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二十四节气在劳动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二十四节气在劳动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浅析二十四节气在劳动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出台后,众多一线教师对于如何上好劳动课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入手,以农业生产劳动任务群为切入点,探究传统文化和新时代劳动课结合的可行性,并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为纲领,阐述将二十四节气融入新时代劳动课堂的意义,试图探究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劳动课堂的生命力和新时代劳动课堂的授课方向。关键词:二十四节气,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劳动教育教学,农业生产劳动引言:今年,教育部制定并出台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在中小学也掀起了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的热潮。在教学讨论中,我们认定:劳动教育,使树立正确的
2、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O。通过劳动教育的意义,结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笔者发现,二十四节气和如今的劳动课堂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对于我们的劳动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一、二十四节气在劳动教育教学中的可行性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将劳动课程内容分成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并相应的设置了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其中,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和新技术体验与应用;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
3、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根据任务群中的内容要求我们不难发现,日常生活劳动中的四个任务群的实践空间大多依赖家庭,比如说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我们的劳动课堂在其中主要是起引导作用,其实践空间基本局限于家庭;服务性劳动的任务群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和时代意义,但是大部分则需要依赖与社区、企业或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开展活动,实践机会相对少。而生产劳动的服务群一方面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另一方面,它的下沉基础更深,出现在我们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而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国劳动人民古老而又智慧的发现,和生产劳动劳动中的农业生产劳动正好是密不可分的
4、。首先,从户口类型来看,我们的学生由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组成;从生存资料获取方式来看,以笔者所教授的班级为例子,42%的学生所在的家庭生存资料由农业生产获得,58%的学生所在的家庭由非农业生产获得。其次,对于仍然在从事农业工作家庭的孩子来说,农业生产劳动教育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亲切感和自豪感,还能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对于其他家庭的孩子来说,尤其是长时间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农业生产劳动的教育可以帮助孩子们唤醒沉睡的农耕基因,拉近他们和土地的距离,激发他们对土地的热爱。最后,二十四节气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无论是在传统农耕社会,还是在农业生产高速发展的今天都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清楚地规划着我
5、们农民的劳动生活,另一方面,它“镌刻着人们切近自然的体认、顺应自然的秉性,也引导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节律与审美取向“O。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二十四节气引入劳动课堂既可以契合劳动教学的内容和特点,也完全符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中“坚持育人导向”、“加强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的课程理念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发展初步的筹划思维,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等课程目标。二、二十四节气在劳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先民顺应民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Oo其沿用时间长、应用范围广、实际意义深远,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那么,它对
6、与我们劳动课堂有着怎样的意义了,我们又该如何在农业生产劳动课堂中实践运用它了?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与教学设想,主要提出以下几点看法:L对节令的感知一一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所谓节令,是指某个节气的气候和物候。在不同的节气,根据不同的气候和物候,结合农作物的特点进行劳动活动,是农业生产劳动最为基础的认知,同时,不同的节气也有不同的习俗,这也是我们劳动教学的切入点。在此,笔者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节令”一次中加入一个新的、基础的概念一一季节。即:我们要在农业生产劳动课堂中让学生在感知季节的基础上,再对“节令”进行感知。(1)对季节的感知:笔者写这篇文章时,正值秋日。上班路上即听到我校几名学
