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城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运城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运城市人民政府2022年第一章规划背景1一、规划背景1二、“十三五”农业农村发展主要成就2三、问题与挑战6四、发展机遇9第二章总体要求11一、指导思想H二、基本原则12三、发展定位14四、发展目标15第三章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21第一节构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21第二节建立特优农业产业体系27第三节提升打造现代农业生产体系41第四节创新农业经营体系51第五节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56第六节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58第七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66第四章全面推进乡村建设70第一节打造乡村绿色生态环境71第二节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76第三节
2、加强村镇体系建设81第四节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85第五章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89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89二、传承弘扬优秀乡土文化89三、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90四、推进实施新乡贤工程91五、打造乡村文化生态新格局92第六章加强乡村全面治理93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93二、深化村民自治管理94三、推进乡村法治建设95四、加强乡村德治建设96五、建设平安乡村97第七章深化农村改革98一、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98二、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99三、推动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100四、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101五、构建农民多重收入的形成机制101六、创新金融
3、支农服务102第八章保障措施104一、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104二、健全农业农村投入机制104三、完善农业农村法规体系105四、加强和推动区域协作106五、严格考核评价107第一章规划背景运城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目标任务,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按照农业“特”“优”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要求,以“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集群化、融合化”的发展思路,全面建设运城特色农业、功能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康养农业,打造新亮点,作出新示范,走出一条具有运城特色的“农、旅、居、养”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农业强
4、市特色道路。一、规划背景“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山西经济转型发展出雏型的关键五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两个“十五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目标。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成为未来30年“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强
5、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山西时强调:“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省委、省政府根据山西发展实际,提出了“三大战略”、“十大集群”、“六新发展总体发展战略,全面促进山西农业转型发展。运城作为农业大市,必须紧紧把握住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历史战略机遇期,准确把握“特”“优”农业的核心内涵,加快观念转型、方式转型和路径转型,率先在农业农村转型发展上踵出一条新路来。二、“十三五”农业农村发展主要成就“十三五”以来,全市上下认
6、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省委农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决策部署,把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期“三农”工作总抓手,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全力用好“五抓一优一促”经济工作总抓手,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十三五”期间,“三农”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村各项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乡村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86.5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2.5亿元,比2015年增长35.5%,其中水果产
7、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为42.2%,水果产量685.1万吨,比2015年增长14.2%,对农业经济拉动作用最大,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25.5亿公斤以上。粮食、水果、禽蛋等产量稳居全省第一,生猪养殖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截止2020年,全市高标准农田383万亩。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2020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16.6万千瓦,全省第一,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4.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水浇地面积647万亩,农民人均2亩多,是全省人均水平的2倍;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化板块化特色农业布局已经形成,设
8、施农业、功能农业、城郊农业、数字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凸显。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销售额占全省近20%,果汁加工能力占全省的90%、全国的35%,全市各类水果已出口73个国家和地区,运城果业发展已经上升为省级战略。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8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销售过亿元的农业企业35家。全市合作社、家庭农场数量达到L57万家,连续多年全省第一;省级以上示范社占合作社总数的3.17%,全市已基本建成覆盖农资、农机、畜牧、蔬菜、果树等多专业多环节,市、县、乡、村四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3 .农村发展活力
