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瓦埠湖蓄洪区适应性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南市瓦埠湖蓄洪区适应性产业发展规划.docx(9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淮南市瓦埠湖蓄洪区适应性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0年)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行蓄洪区建设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瓦埠湖蓄洪区脱贫攻坚工作,加快补齐发展短板,结合瓦埠湖蓄洪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一、适应性产业发展现状(一)基本情况淮南市瓦埠湖蓄洪区位于正阳关至凤台段淮河以南,涉及寿县、田家庵区、谢家集区一县二区。2003年大水后,相继兴建了6座保庄珏,分别为寿县城南、窑口、陶店、袁湖保庄坪,谢家集区孙庙保庄珏,田家庵区史院保庄好。保护总面积92.32km2,居住人口9.21万人。6座保庄珏的自排标准为10年一遇,排模为L44m3skm2,抽排标准按7年一遇农排标准建设,排模为0.49m3
2、skm2o1 .蓄洪区范围瓦埠湖蓄洪区共涉及20个乡镇、106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09.2万亩,区内耕地面积63.95万亩,耕地涉及户数73748户,人口173702人。其中寿县片区涉及15个乡镇(含瓦埠湖开发区)、92个行政村,国土面积88.7万亩,耕地面积57.3万亩,涉及户数65537户,涉及人口242711人;谢家集片区涉及唐山镇、杨公镇、孙庙乡、孤堆回族乡等4个乡镇、11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7.5万亩,耕地面积5.6万亩,涉及户数5573户、涉及人口16363人;田家庵片区涉及1个乡镇(史院乡)、3个行政村(仇咀村、尹祠村、庞岗村),国土面积3万亩,耕地面积10488亩,涉及户数23
3、18户、涉及人口7521人。2 .农业产业(1)粮食产业2017年,瓦埠湖蓄洪区粮食种植面积63.76万亩,总产量28.42万吨。其中寿县片区粮食种植面积51万亩,总产量23.08万吨;谢家集片区粮食种植面积10.91万亩(不包含稻渔面积),总产量4.48万吨;田家庵片区粮食种植面积L85万亩,总产量0.86万吨。(2)蔬菜产业2017年,瓦埠湖蓄洪区蔬菜种植面积5.71万亩,总产量1L36万吨。寿县片区蔬菜种植面积5.65万亩,总产量1L3万吨,其中大棚蔬菜面积0.25万亩,产量1.5万吨,水生蔬菜种植面积0.4万亩,总产量0.8万吨,其中莲藕种植面积达到0.3万亩。谢家集片区蔬菜种植面积0
4、.03万亩,总产量0.03万吨。田家庵片区蔬菜种植面积0.03万亩,总产量0.03万吨。(3)畜牧产业2017年,瓦埠湖蓄洪区畜牧产业全部在寿县片区内,全年生猪存栏25.84万头,出栏61.91万头;肉羊存栏8.16万只,出栏13.49万只;肉牛存栏3.8万头,出栏3.3万头;家禽存栏511万羽,出栏1644万羽,肉类总产量7.01万吨。拥有畜禽规模化养殖场310处,省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场4处。(4)水产产业2017年,瓦埠湖蓄洪区水产养殖面积19.91万亩,发展稻虾综合种养L17万亩。其中寿县片区水产养殖面积19.6万亩,水产品产量5.74万吨,其中鱼类养殖面积16.45万亩,产量5.55万吨
5、;虾蟹类养殖面积3.15万亩(其中稻虾共作1.04万亩)。谢家集片区水产养殖面积0.21万亩,总产量0.064万吨,发展稻虾综合种养0.11万亩,产小龙虾0.11万吨。田家庵片区水产养殖面积0.1万亩,其中发展稻虾综合种养0.02万亩,水产品产量0.028万吨。(5)水果产业2017年,瓦埠湖蓄洪区水果种植面积0.267万亩,总产量0.81万吨。寿县片区水果种植面积0.184万亩,总产量0.64万吨,其中梨树种植面积0.15万亩。谢家集片区水果种植面积0.033万亩,其中草莓种植面积0.018万亩,水果产量0.6万吨。田家庵片区水果种植面积0.05万亩,总产量0.11万吨,其中草莓种植面积0.
