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专题:新闻写作中数字的运用.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96773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9.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专题:新闻写作中数字的运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课堂专题:新闻写作中数字的运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课堂专题:新闻写作中数字的运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课堂专题:新闻写作中数字的运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课堂专题:新闻写作中数字的运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专题:新闻写作中数字的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专题:新闻写作中数字的运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新闻写作中数字的运用当代经济生活日益发达,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怎样才能在新闻中恰当运用数字,真实而不乏味的反应实际生活呢?一、新闻写作中数字的重要性数字,是事物量变和质变的尺码,各种题材的报道往往涉及数字。记者要抓数字,并对它进行理性分析和感性包装。在对原始数字进行理性分析中显示它深刻的内涵,在对它进行感性包装中使它显出亲切的面容,在理性和感性中显示记者的发现力、透视力和“原创”能力,让数字在新闻报道中大放异彩。在日常新闻采访与报道中,记者常常与数字打交道,动态报道、经验报道、人物报道,各种题材的报道往往涉及数字。当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交谈半小时、一小时,对他们所介绍的新成就、新

2、经验仍心存疑惑之际,对方如果拿出一串闪光的数字,记者的疑惑和顾虑马上烟消云散。数字的力量是神奇的,再高大的新闻报道的大厦,只要有实实在在的数字做支撑,就像有了稳固的基石而不可动摇。但是数字用多了,报道常常枯燥乏味,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所蕴含的意义难以显现,甚至成为阅读、收听、收看的障碍,令人“望而却步”。近年来,“少用枯燥乏味的数字”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数字毕竟是数字。实实在在的数字胜于雄辩,它也是记者菜京写作中无可逃避而又苦苦寻觅的绝好素材。数字,是纷繁复杂的社会变革的晴雨表,是最简洁明了突显新闻的利器。一串闪光的数字反映出改革开放的非凡成就;几个暗淡的数字诉说着备受关注的问题。数字

3、,是事物量变和质变的尺码。在新闻中数字的运用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我们要探索它一般的规则来指导我们的写作,才能运用神妙,存乎一心,总的说来,有以下几点:二、新闻写作中运用数字的基本要求1、恰到好处原则数字是为某一个新闻主题服务的,除了数字本身是新闻外,更多的数字是在经济新闻报道中被运用,处于配角地位。以GDP增长为例,增长速度是新闻主心骨,但为了把它分析透,我们还得用另外一些数字来说明,比如国内消费需求数字变化、外贸出口数字变化、国内基本建设投资数字变化等。在产业新闻报道中,为了说明一个企业的业绩,最有说服力的,往往还是数字。然而新闻中数字的运用往往进入一些误区。(1)误区数字的简单堆砌在一些经济

4、报道中,尤其是宏观经济报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长串密密麻麻的数字,就像统计报告一样(有些报道也许就是统计报告的节选)。例:工业经济运行报道,很多记者都是这么写的,实现工业总产值多少多少,同比增长多少多少,接下去又是技改投入多少多少,新产品产值多少多少,各行业产值多少多少等。这样的报道很准确,但受众却很难将这些数字与自己联系起来。数字越多,可能越能说明问题,但同时,也让自己的报道与受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一过于追求数字的精确例:在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统计中,往往都是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连百分比也是如此。记者如果写稿时也做这样的处理,只会使本来已经够多的数字显得更复杂。另外,一些不是太重要的数字,一些记

5、者为了追求准确,也往往如实抄录,如果这是四位数字以上的数字,受众很难一下子看清楚,精确如果无法达到传播的目的,也就失去了意义。(2)基本处理方法避轻就重虽然用了一些数字,可以增加一些说服力,但新闻报道的第一目的是让受众接受。当我们的报道,用了这些枯燥的数字让受众厌烦,那么宁可不用数字。只要不是作为报道主体出现的数字,总是可以做一些选择的,哪些一定要用,哪些不一定要用,哪些肯定可以不用。有了这样的选择,我们就能将数字减少到最少。例:同样是写工业经济增长的报道,如果侧重写总量的,那么运用数字时,就不一定把同比增长的数字放进去;如果侧重写增长速度的,那么其中用来说明增长的一些分指标的量就不一定用。而