9、持续增强。农村改革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已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办证工作。出台引导土地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意见,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和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扎实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累计流转土地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27%。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育,农民合作社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已完成土地承包权、经营权抵押贷款全省试点。完成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出台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破零。推进供销社、农村水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和农业水价等改革。深化林业改革,完善了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等配套政策。推
10、动农村信用社改制,发展了多种形式新型农业金融组织,出台了信用社资金扶持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运城的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和重大行动,探索积累了发展经验,释放了制度活力,有效推动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4,农民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坚持“清、拆、改、种、建”五治并举,广泛开展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大力开展农村巷道硬化、亮化、绿化、美化,集中解决“脏、乱、差、污、绿”等问题。积极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建成“一村一品”专业村1515个,推动农民外出务工创业、返乡创业,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2020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
11、2947元。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5个贫困县实现如期摘帽,55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2.7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通过持续不断的乡村建设,全市农民生活条件和水平大幅改善。5 .农村社会事业不断加强。全市民生领域公共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2.4%。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标准逐年提高,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全市完成了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顺利并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运城教育品牌不断巩固,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教育资源开发成为转型发展新动能。4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省级项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河东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取得阶段性进展,农村社会总体和谐稳
12、定。6 .乡村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完成农村“两委”换届。坚持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每年开展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政治能力提升培训,实现全覆盖。乡镇(街道)“五小”设施全部建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得到提升,乡村两级干部办公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普遍建立了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务公开和民主监督制度,村民自治工作不断完善,规范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把“三零”单位创建与坚持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结合起来,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农村法治建设不断向前,“乡村治、百姓安”的局面正在形成。三、问题与挑战从总体看,运城市“三农”改革发展已经站在
13、了新的历史起点,深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条件得到极大提升。但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运城乡村发展仍然存在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仍处于低水平;乡村文化和农耕文明挖掘开发程度低,乡风文明亟待提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不紧,脱贫质量和成效亟待提升;乡村治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必须顺应新时代要求和全市人民期盼,进一步增强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1 .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大而不强。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2020年第一产业产值占比16.3%,远高于全国7.3%和全省农5.3%的比例,经济结构落后。第一产业增加值中,种
14、植业占比81.57%,比重过高。农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缺乏优势企业、强势产业和知名品牌,农业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带动不广,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为1:1.18,远远低于全国22:1的平均水平。农产品市场功能不足,特色产品知名度低、知名产品影响力弱,没有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运城代表产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刚刚兴起,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深,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正处于起步阶段,动能不充分。2 .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产品多而不优,低端化、同质化严重,主要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竞争力不足。2020年全市粮食亩