6、04万亩。3 .经营主体基本发展现状2017年底,瓦埠湖蓄洪区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222家。寿县片区拥有联合体6个,其中省级1个;龙头企业IoO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4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76家,其中国家级合作社1家、省级合作社3家、市级合作社45家;家庭农场及大户87家,其中省级示范农场7家、市级示范农场6家。谢家集片区有龙头企业1个(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21个(其中市级示范社4个),家庭农场、大户12个(其中省级示范农场1个)。田家庵片区有龙头企业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3个,家庭农场、大户5个。(二)发展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明确了加快贫困地区发展
7、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极大地激发了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国家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投入力度,增强造血能力,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指出,要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对贫困人口实行分类精准扶持。三是安徽省委、省政府推进行蓄洪区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出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工作的若干意见(皖政2017)108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工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四是安徽省将设立省行蓄洪区建设专项资金。用于行蓄洪区产业发展、基础设
8、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居民迁建和灾后补偿等,为行蓄洪区适应性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五是省、市各级领导赴行蓄洪区调研脱贫攻坚时指出要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立足变劣势为优势,变对抗为适应,根据行蓄洪区的特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好做活“水”文章,大力发展适应性强的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六是淮南市在多年沉陷区治理的实践中,开展了低洼地区适应性产业发展的相关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为推进行蓄洪区适应性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三)面临挑战1 .功能定位限制。为确保蓄洪区功能的正常发挥,在蓄洪区内产业选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2 .基础设施薄弱。尽管近年来瓦埠
9、湖蓄洪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数量不断增加,但农田基础设施、道路交通体系不完善问题依然突出;农业现代装备较为欠缺,节水灌溉等现代农业设施应用较少。3 .脱贫压力大。由于蓄洪区基础设施条件差,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缺乏劳动技能,且老弱病残比例高,脱贫难度较大;在当前经济下行,低端劳动力务工工资涨幅收窄,农产品价格空间受限情况下,贫困户脱贫难度增大。同时由于蓄洪区的特殊性,一旦蓄洪,极易导致因灾返贫、因灾致贫。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任务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促进瓦埠湖蓄洪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发展为目标,深入实施乡村
10、振兴战略,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调整结构、突出特色,努力走出一条瓦埠湖蓄洪区适应性产业发展之路,加快瓦埠湖蓄洪区脱贫致富步伐。(二)基本原则1 .坚持因地制宜,产业精准。综合考虑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技术支撑等因素,立足资源环境承载力,选准特色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规模,提高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2 .坚持科学设计,项目精准。整合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着力关键环节,注重贫困户的参与度,兼顾长期效益和短期收益,科学设计项目。找准项目实施与贫困人口受益的结合点,构建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3 .坚持聚力到户,受益精准。聚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大政策支持,加强社会动员,