7、生的对话,说她们刚出小区,就闻到了浓郁的桂花香味一一秋天到了。那么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对于季节的更替已经有着明显的感知。既然孩子们已经能对季节进行感知?我们为什么还要在劳动课堂上进行教授了?这不是多此一举嘛?原因很简单,因为孩子们对季节的感知具有局限性,尤其是小学,大部分孩子对季节的感知停留在气温的变化和学生自己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的变化。笔者去年给孩子们读汪曾祺先生的夏天,文章的结尾句“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孩子们都问:“鸡头米是什么呀?”“核桃是夏天成熟的嘛?”等问题。对文章中的“珠兰”、“秋葵”等植物也并不了解。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孩子对于季节的感知只能通过生活
8、中常见的植物来了解。笔者在去年冬天的一节劳动课堂上曾经让孩子们种植一些植物或蔬菜,很多学生选择种植生命力较强的多肉植物,放暑假的时候,笔者叮嘱孩子们,大部分多肉植物不能长时间暴晒,也不耐高温,并告知孩子们放于阴凉通风处,在“见干见湿”的基础上及时补充水分。大部分孩子都做到了,开学后他们也向笔者“炫耀”着自己的植物。然而前几天,很多孩子和哭着和笔者说,自己的多肉植物枯萎、死亡了。笔者在询问后得知原因,原来前几日下了一段时间的雨,天气转凉后,孩子们认为酷暑已经过去,并且季节也来到了秋天,便又把多肉放到了阳台上晒太阳,然而最近“秋老虎”来袭,强烈的日照和高温“晒死”了孩子们的植物。从中我们可以发现,
9、孩子们对季节的认知还是有局限性的,大部分孩子对于“秋老虎”和“倒春寒”现象造成的季节反差也并不了解。通过这次劳动实践,笔者所在班级的孩子对于季节的感知有了新的认识。所以,我们应该在劳动课堂中加深孩子们对季节的感知,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土地,加强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的联系。既要横向的扩展孩子们对农作物种类的了解,也要纵向的延伸,让孩子们根据不同的季节特点,了解不同作物的习性,从而进行正确的养殖,提升孩子们的劳动能力。(2)对节令的感知很多孩子们都知道,清明节前后总是会下一场场连绵的细雨,这就是对节令的感知。但是除了生活实践,大部分的同学是通过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了解的。和季节一样,孩子们对节
10、令的感知是有的,但是并不全面,尤其是所有二十四节气的不同节令包括风俗以及在节气体系内的地域性物候。而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劳动课堂进行教授的。笔者在今年6月初给孩子们布置过一项作业,BIJ:“通过你对夏至前后物候和气候的变化写一篇小练笔”。大部分孩子发现了越发聒噪的蝉鸣,夏至前后昼夜长短的变化、小区一朵荷花的开放,这些发现都足够让人欣喜。还有的学生在夏至前带来了自己家手工制作的“乌饭”,说这是他们家的习俗,这引起了笔者和班上其他孩子浓厚的兴趣。通过带孩子们查阅资料,笔者发现作乌饭是江南地区的夏至风俗,据该学生家长介绍,将乌饭叶买回来榨汁,放在糯米里浸泡12小时,跟后上锅蒸熟,待冷却后固定成型后切块
11、,软糯可口。而据南宋谈珥的嘉泰吴兴志记载:“统纪云:夏至日,以南烛草梁糯作乌饭。”其中也记载了制作方法:“取南烛茎叶捣碎,渍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曝,米粒紧小,黑如碧珠。”笔者将文献简单翻译给了孩子,看着面前的“乌饭”和屏幕上的文献资料,孩子们都惊讶不已,一方面是文献所记载的制作方法和学生家长所介绍的完全一样,这样一种跨越千年的劳动传承让人吃惊;另一方面的惊讶则来源于这样对我们来说“新奇”的夏至习俗。于是乘热打铁,布置了让有条件的孩子们都去制作一份“乌饭”的任务。利用这种特殊的夏至习俗去激发孩子们的劳动兴趣,加深孩子们对季节的感知的同时搭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从而提升孩子们的劳动能力。由此可
12、知,在劳动课堂中利用二十四节气,无论是对季节的感知还是对节令的感知,都能有效的提升孩子们的劳动能力。2 .对生活的认知一一扩展学生的劳动视野孩子们曾经问过笔者这样一个问题,都说春种秋收,那为什么夏天的时候农民伯伯还要在田地里劳作了?更何况夏天如此的炎热了?的确,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写:“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南宋时期流传的耕织图(图3)也描述了农人在夏季辛勤劳作的景象。那么笔者借助“芒种”这一夏季节气举例,给孩子们进行了讲解。笔者首先让孩子们回家后向家里或邻里通晓农事的长辈询问,其次让孩子们查阅“芒种”这一词的定义,最后,笔者自己准备了相关的资料。第二堂课上,孩子们争相发言:“原来还有一些秋种
13、、夏收的农作物。”笔者提出问题:“那有哪些秋种夏收的农作物了?”这时,还是有部分学生回答“老师,我知道,冬小麦!”笔者在肯定孩子们的回答后通过视频资料向孩子们继续介绍芒种时节前后的农事活动,同时带孩子们阅读了韩茂莉的夏满芒夏暑相连一一夏日的农事活动一文中的部分篇章,孩子们通过这堂课了解了“收麦如救火”、“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等夏季农事活动知识,也加深了孩子们对农业生产劳动的认知。笔者于是也布置了让孩子们在暑期切身参加一次农事活动的劳动实践作业,而通过开学后的反馈来说,大部分孩子们在炎炎夏日的劳动中,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和粮食的得之不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学生们在劳动中也形成了基
14、本的劳动意识,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其实,节气中的地域性物候也值得引入劳动课堂。比如去年冬天的时候,有的学生就“三九严寒”对笔者进行了询问。再解释了“三九”这一词语后,笔者引入了对“数九”的介绍,同时通过湖北民歌中“八九七十二,篱笆田里去”一句讲述了当地冬日的农耕生活。由此可见,在劳动课堂中引入二十四节气,无论是通过课堂讲解还是课后实践,都能够有效的拓展学生的劳动视野、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3 .对人生的探知一一树立学生的劳动精神除了对节令的感知和对生活的认知,笔者认为二十四节气还能树立今天正好是白露时节,“白露”代表着由热转凉,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成熟。我国西南时节的稻谷大部分也已经成熟
15、,到了收割的时节。前两天正好看到一则新闻,大致是说失独的老人独自收割稻谷,邻居想要帮忙被婉拒,于是发了一条短视频讲述,很快就被当地的武装部获悉,第二天就组织民兵助老人收割。笔者很有感触,同时通过网络搜索发现了很多类似故事的报道,于是也让学生们进行收集类似的新闻报道来讲述。有一个学生的讲述让我记忆深刻,讲的是肖思远烈士的父母担心人武部门来帮助她们收稻谷,提前加点收割完了稻谷,让第二天前来的官兵们“扑了个空”。通过这些故事孩子们感受很深,二十四节气有很多节气都是收获的季节,我们在这些节气中收获的不只是粮食,还有对土地的热爱和人民之间身后的情谊。正如莫言所说:“人类世界最庄严的情感,是对生命的热爱。
16、”所以,笔者认为我们也可以在劳动课堂中,在收获的节气,带领孩子们到需要帮助的农民朋友身边,帮助他们,锻炼自己,树立孩子们的无私奉献劳动精神。其实,很多节气中蕴含的知识都能帮助我们树立良好的劳动精神,比如小满中所蕴含的“满招损,谦受益”的哲学就能帮助孩子们树立砥砺自我的劳动精神,同时,我们也可以将现代农业生产和二十四节气结合起来,弘扬开二十四节气作为先民智慧劳动的成果,和新时代的劳动课堂结合起来,既能拉近学生和土地的距离,也能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在时代的发展中历久弥新,在我们新时代的劳动课堂中绽放新的光芒、弹出新的曲调!让我们撑节气长篙漫溯,谱劳动课堂新曲!参考文献:1劳动教育:在线汉语字典2郑艳:节气里的数字计时【J】文史知识,2022(6)22-323观海听涛:“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起源【CP/OL】.ZOlGTZ-iS