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人兽共患病沙门氏菌病的诊治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宠物人兽共患病沙门氏菌病的诊治要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宠物人兽共患病沙门氏菌病的诊治要点沙门氏菌病(SalnIOneIloSiS)是由两种沙门氏菌(肠道沙门氏菌和伯恩格律沙门氏菌,S.enterica和S.bongori)引起的人和动物的一种传染病。沙门氏菌属于肠杆菌科的成员,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常见于农场的下水、人类的污物以及被粪便污染的物体中。该病主要侵害幼龄动物和青年动物,可导致发热、胃肠炎、腹泻、流产和呼吸道疾病等。多数动物感染后不表现临床症状,造成本病在动物间传播以及人食物中毒。不同动物的沙门氏菌病都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对人和动物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沙门氏菌病是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一种食物传播性人畜共患病,严重影响着动物产品的安全和人类
2、身体健康。沙门氏菌引起的中毒病例在世界各地的食物中毒中占首位或第二位,因此,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有效防控仍然是当今全球性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人主要是通过被细菌污染的蛋、家禽、生肉和肉制品、奶和奶制品、水果、沙拉、蔬菜等被感染,也可通过饲养的宠物被感染。本病的潜伏期为624h,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伴有头痛、寒战、恶心、呕吐、腹痛和严重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因此,要重视食品安全,严格卫生检疫,注意人员和污染场所的消毒,对带菌产品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一、病原(1)分类地位卫生部传染病病原微生物名录将伤寒沙门氏菌列为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沙门氏菌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lE)列为B类动物疫病。
3、沙门氏菌属细菌的抗原主要有脂多糖(0)抗原和鞭毛蛋白(三)抗原两种,根据这两种抗原的不同,按照Kauff-mann-White法将沙门氏菌分为2500多种血清型,且大部分能感染人。我国共检出287个血清型,分属37个群。常见危害人畜的非宿主适应血清型只有20多种,加上宿主适应血清型,约30种。在最新沙门氏菌抗原表中将沙门氏菌分为2个种7个亚种:S.enterica(该种又分为6个亚种:S.entericasubsp.enterica,S.entericasub-sp.Salamae,S.enterica,subsp.arizonae,S.enterica,subsp.diarizonae,S.
4、entericasub-sp.Houtenae,S.entericasubsp.indica)和S.bongorio表3-2为沙门氏菌种和亚种之间生化特征区别、血清型数量、常见宿主。由此可见肠道亚种占整个沙门氏菌血清型的绝大部分。(一)形态学及基本特征沙门氏菌属的细菌为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的无芽抱杆菌,大小为(0.7l5)UmX(2.05.0)Um。无荚膜,除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其他都有周鞭毛,能运动,菌落直径24mm。大多数具有菌毛,能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或凝集豚鼠红细胞。(三)培养特性沙门氏菌为需氧及兼性厌氧菌。1042。C都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7。(3,最适PH为687.
5、8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培养24h后,形成圆形、表面光滑、湿润、无色半透明、边缘整齐的菌落,菌落大小为23mm;在SS琼脂平板上生长,菌落较小、无色透明或中间黑色周围无色透明、边缘整齐、光滑凸起;在亚硫酸钺琼脂(BS)上生长,菌落较大,呈现棕褐色或灰色至黑色,有些菌株呈灰绿色,有时有金属光泽,周围培养基呈棕色或黑色,有些菌株呈灰绿色,周围培养基不变或微变暗;在营养肉汤中培养1824h,可见均匀浑浊,放置l2d后试管底部出现白色沉淀,轻摇试管,沉淀呈絮状缓慢上升;三糖铁琼脂斜面培养后,斜面为红色,底部开始黄色后变黑并产气;在血平板上形成中等大小的灰白色菌落。(四)理化特性本属细菌对干燥
6、、腐败、日光等环境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在水、乳类及肉类食物中能生存数月,在粪便中能存活12个月,可在冰冻土壤中过冬,在潮湿温暖处可存活45周,在干燥环境里可保持820周活力。但本菌不耐热,60,Ih或65C,1520min即可被杀死。对于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也不强,常规消毒剂及其浓度均能达到消毒目的。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来源动物沙门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患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的胎儿、胎衣和羊水以及病禽的蛋、羽毛等均含有大量的病原菌。自然界中沙门氏菌隐性感染动物或野生动物不断间歇性地排菌。人类沙门氏菌感染主要来源于多种被污染的动物源性食品和带菌动物,无症状带菌者及患