11、调动贫困人口积极性,凝聚合力,加快推动适应性产业发展。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长期受益作为产业扶贫目标,精准帮扶,避免扶农不扶贫、产业不带贫。4 .坚持市场导向,效益精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贫困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经营决策权,依据市场需求确定发展思路,确保适应性产业发展效益,确保扶贫对象持续受益。5 .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统一,让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三)主要目标力争到2020年,瓦埠湖蓄洪区适应性产业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自我发展
12、能力显著增强,适应性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能力明显增强。1 .种植业到2020年,寿县片区粮食种植面积50万亩,总产量24万吨,蔬菜种植面积6万亩、产量12万吨,油茶种植面积4万亩、产量。68万吨。谢家集片区粮食种植面积10万亩、产量4.5万吨,其中专用品牌粮食种植面积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0.1万亩,产量0.4万吨。田家庵片区粮食种植面积1.6万亩、产量0.8万吨,其中专用品牌粮食种植达到0.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0.1万亩、产量0.2万吨,水果种植面积0.2万亩,产量0.33万吨。2 .养殖业到2020年,寿县片区肉鸡年出栏1600万羽、年存栏500万羽,蛋鸡年出栏64万羽、年存栏66万羽,皖西
13、白鹅年出栏130万只、年存栏60万只,生猪年出栏65万头、年存栏30万头,肉羊年出栏16万只、年存栏12万只,肉牛年出栏4.6万头、年存栏5.2万头。水产养殖面积20万亩,产量5.8万吨,稻渔综合种养基地3万亩。谢家集片区发展稻虾综合种养基地0.4万亩,小龙虾产量0.06万吨,精品水产养殖基地0.01万亩,产量0.03万吨。田家庵片区发展稻虾综合种养基地006万亩,小龙虾产量0.01万吨,精品水产养殖基地0.06万亩,产量0.2万吨。3 .扶贫目标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三、产业发展瓦埠湖蓄洪区适应性产业发展在确保蓄洪区功能正常发挥前提下,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新
14、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注重长短结合,结合实际,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建成一批对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基地,扶持壮大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持续增收。(一)优势产业布局1 .粮食产业布局寿县片区粮食产业主要布局在安丰塘镇、堰口镇、陶店乡、窑口镇、安丰镇、保义镇、茶庵镇、三觉镇、瓦埠镇、小甸镇、大顺镇、双庙集镇、双桥镇、炎刘镇、寿春镇。谢家集片区粮食产业主要布局在唐山镇九里村,孙庙乡孙庙村、王集村、刘郢村、柯湖村、老岗村、堆坊村、范咀村、新庄村、李咀村,孤堆回族乡黄老珏村等。田家庵片区粮食产业主要布局在史院乡仇咀村、尹祠村、庞岗村。2 .蔬菜
15、产业布局寿县片区蔬菜产业主要布局在安丰塘镇、堰口镇、陶店乡、窑口镇、安丰镇、保义镇、茶庵镇、三觉镇、瓦埠镇、小甸镇、大顺镇、双庙集镇、双桥镇、炎刘镇、寿春镇。谢家集片区蔬菜产业主要布局在孙庙乡孙庙村、王集村、刘郢村、堆坊村、孤堆回族乡黄老珏村。田家庵片区蔬菜产业主要布局在史院乡仇咀村、尹祠村、庞岗村。3 .水果产业布局寿县片区水果产业主要布局在安丰塘镇、堰口镇、陶店乡、窑口镇、安丰镇、保义镇、茶庵镇、三觉镇、瓦埠镇、小甸镇、大顺镇、双庙集镇、双桥镇、炎刘镇、寿春镇。谢家集片区水果产业主要布局在孙庙乡孙庙村、王集村、刘郢村、堆坊村以及杨公镇等区域。田家庵片区水果产业主要布局在史院乡仇咀村、尹祠村
16、、庞岗村。4 .畜禽产业布局寿县片区肉鸡主要布局在安丰塘镇、堰口镇、窑口镇、保义镇、三觉镇、大顺镇、寿春镇、炎刘镇;蛋鸡主要布局在安丰塘镇、堰口镇、窑口镇、保义镇、三觉镇、大顺镇、寿春镇、炎刘镇;皖西白鹅主要布局在安丰塘镇、堰口镇、陶店乡、窑口镇、安丰镇、保义镇、三觉镇、瓦埠镇、小甸镇、大顺镇、双庙集镇、双桥镇、炎刘镇、寿春镇;安徽白山羊主要布局在安丰塘镇、堰口镇、陶店乡、安丰镇、三觉镇、小甸镇、双庙集镇、双桥镇、炎刘镇;波尔山羊主要布局在安丰塘镇、堰口镇、陶店乡、安丰镇、三觉镇、小甸镇、双庙集镇、双桥镇、炎刘镇;生猪主要布局在安丰塘镇、堰口镇、陶店乡、窑口镇、安丰镇、保义镇、三觉镇、瓦埠镇、
17、小甸镇、大顺镇、双庙集镇、双桥镇、炎刘镇、寿春镇;肉牛主要布局在安丰塘镇、堰口镇、陶店乡、安丰镇、三觉镇、小甸镇、双庙集镇、双桥镇、炎刘镇。5 .水产产业布局寿县片区水产产业主要布局在安丰塘镇、堰口镇、陶店乡、窑口镇、安丰镇、保义镇、茶庵镇、三觉镇、瓦埠镇、小甸镇、大顺镇、双庙集镇、双桥镇、炎刘镇、寿春镇、瓦埠湖开发区。谢家集片区水产产业主要布局在唐山镇九里村,孙庙乡孙庙村、刘郢村。田家庵片区水产产业主要布局在史院乡仇咀村、尹祠村、庞岗村。6 .休闲农业产业布局寿县片区主要布局在安丰塘镇、堰口镇、陶店乡、窑口镇、小甸镇、大顺镇、双庙集镇、双桥镇、炎刘镇、寿春镇。谢家集片区主要布局在唐山镇九里村
18、,孙庙乡孙庙村、王集村、刘郢村。田家庵片区主要布局在史院乡仇咀村、尹祠村、庞岗村。(二)产业发展重点1 .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科学合理确定农作物茬口,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利用春、秋、冬三季温光资源,重点发展小麦等越冬作物以及蔬菜“秋延后、春提前”设施栽培作物,避开汛期蓄洪造成生产损失。利用瓦埠湖蓄洪区地势较为低洼,水源多的特点,适应性发展莲藕、美白等水生作物,促进瓦埠湖蓄洪区适应性产业生产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1)粮食产业适宜在瓦埠湖蓄洪区内地势相对较高的传统粮食生产区发展,重点打造优质专用品牌粮食生产基地,茬口安排以优质稻麦轮作为主。突出龙头带动。瞄准市场占有率较高、溢价能力较强的粮食加
