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县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文件3陕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56308 上传时间:2023-08-27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10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县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文件3陕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陕县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文件3陕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陕县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文件3陕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陕县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文件3陕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陕县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文件3陕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县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文件3陕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县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文件3陕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7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陕县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文件(3)陕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年二月目录序言O第一章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1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1第二节“十二五”发展环境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总体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指导思想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基本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推进工业转型升级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加快发展服务业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现代城镇体系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优化城镇布局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

2、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着力优化农业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完善现代农业服务支撑体系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节继续搞好扶贫开发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坚持科教兴县与人才强县,完善区域创新体系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完善区域创新体系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实施人才强县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增强保障支撑能力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完善综合交通体系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加强能源保障供

3、应体系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保障与改善民生,构建和谐陕县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积极扩大就业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节着力构建“和谐陕县”.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建设两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合理开发与节约利用资源.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加大环境保护力度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着力建设

4、“生态陕县”.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推进民营经济大发展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节全面参与区域合作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一章完善政策措施,实现规划蓝图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完善政策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完善规划实施机制错误!未定义书签。序言陕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陕县委员会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建议编制,是陕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和综合性规划

5、,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陕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蓝图和全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陕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统筹制定规划期内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凝聚全县人民意志,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第一章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十一五”(20062010年)时期,陕县紧紧围绕“项目强工,特色富农,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总体思路,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好地完

6、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与任务。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初步核算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05.4亿元,与2005年40.64亿元相比年均增长14.6%;财政总收入可达到10.9亿元,与2005年3.98亿元相比年均增长22.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可达到6.9亿元,与2005年2.21亿元相比年均增长25.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可达到44.5亿元,与2005年9.7亿元相比年均增长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可达到130亿元,与2005年24.03亿元相比年均增长40.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可达到22亿元,与2005年9.03亿元相比年均增长19.5%。“十一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总量达到3

7、97.87亿元,是“十五”期间150.28亿元的2.6倍,全县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经济结构明显优化。预计2010年第一、二、三产比重为12.05:54.93:33.02,与2005年的13.93:44.86:4L21相比,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了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工业主导地位得到增强,支柱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十一五”时期累计引进和实施3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04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2.7亿元,陕县产业集聚区、县城铝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恒康、捷马、锦荣等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果、烟、林、菜、牧等五大支柱产业进一

8、步发展壮大,“二仙坡”绿色无公害苹果、张湾红梨、观音堂牛肉等特色农产品品牌竞争力日益增强,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2.7亿元,为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三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大旅游、大物流、大商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东线文化古迹游、西线休闲度假游、南线山水生态和民俗文化游三条旅游线路初步形成,建材市场、汽贸物流等专业市场已初具规模,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4.8亿元,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农村面貌显著改观。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14.18亿元改善农村水、电、路以及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全县农村共建引水工程92处,铺设管道99.1万米,解决了全县

9、Ill个行政村,9.0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陕县农村公路共完成县乡公路272.1公里,通村公路572.89公里,危桥改造95延米,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投入3.2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其中,改建、维修校舍12万平方米,彻底消除了D级危房,极大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对全县6个乡镇的卫生院和258个村级卫生所进行了改、扩建和标准化建设,并更新了医疗设备。目前,全县已基本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就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全县新建乡村垃圾中转站13座,达到了各乡镇都有垃圾中转站,新建污水处理厂1个,累计处理污水1179万吨,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建成垃圾

10、处理场1个,累计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约10万吨,目前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村镇建设水平稳步提高,全县13个乡镇的总体规划和103个村庄规划已通过评审,陕县被评为“河南省村镇规划先进集体”。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启动实施了9个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全县农村整体面貌显著改观。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城区规划面积达到30.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膨胀到13万人,初步形成了东部行政文化休闲区、中部商贸区和西部工业区三大功能区,以及“三横四纵”城市交通网络,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城建重点工程顺利推进,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实施了陕州路东延、县人民