15、产351公斤,低于全国382公斤的平均水平。农业保险深度仅0.38,距离基本农业现代化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经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蔬菜产量仅占蔬菜总产量的19.92%,经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水果产量占总产量的54%,符合市场高质量需求的产品不足。运城农产品出口额虽然近年逐步增长,但距出口高峰,尚有较大差距。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弱,素质不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构不合理,2020年全市农业企业仅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数的L79%,国家级龙头企业仅6家,销售过亿元的农业企业仅35家,龙头企业实力总体较弱。农民合作社发展重数量,轻质量,覆盖不广,农民入社率仅19%;合作社总体质量不高,省级以上示范社占
16、合作社总数的3.55%,国家级示范社仅占0.65%o家庭农场数量少,家庭农场经营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1.85%o部分农民素质还不高,培训覆盖率低,职业农民较少,农民适应生产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农业小、散、弱和农民增收难问题突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亟待优化提升。4.农村基础建设相对滞后,城乡差别大。到2020年底,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9.27%,低于全省62.53%水平,城乡融合发展滞后,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农村人居环境和农业生态等问题依然突出;乡土文化传承、保护和弘扬力度不够,婚丧大操大力、铺张浪费现象还较盛行,“因婚致贫”、封建迷信时有发生,乡风文明亟待提振。农村资源资产
17、效能低下,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乡村整体建设力度亟待加强。四、发展机遇“十四五”是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时期,站在百年历史的交汇点上,纵向看成效明显,横向比任务艰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既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国际环境的改变:“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开局起步相互交织。世界将呈现经济增速放缓、科技革命突破、力量格局重构的叠加态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将前所未有地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颠覆性变革,深刻改变国家间比较优势和竞争格局。农业的国际竞争更加
18、激烈,粮食安全、农业产业安全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大宗农产品价格呈现上升的趋势。国家战略的支撑:“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开局期。党的十九大及系列全会精神、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规划目标均强调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长期发展的战略支撑明显。省市战略的推动:从省级层面上,“十
19、四五”时期,全面深化落实“三大战略”“十大集群”、脱贫攻坚成效巩固和“六新”发展,目标明确支持有力,为我市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国家赋予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为我省在“十四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崛起、高标准保护、高品质生活带来重要机遇。从全市看,运城作为全省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具有较大的优势与机遇。运城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是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的交汇处,既有产业发展的基础,又有物流四方的条件;运城农产品出口平台建设,作为山西省“三大战略”之一,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又赋予了运城率先发展的机遇;汾渭平原
20、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生产带,发展地位重要;打造运城现代农业强市、乡村建设先行市的目标,为运城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腾飞的基础,具备了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运城要重点发展“先进制造、新型材料、高效农业、文化旅游”四大产业,为我市加快农业农村转型发展带来重要机遇。总的来看,我市正处于转型改革集聚力量突破发展的关键时期,虽然挑战严峻,但发展机遇优势多重叠加,大发展大跨跃已成必然。必须紧紧抓住当前大有可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全面推动运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第二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
21、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建设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牵引,以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为工作定位,坚持农业“特”“优”战略,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运城现代农业强市建设。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
22、组织振兴,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足富裕,瞠出一条具有运城区域优势、产业特色、产品特点和农民增收的新路子,在全省率先建成现代农业强市和乡村建设示范市,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1.坚持党管农村、农民主体。党的领导和农民主体的合力是乡村振兴的源动力。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全面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不断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主人翁地位,发挥人才聚集保
23、障作用,打造一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的乡村振兴主力军。2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农业“六新”发展,贯穿现代农业的全过程,是现代农业发展新理念的提升,应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在更高起点上推动运城农业的高标准建设,引领山西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3坚持城乡融合、改革创新。坚持以城乡融合、产城联动、信息共享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实现城乡要素的相互流动,协同发展,推进市域内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将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落