19、工知名品牌,引导本地区或者周边地区实力较强、信誉度较高的品牌粮食加工企业在蓄洪区内建立专用品牌粮食生产基地,引领专用品牌粮食发展。推进标准生产。加大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力度,制定专用品牌粮食生产规程。着力培育一批种田、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引导科技素质高、生产经营规范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在蓄洪区内实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服务。完善联结机制。加快培育或引进蓄洪区外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要素、产业和利益的紧密链接,实现粮食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利益共享,带动瓦埠湖蓄洪区内农户增收致富。引导品牌运营核心企业签订购销等合
20、作协议,确保订单农户增收10%以上。夯实基础设施。积极争取土地治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省专用品牌粮食绿色生产技术推广与服务项目、粮食发展专项等项目资金,重点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专用品牌粮食生产。(2)蔬菜产业提高种植水平。适当发展设施蔬菜生产,配套推广防虫网、遮阳网、微喷滴灌、杀虫灯、双色地膜、无土基质栽培等新技术、新材料、新设施,积极推广一批安全优质、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的实用栽培技术,不断探索轻简栽培技术,广泛应用土地耕整、精量播种、水肥一体、设施环境调控等设施设备,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增强科技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强化产品
21、流通。加强“农超对接”,采取供销见面会、推介会等方式,为蔬菜基地、大中型超市穿针引线,帮助其用合同方式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积极培育一批蔬菜生产流通主体,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性批发与配送蔬菜企业,带动蔬菜产销两旺。构建质量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促进蔬菜向“统一生产布局、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质量要求、统一品牌形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蔬菜质量安全问题。建立健全规模蔬菜生产基地检测体系,加强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和日常检测等工作,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检验检测,把好蔬菜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关。加大“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及地理标志产品蔬菜。完善产业化链条。大力培育
22、有竞争优势,覆盖农户广、带动能力强、有诚信的蔬菜生产企业,加快蔬菜产业化经营步伐。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返租倒包”形式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走规模经营之路。引导蔬菜生产、加工企业入驻瓦埠湖蓄洪区,建设标准化蔬菜基地。大力鼓励蔬菜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各自优势,规模种植蔬菜,提高蔬菜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3)水果产业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进一步挖掘休闲采摘等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强化品质建设。积极与科研机构、农业院校“联姻”,聘请农业专家对蓄洪区内果农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适当扩大水果的设施栽培面积,增强种植户的科
23、技意识、品牌意识和标准意识。引导蓄洪区内种植大户引进适宜本地种植品种,提升水果品质。促进规模发展。培育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承包蓄洪区内土地,建立水果产前种苗、农资供应,产中技术支持,产后无缝对接市场销售产业链。拓展多种功能。整合现有资源,突出旅游与水果产业的整合,丰富果品采摘、生态观光、餐饮服务等旅游休闲项目。加快生产、保鲜、运输、销售等产业链条形成。(4)畜牧产业完善畜禽良繁体系。一是建立种猪繁育基地。依托禾众养殖公司和寿县种猪供精站建立层次分明的“原种猪一扩繁场一良种场一人工授精站”的宝塔式良种猪繁育体系,优质三元杂交猪比重提高到95%以上。二是狠抓以山羊品
24、种杂交改良为主的肉羊生产。依托寿县楚淮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加快寿县涧沟波尔山羊种羊场发展。三是继续抓好黄牛品种改良,引进肉牛冻精,改良本地黄牛,黄牛的品种改良率达到96%以上。四是抓好皖西白鹅品种改良,建立以皖西白鹅原种场为中心的皖西白鹅品种遗传资源保护区。促进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以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场为重点,高标准做大做强优质畜禽规模养殖示范小区。一是狠抓优质生猪规模养殖示范小区建设,建设好温氏集团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二是加快肉牛、肉羊、皖西白鹅等草食动物的发展。推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贯彻实施安徽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重点在规模养殖小区,推广“异位床发酵利用”、“