11、医院搬迁、陕州中学扩建、人民公园建设等65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中心医院建设、城市垃圾处理、污水管网改造、环卫设施建设、绿化亮化等工程建成投用,体育中心建设、人民公园扩建、廉租房建设等基本完成。新建社区25个,建筑面积达123.6万平方米,其中新建在建住宅楼盘18个,建筑面积101.6万平方米,建设改造城市道路11条,共13.5公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坚持把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每年向社会公开承诺办好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十件实事”,解决了一大批涉及民生的紧迫问题和根本问题。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实现了十七大、奥运会、残奥会和建国60周年大庆期间不发生来自陕县

12、干扰的目标,保持了全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扎实开展平安陕县创建活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陕县治安监控中心及其网络,建立“五合一”工作机制,被中央综治委授予2005-2008年度“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荣誉称号,被省委、省政府评为“2009年度平安建设工作先进县”。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55元,与2005年2662元相比年均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到14129元,与2005年8071.4元相比年均增长15%。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教育、旅游、健身等服务性消费比重大幅提高,住房、汽车等成为新的

13、消费热点。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十五”末的15平方米提高到35平方米。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十一五”期间,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员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十一五”期间,陕县全力抑制高耗能产业增长,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进生态建设,资源消耗得到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1.5%,完成了预定目标。2009年与2005年相比,全县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6%和33%。大气污染治理进展明显,植树造林步伐明显加快,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8.48%,市区空气质量

14、二级及以上天数占全年比重达到82.2%,比2005年提高近11个百分点,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企改革积极稳妥,改制政策全面落实。县乡财政体制进一步理顺,矿产品税费征管进一步加强。集体林权制度、卫生体制、水管体制、畜牧兽医管理体制,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改革均达到上级要求。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深入开展大招商活动,先后在北京、苏州等地成功举办“陕县经济合作项目推介会”,累计对外发布经济合作项目300个,签约37个,签约金额53.8亿元。一五”期间,全县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4135万美元,实现出口创汇3387万美元,被联合国工发组织授予“中国投资环境工程试点城市”和“

15、中国投资潜力型城市”称号。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扎实推进,深入开展“两转两提”活动,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规范各类行政执法活动,打造优越的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执法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陕县建设跃上新台阶。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增强,村民居民自治工作扎实开展。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稳步提高。表1陕县“十一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指标名称单位“十一五”规划目标“十一五”预计完成2010年年均(%)2010年预计年均生产总值亿元8014105.414.6其中:第一产业亿元89.412

16、.76.4第二产业亿元3816.557.917.1第三产业亿元341334.813.4人均生产总值万元3.07工业增加值亿元3515.95417.1其中:规模以上亿元21.71644.52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5.2186.92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511413040.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40008.95155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2999101412915出口总额(累计)万美元2000338711实际利用外资(累计)万美元500014135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7.6132219.5国内旅游人数万人9551077国内旅游收入亿元4.832.4533.5城软化率%4534

17、.2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万人0.65城镇登记失业率%4.54.5空气质量二级天数比重%8082.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吨标煤累计下降20%累计下降21.5%注:1.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规划目标为2005年价格,2010年数字为当年价,年均增速按可比价格计算。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规划目标为2005年价格,2010年数字为当年价,年均增速为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总体上看,经过五年的高速发展,陕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基本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战略起点上,进入了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新阶段。第二节“十二五”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

18、是陕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一个环境更加复杂、矛盾更加突出、任务更加繁重的时期。更是陕县积极融入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试验区、打造中原经济区西部板块重要支点的重要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陕县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主要机遇有利条件。“十二五”时期,陕县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资源优势更加凸显,陕县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品有9大类32种,矿产潜在经济价值达200多亿元,其中煤炭、铝矶土、黄金、矿泉水并称“黑、白、黄、水”四大资源,优质农副产品资源丰富,2009年粮食总产达到L

