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形势分析.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57690 上传时间:2023-08-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形势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发展形势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发展形势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发展形势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发展形势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形势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形势分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发展形势分析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1.总体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转型的发展阶段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不断从低收入向高收入迈进,伴有的是工业化不断演化的过程。基于工业化的进程,经济学家们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三个阶段,其中工业化阶段又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工业化阶段判断依据主要有人均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工业化率、城镇化率等标准。由于衡量标准不同,具体的判断结论必然时有差异,以至于在这个问题上至今缺乏彻底规范统一的标准。为了减少争议,在各种衡量指标结论相异的情况下,一个通常的做法就是只靠考虑工业化率(指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这种做法的

2、主要原因是,在世界工业化进程中各国工业化率变化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共性,而且都经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阶段。国际上通常认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T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率达到40%-50%,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率达到50%以上,为工业化后期阶段;当工业化率由最高峰逐步回落时,为向后工业化社会过渡时期。2、城镇化进程相对工业化明显滞后城镇化与工业化是驱动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工业化必然带来城镇化,而城镇化所提供的集聚效应又反过来推进工业化进程。两者相伴而生,共同发展。H钱纳里等经济学家在研究各国经济结构转变的趋势时,曾经概括了工业化发展阶段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数量对照关系。

3、普通认为,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城镇化率介于10%-30%之间;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在工业化的后期阶段,城镇化率普通在70%-80%之间;后工业社会时期,城镇年在80%以上。3、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大短板在进入工业化后期,随着农业和创造业规模逐步萎缩,服务业比重则持续上升,并最终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产业。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在GDP的占比基本上都在60%70%之间。2022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1.6%,与发达国家74%的平均水平相距甚远,与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也有所不如。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除了城镇化偏低(直接带来

4、生活性服务业规模偏低)之外主要是生产性服务发育不充分所导致。在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过度阶段,服务业占比的不断提升是共同现象。但是,这种提升主要是由生活性三务业,还是生产性服务业所推动,则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惟独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主要推动力时,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之后的经济体才具有持续的发展动力。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在渡过工业化率峰值之后,创造业随之进入了一个转型升级阶段,将由简单的产品生产型企业逐步向生产服务融合型企业转型,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直接影响了创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在渡过工业化率峰值之后,生产性服务业将越来越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参预区域竞争的主导产业。生产

5、性服务业不发达将直接影响本市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三是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将使得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受阻,城市化进程必然相应放慢甚至倒退,从而对整个经济(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在内)发展都带来不利影响。二、未来五到十年我国新经济发展环境分析1、都照牛(1)国内即将迎来新经济浪潮次贷危机的爆发宣布了全球经济旧模式的崩溃,各国也开启了新一轮经济创新发康默的探索进程。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政府清晰地认识到了,国内经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进入了一种新常态: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总结,我国基本形成

6、为了一整套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理念、战略和政策框架,发展新经济成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惟一道路。我国新经济即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浪潮,理由有以下几点: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为新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早在2022年中央就明确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鼓励大众创业者应用新技术、开辟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哺育新市场、打造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为此,中央及各部委出台了数以百计的相应鼓励和扶持政策,地方政府也纷纷配套支持和发展以创新为基础的新经济发展。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政策效应将越来越明显地得到体现。二是新技术大量浮现,为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新一代

7、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新技术和大批新市场的浮现,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并促进了现在有关经营模式的改变。新商业模式的大规模浮现又会引起和形成新的业态和形成新的产业。三是一些新经济行业的快速增长产生了良好示范效应,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源向新经济会萃。进入经济新常态之后,经济发展呈现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一方面传统产业纷纷陷入低迷发展状态,另一方面一些新经济行业比如网上购物、物流快递等却浮现爆炸式增长。这种鲜明的对照必然多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从传统经济转向新经济。(2)国内产业迁移为新经济带来机遇受国际需求下降、生

8、产要素成本上升等诸多因素影响,东部地区产业浮现持续向中西部转移趋势。这种趋势不仅带动中西部经济增长,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也为新经济发展带来了有利支撑。首先,东部地区在部份产业迁出之后,为了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人们必须改变发展思路,发展新的产业和业态。同时过去沉淀在传统产业的资源可以大量用以发展新经济。其次,对中西部来说,新经济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对传统经济的升级改造。在东部地区失去竞争力的传统产业迁移到内需增长较快、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之后,不仅能够再次获得市场生存空间,而且可以通过该发挥后发优势与新经济融合,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此外,新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

9、的思维和对应的人材、资金和信息等资源支持。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的迁入,东部地区鼓励创新的理念更加容易在中西部落地,过去为东部地区产业提高支持的研发力量、信息和资金等资源,同样也会在产业的迁移在较大程度上发生迁移,为中西部地区腑烟。2、不利条件(1)新经济缺乏可复制模式借鉴新经济就是一个刚刚兴起的新生事物,即使从世界范围看依然属于发展初期,至今没有形成相对稳定新经济的产业体系。人们难以清晰判断哪些新产品具有长期市场前景,哪些新业态只是过渡业态,哪些新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这就使得,新经济的发展更多地需要自我探索,而不是直接借用模式。新经济也就是新常态下的经济,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阶段

10、不同,区域位期口自然禀赋各异,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各具特色。各地需要根据当地实情,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新经济发展定位、战略和路径。这实际上就明显增加了各地发展新经济的难度。(2)传统发展模式惯性巨大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传统工业规模相对较大。庞大经济的规模意味着已有模式的发展惯性大。发展新经济需要改革转型的环节多和牵涉面广,必然也意味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数量大转型所需时间长。此外,长期以来形成的的传统发展理念和思维方式也相对不易改变,这就可能导致新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潜规则妨碍,而克服这种传统模式的惯性则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三、未来我国新经济发展趋势分析1.传统产业

11、与新经济加速融合新经济中除了新产业之外,绝大多数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都是建立在与传统产业相互融合的基础之上。可以说,不与传统产业有机结合,新经济短期内难以规模化发展;不与新经济融合,传统产业就没有未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传统产业与新经济加速融合将是大势所趋:一是在新常态下,摹仿型、排浪式的消费阶段已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惟独新经济中改造后的产业具有智能化和柔性化特点,才能能够使规模经济和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有效结合,同时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新特征;二是这是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创造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生产成本显著上升,通过与新经济融合,可以通过内部组织架构变料口生产、经

12、营、融资模式的创新,以及企业与外部的协同,提高制造业的运行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形成新的业态和新的竞争力。2、现代服务业发展进入快行道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逐步向服务业主导转变是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在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的过渡时期,生产性服务需求不断衍生,生活性服务需求急剧膨胀,将共同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我国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工业基础较为扎实,为服务业分工演化提供了强大支撑,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普及,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服务应用和创新日益活跃,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我国政府专门制定了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支持政策,各地政府也大力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发展,在多

13、方合力作用下,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必进入快彳建。3、新兴战略性产业方兴未艾我国经济要保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工业的比重尽管将逐步缩小,但其基石作用不可替代。未来发展的趋势主要有两个:一是传统产业与新经济的融合,焕发新的生命力;新兴战略性产业持续发展,提升整个经济结构,在中高端产业链上形成市场竞争力,并逐步成为新的主导产业。为了在未来新一轮产业分工和布局中获得相对有利位势,各地根据自身比较优势,纷纷选择了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创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作为重点扶植发展对象,同时一大批相关重大项目正处于建设时期。十三五时期,随着这些项目的达产投产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