25、固体粪便肥料化利用”、“污水发酵利用”等处理模式。鼓励养殖场流转土地或与种植企业合作,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健全养殖污染监管和绩效评价考核制度,确保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取得实效。加快畜牧科技推广。一是大力实施畜牧业科技培训工程,扩大畜牧科技实用技术推广。二是大力实施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和农技推广示范项目,畜牧技术人员包场到户,深入生产一线服务,实现先进实用技术与畜牧养殖企业(户)直接对接,提高畜牧业科技贡献率。(4)水产组织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双千工程,利用35年时间,在蓄洪区建成一批稻渔综合种养示范片,实现亩均千斤粮、亩增千元钱。培育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绿色“稻渔”品牌
26、,促进蓄洪区水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建立示范基地。以水稻种植区为重点,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创建稳产高效、生态循环、设施先进、标准规范、特色鲜明的稻渔综合种养百亩示范点、千亩示范片。熟化、集成稻虾、稻鱼、稻蟹等共(轮)作模式规范,建立集研发、培训、示范、推广为一体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加强稻渔品种选择、茬口安排、育插秧、绿色防控、饲养管理等各环节的农机农艺农信融合。突出区域化、特色化,发挥示范基地引领作用,带动适宜地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积极提升现有水产养殖基地,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水产品养殖专业化、规模化。促进提质增效。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扶持、引进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27、、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培养掌握水稻种植、水产养殖、市场营销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积极引导各类服务组织围绕稻渔综合种养各个环节,积极打造一批具有特色、优质安全、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水产品牌,提升综合种养效益。严格投入品使用,强化源头、过程管控和质量追溯,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稻渔品牌宣传推介,提高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提升品牌价值效应。推动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区域内水产养殖基地、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开发休闲垂钓、稻渔文化和乡村旅游,拓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功能,推进生产、流通、休闲与美丽乡村建设衔接融合。2 .配套发展新型业态(1)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充分发挥瓦埠湖蓄洪区的特色资源
28、优势,指导区内兴办休闲农庄、采摘园、垂钓基地等休闲设施,不断推进休闲农业发展。(2)推进电子商务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电商,培育本土化农业电商企业,促进蓄洪区农特产品网上销售。积极引进省外电商知名平台和服务企业,打造全产业链生产经营、全要素服务渗透、全过程产品质量追溯的电商发展新模式。(3)鼓励农民创新创业。推进蓄洪区农村创业创新,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培育农民增收新动能、开辟新渠道。建立农村创业创新协调推进机制,贯彻落实扶持政策,优化创业环境,举办农村创业创新大赛,遴选创业之星,开展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评选,总结提炼农村创业创新模式,加大
29、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推动蓄洪区农民创新创业3 .积极培育新型主体大力培育蓄洪区本土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外地龙头企业。围绕结构调整,确定适应性产业,引导本地有实力的农业企业,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当地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加大对返乡创业“能人”培训,鼓励其领办合作社。搭建对接平台,引进有实力的示范合作社跨区到蓄洪区建设产业基地,在扩大产业规模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引导蓄洪区内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联合与合作,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的产业化联合体,推动联合体内各经营主体之间实现产业联结、要素联结、利益联结。四、重点项目(一)扶持项目瓦埠
30、湖蓄洪区围绕粮食、蔬菜、养殖、水果、休闲农业等发展适应性产业,规划投资11233万元。其中寿县片区投资7103万元,谢家集片区投资3390万元,田家庵片区投资740万元。淮南市瓦埠湖蓄洪区蓄洪区项目表发展产业项目名称项目实施地点预算投资总额(万元)面积(亩)寿县片区7103粮食旺达生态大米加工基地瓦埠镇上奠村200日产100吨蔬菜蘑菇种植基地堰口镇许寺村1209亩蔬菜种植基地双庙集镇堰东村230连体大棚19200平方米果蔬种植基地茶庵镇关岗村245200亩瓦埠湖农业示范区行蓄洪区适应性农业发展项目安徽省寿县瓦埠湖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窑口镇)1457368亩经济林特色经济林种植基地堰口镇魏岗