19、25亿公斤,增长5%。蔬菜总产L9亿公斤,果品总产4亿公斤,再创历史新高;二是区位优势更加突出,陕县位于“黄河金三角”的中心地带,陇海铁路、连霍高速、310国道横贯东西,209国道纵连南北,郑西高铁开始运营,即将建设的运三铁路、三淅高速使得陕县综合交通体系更加完善,地理位置更加优越;三是产业基础较好,铝、化工、食品工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机械加工、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初步形成了以煤电铝、煤盐化工、机械制造、食品及新能源等为主的产业体系;四是生态环境优越。地处黄河三角洲,是鸟类南北迁徙的中线,位居黄河湿地三门峡自然保护区,林业生态县创建任务已经圆满完成,森林覆盖率高达38.5%。主要机遇。

20、一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规划,大力推动新能源、新材料、低碳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把坚持扩大内需作为长期的战略方针,积极拓展全国内需增长空间,这将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为地处内陆的陕县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重要契机;二是产业转移明显提速,国家陆续出台优惠政策支持沿海产业往中西部地区转移,国外和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区域产业分工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地处三省交界地带的陕县将迎来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好机遇;三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全面展开,作为跨省域合作先行区,黄河金三角综合试验区将成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板块,国家公布的中部崛起规划已经正式把黄河金三角纳入其中,无疑

21、将给陕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政策红利。二、面临的制约因素与重大挑战制约因素。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陕县资源、能源类产业比重较大,主导产业精深加工度不足,高新技术比重偏低,资源驱动特征明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任重道远;二是产业竞争力不强,县域战略支撑产业区域性、行业性的竞争优势不强,县属重点企业在规模上、核心能力上、市场影响上的竞争优势不强,“陕县制造”产品在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上的竞争优势不强。三是资源保障与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固有的产业发展模式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人口规模迅速扩大及其消费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22、面临土地、能源和水资源、人口压力、环境承载力等瓶颈性制约;四是科技创新支撑力不足,研发投入比重低,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不高,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尚无重大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度较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较少,高端人才供给能力明显不足,人力资源结构尚不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更高要求;五是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一些重要领域的体制机制障碍尚需破除,各种阻碍发展、束缚发展的传统思想观念、做法、体制等普遍存在,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完善,新兴产业发展面临各种制度性制约,改革、发展、稳定的统筹难度加大。重大挑战。一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国家密集出台区域发展规

23、划激发了各区域的发展潜力,陕县周边县区资源禀赋、自然环境、产业结构、区位条件相似,未来围绕产业承接、资源、市场、技术及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二是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增大,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必须齐头并进,目前各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竞争激烈,陕县高端生产要素积累相对较弱,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三是区域与城乡发展不均衡,受地理条件限制,陕县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城镇化水平低于河南平均水平,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达不到三门峡创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根据

24、陕县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性特征和未来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陕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中原经济区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县”为中心任务,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实施“全面融合、全面提升”总体战略,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紧紧围绕“五区”建设,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优化空间布局、着力加强社会建设,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倾力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新陕县,奋力开创向小康社会跨越发展的新纪元。第二节

25、基本原则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陕县着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态势,必须做到四个并重。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与培育竞争优势并重。在继续发挥资源、区位、产业等比较优势的同时,转变观念,调整思路,突破局限,重新定位,加大教育和科研的投入,着力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逐步培育发展新的竞争优势,努力实现从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为主向以实施竞争优势发展战略为主过渡。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重。围绕资源优势与主导产业,提升巩固传统优势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技术含量,挖掘传统产业潜力,做大做强传统产业中的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26、发展新的产业支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求经济发展,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向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转变,保持生态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规模的基本平衡,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坚持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作用并重。面临经济转型、产业转型、社会转型三大转型,需要政府的推动和制度设计的激励约束,政府应积极发挥好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政府的引导机制,优化政府资源配置,发挥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推动市场机制发挥更大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第