6、且在选择分指标时,也可把最重要的几个指标拿来,其余一概不要。这样一来,我们的报道就会精练起来,可读性也会强起来。变精确为模糊在数字太多、太长的情况下,我们的报道完全没有必要去追求精确。例:一些百分比,95.6%,完全可以写为,96%,8O%在必要时可以写为,八成,;一些长数字,如,2983,完全可以写成,近3000,29836完全可以写为,近3万,0经过这样的处理,虽然数字的精确度下降了,但并未改变报道中的准确性,看起来也明了了许多。2、扎实准确原则新闻报道中非常强调报道的严谨性。严谨性体现为作者的采访专业精神、文风,是保证新闻写作真实性原则的重要基础。在写作新闻时,首要的就是要用事实说话。数

7、字给人以信赖感,准确运用数字是严谨性的标识。如果一篇报道的数字上和实际我们感到的有出入,甚至是在新闻本身中自相矛盾,那么新闻给人的真实性自然要大打折扣。请看下面一组例子:例:在2003年工博会的一组新闻报道中,投资合同金额出现了前后矛盾的两个数字。看以下新闻标题:湛江工博会首日签宗投资合同近两百亿元(湛江晚报年月日)图文:工博会首日签约184.2亿元(湛江日报年月日)天签约亿年湛江工博会赚得钵满坛平(南方网年月日)图文:湛江工博会胜利闭幕共签订投资合同金额111.61亿元湛江日报从新闻内容上看,工博会首日已有合同金额184.2亿元(有记者就夸张成近200亿元),而闭幕时的签约数字是111.61

8、亿元,前后竟然差距很大!而且,在图文:工博会首日签约184.2亿元中报道中,有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与湛江市东海岛恒辉基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签订的湛江华能东海电厂投资框架协议,签约金额达120亿元。一个项目资金就超过后面所提的111.61亿元。从另外一篇报道中国华能集团进军湛江-大型燃煤发电厂将崛起东海岛(湛江日报11-2910:51)中,“华能集团分别与市政府、东海岛恒辉基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外部环境事宜协议和投资框架协议,,首期投资120亿元,规模为240万千瓦;二期投资150多亿元,规模360万千瓦。”以及后续报道早投资湛江早主动一一访华能集团副总经理张庭克(湛江日报1201)的

9、补充印证,华能集团的投资只是一个意向,在最后统计时未列入工博会签约总数。因为,还有另外一个项目的投资意向400多亿元的(湛江与韶钢达成建设意向钢铁基地首期计划投资400多亿元我市与韶钢集团签订框架协议千万吨级钢铁基地选址东海岛),可见亦未列入总数。否则,总数就不是一两百亿的问题,而应该是600亿左右!湛江日报前后两篇报道的记者是同一批人(其中有一位是名记者)。这反映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没注意核对数字,一味地追求大数字,使赢报道失实。这样的报道,怎么能令人相信呢?如果在新闻报道中要处理上述数字时,能够指明数据来源渠道:比如,报道首日的签约金额亿元,我们就可以这样写“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了解到,首日合同

10、金额亿元”,而不象图文:工博会首日签约亿元中“昨日上午,工博会举行了首批投资合作项目签约仪式,我市与国内外客商共签订了投资合作项目合同29宗,合同金额亿元。”数据来源指明,数据出现问题,就不会是记者或媒体的责任了;或者,在工博会闭幕后的报道(图文:湛江工博会胜利闭幕共签订投资合同金额111.61亿元),再加一段,说明清楚为什么华能集团和韶钢集团的数字未列入。这样,前后数字矛盾就不会出现了。3、“择要而用”原则写新闻,特别是经济新闻和科技新闻,免不了要和数字打交道,因为数字往往是新闻本质事实的佐证,也是传播者观察和报道新闻的一个视点。然而,在新闻实践中,数字却成了令编辑、记者头痛一一离不开,可出