24、到实处,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4,坚持统筹规划、分批推进。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的多种功能和价值,充分考虑县域乡村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俗文化差异,贴近实际,突出特色,注重实效,因地制宜,突出规划的超前性,结合建设的现实性,整体部署、分类施策,分批推进、示范带动,推动农业农村大发展。5,坚持发挥优势、打造特色。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民生活质量的根本改善。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农村改革,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做强做大优质粮食、果品蔬菜、畜牧水产、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物流和乡村旅游,构建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
25、宜养的美丽乡村,走出一条独具运城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6坚持绿色发展、统筹推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统筹农村生态建设,展现农村生态特色,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生态文明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统筹推进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实现县域增绿、通道增色、村庄增景,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三、发展定位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和乡村建设示范市为引领,创新驱动、改革发展,充分利用全市自然条件、山水环境、旅游资源、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绿色蔬菜、林果经济、健康养殖、绿色康养和全域
26、旅游业,打造特优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聚焦“十四五”发展目标,打造路带经济、产业板块、示范园区、宜居轴线,构建产城联动、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将运城建设成为: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标杆市 黄土高原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示范市 山西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特优农业强市 黄河流域百万亩高质量生态农业发展示范带 黄河金三角农林文旅康居融合发展创新区四、发展目标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强市、乡村建设示范市,推进特色农业基地、农产品加工物流、休闲观光园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努力拓展运城农业农村的功能与内涵,着力推进优质粮食、绿色蔬菜、干鲜果品、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和休闲观光等产业,建成一批具有区域规模
27、优势、产业集群优势和市场品牌优势的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和产业化经营体系;打造一批现代化的电商平台,“互联网+农业”的物联网络,提升产品推介和网络营销能力,实现有形市场与互联网对农业领域的全覆盖;提升一批具有产业支撑、生态环境良好、服务功能健全的公园式美丽乡村。建成一批最具竞争力的粮菜生产重点县、果品生产大县、畜牧养殖强县、观光农业名县和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县。全市农业综合实力实现新发展一一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围绕特优农业,努力拓
28、宽全市农业的功能与内涵,着力推进优质粮食、特色果品、绿色蔬菜、健康养殖、道地药材、乡村旅游和农产品物流加工基地建设,建成一批具有区域规模优势、生产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形成一批具有带动性的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到202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819.3亿元,年均增长9%左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28亿公斤,园林水果总产量达到700万吨,蔬菜总产量245万吨,水果出口量达到40万吨,全市种业总产值50亿元,设施农业总面积48.19万亩,率先实现畜牧业、加工物流业现代化,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新突破全面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六新”化发展全面落地。到2
29、025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8%,农业有效灌溉面积690万亩,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43%,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5%,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50%,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合格率98%以上,农产品加工实现突破,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500亿元,带动全市实现产业深度融合,新创建区域公用品牌23个,以品牌农业推进全市农业现代化。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一一实施全域生态绿化美化工程,建设绿水青山、人居和谐的美丽运城;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不断深化,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突进,农村建设管理标准体系健全完善,
30、乡村生态文明制度基本确立;推进一批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美丽示范村、特色风貌村的建设,并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到2025年,全市农村城镇化水平56%,每年建设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村庄绿化覆盖率40%,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行政村覆盖率)97%,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2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2%以上,村民对环境的满意度达到85%以上。乡村文明与乡村治理取得新进展一一以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有效治理,形成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的良好风尚,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形成一批标志性文化产业和文旅结合载体,提升运城古中国文化品牌影响力;建立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党对农村工作的领