27、三节发展战略一、战略定位依据河南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部署,结合陕县的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陕县未来5-10年在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定位为:三门峡实施黄河金三角战略的核心区、承接三门峡城市新区建设的主力区、三门峡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行区、特色农业发展示范区、中原地区温泉休闲度假区。三门峡实施黄河金三角战略的核心区。抓住中原经济区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发挥区位优势,争取政策支持,围绕“三化”协调发展,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重点、以承接产业转移为抓手,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重点构建煤化工、盐化工、铝加工、矿泉水、果汁饮料、汽车及零部件等六大产业链,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

28、性新兴产业,全力实施“235”服务业发展战略,提升优化现代农业,努力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粮食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把陕县建设成为三门峡市实施黄河金三角战略的核心区,在三门峡创建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中发挥更大作用,努力走在豫晋陕黄河金三角的前列。承接三门峡城市新区建设的主力区。以实现与三门峡市全面战略融合为总领,积极融入三门峡市新区建设,抓住三门峡新区规划、三门峡西工业园区建设等重要机遇,积极承接三门峡市区产业、居住功能外溢,全面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速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观音堂镇、张湾乡两个组团为副中心的城市发

29、展格局,积极与三门峡城市新区融合对接,打造三门峡新区建设的主要承接区,使陕县成为三门峡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三门峡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行区。围绕高铁南站现代服务业组团建设,大胆先行先试,深化服务领域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放宽市场准入标准,营造良好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按照“两心、三带、三轴、十二片区”的空间布局,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建设适宜人居的生态新城区,着重发展休闲、居住、科研、金融、商业、物流、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设施以及新型包装材料等,重点建设生活休闲、文化娱乐、商业中心等基础设施,积极开展大招商活动,把高铁南站现代服务业组团建设成三门峡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行区。特色农业发展示范区。突出农产

30、品生产优势与特色,准确定位,严格标准,按照“抓支柱、建基地、举龙头、强服务”的总体思路,壮大果、粮、林、牧、烟、菜等六大支柱产业,围绕主导农业产业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东部(粮、牧、烟,林)、西部(果、菜)、南部(林、牧、菌)三大区域错位集聚发展,加快培育八大特色农业产业带。完善“龙头+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抓好果品、蔬菜、畜牧、食用菌等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大环节,加快六大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新农村示范片、新农村综合体、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走出一条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中原

31、地区温泉休闲度假区。围绕温泉水资源开发与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突出生态游、休闲游、文化游三大主题,形成“三线五区四张牌”的旅游发展格局,“三线”即东部古文化旅游线、南部生态民俗旅游线、西部休闲度假旅游线,“五区”即甘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雪花谷旅游区、天井窑院旅游区、温泉保健旅游区、熊耳山空相寺旅游区,“四张牌”即围绕“一山(甘山)、一寺(空相寺)、一院(天井窑院)、一泉(矿温泉)”,打造生态旅游品牌、佛教旅游品牌、民俗旅游品牌、温泉休闲度假旅游品牌,打造中原地区温泉休闲度假区。二、战略导向全面推进“三融合,三提升,三转型”战略,把陕县打造成为联结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和中原经济区西部板块的重要

32、战略支点。三融合。即推进以实施与三门峡市全面融合战略为核心的城市融合、以现代工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为核心的产业融合、以三省交界多元文化交流为核心的文化融合。一一三提升。即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重点提升产业竞争力、以加快“五区”建设为重点提升城市形象力、以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为重点提升区域辐射力。三转型。即推动以产业结构升级为导向的经济转型、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的社会转型、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导向的政府转型。三、战略布局根据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发展基础,统筹安排产业集聚、城镇建设、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以空间布局的优化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产业布局。1234战略布局,即一个中心、两个

