比”三坐标,制定村(社区)常职干部“不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十不宜”硬杠子,对过渡班子拟任人选开展了三次“资格联审”,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及村“两委”班子。同时,要求乡镇党委严格资格条件推选村(居)民小组长,坚决把曾受刑事处罚、涉黑涉恶、黄赌毒等人员“挡在门外”。通过改革,乡镇干部平均年龄下降2岁,本科学历占比提升至75%,乡镇班子齐装满员;村(社区)临时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下降6.32岁,学历在高中及以上,全部实现“一肩挑“,村临时党组织书记中返乡优秀农民工130人、占33.9%,农村致富带头人187人、占48.8%,退
5、役军人和返乡大学生39人、占10.2%;新任村(居)民小组长中,正常离任的村常职干部占16.5%,优秀返乡农民工占14%、优秀党员和村级后备干部占34.8%,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来源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二是进退留转,多元安置干部。分别以“五个一批”“四个一批”方式,分流安置、逐步消化乡镇和村“两委”干部,鼓励支持离任村干部转任村民小组长或脱贫攻坚专干、基层治理专干等过渡性临时岗位,对此轮改革中正常离任的村民小组长,将其待遇保留至村“两委”换届。通过改革,向上分流安置乡镇干部49名、就地职级安置干部42名;村(社区)干部减少1862名,其中1298人转任脱贫攻坚专干等过渡岗位、74人享受优
6、惠政策离岗创业;村(居)民小组长减少4207名。三是人岗相适,专职培养干部。加快形成“全方位、全流程”的专职化管理体系,积极构建“县一乡一村”三级联动培训网络,聚焦基层治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环境保护等领域,着力加强基层一线干部的专业化能力培训,先后举办脱贫攻坚专题培训、村(社区)临时党组织书记轮训等主体培训班,累计培训党员干部HOO余人次,有效提升基层干部适应新岗位、引领发展新常态的能力。三、坚持减量提质、聚力稳控,营造稳定和谐改革环境一是坚持权益不变“稳人心”。严格落实“乡镇编制不上收、财政转移支付不减少、基础设施建设不削弱、基本公共服务不降低、干部安排不悬空”的“五个不”政策要求,严格
7、坚持“农民享受的政策,农村土地、林地、资源等权属,农业经济利益关系,贫困村、贫困户帮扶政策,正常离任的村(社区)常职干部及村民小组长过渡期待遇不变”的“五个不变”原则,确保涉改群众基本利益有保障,给群众吃上“定心丸”。二是加强宣传引导“筑同心”。分别对乡镇党委书记、乡镇其他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一对一谈心谈话,切实推动干部从“按部就班”向“主动加压”转变。按照“多做少说、把握适度、管控有力、重在引导”的主基调,坚持内宣外宣结合、线上线下并联,统筹利用广播会、坝坝会、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宣传政策、宣讲法规,实现“多个平台扩宽度、精细报道强深度、不同形态增维度”,切实推动群众从“担忧顾虑”向“理解支持”转
8、变。三是妥善化解纠纷“顺民心”。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策略,组建信访核查、负面清单、舆情管控、监督指导四个“一条线”,紧盯5个重点镇、34个重点村、10名重点人,密织风险矛盾防护网;建立“受理登记、分类转办、快速核查、研究处理、跟踪督办、办结销号”六步闭合机制,快查快处来信来访,妥善处理改革难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四、坚持下沉力量、聚合人心,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一是公共服务不降低。按照“点位不变、数量不少、能力不减”的原则,被撤并乡镇卫生、养老、教育等机构全部保留,基层法院、派出所和检察室保持不变,原有金融网点、通讯网点根据群众需求继续保留,确保群众当前利益不受损、长远利益有增进。特别是在改革中
9、按照“就近整合、以强扶弱、提升能力、平衡发展”原则,将全县医疗机构布局优化为“1+4+N”服务体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下沉;按照“融合、提升、发展”理念,推动教育资源配置与发展需求同步,并同步优化邮政网络、文化活动室、养老服务站等点位布局,使公共服务不断档、群众需求不落空。二是便民服务不打折。保留被撤并乡镇便民服务站30个,在合并后的383个村规划设置便民服务室,由临时党组织书记兼任负责人,在被撤并的549个村全部落实过渡班子成员带班制度,选派专干轮流值班值守,确保群众办事找得到人、办得成事,同时全县统一设置农民工服务中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全面推行村级民事代办制度,并将党建服务、便民服务、农业服务、医疗服务、文体活动等场所及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全民服务站建设,真正实现群众办事“跑一次”“不出村”。三是工作衔接不断档。将67个县级部门派驻乡镇的站所下放乡镇实行属地管理,针对10个重点乡镇派出综合行政执法队并由各乡镇统一调动,使乡镇基本功能齐全、属地管理有责有权。及时出台关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交接过渡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交接过渡期间便民服务、场镇管理、信访维稳等责任,确保了改革期间工作有机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