11、现得太多,又画蛇添足,败坏了文章的“兴”,削弱了名章的论证南五请看人民日报年月日一版刊发的一则消息:山东粮食增产山东今年夏粮和秋粮生产获得全面丰收,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约为万吨,比去年增加万吨,增长幅度为。夏粮和秋粮生产均实现单产、总产“双增加”。山东今年夏粮平均亩产公斤,比去年增加公斤,增长;总产量万吨,比去年增加万吨,增长。秋粮平均亩产可达公斤,比去年增加公斤,增长,秋粮总产可达万吨左右,比去年增加万吨。上文,如果说作为一份统计资料也许是合格的,但作为一篇经济新闻却是很失败的。在近200字的消息中,数字竟出现14次,还没计算标题中出现的一次,约14个字就有一次。这些枯燥沉闷的数字拥挤在消息中

12、,让受众味同嚼蜡,难以卒读。类似的新闻,在报纸、电视等媒介上不时出现,数字还真成了目前新闻写作中的一个“问题”。在写新闻的时候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少用数字。多用一些形象而不失真实的表达方法。三、把数字写活的方法运用创新思维,运用多种手段,尽可能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让它以一种可感的形式出现,赋予数字以生命,让它们“活”起来、“动”起来,从而引起受众的联想和想象,产生一种审美的感受。1、“演算法”,把数字写活受众怕数字太多,原因就是数字太“虚”,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这时候,对数字进行一下化处理,4以换算是必要的。比如中央台经济半小时在报道洋医院消费时,说到他们那里生一个婴儿需要60

13、00美金。为了让受众对这一数字有个更具体的认识,紧接着做了一下换算“相当于普通医院顺产16个婴儿的费用”。这样一解释,受众就可以理解洋医院的消费是什么样的档次了。同样是该栏目,在处理市话上涨6.4%的一个报道时,是这样解释6.4%的:一位消费者说,上涨前我一个月的话费在40元左右,上涨后,电话量不变,话费在50元至60元。受众一下子明白了话费上涨对自己的具体影响。有时候受众不喜欢经济报道中的数字,是因为这些数字都是游离于他们的生活之外的,记者没有找出与他们相关的数字,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说话。换个角度,重新去审视经济生活中的数叁通过演算把数字同人们的生活相联系,新闻报道也不那么枯燥了。比如:市统计

14、局提供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往年相比增长很快,这是一个可写的经济新闻,如果从官方的统计分析去写,肯定又会掉到数字陷阱里去,但通过计算,把“总量”这一数字变成“人均”,然后结合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人均居民储蓄,再对一些商场的购物者进行了随机采访,从消费者的角度,去看消费数字的变化,这样就可把数字写活。2、修辞法”L形象化地运用数字数季的夸张数字一旦到了文学家的笔下,便任他们的巧妙驱遣,生发出夺目的光彩。杜甫古柏行中的诗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用来极古柏高大的气垫,近能接巫山之云,远可通川西的雪岭。这是对古柏进行的艺术上的夸张,目的不在“细画须眉”,而是作艺术概括,使描绘的事物“神

15、情毕肖”,表现了强烈的主观感受,这样写更能显示艺术的真实,激起读者的共鸣。对这两句诗,现在恐怕再也不会有人象沈括那样迂腐直解,认为古柏“太细长”了。用数字突出对意象的主观感受,扩大这种感觉的模糊性,以满足主题表达的需要,如今已成为公认的夸张手法。任何文学创作都离不开想象,而神奇惊人的想象总是通过大胆的夸张表现出来的。数字入诗,古今作品里比比皆是。我们不妨再欣赏一下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这首诗在数字的运用上共有六处,而有五处是采用了夸张手法。“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这是诗人郁满于胸中的感情的沸腾!“千金”,是高度的自信。没有“千金”这个数量的夸张,便不足以表现那不为金钱所役使,反倒要役