33、组团,三大板块、四个基地。一个中心,即以温泉开发为中心;两个组团即东部观音堂工业生产组团、西部张湾现代服务业组团;三大板块即东部煤盐化工板块、中部现代服务板块、西部铝精深加工板块;四个基地即新型化工产业基地、有色金属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果品产业基地。城镇布局。1242空间布局,即一个中心城区、两个城市副中心组团、四个重点镇、两条城镇带。一个中心城区即陕县县城;两个城市副中心组团即观音堂城市组团、高铁南站城市组团;四个重点镇即观音堂镇、西张村镇、宫前乡、张湾乡;两条城镇带即沿310国道城镇带、沿318省道城镇带。第四节发展目标力求经过五年的奋斗,使陕县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方式

34、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富民强县迈出坚实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主要指标是: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超过194亿元,年均增长13%;工业实现增加值104亿元,年均增长14%;财政总收入达到21亿元,年均增长1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13.3亿元,年均增长14%;人均生产总值突破6万元大关,年均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社会商品零售额46.4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177万美元。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到2015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3%;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

35、83%;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超过8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0%,研究和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L5%,城镇化率超过55%。民生改善与社会发展明显加强。到201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85元,年均增长1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4900元,年均增长12%;城镇失业率低于4.5%;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2平方米;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7.5%,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达到国家的有关要求,CPI控制在4%以内。生态文明水平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

36、升。到“十二五”末,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8%;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19%;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o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o表2陕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指标名称单位2010年预计2015年目标年均增长(%)指标属性经济发展生产总值(2010年价)亿元105.419413预期性其中:第一产业亿元12.7165预期性第二产业亿元57.911214预期性第三产业亿元34.86613.5预期性人均生产总值(2010年价)万元3614预期性工业增加值亿元54104

37、14预期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3027016预期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6.913.314预期性外贸进出口总额万美元668117712预期性实际利用外商投资万美元4137832015预期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246.416预期性结构调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32.133预期性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310预期性非公有制经济比重%83预期性城镇化率%34.255预期性研究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0.51.5预期性社会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元5155908512预期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141292490012预期性城镇登记失业率%4.54.5预期性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人360003

38、8000预期性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385预期性人口自然增长率%。66.5约束性可持续发展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1.518约束性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275预期性二氧化硫排放降低率%335约束性化学需氧降低率%2.63.8约束性氮氧化物排放降低率%5约束性氨氮排放降低率%10约束性森林覆盖率%38.4545约束性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重%82.285约束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7080约束性注:1.规划指标的属性。预期性指标是政府期望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经济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

39、争取实现。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是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与有关部门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2.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指标按照2010年价格计算。第三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与消费结构升级的新要求,把握区域优质资源与科技进步新趋势的结合点,把握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坚持“提升一产、壮大二产、繁荣三产”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产业发展集群化、高端化、生态化、服务化,努力构建优势突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

40、先进、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一节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抓手,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以优质资源撬动资本、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围绕1234战略布局,重点构建煤化工、盐化工、铝加工、矿泉水、果汁饮料、汽车及零部件等六大产业链,加快推动工业结构优化与产业转型升级。一、发展壮大四大战略支撑产业围绕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食品等四大战略支撑产业,拉长产业链条,积极开发高端产品与高端技术,进一步强化四大主导产业对陕县经济发展的支撑力。1.化工产业。按照“高端、精细、循环、链接”的发展思路,集中发展高端化工产品、精细化工,推动化工企业向产业集聚区生产组团集中,强化循环经济建设与产业链

41、上中下游对接,重点打造煤化、盐化、石化三大产业链,构建“三化链接”发展格局,构建小品种、多线路、小规模、新技术的现代化工产业体系,把陕县建设成为三门峡重要的新型煤、盐化工产业基地。“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248.3亿元,规划建设59个重点项目,力争到2015年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40亿元以上,其中高端化工产品达到80%以上。煤化工产业链。充分发挥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煤基烯煌产业链,着力突破甲醇制烯烧、合成气制乙二醇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甲醇制烯煌、乙二醇、醋酸、1,4丁二醇等深加工产品,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条,建设“煤盐一体化,产品精细化”的循环经济型化工基地。加快发展40万吨三聚氟胺

