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调歌头》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水调歌头?教案?水调歌头?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的情绪变迁及其原因。2学习词中的想象手法的运用。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作者情感的分析。难点:情感变化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关于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变法,他持不同政见,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后被新党中局部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当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
2、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信州(今海南岛恰县)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它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他的散文挥洒自如,随物赋行,写景抒情,十分自然。有?东坡全集?。(参考内容: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
3、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赤壁怀古?、?题西林壁?)苏轼的诗今存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宗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喜交游,推奖
4、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有东坡集行世。)一言以蔽之:?苏轼传一一智者在苦难中超越?二、词的简介: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别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也叫“长短句。词一般以“阙或”片为单位,一般认为只有一片的称为“小令或“单调(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两片的是“双调(比较常见)、“三叠和“四叠即有三片和四片,比较少见。词必须有“词牌,最初“词牌与内容相关,后逐渐成为一种形式,只起到规定字数和格律的作用。三、写作
5、背景: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与弟弟子由经年未见。这一年即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节,作者醉后抒情,思念弟弟苏辙,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词作。(也可在分析词作的过程中插入介绍)1在中秋词中的重要地位: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余词尽废。)四、全体朗读并正音。五、分析全诗(每一句的分析要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退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
6、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非凡,突兀挺拔。“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小结: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外表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
7、月圆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说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抚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发奋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小结: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
8、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六、总结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气氛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到达
9、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七、拓展延伸: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有关中秋月亮的古代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一一李白?静夜思?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一一张九龄?望月怀远?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一一谢庄?月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土明。杜甫?月
10、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一王安石?泊船瓜洲I?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一张假设虚?春江花月夜?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一一李白?把酒问月?课外比较阅读1)?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字仲初。一生困顿,晚年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以后,诗风转变,乐府诗反映劳动人民生活面貌揭露统治暴行,与张籍齐名。)“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下,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他们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睡乡。“冷露无声湿桂花: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意
11、境悠远,耐人寻味。“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到谁家?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单独在那里凝神瞩望吗?同是望月,而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落谁家,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的深沉含蓄。此诗意境很美,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中秋望月的特定气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2)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原诗共四首,此为第一首。抒发了壮志难酬、宏图难展、无人可与共语的极度的寂寞孤独之情。李白爱
12、饮酒作诗。月下独酌本是极孤独苦闷极寂寞无聊的事,作者却又歌又舞又醉饮,煞是热闹!月、影本是无知无情之物,作者偏把它拟人化,视为知己,引为同调,与卑劣龌龊的尘世相比,真可谓是无情胜有情了。诗的题目是?月下独酌?,而李白丰富的想象,描述了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场面,外表看来,诗人真的能够自得其乐,而背景那么是无限的凄凉。诗的整篇,都给人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可能正是这种无与伦比的孤独感成就了这位千古奇才。(3)把酒问月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
13、经照古人。古人今人假设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此诗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看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穿,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故“于古今为创调(王夫之?唐诗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