7、者也可作为传染源。(一)传播途径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消化道、呼吸道、伤口等,本病也可垂直传播,也可发生内源性感染。人类感染大多是因摄入污染的动物性食品所致,其他一些感染途径包括经水、非动物性食品(新鲜的蔬菜、水果等)、鼠类、爬行动物及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播,也可以因为接触被污染的物品通过伤口而感染。犬、猫等宠物可因食品在储存过程中被带菌的啮齿动物、节肢动物和鸟类污染而感染。隐性感染动物的自然交配或用其精液进行人工授精也是该病水平传播的重要途径。同时,沙门氏菌也可通过子宫内感染或带菌禽蛋垂直传染给子代而引起发病。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潜藏于隐性感染者消化道、淋巴组织和胆囊内的病原菌被激活而发生内源性
8、感染。(三)易感动物沙门氏菌具有广泛的宿主性,几乎可以从所有脊椎动物乃至昆虫体内分离得到。各种年龄的动物均感染,幼龄动物最易感。犬、猫、鸟类、鼠类啮齿动物、爬行类动物(如蛇、蜥蜴、海龟等)及其他各种动物均可感染,大部分动物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呈隐性感染。(四)流行特征沙门氏菌病呈全球性分布,温带和热带居多,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时间,占优势的血清型别和所占比重有所不同,有一定的地域差异,并与该地区动物中携带的常见菌型相一致,有些血清型仅局限在某些地区。沙门氏菌感染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发生于夏、秋季,卫生条件差的温带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发病。沙门氏菌最主要来自受污染的水、食物和污染的物品。在环
9、境中,沙门氏菌能存活很长时间。本病可垂直传播,也可发生内源性感染。爬行动物常是沙门氏菌的无症状携带者,尤其是蛇带菌比例高达78.8%。因多数动物呈隐性感染,导致动物间不断传播和人食物中毒。本病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流行性,有些动物可表现为流行性。卫生条件差、密度过大、气候恶劣、分娩、长途运输或并发其他疫病感染等,都可加剧该病的病情或扩大流行面积。三、致病性绝大多数沙门氏菌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能引起人和动物的多种不同临床表现的沙门氏菌病,主要引起发热、胃肠炎、腹泻和败血症等,是世界上引起食物中毒最多的病原菌。沙门氏菌很容易在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传播,没有中间宿主。(一)
10、对宠物的致病性引起动物发病的主要病原菌是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亚利桑那亚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某些血清型的沙门氏菌引起特定动物发病,从感染犬和猫分离到的沙门氏菌大多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动物感染后主要引起腹泻、流产及神经症状,降低动物的繁殖力,甚至引起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大多数动物呈无症状的病原携带者。(一)对人的致病性全球每年因沙门氏菌引起的伤寒造成至少160万人发病,60万人死亡。沙门氏菌可产生耐热毒素,且经75。Clh仍有毒力,所以人通过食入未煮熟的污染沙门氏菌的肉类、蛋类可发生食物中毒。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是1953年在瑞典,由猪肉中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
11、,造成7717人中毒,90人死亡。当发生败血症后,会出现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肾盂肾炎、心内膜炎。1%5%伤寒或副伤寒患者成为健康带菌者。四、诊断(一)临床诊断要点1.宠物临床诊断要点沙门氏菌感染后,可引起胃肠炎、菌血症、内毒素中毒及无症状的病原携带者。最常见的是胃肠炎综合征,经口感染后,35d出现发热、厌食、嗜睡、呕吐、腹泻和腹痛等症状,严重时发生带有鲜血和炎性细胞的水样或黏液性的腹泻。感染后的严重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年龄、感染菌的数量、感染的沙门氏菌菌型、机体的免疫状态、是否发生混合感染。动物也可能发生菌血症和内毒素中毒综合征,多发生于年幼或免疫功能低下的动物,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
12、沉郁、嗜睡、体弱、虚脱,并不一定发生腹泻。这类综合征在有些动物身上可能是亚临床症状和一过性的。大多数动物感染后34周内可以康复,康复后成为病原携带者。沙门氏菌感染后,有时会出现过度兴奋、运动失调、后肢麻痹、失眠和抽搐等中枢神经症状,有时也会出现胎儿死亡、胚胎流产、弱仔、病仔或小仔。排出的阴道分泌物、胎盘组织和体液、胚粪可能含有沙门氏菌。2.病人临床诊断要点人感染沙门氏菌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轻者可以不治疗,能够自然痊愈,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常见的主要包括急性胃肠炎、菌血症、伤寒和累及多种脏器的肠外灶性感染,也有副伤寒的临床表现和无症状的带菌状态。(1)急性胃肠炎。俗称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沙门氏菌感
