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提升信息化水平方案多套2023[全].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90451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提升信息化水平方案多套2023[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校提升信息化水平方案多套2023[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校提升信息化水平方案多套2023[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校提升信息化水平方案多套2023[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校提升信息化水平方案多套2023[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提升信息化水平方案多套2023[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提升信息化水平方案多套2023[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高校提升信息化水平方案(一)建设目标高标准升级智慧校园基础设施与信息平台,提升智慧校园服务保障水平,为全校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基于大数据的质量保证体系与分析决策平台,提升学校管理效能;融合信息技术升级传统专业;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助推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变革;完善共建共享服务体系,推进教育资源的社会化服务。到2022年,新增数字经济类专业3个,协助建成高端虚拟仿真实训基地5个。(二)建设任务与举措1 .优化基础设施与信息平台,提升智慧校园保障能力升级信息化基础设施。将校园网升级为IPv6,总出口带宽提升到IOG以上,实现5G网络全覆盖;完善信息安全防御体系,升级安全防控设施

2、设备,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建成高性能云计算数据中心,存储容量提升到800TB以上;面向师生提供云主机云空间等服务,为智慧校园应用提供保障。优化数字校园基础平台。升级数据中心平台,将业务系统融入数据交换与共享体系,建成图形化数据交换中心,实现数据有序流转,消除信息孤岛;完善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安全体系,为校园应用提供面向过程和策略的安全通路;重构统一信息门户平台,形成个人事务全覆盖、展现内容可定制、交互方式一体化的智慧型服务中心;建立网上办事大厅,为全校师生提供一站式智慧服务。更新关键业务平台。优化教务管理系统,新增人才培养战略管理(如培养过程管理、教学质量检查、教学工作评价、教学业绩评价、教学改

3、革管理等)功能,满足学分制和个性化培养需求;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满足教职工全生命周期业务管理需要尤化学生工作管理系统,满足学生全过程管理需要;搭建学分银行信息平台,满足学分储存、认定、转换、查询等需求,支撑学校学分银行探索与实践。2 .构建基于大数据的质量保证体系与分析决策平台,提升管理服务效能搭建大数据基础环境。建立大数据管理平台,围绕学校各个层面梳理数据规则,对业务系统数据去重、纠错、合并、转换等操作形成数据标准,通过对业务系统进行数据抽取,完成数据分析和展示。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支撑系统。对学校各个层面的内部质量诊改点进行全程跟踪,实现在线诊改管理和状态分析;建立监测和预警机制,由系统

4、生成诊改报告,促进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建立大数据分析与决策预警系统。围绕整改质量控制点采集数据,根据指标值、标准值、预警值设置预警机制和监测算法,通过数据分析产生预警;对学校、专业、课程、老师、学生进行深度画像,通过画像系统了解学校五个横向层面详细信息;通过横向、纵向对比分析、关联分析发现问题,实时掌握数据状态。建立诊改决策指挥中心。抓取质控指标关键信息点,在大屏上呈现学校概况、预警信息、发展趋势、存在风险等内容,通过宏观校情展示、深度画像分析预测、学校诊改指标呈现等,为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决策提供数据参考。3 .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助推专业升级发展融入信息技术,升级传统专业。从师生信息素养提

5、升、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优化、实习实训环境升级、教学手段信息化等五个层面,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信息技术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推进传统专业向现代专业转变。立足数字经济,优化专业结构。围绕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依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结合学校高水平专业群总体建设规划,淘汰与产业发展脱节的旧专业,新增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3个新兴专业。4 .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完善共建共享服务体系。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进一步完善国家、省、校三级资源库体系,协助1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已立项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推广,协助新建省级教学资源库4

6、个、院级教学资源库12个。新入库资源不少于5万条,各类数字资源总量增加100TB以上。与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智慧职教等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积极参与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推进教育资源的社会化服务,为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服务。搭建混合式教学平台,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在学校已有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搭建混合式教学与移动学习平台,支持教师在线备课、资源建设、内容发布、学习情境构建等,支撑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及混合式教学应用,支持移动学习和在线考试,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监控和多样化统计分析。根据课程特点制定混合式教学改革标准,对现有网络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造100门以上建