42、、40万吨DMF等尿素下游产品,以及醋酸乙烯、高纯氯乙酸、醋酸酯、醋酸纤维素等精细化工产品,重点发展10万吨苯胺,以及规模较大的系列农药中间体、染料中间体和精细化工系列产品。盐化工产业链。积极拓展盐卤产品的深加工和中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逐步形成以烧碱、聚氯乙烯、氯化工下游延伸产品等为主体的盐化工产业链,重点建设80万吨烧碱、100万吨聚氯乙烯、10万吨高纯氯乙酸、以及高附加值消耗氯的化工产品如三氯氢硅、四氯化钛等盐化工产业。石油化工产业。加快淘汰传统产能,主攻石化产业链高端环节,集中发展精深加工,重点做好年产5万吨拟薄水铝石项目建设和威尔特化纤厂搬迁扩建工作。2 .装备制造业。按照“发展两端

43、,分离中间”的发展思路,集中精力突破核心技术、主攻新产品开发、拓展销售渠道,全力发展研发与渠道两个关键环节,在加工环节积极推动企业发展外包与配套,带动一批小企业提高配套能力,积极发展现代产业分工合作网络。“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40.2亿元,规划建设10个重点项目,力争2015年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形成1到2个特色产业集群。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链。以发展高附加值特种专用车为突破口,逐步提升设计、研发、制造、贸易、物流等一体的汽车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加快推进汽车装备制造业园区建设,支持河南骏通车辆有限公司扩大专用车制造规模,力争实现5万台规模。围绕专用车制造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配套企业

44、,提高专用车零部件制造产业链专业化配套水平,打造专用车产业集群,形成专用车及配套零部件紧密衔接的产业链。机械制造业。立足区域市场,辐射中西部地区,重点发展适销对路的农用耕作机械、矿山机械、环保装备、重型机床、数控机床、食品加工机械和农用汽车等。大力发展基础产业,重点发展铸锻件、模具、仪器仪表、传动装置、液压气动密封件、特种材料等基础产业,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基础配套服务。积极拓展新兴产业领域,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新能源关键设备、医疗设备、环保设备、轨道交通等领域的设备及关键部件,努力培育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新优势。3 .有色金属产业。按照“前端整合、中端提升、后端延伸”的总体思路,即矿产资源、氧化等

45、前端环节加强资源整合,中端电解铝环节提高设备与技术水平,淘汰落后产能,后端延伸产业链,主攻精深加工与新型有色金属复合材料等,成为三门峡重要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77.5亿元,规划建设11个重点项目,力争2015年,铝初加工产品就地转化率明显提高,铝工业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中高端产品比重超过50%。铝加工产业链。重点打造氧化铝一电解铝一铝合金及铸件一铝精深加工产品产业链,大力开发铝合金板、带、箔、压铸件、铝型材及制品,重点发展汽车铝合金零部件(如汽车轮毂、铝合金散热器、汽车音响外壳、整体式车厢等)、特种铝型材(工业挤压铝型材散热器)、建筑用铝型材、压铸铝合金、医药及食品包装

46、箔等终端消费产品。4 .食品工业。按照“做强中间,带动两端”的发展思路,在初加工环节做大规模、做强品质,在新产品研发与品牌塑造两个环节上提升价值链,充分利用果品、矿泉水、蔬菜及农副产品资源,着力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加大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名牌战略为依托,创新生产模式,扩大产业规模,使食品工业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3亿元,规划建设5个重点项目,力争到2015年食品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到IL8亿元,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达到8家。果汁饮品产业链。扩大苹果汁生产规模,积极开发蔬菜汁,扩大浓缩果汁生产规模,推动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全力发展果汁饮料、蔬菜饮料以及混合饮料、功能饮料,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1到2个知名品牌。矿泉水产业链。围绕温塘天然矿泉水,重点发展开发天然矿泉水三大系列产品:做大天然矿泉水系列饮料(水饮料、茶饮料等);开发保健功能型系列饮品(多维型、营养型、健美型等);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