31、导进一步提升,全面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和德治,遵纪守法成为风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重大突破,并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到2025年,全市农村文体设施完善率99%,村民自治制度完善率95虬法制教育普及率95%,以德治村群众满意度92%,形成农村安全和谐、农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新格局,创建运城市农村治理的示范榜样。农民生活富裕迈出新步伐一一多渠道开拓农民增收途径,提高农民就业质量。大力创造返乡农民就业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幸福指数。到2025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以上,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率达到95%以上;完成农村基础教育体系的合理布局,农村劳动力年培训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20%
32、以上;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村实现全覆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得到极大提升。农村改革创出新局面一一努力构建乡村振兴的机制体制,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实施农村宅基地改革“三权”分置,农民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集体收入达到新水平。到2025年,全市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覆盖率达到100%,人才培育引进机制,投融资机制、政策支持机制得到大提升,以创新驱动促进乡村振兴的大发展。运城市“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指标一览表分类序号主要指标单位2020年基期值2025年目标值备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532.5819.3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2947200003粮食播种总面积万亩803.58
33、004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公斤28.2285园林水果种植总面积万亩2983006园林水果总产量万吨685.17007蔬菜播种总面积万亩69.4808蔬菜总产量万吨2132459肉蛋奶产量万吨43.96510水果出口量万吨32.74011全市种业总产值亿元305012全市中药材采收面积万亩46.85013中药材总产值亿元313314设施农业总面积万亩47.6948.19农业现代化水平1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4.778.82农业有效灌溉面积万亩6906903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40434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0755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26506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498.6
34、7农业农村信息化率%801008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合格率%97.1989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个28535010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亿元372.250011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个123012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总数个3136分类序号主要指标单位2020年基期值2025年目标值备注美丽乡村建设1农村城镇化水平%49.27562全市森林乡村建设村23503村庄绿化覆盖率%27404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行政村覆盖率)%8597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16256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4.4927农村新型能源普及率%26.060.0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0939畜禽废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97.5
35、9810秸秆综合利用率%909011美丽宜居示范村个649129912休闲农业收入亿元8.520乡村文明治理1农村文体设施完善率%89992村民自治制度完善率%78953法制教育普及率%70954以德治村群众满意度%68925落实“一约五会”村庄覆盖率%701006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率%83957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4958农村电商覆盖率%30909农村安全饮水达标率%98100深化农村改革1农民专业合作社个14639150002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上村覆盖率%60100第三章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第一节构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立足产业振兴、农民增收,构建“基地示范、园区引领、轴线
36、分布、板块覆盖、集群发展”的产业经济带,将空间布局和功能拓展相结合,形成布局结构合理、产业特色突出、资源配置科学、综合功能齐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结合运城“一极三带三区”产业空间布局,统筹考虑运城山水河流、丘陵盆地和产业发展基础,规划建设“一极四带、七大产业板块”的结构布局。一、盐临夏一体化发展增长极围绕打造现代农业强市战略定位和推动盐临夏一体化发展增长极的发展布局要求,根据运城城区“中优、北进、东拓、西联”发展策略,全面推进盐临夏一体化协同发展,加快城区产业功能与城镇功能聚合、三产融合联动发展,形成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布局建设城郊农业、功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美丽宜居乡村,全面推
37、动盐湖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临猗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示范区、夏县特色农旅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将盐临夏建成运城市农业现代化的引领区、乡村建设的示范区、产城一体的创新区。功能定位: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特色发展,建成运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引领区、乡村建设的示范区、产城一体的创新区。产业定位:设施农业、粮菜基地、农产品加工、畜牧养殖、果品苗木、休闲观光农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重点打造现代农业精品园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形成运城最具竞争力的农业生产、加工、物流基地。二、黄汾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带黄河、汾河既是母亲河,又是生态河,更是特色农业经济带。汾河流经新绛、稷山、河津在万荣入黄