16、使金钱的宏大气度。接下来的“三百杯”到“斗酒十千”的数量的增大变化,不正是诗人“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感情的浓重变化吗?不正说明了诗人的内心深处在充分肯定人的自我存在价值的同时,又对历史和现实做了冷静思考的深沉吗?所以再一次爆发出“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愤激至极的感情大波。千金一一三百杯一一斗酒十千一一万古愁,是诗人思想感情发慌的脉络,也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凝聚点和爆发点。这大数量的夸张,强烈地感染着读者,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白。读者仿佛也处于混沌洪荒的宇宙中,这个宇宙里弥漫着万古愁云,有一个在现实生活的打击下仍然奋力抗争,愤然顶天立地的悲剧壮美形象。如果去掉几处的运用,整首诗会黯然失色。可能有人认为,新闻

17、不同于文学,运用夸张的手法同新闻的真实性背道而驰。这就胶柱鼓瑟了,新闻本是滥觞于文学,文学的一些修饰手法对新闻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通常新闻的数字不是太大是太小,都会落入直觉的“盲区”。通过夸张法,适当放大或缩小,使它正好落入直觉的“主轴线”上,就会产生意外效应。这也是一种报道艺术。例如,法新社年的消息联合国去年印发文件首尾相连长达万公里,其对数字的放大处理就很成功:“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到万公里。已卸任的一位联合国高级官员说,照此计算,联合国的文件逐页铺起来,两年内即可到达月球。”消息不写“去年联合国文件印发了多少多少“,而是以“27万公里”为

18、相对值,以地球与月球的距离参照进行放大,联合国的“文山”之高不能不叫受众大吃一惊。在运用夸张手法时,还可以对有些太大的数字进行缩微。因为人们对抽象数字的直觉和想象能力,有一定限度。数字太大,人们只是朦胧地觉得它大,而缩小到几千分之一或几万分之一,落在直觉和想象力的范围之内,反而清晰明白。这种缩微方法,统计学上常用。如:年,我国生产自行车万辆,比上年增长,这些数字不易为受众理解记忆。当年月日的人民日报在报道时,是这样处理的:标题是全国自行车一秒产一辆,导语写到:“平均每滴答不到一秒钟,就有一辆自行车出厂。”像这样的巨大数字虽然缩小了,但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受众会形象感知国家自行车生产的速度之快

19、,一“大”一“小”形成强烈反室错位,在心理学上是一种强刺激、大震憾。(2)对比法运用数字,最好采取对比的手法。对比,可使受众对数字理解得更加清楚、更加直接。不过,在比的时候,应注意既有可比性,又有可读性,避免数字满目。比的方式有纵比和横匕自然数比和百分数比,通过各种数量关系的比较,在数字的增减变化中佐证事物的本质。这是月前传播者使用较多的二种手法。还者二种对比示仅仅停留在数字的比较上,而是通过数字的比较,含蓄地道出一种超越数字本身的不言而喻的意义。例如,把一组有关联意义的数字放在一起,尤其是标题中,让读者自己去比较,常常能收到发人深省的效果。请看这样两个标题:银川:个果皮箱年被偷光(载人民日报

20、年月日胁;杭州:一夜烟花节垃圾吨(新华社杭州年月日电)美国哈特福德报曾刊发一篇从数字中看变化中的美国的新闻,文中有一段是这样使用数字的:,在这个国家里,人们每年用美元购置落地钟和收音机,而用在残疾儿童身上的钱不过亿元;美国是给人们提供机会的地方。过去年间,这个国家百万富翁增加倍,达万人,然而,不幸的是他们中有万人亲朋故旧全无,还有万人是寡妇或鳏夫。”这种不动声色的比较,富有潜台词和内在力,更能引发受众深层次的思考和领悟。(3)比拟法比拟可把干巴、无形的数字变为能够感觉得到的事物。例如年月日的北京日报在报道我国年纺纱能力的一篇消息中,是这样处理数字指标的:,如果用我国一年生产的棉纱织成布,给地球