7、设省级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达40门。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5 .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提升教学现代化水平建设现代化智慧教室。应用5G、物联网、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改造多媒体教室,打造集智慧教学、智慧管理、环境智慧调节、视频监控及远程控制于一体的智慧教室,兼具远程互动、现场录播等功能,满足企业人员和兼职教师远程授课需求。建立智慧课堂平台。综合运用AI技术,构建集教学管应用于一体的智慧课堂应用平台,打通考勤、巡课、教学分析等应用壁垒,实现人脸考勤管理、可视化巡课督导、伴随式课堂分析、精准消息推送、智能电子班牌等功能

8、,有效提高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精神集中度和师生交互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协助建设智能化仿真实训中心与虚拟工厂。依托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讯等技术,高标准建设高铁运营仿真培训系统和地铁综合仿真培训系统,构建覆盖调度、车站、机务各工种的作业仿真培训平台,形成虚实一体、理实一体的轨道交通综合仿真实训教学环境。面向新能源汽车服务等新兴专业群,协助建设新能源汽车电子、ICT、跨境电商等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与智能化虚拟工厂,让学生沉浸于虚拟的工作环境中,锤炼现场操作与应变能力,实现从传统教学到虚拟教学的转变。一、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加快智能校园建设,消除信息孤岛,保证信息安

9、全,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提升学校信息化治理水平。突出信息优势,紧贴产业,以信息技术+思维优化专业布局,完成传统专业升级改造。持续推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提升教育教学效能水平。强化师生信息素养,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立足校本特色,对标世界一流,打造共联、互动、共享并具较强自适应能力和示范意义的信息生态圈。(二)具体目标1 .助推面向未来的教学改革与管理服务提效充分运用信息手段推进管理方式变革,通过端口革命和数据治理,消除信息孤岛,保证信息安全,建成具有高度感知能力、协同服务能力、智能决策能力的智能校园。通过流程再造和智能校园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

10、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构建师生在校期间的全过程追踪式画像,提升管理效能和水平。2 .形成紧贴产业的专业结构和调整机制通过跟踪信息产业,促进传统专业改造和新专业孵化,利用信息技术+对非信息类专业群升级改造,及时发展数字经济催生的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大数据技术应用四个新专业,进一步形成灵活的能紧密对接产业的专业调整和更新机制。3 .促进各类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通过深信云端和校本数据中心建设,做好已有国家资源库的更新和应用。培育1-2个国家(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0个以上校本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Io-15门国家(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个校本人力资源库。完成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

11、助力国家教育服务供给侧改革。4 .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和教学改革信息环境采用泛在学习和混合教学模式,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建成100间智慧教室,2个虚拟工厂。建成国家(省)级信息类实训基地2个以上,技术协同中心2个以上。力争获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国家级奖项2项以上,省级4项以上。二、主要举措技术面向产业面向未来机制智能校园改迸教学 优化管理流程再造(一)加强软硬件基础和机制建设,服务办学水平提质增效1.应用导向,提升各项工作效能以各类应用系统建设为核心,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和深度挖掘,可视化呈现,能够全方面、多维度对数据进行诊断分析,为学校校务管理、数字教学、决策支持、公共服务等方面提供决策和改进依据,全面实

12、现智能办公。2,增宽提速,建设下一代校园网基于全面、安全、便捷、高效、稳定的基础设施,构建以人为本的信息数据环境,建成高度感知和协同服务的智能校园。校园网主干带宽由IOG提升到80G,高速无线网络接入能力达到2万人,出口带宽达到40G;建成基于分布式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灾备等资源池的一体化私有云,计算资源达到6000核、存储空间达到2Po3.师生追踪式画像,提高信息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接校内各业务平台、管理平台端口,打破数据壁垒,一站式采集数据,生成师生在校期间画像,实现减负提效;提高意识形态信息收集、分析、研判的效率和能力,构建可信、可控、可查的安全校园网络空间。(二)面向产业科学规划,强化

13、专业的信息技术特色1.基于大数据分析动态优化专业内涵围绕预判产业发展趋势,合理规划专业发展目标,以数字经济视野推动专业发展,实时采集专业运行状态数据,及时反馈与改进。吸收行企、政府、用人单位的专家,邀请学生与家长代表参与专业建设研讨,积极引入国内外专业认证机构对专业进行认证。2,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深度融合围绕做大做强信息技术类专业,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和适度发展其它专业的构想,优化传统专业与孵化新兴专业并举,注重利用信息技术调整优化传统产业相关专业,开办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兴专业和交叉专业。(三)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政校行企合作互利共赢1.建设多维优质资源库教学资源、师资资源、教育数据