31、村8002000亩特色经济林种植基地茶庵镇精神村9311200亩油用牡丹种植基地小甸镇筑城村650300亩子君金果岭特色经济林种植基地小甸镇鲁城村80070亩养殖肉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堰口镇许寺村100年出栏肉牛200头加工清真食品深加工基地堰口镇许寺村80年深加工清真肉食品1000吨稻渔综合种养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小甸镇邵店村980980亩安丰镇梧桐村98260亩安丰镇梧桐村80200亩安丰镇梧桐村120300亩茶庵镇碾桥村80600亩水产养殖基地小甸镇唐店村132200亩二谢家集片区3390粮食专用品牌粮食基地谢家集瓦埠湖蓄洪区内100020000亩蔬菜蔬菜种植基地孙庙乡堆坊村300300亩莲藕种
32、植基地杨公镇82350亩水果水果种植基地孙庙乡孙庙村260280亩杨公镇67108亩禽类养殖林下综合养殖基地杨公镇750500亩水产水产养殖基地杨公镇60130亩杨公镇500260亩杨公镇118240亩稻渔综合种养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孙庙乡孙庙村1101000亩杨公镇23210亩休闲农业农业休闲基地、农家乐唐山镇九里村,孙庙乡孙庙村、王集村、刘郢村以及杨公镇等区域120400亩三田家庵片区740粮食专用品牌粮食基地田家庵区瓦埠湖蓄洪区内1503000亩蔬菜蔬菜种植庞岗村100100亩尹祠村100100亩水果水果种植(草莓)庞岗村100100亩仇咀村100100亩水产精品水产养殖基地(提升现有池塘(
33、坑也)养鱼)尹祠村、仇咀村90600亩稻渔综合种养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尹祠村40200亩休闲农业农业休闲基地、农家乐仇咀村、尹祠村、庞岗村60200亩合计10301(二)带动农户通过产业的发展,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多种联农带农激励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带动蓄洪区农户达到25000户,其中对贫困户数9960户,贫困人口25070人重点进行产业扶贫,到2020年实现瓦埠湖蓄洪区内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带动农户一览表瓦埠湖蓄洪区带动蓄洪区农户数其中贫困户数带动贫困人口寿县片区21200930123794谢家集片区3000457894田家庵片区800202382合计2500
34、0996025070五、建立产业扶贫机制(一)产业选择机制依托主导产业,发挥瓦埠湖蓄洪区主导产业优势,选择适合贫困户脱贫产业,将主导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提高扶贫产业发展水平,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依托特色资源,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变特色资源为经济效益。依托新型业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型业态,解决贫困地区产品销售不畅难题,带动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二)主体带动机制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发挥企业带动作用,通过招商引资、村企共建等方式,引导龙头企业在蓄洪区内的贫困村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带动当地资源开发和贫困人口就业。二是农民合作社带动。通过产业合作,股份合作、资金互助等方式,优化贫困地
35、区各类资源要素配置,推进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标准化,提高贫困户与企业和市场的对接能力。三是家庭农场(大户)带动。利用家庭农场(大户)的优势,将蓄洪区内产业扶贫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效结合,带动贫困户增收。四是园区带动。依托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园区+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的产业扶贫综合体。五是贫困户自主发展。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辛勤劳动、自主发展适应性产业脱贫致富。(三)利益联结机制订单模式,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签订合同,按照合同要求进行生产,产品由新型经营主体按照合同保底收购。股份合作模式,将贫困户可入股经营的资产、资源入股给新型经营主体统一经营,获得分红收益。财政资金投入形成的
36、项目资产、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可折价入股,贫困户享受集体收益分配权。托管模式,将贫困户的土地等资源托管给有帮扶意愿和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获得约定收益。务工模式,贫困户根据时间、劳动力等,自主到附近产业基地务工,获取劳务收入。(四)金融帮扶机制一是信贷扶贫。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发展意愿、有发展潜质、有资金需求、有还款来源的贫困户提供信用贷款。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给予扶贫贷款支持。二是基金扶贫。设立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为金融机构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精准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提供风险补偿。三是农业保险扶贫。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扩大保险范围