21、做条,围巾的话,这条,围巾,可绕地球圈。这是我国的年纺纱能力万锭,居世界首位。、再比如年月日,乐山大佛修复工程竣工对游客开放。修复后的大佛身高米、宽米,头长米。四川日报在报道时,是这样描述的:,大佛有层楼高,相当于个篮球巨人穆铁柱的身高。它的每个脚背上可以停辆解放牌汽车,脚的大拇指甲上,可以摆上一桌酒席。、上述两则消息没有直白地罗列数字,而是利用读者对“围巾”、“地球”、“楼房”、“穆铁柱”等比拟物的熟知程度,巧妙地将数字与它们联系起来,使数字活化为人和物,增强了消息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应该说为大多数受众所理解、接受3、“转换法”,使数字易理解、易捉摸的。(1)替代法替代法二二用受众熟悉的数字或

22、与数字相关联的其他事物,去代替人们感到深奥、陌生的数字,达到易懂易记的目的。比如,年月曰长江日报刊发的一篇批评某大队大吃大喝的报道一次支委扩大会吃掉,白菜两万斤、,这个大队是武汉城郊的一个蔬菜队,消息以,万斤白菜、替代办酒席的多元花费,是因为受众对白菜太熟悉不过了。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万斤白菜、不知能解决多少家庭一年的吃菜问题。看似一个简单的替代,但读者从这个量上可以看出那几个支委“吃公家”的丑态,使消息具有了浓郁的感情色彩和强烈的战斗性。又如,年月日,新华社发的微型,金弹,可抗癌的消息,介绍的是美国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纳米级的微型,金弹、(由黄金制成的微型小球,小球中心含有少量云母)可对付癌症

23、。这个,金弹、究竟有多小?消息写到:,粒加起来才与一粒芝麻大小相当。、这样表述,受众很快会产生联想,“金弹”的“纳米”形象自然会深入脑海。(2)筛选法筛选法一一即从繁多的数字中精选出最有代表性、最能揭示新闻价值的数据运用到新闻中,其他的一概舍去。一瓯军一月日人民日报一版刊发的山西推进节水农业一文,按常规思路,记者要使用该省投入多少资金、动用多少人次劳力、修建多少节水工程等数字,但这位记者(名字叫罗盘)没有。他紧紧围绕节水工程给农民带来实惠这一主题,精心给读者算了一笔,节约账,:,首先是节地。长治县南呈节水增效园区的同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地下输水管道取代1蝶后,每亩可节约耕地亩,全园区亩灌溉面积

24、可节省耕地面积亩。其次是提高了产量。闻喜县节水灌溉园区的亩大棚改用滴灌后,平均每亩增产公斤,按每公斤献元计算,亩增收元,总计增收万元。在全省实施旱作节水的农业区内,平均每毫米降水量就可生产粮食公斤,相当于每亩节约用水立方米,农民靠此每人每年可增加纯收入余元。又如:新华社记者夏兆龙年月写的血染华尔街,在现场素描中巧妙地穿插数字,使数字变成了鲜活的材料,化成了具体的形象。他在描写人们抢购刊载着股票狂跌消息的纽约时报增刊的情景后,写到:“买到报纸的人就站在人行道上、大街中间,或靠在路边汽车上,聚精会神地读着:道琼斯种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下降个点,超过大萧条开始的年月日!成交额亿元,最新历史记录!今天一跌

25、,多亿美元化为乌有。这个数字几乎等于美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这里的数字同人的活动融化为一体,变成了贴近每一个受众的形象。一再如:年环球第期刊登的年月日时分在西德这篇新闻,记者根据德国人崇尚,的习惯,在消息中,不厌其烦,地重复出现一个又一个,,字。这样的数字对受众来说,是饶有趣味的,不仅不能回避,而且还要从特定的报道角度或新闻背景出发去设法寻找。(3)“翻译”法工翻译法二二对一些部门难以看懂的专业数据,传播者应学会运用“翻译”的办法,把它们转化成普通受众易于理解的数字。-原科技日报记者郭梅尼在她的新闻的生命之源一文中,曾记述了她采访报道一位光纤通讯专家的经历。专家向她介绍,发展光纤通讯要解决几

