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坳隧道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园坳隧道说明.docx(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茶园坳隧道说明一、原设计情况茶园坳隧道位于广东省阳春市春湾镇茶园村和大岗坪村境内,设计为分离式隧道,隧道左线起讫桩号为ZK45+015ZK45+446,全长431m;隧道右线起讫桩号为K44+990K45+445,全长455m,呈257方向展布;左右线进洞口采用削竹式,左右线出洞口采用直切式;进洞口设计标高339m,出洞口设计标高336m;隧道最大埋深约94m,属短隧道。隧道左线进口洞口里程ZK45+015,明暗交界里程为ZK45+038,右线进口里程K44+990,明暗交界里程K45+008;左线出口洞口里程ZK45+446,明暗交界里程ZK45+433,右线出口洞口里程K45+445,明暗
2、交界里程K45+415o二、工程地质情况2.1地形地貌茶园坳隧道位于低山地貌区,区内最高标高在处K45200,高程432m,最低标高在隧道出口,高程331m,相对高差101m。隧道走向与山脊总体走向近于垂直。隧道进口山端山脚为鱼塘,地形较缓,自然坡度一般10。15。;进口右洞存在偏压。2.2工程地质条件(1)进口稳定性评价进口处山体较缓,斜坡自然坡度10。15。,坡上植被茂密,自然状态下稳定性较好,上覆粉质粘土、角砾,强风化厚度较大。但进口处右侧由于早年省道369施工开挖边坡,造成原有山体结构产生破坏,岩体极为破碎,完整性差,岩体围岩分级为V级,成洞条件差,围岩易坍塌,处理不当可能出现大体积坍
3、塌及冒顶。建议粉质粘土、角砾坡率1:1.25,强风化层1:0.75,并采取护面措施。进口段与强风化层较厚,钻探未揭露中微风化岩体,强风化层受长期构造与风化剥蚀作用,岩体破碎,裂隙发育,且处于地下水位以下,透水性好、含水较丰富、水量较大,地下水对进口稳定性有一定影响;隧道进洞口施工应注意暴雨期间地表面流对洞口的冲刷破坏作用,宜采取截流、疏排措施。(2)洞身稳定性评价隧道根据岩性、埋藏深度及风化程度特征,洞身围岩划分为IV级,IV级围岩层面节理裂隙发育,结合差,岩体较破碎,呈镶嵌碎裂状结构,围岩较差,开挖时易掉块,需及时支护。隧址区地下水类型为基岩裂隙水与岩溶水,主要受季节性大气降水等地表水补给,
4、赋存于基岩裂隙与岩溶中,对施工产生较大影响。隧道洞室围岩有点滴状、淋雨状渗水现象,局部宽大裂隙涌流状出水,隧道施工时需做好洞内排水工作;支护设计施工时应考虑相应的防渗、防涌措施。(3)地表水区间地表水系发育,隧道进口端和出口端两侧均发育山间小溪沟,溪沟均与线路近于平行,常年有水流,由分水岭向进出口两侧坡脚汇入山间小溪流,根据水文地质调查统计,隧道进口段对隧道涌水可能造成影响的地表溪沟水流量为0.1Ls,出口段对隧道涌水可能造成影响的地表溪沟水流量为0.05L/S。隧道进出口位于斜坡中部,分布标高较高,汇水面积大,但水量不多;地表水主要为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面流,隧道区域山体多陡峭,地表径流条件好
5、,储水性差,但岩体破碎裂隙发育,大气降水等地表水对施工有一定影响,应注意暴雨期间地表面流对洞口的冲刷破坏作用,宜采用截流、疏排措施。2.3地层岩性隧道主穿越砂岩,根据钻孔资料揭露,强风化、中风化层裂隙发育,岩体呈快碎裂结构至镶嵌碎裂结构,透水性较弱,微风化层岩体较完整,透水性差。三、目前现场施工情况原设计右线明暗洞交界位置为K45+008,洞顶覆盖层较浅无法满足进洞要求,故将明暗洞交界里程变更为K45010o隧道右洞进口于2018年7月2日开始边仰坡施工,至2018年7月8日已开挖至洞顶位置,并按设计逐级防护。2018年7月10日上午,由于连天持续暴雨,表面粘土、角砾层饱和膨胀,在靠近洞顶位置有约7(2的仰坡表面滑落,其余部位边仰坡暂时比较稳定。并于当天会同业主、设计、监理、总包一起在现场察看现场情况。各方讨论后形成初步意见,变更内容如下:1、将原设计的第二级仰坡坡比1:0.75放缓至1:1;2、在第二级仰坡位置增加锚杆格梁对坡面加强防护;3、在第一级边坡增设钢花管地表注浆加固;4、在右洞左侧增设混凝土挡墙;5、将套拱拱架连接钢筋改为槽钢连接;目前边仰坡顶已靠近S369省道,且附近有高压电塔及部分通讯电杆。经现场量测,若将仰坡坡率放缓至1:1,需将电塔拆移并影响S369省道稳定。现场施工难度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