37、,开发保险新品种,提高贫困户的抗风险能力。六、保障政策与措施(一)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对蓄洪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提高蓄洪区(含保庄珏)排涝电费补助标准,减轻蓄洪区群众负担。二是加大蓄洪区运用补助力度,对因蓄洪造成道路、水利等公用基础设施水毁的,相关市直部门及时统筹项目资金支持灾后重建工作。三是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允许蓄洪区按照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要求,集中投入到蓄洪区灌排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蓄洪区标准。(二)创新金融扶持。推动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加大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信贷增信的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探索开展瓦埠湖蓄洪区内企业专利权、商标权质押
38、贷款。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发放扶贫贷款,支持蓄洪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试点,增加贫困群众财产性收入。(三)加强保险保障。支持蓄洪区内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按照规定给予保费补贴。积极开展种植业补充保险或农业大灾保险,提高蓄洪区贫困户粮食作物保险保障水平。鼓励保险机构开展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四)完善用地政策。优先保障蓄洪区用地指标,对重点项目用地计划优先安排。鼓励开展行蓄洪区农村宅基地自愿退出试点。允许蓄洪区内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城乡建设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按照规定在市域范围内流转。(五)强化科技支撑。加大蓄洪区适应性产业发展新品种
39、、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引进推广力度,组织技术人员到贫困村、贫困户以及田间地头开展点对点、一对一的指导服务,着力提升蓄洪区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对蓄洪区农户的技能培训和市场信息服务。七、组织实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把蓄洪区适应性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有关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细化实化具体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各项任务。蓄洪区干部群众要自强不息、合力攻坚,确保与全市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二)加强进度调度。相关县(区)和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制定完善工作方案和配套政策,加大项目、政策、资金支持,指导蓄洪区适应性产业发展工作。涉及乡镇政府要根据发展规划,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责任,确保政策资金
40、聚焦蓄洪区建设。(三)加强示范推广。各区域要突出一个重点,打造一个亮点,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组织管理,为行蓄洪区适应性产业发展探索经验。(四)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宣传蓄洪区适应性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案例。组织开展农产品推介会等活动,加强优质农产品品牌的宣传。支持蓄洪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五)加强评估考核。建立规划评估机制,把适应性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产业体系构建、体制机制创新等作为评估内容,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定期对本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淮南市董峰湖行洪区适应性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0年)为贯彻落实省委、省
41、政府加快行蓄洪区建设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董峰湖行洪区脱贫攻坚工作,加快补齐发展短板,结合董峰湖行洪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一、适应性产业发展现状(一)基本情况董峰湖行洪区涵盖凤台和毛集2个片区,行洪堤总长13.8公里,堤顶高程25.5-25.9米,行洪水位24.6米(焦岗闸下)。建国以来共行洪8次,行洪机遇约5年一遇。董峰湖行洪区处于北亚热带和温带分界线上,兼南北所长,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夏冬长,春秋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气温15FC,无霜期216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323.1小时,太阳辐射总量112.1千卡/平方厘米。年均降水量为880-920mm,温暖湿润的气候适于多