14、之间同步联动,形成各类校本资源库;依托职教集团,推进政校行企四方合作,形成资源共建工作方法,实现各类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学校内部在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有效的互联互通机制。2.建设深信云端以互联互通、边建边用、及时迭代为目标,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学校数据标准规范,完成全校管理、教学、科研等全部信息系统数据整合工作,实现一数一源和伴随式数据采集,建立覆盖全校、统一标准、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深信云端。(四)以人为本打造智慧教学环境,信息素养随教学改革同行1.构建对接生产过程的智慧教学支持环境,为教学改革提供技术支撑基于互联网+职业教育理念,进一步升级打造个性化智慧教学支撑平台,加快高水平的师生互动、

15、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构建和应用。建设开放、兼容、前瞻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完成学校现有的6个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中30个资源包的优化整合。2.提升师生信息技能,为校园文化建设夯实素养根基依托服务云平台,全面排查并消除信息服务未覆盖到的业务。支持指导教师参加各类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持续提升信息化教学基本功。加强与政府、社会机构的合作,扩大信息共享覆盖范围,增强师生对信息技术运用的获得感和认同感。(一)建设目标到2022年,实现全校一张网、基础一片云、安全一体化、网站一个群、服务一站式、校园一张卡、教学一平台、数据一个库、全校一张图,建成高速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和完善的信息资源体系,促进新

16、技术在人才培养、教育服务和教育治理全流程应用,形成互联网+教育新生态。(二)建设思路运用AI技术优化IT应用服务,实施大资源大空间大数据三大计划,从用户角度出发,打破传统业务系统边界,建设扁平化、易操作、可扩展的信息和服务平台,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衔接起来,为师生建立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改变师生与学校资源、环境的交互方式,开展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创新服务,实现学校智慧运行,支撑学校开展智慧教育。(三)建设举措1.建设大资源,保障开放共享、互联互通实施校园网整体升级改造,推进校园有线网提速和无线网络智能全覆盖工程,加快5G示范校园、网络安全大数据平台建设,完善学生公寓

17、网络,实现全校一张网校园一张卡。建设2000虚拟机级别的计算资源和500TB级存储资源,从内容、形式、质量及其利用率等方面建立持续更新机制,形成私有云融合公有云的海量云资源集成中心,实现基础一片云,方便管理部门掌握家底、师生员工随时使用。2.链接大空间,转变教学范式、学习模式引进国际先进的正式学习空间与非正式学习空间理念,加快正式学习空间改造,建设一批智慧教室、ARVRMR实训室、STEAM创新学习实验室等,构建云物大智的未来课堂基础环境,为交互学习、讨论辩论、动手动脑、内化拔高提供保障。大力推进非正式学习空间(自习室、休息室、书院、图书馆、档案馆等)的智能应用服务改造(灯光、网络、空调、借阅

18、等设施的自动感应与控制),推动网络学习空间(慕课社区、微课社区、网络课程平台等)、虚拟仿真实训空间通过教学平台共建共享,为学生进入教室之前,开展个人单独学、小组互帮学、团队竞争学等翻转学习提供基础保障。3,应用大数据,实现精准教学、智能管理建设200TB的智慧教育、智慧服务、网络安全三个大数据中心,搭建便捷、高效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全校数据一个库,消除信息孤岛。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学习系统,追踪教学过程数据,精细刻画师生教与学的特点,通过学习资源的知识图谱分析、成果导向的智能统计、学习过程数据的共享挖掘,提供综合数据分析、智慧推送、个性化订制,实现教学一平台,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培养。建设基于物联网的统一管控中心,引入物联网传感器,对资源使用、实训室安全管理、人员考勤、设备运行等实行动态收集、多样评估、实时反馈,实现全校一张图安全一体化,提高资源利用与安全防控效率,创建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推动智慧校园核心系统全部纳入统一平台管理,优化自助服务、网上办事大厅和学生服务中心建设,推进线上+线下同步运行、线下服务集中办理,让师生最多跑一次,实现服务一站式。建设网站集群,统一管理全校网站,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实现网站一个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