13、染,约占70%,可以由近百种不同血清型的沙门氏菌引起,多由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引起。潜伏期为672h,主要表现为发热寒颤(通常3839),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每天数次,大便呈多样性,有时可为黏液血样便,有恶臭)、头疼等症状,腹泻严重者可致脱水。病程一般23d自愈,也可延至12周,病死率很少超过1%。婴幼儿、老人及身体衰弱者可因休克、肾功能衰竭而死亡。(2)菌血症。多由猪霍乱沙门氏菌、都柏林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引起。潜伏期为12周。菌血症症状严重,伴有高热、寒战、厌食和贫血等,热型呈不规则型、弛张型或间歇型,高热持续13周,以全身化脓性感染为特征,
14、但胃肠炎很少见。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莱特尔氏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尿道炎、结膜炎及关节炎的三联症,多累及膝关节、踝关节和足,造成肿胀疼痛,通常在肌腱与骨的附着部位有炎症,有些患者还可累及背部关节造成脊椎炎。多数患者可在一年内恢复。(3)伤寒及副伤寒。伤寒的潜伏期为720d,病人表现持续高热、腹痛、腹泻或便秘、白细胞减少,部分病人会出现玫瑰疹、相对脉缓等,并发肠炎、肠穿孔。病程可达34周,部分康复者成为恢复期带菌者。约有3%的伤寒患者成为慢性带菌者。副伤寒与伤寒症状相似,但一般较轻。潜伏期平均3IOd,病程较短,13周即可恢复。(4)肠外灶性感染。临床表现为肺脓肿、胸膜炎、脓胸、心包炎、肾盂肾炎、肋软骨
15、脓肿、脾脓肿、乳腺脓肿、皮肤溃疡等。(一)实验室诊断要点当出现急性或慢性胃肠炎时,即可怀疑是沙门氏菌病。本病还需要通过沙门氏菌的分离培养来确诊。在经过抗生素治疗之后则很难分离到本菌,但并不能排除沙门氏菌病的可能性。咽部或肠道样品,需在选择性增菌肉汤如亚硒酸盐或亚硫酸盐培养基中增菌培养24h后,接种到选择性的培养基如脱氧胆酸盐培养基上。在尿液、血液或气管/支气管中发现了沙门氏菌,则证实动物为菌血症。当肠黏膜受到沙门氏菌的损害时,在腹泻的粪便中可发现白细胞。另外,血象异常包括非再生性贫血(慢性病)和白细胞减少症(败血症)。同时要注意与轮状病毒或细小病毒腹泻、弯曲菌肠炎、梭状芽抱杆菌腹泻、与饮食有关
16、的腹泻的鉴别诊断。五、防控措施(一)监测定期采用细菌分离培养与PCR相结合的方法对环境、饮水、饲料进行沙门氏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lSA)、血清凝集试验等血清学方法对动物群体进行免疫抗体或感染抗体监测。(一)预防目前有多种灭活苗可用来预防各类动物的不同血清型引起的沙门氏菌病,其中包含禽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疫苗。伤寒VI荚膜多糖疫苗是国际上公认的新一代疫苗,我国也已正式批准使用。本病的有效预防除了做好免疫外,必须要加强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的卫生监督管理,严格肉、蛋、奶及其相关食品加工、运输、冷藏等方面的卫生措施,生熟分开,防止沙门氏菌二次污染。当屠宰可能感染的动物群时,应该
17、采取一些特殊的防范措施,加工过程中要采取消毒措施。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环境清洁、干燥,降低集中化饲养家禽、家畜的带菌率,加强活牲畜的贸易检疫,降低细菌在动物间的传播和地区间的扩散。加强兽用抗生素的管理,禁止将与人有关的抗生素用于畜牧场动物而增加菌株耐药性。加强沙门氏菌监测系统和网络建设,及时了解人群和重要家禽、家畜中沙门氏菌的感染情况及血清型和耐药性变迁。做好水源和食品的卫生管理,对人群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注意饮食卫生,安全地处理和保存食品,保持厨房卫生,正确地烹调。避免与宠物的密切接触,远离玩赏龟、蜥蜴、蛇等其他爬行类宠物,在处理宠物及其排泄物后及时洗手,尤其是儿童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对食品加工
18、和餐饮服务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带菌者并给以治疗或调离工作岗位。(三)疫情处理本病发生后要严格隔离发生腹泻的动物,用漂白剂、碘类和季锭盐类消毒剂对环境、用具等进行消毒。对粪便、分泌物、排泄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本病发生后除了通过抗生素进行治疗外,还要根据胃肠道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在治疗沙门氏菌败血症时,恩诺沙星、氯霉素、庆大霉素或盐酸氨基苯磺酸为首选药物。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增强,应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肠热症治疗的有效药物主要是环丙氟哌酸。人感染后及时隔离治疗,急性胃肠炎病例一般不需用抗生素治疗,23d能够自然痊愈。对于重症患者、老人、婴幼儿、免疫力低下的成年人、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或副伤寒、败血症型、局部化脓感染型或伴有并发症者,可选用FQ类(如氟哌酸、氟哽酸、环丙氟哌酸等)、氯霉素、氨芾青霉素、复方新诺明等进行治疗。对骨髓炎、脓胸、关节炎等局部感染,除应用抗生素外,应同时进行外科引流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给予易消化富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呕吐、腹痛明显者可皮下注射阿托品或口服普鲁辛。剧烈呕吐不能进食或腹泻频繁者,应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生理盐水。有脱水、酸中毒和休克表现者,应及时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及进行抗休克治疗。对重症患者、婴幼儿、营养不良及年老体弱者要加强支持疗法,给予多种维生素,必要时输血、血浆或复方氨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