38、,形成壮丽景观,为运城最大的水资源利用地。黄河自西绕南向东流经河津、万荣、临猗、永济、芮城、平陆、夏县、垣曲8个县(市),造就了百万亩滩地和大小不一的水库,依托黄河汾河滩地、黄河景观、黄土沟壑地貌,在10县(市)连片打造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黄河生态宜居廊带、“黄河1号旅游公路+”旅游观光轴线,形成集优质粮食生产、高档水产、畜牧养殖、林果苗木、休闲度假、水上观光、野趣体验、古渡冒险、生态绿化于一体的百万亩特色经济带。三、绿水青山中条新生态文旅经济示范带中条山位于运城东南部,海拔在100O米以上,主要包括垣曲、平陆、芮城的全部和绛县、夏县、闻喜的东南部及永济、盐湖的南部,总面积约5
39、32194公顷,占全市面积的37.5%。该地山峦叠嶂,树木参天,植被覆盖茂密,间有山间盆地,涧水溪流不断,西部的南坡缓平倾斜,土层深厚,沟壑深长。区域内有历山舜王坪、五老峰、汤王山等自然风景区和深厚旅游文化、人文景观,野生资源丰富,生态园林面积广阔。要加快生态恢复,加大荒山荒坡治理,突出生态绿化和经济林建设,发展山域经济、沟域经济和林下经济为主的的畜牧养殖、中药材和食用菌等产业。重点加大林地、园地的保护力度,开发利用适林、宜园土地后备资源,增加干果经济林和优质水果规模,结合旅游景点建设生态景观,打造运城市环山生态屏障和文旅经济示范带。四、峨嵋岭绿色产业示范带峨嵋岭横卧全市中部地区,市内东起绛县
40、、西至黄河岸边,呈东北一一西南走向,横跨绛县、闻喜、稷山、盐湖、临猗、万荣、河津南部七县,主要分布于临猗、万荣、闻喜三县,总面积2800平方公里(合420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0%,海拔在80OnI左右,主峰有稷王山、孤峰山等,具有纯绿色的发展环境。该地台垣面积广阔,地势较平坦,是全市最佳的苹果、桃、梨、冬枣等生产区。应加大土地整理和引黄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发展林果经济和部分粮菜作物,打造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五、沫水河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谏水河与大运路河路并行,为全市生态轴线、产业集聚带和村镇集聚带。谏水河自绛县经闻喜、夏县、临猗、盐湖、永济入黄河,大运路自闻喜礼元入运起至风陵渡,自东西向西南
41、斜贯整个市域。形成了由谏水河流域、大运一级路、大运高速和南同蒲铁路并行的产业融合发展带,连接了粮食产区、蔬菜主产区和农产品加工物流区、林果经济带。应增厚加宽沿线的生态林带,加快布局建设设施农业、万亩粮食基地、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和深水河流域的特色农业发展,打造辣水河产业融合发展廊带。六、七大产业板块1 .优质粮食产业板块。布局于黄汾经济带,以及在永济、芮城、新绛、闻喜、夏县、稷山等粮食主产区,重点发展小麦、玉米、杂粮等。将旱稻、水稻、盐碱地水稻作为未来的特色粮食产业,重点打造。2 .优质水果产业板块。主要布局于海拔600100Om的最佳水果生产的峨嵋岭绿色产业示范带和中条山生态经济带,
42、即在平陆、芮城、绛县中条山一带,临猗、万荣、盐湖、稷山、夏县、永济峨嵋岭台地等,发展优质苹果、酥梨、樱桃、桃、葡萄、石榴等。3 .绿色蔬菜产业板块。以发展绿色蔬菜(食用菌)为基础,加快推进有机蔬菜发展。以新绛、夏县、闻喜、盐湖为主产区,永济、河津、万荣、芮城、临猗等为辐射,推动黄瓜、西红柿、莲菜、芦笋、辣椒、大葱、韭菜等生产向绿色、有机发展。4 .畜牧水产养殖板块。以园区化、集群化打造养殖业板。在河津、万荣、芮城、平陆、垣曲等县(市)大力发展牛羊养殖。在芮城、闻喜、永济、临猗、万荣、盐湖、新绛等县(市、区)大力发展生猪养殖。在稷山、新绛、河津、万荣等县(市)大力发展蛋鸡养殖。在河津、万荣、临猗
43、、永济、芮城、垣曲等县(市)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5 .中药材产业板块。重点在中条山、稷王山两个中药材优势区的绛县、万荣、闻喜、夏县、稷山、垣曲、芮城、平陆、新绛等县发展道地中药材。重点发展远志、黄苓、丹参、柴胡、地黄、板蓝根、双季槐等优势品种。6 .现代种业产业板块。以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研发团队为核心的运城市现代种业联盟,辐射全市各县(市、区)和南繁基地,做大做强制种产业板块。7 .农产品加工业板块。在蔬菜、水果主产区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在重点扶持临猗、万荣、芮城、垣曲等县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到所有县(市、区)。在盐湖、永济、河津、稷山、夏县等发展粮饲、肉品加工业。七、推动农业“六新
44、”发展“六新”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变革趋势,代表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是我市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内涵、载体和标志,也是支撑所在、希望所在,具有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要牢牢抓住未来5-10年的转型窗口期、关键期,聚焦有机旱作农业、七大产业板块、三大省级战略、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等重大项目,聚力“卡脖子”技术、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前沿性技术攻关,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尽快形成一批“运”字头农业自主创新成果,着力实现农业农村“六新”取得重大突破,着力打造农业农村创新生态,实现“三农”高质量发展。到2022年,在全面启动农业农村领域“六新”发展的基
45、础上,重点实施一批“六新”项目、培育一批“六新”企业、支持一批“六新”研发机构,率先在新技术研发应用、新产品开发、战略性产业上取得重点突破。到2025年,全市农业农村“六新”理念不断深植,“六新”项目不断推进,“六新”平台不断涌现,建成一批新基建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性技术,研制推广一批新材料,研发推广一批新装备,开发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品系,培育一批农业农村新业态,形成“三农”领域“六新”成果持续突破,农业农村转型发展形成雏型。第二节建立特优农业产业体系农业产业体系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其产业体系构成的先进性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突出优势主导产业、打造新型业态
46、,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组织链,做大做强七大优势基地,全面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新体系,并以新型产业体系推动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一、优质粮食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以黄河、汾河、谏水河流域经济带为重点,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建设。推动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粮食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建设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市县、特色园区、骨干企业“四大载体”,建立粮食产业集群。到2025年,在全市打造200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8亿公斤。重点工程:1 .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建设。黄汾流域是运城传统的粮食生产集中连片高产区,推进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建设,是落实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基地涉及8个县(市)37个乡镇545个行政村(3家农场),总面积105.2万亩。到2025年,建成黄河中游品牌农业基地、全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实现粮食总产10亿公斤,平均亩产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