26、百个尖端技术难题,并以生产光纤为例说,生产光纤的原料是石英,石英可以说到处都是,但提纯却是一个技术难题。郭梅尼问它的纯度是多少?专家说:,。,她记下了这个数据。写作前,她对这个数据作了如下,翻译、: 即亿分之一, 即亿克中只含有克杂质, 亿克万公斤吨。于是,在她的访问记中出现了:,一位专家拿着一根熔炼过的石英棒说,里面的有害杂质含量,必须低于十亿分之一,达到这个纯度是一道难题。十亿分之一是什么概念?辆载重吨的汽车,拉上吨提纯的石英,它所含的杂质,只有克!、一个大得像天文数字般的科学数据,经郭梅尼一“翻译”,哪怕是一名小学生,也读得懂、记得住了4、“图表法”,使繁琐的数字变得一目了然。近年来,以

27、列表或图示的方法报道新闻不时出现在媒介上,特别是在体育比赛和成就报道这类新闻中,更被大量运用。比如,年月日人民日报第版高校学生党员万、年月日新华社发的花旗集团成为全球最大金融集团就是很好的图表新闻。让人感到新闻改革的春风扑面而来。例如,下面的数字例举既让人乏味,也很难给读者留下什么直观的印象这个公司一至六月份的销售收入分别为万、万、万、万万和万元,呈迅速增长态势。在这些文科学校中,男女学生的比例反差很大,记者统计了一个文科系,全系学生人,其中女生人,男生人这个统计表明,中午的收视率为晚间,傍晚为,晚间为在对三家子公司的贡献进行统计时,得出了这样的数据,上海的分公司贡献销售额万元;广州分公司为万

28、元;重庆的分公司为万元。我们尝试把这些数字转换为图表,依照每组数据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柱状图”、“饼图”、“折线图”、“圆环图”等方式制作图表这个公司一至六月份的销售收入分别为万、万、万、万万和万元,呈迅速增长态势。16月销售收入统计ztllll三4一月三月五月月份在这些文科学校中,男女学生的比例反差很大,记者统计了一个文科系,全系学生人,其中女生人,男生人文科系男女学生数统计这个统计表明,中午的收视率为晚间,傍晚为,晚间为收视率变化曲线T一收视率百丽在对三家子公司的贡献进行统计时,得出了这样的数据,上海的分公司贡献销售额万元;广州分公司为万元;重庆的分公各地分公司贡献统计司为万元。口上海分公

29、司广州分公司口重庆分公司四、结语:数字是一种“独特的事实”我们要正确认识数字的重要作用。新闻事实发生后,数字作为客观事实的一部分而存在,有其独特的作用。传播者不应该、也不可能对其视而不见,置之不理。科学的态度是正确认识它,然后反映它,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传播者应学会通过数字观察问题,时时刻刻注意,看上去枯燥干巴的数字,被不同人所用,用在不同的新闻中,便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具有政治色彩。例如,长期以来,美国多数媒体对越南战争中越南人民的死亡数字只字不提,但却念念不忘报道美军的死亡数字:万人;对美军失踪人员,也是不厌其烦地报道。事实上,当时有万人口的越南,至少有万人丧生;美国失踪人员大约为人,而越南失

30、踪人员为万人。对两次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中伊拉克、阿富汗士兵伤亡数字的报道,美国多数媒体一直模糊不清,对平民伤亡更是避而不谈,更不把双方的伤亡进行对比,从中不难看出美国媒体的“良苦用心”。再就是警惕数字迷信,特别要防止滥用数字进行政治说服。这在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是有前车可鉴的。20世纪50年代末,一段时间内,“浮夸新闻”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全国各报都登载粮食亩产万斤、超万斤,大放“卫星”、连出“状元”,以致酿成“国难”。当然,“浮夸新闻”的出现并不是所有新闻工作者愿为,这与当时党的工作指导方针失误有关,但媒体实事求是精神的缺失,对“浮夸新闻”的形成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运用数字无小事。运用创新思维,运用多种手段,尽可能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让它以一种可感的形式出现,赋予数字以生命,让它们“活”起来、“动”起来,使数字为新闻所用,真实而形象的再现现实的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