42、数植物生长和各类淡水鱼类及多种畜禽繁衍生息。受季风影响明显,冷暖空气交汇频繁,降水年际变化较大,季节分配不均,易造成局部洪涝干旱。董峰湖行洪区属于淮北平原,地形平坦,平均海拔高度23.0米,以夜潮土为主,透水性强,保肥能力差。董峰湖行洪区毗邻淮河,灌溉条件便利,但由于地势低洼和土壤透水性强等因素,容易产生内涝。1 .行洪区范围董峰湖行洪区涉及凤台、毛集二个片区,区域国土面积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169亩。凤台片区涉及刘集镇山口村、潮北村2个村、李冲回族乡石湾村、民族村2个村以及东风湖农场2个庄台,区域国土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890亩,涉及贫困人口56户、122人。毛集片区涉及毛集
43、镇和焦岗湖镇两个乡镇16个行政村,区域国土面积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279亩,耕地涉及人口5209户,18407人,其中贫困人口80户、254人。2 .农业生产情况(1)粮食产业2017年,凤台片区粮食种植面积L45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1.35万亩,水稻种植0.1万亩、大豆种植面积0.8万亩,粮食总产量0.84万吨,小麦总产量0.66万吨,水稻总产量0.07万吨,大豆总产量0.112万吨。拥有100亩以上粮食种植大户29户,经营土地面积5500亩。区域内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95%以上,关键技术普及率85%以上。毛集片区粮食种植面积0.22万亩,产量1.12万吨,大豆种植面积1.12万亩,产
44、量0.11万吨。各类果树种植面积0.04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0.05万亩,草坪种植面积0.1万亩。(2)蔬菜产业2017年,凤台片区蔬菜种植面积(M4万亩,产量0.39万吨,其中蔬菜大棚面积48亩,年产量0.1万吨。毛集片区蔬菜种植面积2.23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0.05万亩,西瓜种植面积1.56万亩,产量4.7万吨。(3)畜牧产业2017年,凤台片区蛋禽存栏9万只,出栏家禽0.4万只,禽蛋产量0.18万吨。拥有畜禽规模化养殖场1处,拥有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企业1家。(4)水产产业2017年,凤台片区水产养殖面积200亩,总产量0.1万吨。(5)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2017年凤台片区拥有龙头企
45、业1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6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合作社2个。毛集片区拥有省级龙头企业1家,各类合作社7家,其中省级1家。家庭农场、大户2户。(6)农业品牌现状2017年底,凤台片区内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1个,注册商标2个。毛集片区内拥有无公害农产品4个,认证面积1000亩。拥有品牌商标各1个(淮南市毛集实验区绿苗食用菌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滨淮湾(7)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毛集片区内拥有380亩休闲农业基地(淮南市鼎炎家庭农场),年接待人次5000人/年。(二)发展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明确了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极大
46、地激发了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国家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投入力度,增强造血能力,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指出,要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对贫困人口实行分类精准扶持。三是安徽省委、省政府推进行蓄洪区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出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工作的若干意见(皖政2017)108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工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四是安徽省将设立省行蓄洪区建设专项资金。用于行蓄洪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居民迁建和灾后
47、补偿等,为行蓄洪区适应性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五是省、市各级领导赴行蓄洪区调研脱贫攻坚时指出要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立足变劣势为优势,变对抗为适应,根据行蓄洪区的特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好做活“水”文章,大力发展适应性强的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六是淮南市在多年沉陷区治理的实践中,开展了低洼地区适应性产业发展的相关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为推进行蓄洪区适应性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三)面临挑战1 .功能定位限制。为确保行洪区功能的正常发挥,在行洪区内产业选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2 .基础设施薄弱。尽管近年来董峰湖行洪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数量不断增加,但农田基础设施、道路交通体系不完善问题依然突出;农业现代装备较为欠缺,节水灌溉等现代农业设施应用较少。3 .脱贫压力大。由于行洪区基础设施条件差,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